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基于核糖体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X1)、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1(NAD1)序列初步鉴定云南省大理州地区片形吸虫的种类。方法于大理州下关农贸市场采集4头感染片形吸虫牛的肝脏,分离片形吸虫成虫,并孵育以获得其虫卵。分别提取片形吸虫成虫及虫卵的基因组DNA,PCR扩增核糖体ITS1,线粒体COX1和NAD1序列并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在线工具进行比对,鉴定虫种;采用BioEdit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片形吸虫亲代及子一代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共获得64条片形吸虫成虫,核糖体DNA的ITS1序列扩增产物长422 bp,出现5个变异位点。64条片形吸虫成虫中有5条(7.81%)与GenBank中肝片形吸虫的ITS1序列(登录号:AM709612)相似度为100%,其余59条(92.19%)均同时携带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的序列特征,为Fg/Fh杂合型片形吸虫;测序图谱中5个变异位点均出现双峰,个体间双峰比值存在明显差异,从Fg∶Fh≥10∶1到Fg∶Fh≤1∶10不等。线粒体DNA的NAD1和COX1序列扩增产物长度分别为535 bp和438 bp,变异位点分别为47个和41个。其中1条成虫(1.56%)与GenBank中肝片形吸虫的NAD1序列(登录号:GQ175363)、COX1序列(登录号:GQ398051)相似度为100%,另63条(98.44%)与巨片形吸虫的NAD1序列(登录号:AB207168)、COX1序列(登录号:AB207177)相似度为99.81~100%。虫卵线粒体COX1、NAD1序列与母本完全一致;ITS1序列分型与母体完全一致,但其杂合程度存在分化现象。结论云南省大理地区片形吸虫种群以"杂合型"片形吸虫为主,同时存在极少量纯种肝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SDS-PAGE对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成虫蛋白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Western blot检测其特异性蛋白分子。方法分别收集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成虫,冰上研磨匀浆,提取上清蛋白,采用SDS-PAGE分析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差异蛋白组分;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特异蛋白组分。结果虫体蛋白经SDS-PAGE后采用Gel Doc XR+凝胶成像系统对电泳图像进行高灵敏度分析,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成虫均有37条带,低灵敏分析显示肝片形吸虫成虫蛋白主要7条带,巨片形吸虫成虫蛋白主要有6条带,相对分子质量集中在10×103~70×103。Western blot检测巨片形吸虫有6条反应带,分别在150×103、100×103、75×103、50×103、34×103、23×103等位置;肝片形吸虫5条反应带,分别在55×103、37×103、34×103、23×103、15×103等位置。与血吸虫、囊虫、广州管圆线虫、旋毛虫的交叉反应蛋白为75×103、100×103、75×103组分(巨片形吸虫)和60.34×103组分(肝片形吸虫)。结论肝片形吸虫成虫与巨片形吸虫成蛋白组成有差异不明显,抗原特异的蛋白在23×103、15×103等位置,且22×103~24×103组分占比较大(在在肝片形吸虫占48.4%,巨片形吸虫占77.3%)。其特异的蛋白酶类有待经质谱分析后用于诊断抗原及疫苗研究,而15×103组分可能是肝片形吸虫特有的可区别于巨片形吸虫的蛋白。  相似文献   

3.
寄生在肝脏胆管内的人兽共患的片形吸虫病,对动物和人体的肝脏造成损害,致生长迟缓、动物死亡、牲畜产量下降。蛋白质组学数据的发展帮助我们了解片形吸虫生物学、片形吸虫病诊断及免疫作用重要因子,为片形吸虫病的防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片形吸虫排泄分泌蛋白组、体被蛋白组、细胞外囊泡蛋白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不同宿主肝片吸虫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次对分离自黄牛、水牛和牦牛的肝片吸虫的基因组DNA,以BamHⅠ、BglⅡ、EcoRⅠ、HindⅢ和PStⅠ等6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进行琼脂糖电泳,分析比较它们基因组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同时用地高车标记的牦牛肝片吸虫基因组DNA为探针对不同宿主肝片吸虫DNA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限制性内切酸酶切结果显示只有两种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EcoRⅠ)在寄生于牦牛的肝片吸虫中检测到多态性,而水牛肝片吸虫与黄牛肝片吸虫基因组DNA之间没有检测到多态性,根据此结果计算了牦牛肝片吸虫与黄牛肝片吸虫和水牛肝片吸虫基因型间的遗传距离,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牦牛肝片吸虫基因DNA的杂交谱带与黄牛肝片吸虫、水牛肝片吸虫基因组DNA的杂交港带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牦牛肝片吸虫与黄牛肝片吸虫、水牛肝片吸虫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而水牛肝片吸虫与黄牛肝片吸虫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5.
片形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片形吸虫主要感染牛、羊等反刍动物,但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升,人体片形吸虫感染病例报道有所增多.云南省人体片形吸虫病多年来主要以散在病例发生,并出现过暴发流行,已引起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就云南省片形吸虫虫种分布和片形吸虫病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是寄生于哺乳动物胆管中的大型吸虫,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肝片形吸虫寄生于人体,在世界各地陆续有报道,迄今已报告2594例(ChenandMof,1990),国内报告50余例[1]。1986-1991年,我们采用改良加藤法,在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包括ITS1、5.8S和ITS2及其侧翼序列)、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Ⅰ(NADⅠ)、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XⅠ)序列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pepck)多重PCR初步鉴定广西南宁地区采集的片形吸虫的种类。方法于南宁市某屠宰场采集11头感染片形吸虫的牛肝脏,分离片形吸虫成虫,并孵育获得虫卵。提取片形吸虫成虫的基因组DNA,PCR扩增ITS+、NADⅠ和COXⅠ序列并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在线工具进行比对,并结合pepck基因多重PCR鉴定虫种;提取部分片形吸虫的虫卵基因组DNA,PCR扩增ITS+序列并测序;采用BioEdit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片形吸虫亲代及子一代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共获得151条片形吸虫成虫,ITS+序列扩增产物长964 bp,仅NN20-2为Fh型,与GenBank中瑞士肝片形吸虫(登录号:MK321602)的同源性为100%;NN17-11、NN20-9和NN20-14携带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双重序列特征,属于Fg/Fh杂合型,序列图谱上特定变异位点出现双峰,个体间双峰比值存在明显差异,NN17-11为Fg∶Fh=1∶1,NN20-9和NN20-14为Fg∶Fh=1∶5;其余147个样本是Fg型,可细分为19个亚型,其中NN4-1等100个虫体与GenBank中越南巨片形吸虫(登录号:MN970009)的同源性为100%,其余虫体中共出现14个变异位点,多为双峰。线粒体基因NADⅠ和COXⅠ序列扩增产物长度分别为535 bp和438 bp,分别有34、22个变异位点,细分为28、21种单倍型,所有虫体的NADⅠ和COXⅠ均属于巨片形吸虫类群。pepck PCR产物电泳显示NN17-11、NN20-2、NN20-9和NN20-14等4个虫体出现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双重条带,其它样本只有巨片形吸虫的单条带。虫卵的ITS+序列结果显示,ITS-Fh型片形吸虫NN20-2成虫有1个虫卵(1/30)转变为Fg/Fh型;巨片形吸虫NN20-3成虫有5个虫卵(5/30)呈现Fg/Fh型,其余虫卵与母体基本一致。结论广西南宁地区片形吸虫种群以纯种巨片形吸虫为主,同时存在少量杂合型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肝片形吸虫囊蚴经加热、干燥、食用调料等处理后的存活情况。方法将肝片形吸虫囊蚴经1)加热:微波高火30s、60s;沸水10、30s和1、2、3min。2)干燥:室温下自然干燥24、40h。3)食源调料:蒜汁、酱油、醋以及3种等量混合液浸泡10、20、30min;38°白酒及饱和盐水各浸泡10、20、30min。4)4℃下保存10个月。结果 2种加热方式处理后囊蚴全部死亡;放置于玻片上的囊蚴干燥24h,死亡4只,附着于叶片上的囊蚴干燥40h,死亡2只;在蒜汁、酱油、醋中浸泡10、20、30min,囊蚴全部存活;在3种调料的等量混合液、饱和盐水及38°白酒中浸泡10、20、30min后,均有部分存活,另有一部分囊蚴结构清晰但虫体不动,但也无明显死囊蚴的特征;在4℃下保存10个月,仍有存活的囊蚴。结论常用的调料对囊蚴不起作用,自然干燥1~2d不能完全杀灭囊蚴,在低温潮湿环境中可较长时间保持活力。沸水加热10s或微波高火30s即可杀死囊蚴。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6岁,农民,2022年2月15日因“上腹部胀痛伴恶心不适7天”至当地县医院就诊,行腹部CT,示胆总管扩张,肝左叶肝内胆管结石并左叶胆管扩张,肝左叶萎缩;次日转至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患者生活于广西桂林山区,长期直接饮用山泉水及食生鱼腥草。入院后查体,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无明显异常。MRI检查提示:肝左叶萎缩,肝左叶肝内胆管扩张,其近端内多发颗粒状T2低信号影,胆总管扩张,其内见条状T2低信号影。排除相关手术禁忌征后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中用取石网篮取出1条灰褐色活体成虫,予留置鼻胆管引流。虫体转送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鉴定为肝片形吸虫。术后予每12小时口服阿苯达唑0.6 g、吡喹酮0.6 g,治疗2 d。术后2个月复诊,患者无不适;复查腹部CT提示肝左叶萎缩,肝左叶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  相似文献   

10.
在苏联,有关人体片形吸虫病已有数篇报道。在乌兹别克动物片形吸虫病的感染率很高。据的资料介绍,绵羊的平均感染率为35.9%,牛的感染率为66.5%。表明在当地人有感染本病的实际危险。  相似文献   

11.
<正> 片形吸虫病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由片形科的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所引起。有关片形吸虫在家畜体内寄生和流行情况,我省迄今未见报道。1985年8月,我们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个乡共调查耕牛共553头。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材料系采自受检耕牛新鲜粪便,分别用直接涂片法和自然沉淀集卵法(1粪3检)进行粪检。发现虫  相似文献   

12.
报告肝外肝片形吸虫病1例,该病例因虫体自右眼爬出后经病原学虫体鉴定确诊,给予三氯苯达唑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一种简便、一步法的纯化Fh_(arc)2抗原的抗体亲和层析及应用这些抗原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检测兔肝片吸虫的原发性感染。采用CNBr活化琼脂糖凝胶4B制备抗体柱。柱1抗体是由感染肝片吸虫后6~10周的家兔混合血清所制备。抗体制备:以硫酸铵沉淀分离IgG,并按5~10mg/ml凝胶  相似文献   

1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通常用于诊断肝片吸虫病等多种寄生虫病,常用抗原为虫体浸出液。最近报道用肝片吸虫成虫的排泄-分泌物(ES)作抗原,但多数是诊断动物片形吸虫病。在无菌条件下从猫胆管取出肝片吸虫成虫,洗净,分别放入盛有5ml培养液(RPMI 1640+1.5ml 25mM HEPES缓冲液+0.7ml 7.5%NsHCO_3+1000U青霉素、1000μg链霉素/ml)的普通试管中,37℃孵育24小时,收集所有的培养液,离心(1500×g10分,4℃)去虫卵,上清液用UM10滤膜过滤,浓缩至2mg蛋白/ml(Lowry法测定),  相似文献   

15.
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肝片形吸虫主要感染反刍动物及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是一个严重威胁健康、影响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治疗肝片形吸虫病的药物少、疗效有限。大量研究表明,肝片形吸虫受宿主免疫应答的调控,本文对肝片形吸虫病的发病机制、肝片形吸虫主要参与诱导的几种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及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肝片形吸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内蒙古乌审旗地区牛、羊片形吸虫感染情况。方法 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在乌审旗嘎鲁图、苏力德苏木、乌兰陶勒盖、乌审召和图克镇采集牛、羊血样和粪样,间接ELISA检测血清抗肝片形吸虫抗体,随机抽取部分血清抗体检测样品对应的牛、羊粪样,采用虫卵沉淀法定性检查虫卵,对血清抗体检测和粪样虫卵检查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2023年4月,在嘎鲁图、苏力德苏木和图克镇因感染片形吸虫死亡牛、羊尸首的肝脏和胆汁中采集片形吸虫成虫和虫卵,提取虫体和虫卵DNA,PCR扩增片形吸虫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2 (ITS2)并测序,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地区的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采集825份牛、羊血样,其中295份血清肝片形吸虫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35.8%(295/825),羊、牛阳性率分别为34.7%(227/655)、40.0%(68/170)。羊血清阳性率以苏力德苏木最高[81.8%(45/55)],乌审召镇最低[22.0%(27/123)],不同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包括ITS1、5.8S和ITS2及其侧翼序列)、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基Ⅰ(NADⅠ)、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XⅠ)序列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pepck)多重PCR初步鉴定广西南宁地区采集的片形吸虫的种类。方法于南宁市某屠宰场采集11头感染片形吸虫的牛肝脏,分离片形吸虫成虫,并孵育获得虫卵。提取片形吸虫成虫的基因组DNA,PCR扩增ITS+、NADⅠ和COXⅠ序列并测序,所得序列经BLAST在线工具进行比对,并结合pepck基因多重PCR鉴定虫种;提取部分片形吸虫的虫卵基因组DNA,PCR扩增ITS+序列并测序;采用BioEdit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片形吸虫亲代及子一代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共获得151条片形吸虫成虫,ITS+序列扩增产物长964bp,仅NN20-2为Fh型,与GenBank中瑞士肝片形吸虫(登录号:MK321602)的同源性为100%;NN17-11、NN20-9和NN20-14携带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双重序列特征,属于Fg/Fh杂合型,序列图谱上特定变异位点出现双峰,个体间双峰比值存在明显差异,NN17-11为Fg∶Fh=1∶1,NN20-9和NN20-14为Fg∶Fh=1∶5;其余147个样本是Fg型,可细分为19个亚型,其中NN4-1等100个虫体与GenBank中越南巨片形吸虫(登录号:MN970009)的同源性为100%,其余虫体中共出现14个变异位点,多为双峰。线粒体基因NADⅠ和COXⅠ序列扩增产物长度分别为535bp和438bp,分别有34、22个变异位点,细分为28、21种单倍型,所有虫体的NADⅠ和COXⅠ均属于巨片形吸虫类群。pepck PCR产物电泳显示NN17-11、NN20-2、NN20-9和NN20-14等4个虫体出现巨片形吸虫和肝片形吸虫的双重条带,其它样本只有巨片形吸虫的单条带。虫卵的ITS+序列结果显示,ITS-Fh型片形吸虫NN20-2成虫有1个虫卵(1/30)转变为Fg/Fh型;巨片形吸虫NN20-3成虫有5个虫卵(5/30)呈现Fg/Fh型,其余虫卵与母体基本一致。结论广西南宁地区片形吸虫种群以纯种巨片形吸虫为主,同时存在少量杂合型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18.
自Jenner(1798)发现接种牛痘能对天花产生持久的抵抗力以后,人们对两种寄生物间的交叉免疫有了认识。但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才受到普遍重视。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是逐步深化的,已从最初以实验动物观察异种寄生虫间的交叉抵抗力,发展到近年来对共同抗原的证实、提纯、化学定性以及组织定位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将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毛蚴随机感染小土蜗(Galba pervia)10只,感染后第44天,首次捡获囊蚴10个,持续24 d,共捡获囊蚴495个。环境改变前后,8:00-24:00均未发现有尾蚴逸出或囊蚴结成,结囊以凌晨为主,囊蚴可附着于水中任何物体,并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提示大理地区肝片形吸虫尾蚴逸出及结囊主要在凌晨进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