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 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并经颈动脉B超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冠状动脉狭窄组和正常组(对照组) ,再根据狭窄程度分成三个亚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结论:对中年以上,尤其有多种危险因素者需行颈动脉B超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筛选冠心病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本院60例冠心病患者和60例非冠心病的颈动脉B超声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75.0%(45/60),对照组为26.7%(16/60)。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组11例轻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32例重度狭窄,观察组IMT和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可用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指标,但它与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14 7例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同时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 ,根据颈动脉检查的结果分为 6组 ,比较不同组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内膜出现不同程度粗糙增厚粥样硬化改变者 119例 ,其中 75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6 3.0 3% )。而颈动脉检查结果内膜正常的 2 8例患者中 ,只有 1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35 .71% )。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的病理改变与冠状动脉内膜病变正相关 ,可以作为基层医院评测冠心病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1年5月期间确诊的29例冠心病患者的心脑血管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造影结果将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狭窄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比较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分布差异性不大(P>0.05);重度狭窄组的Califf危险记分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1);脑动脉中重度狭窄比例方面Califf危险记分≥2分组显著高于0分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分布较为一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脑动脉的狭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4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观察组)和4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照组)接受64层螺旋CT检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两组肾功能、FBG、LDL-C、HDL-C和TC等相关指标,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两组FBG、LDL-C、HDL-C和T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BUN和SCr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与BUN和SCr呈正相关(r=0.638、0.763,P<0.01),对照组中尚未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与BUN和SCr存在相关关系(r=0.037、0.080,P>0.05)。结论肾功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一个较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血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糖尿病患者和对照组的血糖水平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年龄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阻力指数呈正相关;血糖浓度与斑块长度和厚度呈正相关;斑块厚度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也呈正相关。结论 血糖升高加重大动脉的血管狭窄,内膜-中膜厚度增厚,斑块长度延长和厚度增加。对依从性差的糖尿病患者,要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颅脑和视网膜视神经供血不足的并发病变。  相似文献   

7.
朱建钢 《安徽医药》2016,20(1):137-138
目的 通过颈动脉斑块评分情况的分析,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参与研究的病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组,对所有病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进行颈动脉斑块评分,以此作为分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联系的数据基础。结果 经过颈动脉超声检测以后,发现冠心病组在Crouse积分、等级积分、斑块数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如将所有病例按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划分,以上结果也成立,P<0.05。 结论 颈动脉斑块评分可以反映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以期达到早期防治,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提高全民生活质量。方法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60例,以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1周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硬化斑数量及回声特征。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的不稳定性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建立简捷、经济实用、稳定可靠的适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ASS)的外科治疗研究的家兔CASS动物模型条件。方法新西兰白兔21只,采用3%过氧化氢液灌注动物的双侧颈总动脉,造成氧化应激损伤,然后以特定高脂饲料喂养动物不同时间。评价各组动物血管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特点。结果8周组和12周组中重度狭窄达到80%,个别血管出现闭塞。4周组轻度狭窄亦达到60%。病理检查证实高脂饲料喂养8周时,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已属于纤维班快期。结论 按本实验方法,氧化应激损伤后喂养8周的动物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程度已符合CASS外科治疗实验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关系,寻找TIA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对90例TIA患者(病例组)和70例对照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狭窄的发生率,观察CAS程度,同时检查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纤维蛋白原(FBG)、空腹血糖(FPG等指标,以研究上述因素之间及其与TI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软斑的比率均较对照组高;TIA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TCH、TG、FIB的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TIA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IA患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75 %的脑梗死患者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 ,侧向符合率为57.4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 ,以软斑、混合斑多见。软斑、内膜粗糙或溃疡是引致梗死的主要原因。结论为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对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检出和监测 ,以及早期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冬 《河北医药》2011,33(21):3267-3268
目的探讨代谢异常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高血压患者440例,根据2007年代谢综合征(MS)量化指标分为MS组208例(具有3—5项组分者),MS亚临床组112例(具有2项组分者)以及对照组120例(具有1项组分者)。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3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CCA.IMT在代谢综合征组和代谢综合征亚临床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CCA.IMT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以及三酰甘油(TG)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伴MS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不伴MS的高血压患者更为严重,代谢异常的组分越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越严重。代谢异常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以颈动脉检查早期预测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将45例MS患者作为MS组,41例随机选择的正常糖耐量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日本东芝SSA-350A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状况,以所测量最大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为观察指标。结果MS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确定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相关性,为MS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合并高血糖,其不仅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而且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诱发因素,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患者中风,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2].本文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血压患者资料,探讨高血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为早期防治高血糖,进而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冠心病预测、判断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心绞痛组62例和心肌梗死组44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健康体检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三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结果三组入选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级积分等比较,心肌梗死组与心绞痛组高于健康体检组;心肌梗死组高于心绞痛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Crouse斑块积分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能被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很好的检查与发现,可以间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李慧仙 《云南医药》2009,30(1):78-80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高,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回顾分析了12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28例均为我科2007年9月~2008年8月期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男75例,女53例,年龄50~89岁,平均72岁。全部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肾血管性高血压犬中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的区别.方法 10只雄性beagle犬随机均分为缩窄组及假手术组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术后1年经彩超证实颈动脉有粥样硬化形成后,分别对2组犬的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行DSA及病理上H&E、苏丹Ⅲ及MOVAT染色观察,比较其粥样硬化特征的区别.结果 术后3月始,缩窄犬的平均收缩压(SBP)由术前的(138.80±9.20) mmHg升达峰值(171.20±3.56) 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后,5只DSA上缩窄犬有4只发现颈动脉有狭窄,有3只出现冠状动脉壁不光滑,但无明显狭窄(P<0.05);病理上缩窄犬颈动脉观察到由平滑肌细胞、蛋白聚糖和胶原纤维形成增殖性斑块,很少含脂质;冠状动脉内膜下观察到有脂质沉积,无明显细胞增殖现象.假手术犬两者均没有发现粥样硬化征象.结论 肾血管性高血压犬中颈动脉易形成主要含平滑肌细胞、蛋白聚糖和胶原纤维的增殖性斑块,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不明显,只在内膜下有少量脂质沉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颈动脉彩超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394例进行心脑血管病筛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97例CAS患者作为A组,另外197例非CAS患者为B组。两组均行颈动脉彩超进行诊断,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 A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1.26±0.19)mm大于B组的(0.75±0.12)mm,颈动脉硬化等级评分(2.59±0.44)分、斑块积分(2.88±0.22)分均高于B组的(0.24±0.06)、(0.13±0.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MT增厚阳性率及Crouse积分法下斑块阳性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该病的诊断金标准,颈动脉彩超诊断CAS患者的敏感度为97.46%(192/197),特异度为83.25%(164/197),诊断符合率为90.36%。结论颈动脉彩超能够对CAS进行有效诊断,检出IMT增厚情况,并能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变化,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并且在1周内对同一患者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48例)及冠心病组(72例),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1支血管病变亚组、2支血管病变亚组、3支血管或左主干病变亚组。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亦增加,亚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75.0%,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1.7%。结论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140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测量首次血压、纤维蛋白原(Fg)含量。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占52.3%。颈动脉平均IMT与患者血压及Fg含量密切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