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肝病发展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105例慢性肝病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组血清IL-6、IL-8、IL-10、TNF-α的水平.结果:各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IL-6、IL-8、TNF-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血清IL-1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病患者各组间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细胞因子IL-6、IL-8、IL-10和TNF-α在肝病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联合检测其水平的变化对探讨慢性肝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6、IL-8和sIL-2R的含量;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及其预后的关系,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PHC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8和sIL-2R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Ⅲ期患者血清TNF-α和sIL-2R含量明显高于Ⅰ期(P〈0.01);肿瘤根治术后血清中TNF-α、IL-6、IL-8和sIL-2R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重,血清中的TNF-α、IL-6、IL-8和sIL-2R含量随之增加。PHC患者在治疗前血清中sIL-2R和TNT-α水平明显地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检测PHC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8和sIL-2R含量,对了解PHC患者体内免疫状态、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的测定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和病毒性肝炎组血清IL-6和TNF-α的浓度,并分别检测其HBVDNA含量。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的IL-6和TNF-α的浓度水平显著高于健康时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炎后肝硬化组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阳性组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IL-6和TNF-α的测定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机体的免疫损伤状况进行有效的反映,对判断患者病情预测和预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及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5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别在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检测血清TNF-α、IL-10及IL-18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IL-18的水平明显升高,而IL-10的水平显著下降,同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血浆置换组治疗后血清TNF-α及IL-18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IL-10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浆置换可降低血清TNF-α、IL-18的水平,并且升高IL-10的水平,通过调整细胞因子的平衡,保护肝细胞,促进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6、IL-8、TNF-α及TM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IL-6、IL-8、TNF-α及TM的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的IL-6、IL-8、TNF-α及T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各细胞因子有所下降,与急性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IL-6、IL-8、TNF-α及TM水平的变化,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病情的判断及预测患者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细胞因子水平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和前列腺液中4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索-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AP)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86例CAP患者血清和前列腺液中IL-2、IL-4、IL-8、TNF-α进行检测,同时与20例非CAP健康男性进行比较。结果CAP患者血清和前列腺液中的IL-2、IL-8、TNF-α以及血清IL-4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患者前列腺液中的IL-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前列腺液中WBC计数与IL-8水平存在相关性(r=0.64,P〈0.05),与IL-2、IL-4、TNF-α水平无相关关系(r=0.12、0.29,均为P〉0.05)。结论检测血清和前列腺液中IL-2、IL-8、TNF-α水平和前列腺液中的WBC计数,对CAP辅助性诊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病情严重性的关系。方法选取87例 UC 患者(疾病组)与26例健康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指数(UCAI)评估 UC 患者的严重程度。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定量测定 UC 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并比较 UC 患者与健康人以及不同严重程度 UC 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UC 患者血清 IL-1β、IL-8和 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UC 患者血清中 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间的 IL-4与IFN-γ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 UCAI 标准评分,重度活动期、中度活动期、轻度或非活动期的 UC 患者数量分别为17例、29例和41例。重度活动期 UC 患者血清 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中度、轻度或非活动期 UC 患者(P <0.05);IL-1β、IL4、IL-10与 IFN-γ水平在不同活动期的 UC 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细胞因子 IL-8、TNF-α与 UC患者病情相关,可能对 UC 的病情评估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7):1411-1412
目的观察3种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血清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n(TNF—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BV感染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6、IL-8及TNF-α的水平。结果慢性HBV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组血清IL-6、IL-8和TNF-α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HBV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L-6、IL-8含量高于非活动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活动HBsAg携带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6、IL-8和TNF-α含量变化与肝炎病变程度及病毒复制状况密切相关,其在血清中的水平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及病毒复制状况,动态监测其含量对临床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3种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6):1336-133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HBV)DNA载量与白细胞介素6(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的相关性,揭示HBV感染者在HBV载量不同时的炎性反应活动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1例HBV感染者及18例健康对照IL-6、IL-8及TNF-α含量。结果血清HBV DNA〈1.0×10^3IU/mL组IL-6、IL-8及TNF-α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1.0×10^3IU/mL的其他3组IL-6、IL-8及TNF-α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及HBV DNA〈1.0×10^3IU/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血清HBV DNA有复制的3组间IL-6、IL-8及TNF-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者血清IL-6、IL-8及TNF-α含量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关系,其含量的动态变化可作为临床对HBV感染者炎性反应活动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癫痫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癫痫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6例原发性癫痫患儿治疗前及抗癫痫治疗3个月后血清IL-2、IL-6及TNF-α水平;对照组为同期30例健康查体儿童,年龄及性别与实验组匹配.一次性测定上述指标。结果:癫痫患儿治疗前血清IL-2、IL-6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时照组(P〈0.01);治疗后血清IL-2、IL-6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癫痫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临床药物治疗时细胞因子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颅脑损伤组)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分为3组,轻型组(13例)、中型组(20例)和重型组(12例);另选择健康成人30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IL-2、TNF-α的含量,分析颅脑损伤程度与血清IL-2、TNF-α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O.01)。颅脑损伤轻型组血清IL-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TNF-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中型组和重型组血清TNF-α、IL-2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轻型组(均P〈0.05);重型组血清TNF-α、IL-2水平均显著高于中型组(均P〈0.05)。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IL-2与TNF-α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69,P〈0.05),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2、TNF-α水平与GCS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701,-0.686,P〈O.05)。结论IL-2和TNF-α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测定可作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及其对SAP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将45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对照组仅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0d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10水平,并评价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白细胞、血淀粉酶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白细胞、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1d,两组患者TNF-α、IL-10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3、6、10d,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显著下降(P〈O.01),而IL-10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抑制TNF-α分泌,上调IL-10水平,对SAP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α(IL-1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探讨其意义。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组35例,健康对照组21例,用ELISA方法测定IL-6,IL-1α,SIL-2R,IL-10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DCM患者血清中IL-6,IL-1α,SIL-2R及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DCM患者血清中IL-6,IL-1α,sIL-2R及IL-10水平的升高,说明DCM的发生、发展与免疫因素重要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IL-6、TNF-α)及血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α1-AAG、CER)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中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93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按尿清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清蛋白尿组(NA)、微量清蛋白尿组(MA)和临床清蛋白尿组(CP),分别以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糖蛋白(α1-AAG)、铜蓝蛋白(CER),并与27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和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各组的血清IL-6、TNF-α及CRP、a1-AAG、CER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P〈0.05或P〈0,0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各组间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细胞因子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联合检测对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观察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8(Inted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在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组26例和缓解期患者组22例,健康人(对照组)22例的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血清中IL-4、IL-8、IL-10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血清中IL-4、IL8、IL-10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血清中IL-8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IL-4、IL-8、IL-10和TNF-α的水平可作为判断哮喘疾病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为探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0例ACI患者(ACI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ACI患者经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前后上述三种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ACI不同梗死面积亚组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梗死面积的增加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与血清IL-6(1=0.483,P〈0.05)、TNF-α(1=0.439,P〈0.01)和CRP(γ=0.454,P〈0.01)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CI组患者NIHSS评分、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8.303,6.266,10.058,7.774)。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ACI患者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其病情评估、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AP)患者精浆中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探讨这些细胞因子对CAP诊断价值。方法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分类法将57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分为ⅢA组25例,ⅢB组3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患者精浆中IL-2、IL-6、IL-8、IL-10、TNF-α的水平,并以18例健康男性为对照。结果ⅢA组、ⅢB组与对照组比较,精浆中IL-2、IL-6、IL-8、TNF-α含量显著升高,组间比较(P〈0.01),IL-10含量显著降低,组间比较(P〈0.01)。结论精浆中细胞因子IL-2、IL-6、IL-8、TNF-α水平升高及IL-10水平降低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诊断-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君  聂玉政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9):1481-1482
目的 观察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TNF-α和IL-8水平及其在前列腺素E1(PGE1)治疗前后的变化。 方法 设立正常对照组、一般治疗组和前列腺素E1治疗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8和TNF—α水平。 结果 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8、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0.01),PGE1治疗4周后,其血清IL-8水平明显下降(P〈0.05),PGE1治疗8周后,血清TNF-α和IL-8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 结论 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血清IL-8和TNF-α水平与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判定患者预后和疗效的重要指标,PGE1可以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炎性反应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110例CHF患者(CHF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CHF组治疗后上述3种血清炎性反应因子水平,并与治疗前相比较。结果CHF组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心功能分级增加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F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血清IL-6(r=0.585,P〈0.01)、TNF-α(r=0.312,P〈0.01)和CRP(r=0.458,P〈0.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HF组患者LVEF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血清IL-6、TNF-α和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12.144,9.835,7.847,4.616)。结论血清炎性反应因子IL-6、TNF-α和CRP检测有助于CHF患者的病情评估、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的人类白细胞抗原G(sHLA-G)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2010~2015年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ITP患者为观察对象(ITP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HLA—G、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分析sHLA—G与血小板计数(PLT)、骨髓增生程度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IPT组的血清siILA—G、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IPT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PLT的患者sHLA—G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LT越低,sHLA-G水平越高(P〈0.05);不同骨髓增生程度下的sHLA—G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骨髓增殖越活跃,sHLA—G水平越高(P〈0.05);sHLA—G水平与IL-6、IL-10和TNF-α水平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sHLA-G在慢性ITP中水平较高,且与PLT、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和骨髓增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