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部外伤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50例经螺旋CT检查确诊的腹部外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归纳,取得完整的临床及CT资料后加以分析。结果腹部外伤以肝、脾、肾、胰实质性脏器损伤为主,其次为胃肠道及腹膜腔损伤。实质性脏器损伤的CT表现包括实质挫裂伤、包膜下血肿和器官周围、腹腔内及腹膜后积血或血肿,胃肠道损伤主要为胃肠道破裂,腹膜腔损伤主要表现为后腹膜血肿及外伤性膈疝。合并症及并发症:①腹部外伤常合并肋骨骨折、肺挫裂伤、胸腔积液(血)及胸腰椎脊柱骨折;②腹部外伤可并发腹腔感染,为较严重的并发症。此外,部分肝脏损伤后可并发胆汁瘤,胰腺及脾脏损伤可并发假性囊肿。结论螺旋CT检查能直观地显示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同时,能显示相邻器官组织的损伤情况,并能即早发现腹腔积血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一次性检查获得足够的临床信息,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肝脏、肾脏疾病的CT灌注成像扫描(Ctperfusion imaging)是一种功能成像,经静脉注射影剂对病变某一层面或多层兴趣层进行动态薄层,立体成像,可准确判断出病变部位血液供应的整体情况,有了一个初步定论,这项操作已广泛用于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如肝硬化、肾囊肿、血管瘤、肾结石、肝癌导管栓塞治疗与判定,已有一定临床效果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结肠癌的患者,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检查与分析,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62例中有34例显示肿块型结肠癌,23例显示为浸润型结肠癌;形态不规则和肠腔狭窄的42例,浆膜面模糊32例,淋巴结转移39例;结肠癌术前病灶诊断准确率100%,术前分期与手术后分期符合率为90.2%。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对结肠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螺旋CT低剂量一体化扫描在多发外伤中的程序设计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利用水膜、测量尺及定位板等工具进行位置定位,通过分析各个部位的扫描需求,设计出只需要一次定位可以完成身体多个部位的扫描程序,并在临床检查中测试。结果低剂量扫描降低了多发外伤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图像清晰,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后处理方法能够把所有扫描部位在同一屏幕上显示出来,供诊断医师进行综合分析。结论螺旋CT低剂量一体化扫描在多发外伤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节约了检查时间,简化了操作过程,降低了X线辐射剂量,应进一步在CT检查中推行。  相似文献   

5.
腹部外伤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及时而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基础.目前,CT广泛应用于临床,CT扫描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我院经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复查证实的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宝善 《医学信息》2007,20(5):892-893
目的通过三种影像学方法的研究,确定合理的鼻部外伤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对106例鼻部外伤者同时作X线鼻骨侧位像、冠状和横断CT扫描。以冠状 横断CT扫描的结果为准,比较了各种检查方法之间对鼻部外伤影像学征象的检出率。结果两种CT扫描合用的诊断效果最好。X线鼻骨侧位片仅能检出70.76%的鼻骨骨折,对上颌骨骨折等其他鼻部外伤均不能诊断。在鼻骨或/和上颌骨额突骨折的诊断中冠状CT扫描均显著优于横断CT扫描,而在鼻泪管骨折、骨颌缝分离、鼻骨间缝增宽的诊断上则横断CT扫描均要显著优于冠状CT扫描。结论在鼻部外伤的影像学检查中仅作鼻骨X线侧位片是不够的;为了解有无鼻骨/或上颌骨突骨折应首先作鼻部冠状CT扫描,如经济条件许可,可加作鼻骨横断扫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低剂量一体化扫描在多发外伤中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60例外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为单个程序进行多发外伤的扫描,第2组为一体化程序扫描,第3组为低剂量一体化扫描方式,对3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第3组比第2组下降了67.3 mGy,与标准剂量扫描比较,低剂量扫描放射剂量下降5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与第2组图像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低剂量螺旋CT图像对疾病的诊治无影响.结论 螺旋CT低剂量一体化扫描在多发外伤中是可行的,比传统CT扫描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又为抢救病人节约更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扫描对胰腺肿瘤患者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我院接诊的120例胰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CT扫描和DSCT扫描.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SCT扫描与常规CT扫描对胰腺肿瘤相关性疾病检出率,对比两种扫描方式辐射剂量.结果 DSCT扫描对胰腺周围血管侵犯、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肝癌介入治疗病人的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并同介入治疗时的DSA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7例中有53例癌灶由腹腔干供血,14例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肝动-静脉漏(Avs)7例,肝动-门脉漏(APVS)5例,门脉主干癌栓7例,门脉分支癌栓21例。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前螺旋CT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价值,能为介入治疗提供众多有用的信息,指导介入治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做好腹部CT扫描前准备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保证检查成功率,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的影像学信息.方法 收集2009年6月~2010年6月到我院行腹部CT检查前准备完善病例 980 例,与 290 例因急诊外伤、急性胰腺炎不能进食者进行对比.结果 准备者,图像优860例,占87.8%,图像良110例,占11.2%,图像差8例,占0.8%.未做准备者,图像优90例,占31%,图像良190例,占65.5%,图像差10例占3.4%.结论 CT检查前准备完善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不可省却.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使用Virtual Dose CT软件分析模拟不同体型的患者在接受腹部CT检查时有效剂量的变化。方法:Virtual Dose CT是一款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和三维计算数字人体模型并且专门用于计算CT扫描中患者主要器官的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的CT剂量计算软件。本次研究利用Virtual Dose CT计算使用GE Light Speed 16 CT对患者腹部进行扫描时,正常体质量、超重、肥胖一型、肥胖二型和病态肥胖这5种体型的成年男女患者在不同螺距、管电压和射线准直宽度的扫描条件下患者的有效剂量。结果:患者的有效剂量与螺距大小成反比,与管电压大小成正比,并且随着射线准直宽度的增加而减小。当螺距为0.6时,患者的有效剂量是1.6螺距时的2.3倍;当螺距为1时,140 k Vp管电压下的患者有效剂量是80 k Vp时的6.1倍;当射线准直宽度由20 mm变为5 mm时,患者的有效剂量增加了1倍;在相同扫描条件下,肥胖患者受到的有效剂量要小于体型瘦小患者的有效剂量。结论:在不同体型的患者身上使用同一套CT扫描方案,患者的有效剂量会有较大差异。影像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合理优化CT扫描方案,从而在获得满意的CT图像时尽量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有限元理论的飞速发展为构建腰椎模型提供了技术支持,有限元模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为研究椎间盘、椎板切除、腰椎融合、脊柱内固定材料等临床相关的生物力学问题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L3~5腰椎活动节段力学模型。 方法:通过CT扫描、Unigraphics V18.0软件进行影像边界记录、定标等方法,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重建三维结构,采用CAD数据处理技术,输入相关的材料特性,验证重建模型的有效性。 结果与结论:建立下腰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L3~5),分析结果证明其在仿真分析中是可行的,可以模拟生物力学实验。建立的模型共有6 482个节点,31 326个单元,生成网格时利用网格生成器的扫掠和优化功能,尽量依据模型的几何外形,使网格生成的最少,兼顾了对建模准确性和计算可行性,同时又能充分满足对腰椎的生物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徐双武  王海燕 《医学信息》2019,(22):168-169,17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肺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肺部占位疾病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内病灶的平扫/增强扫描的CT值及强化增值、不同肺癌病理类型CT净增强值,及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诊断肺癌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肺癌、肺结核球、炎性假瘤平扫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肺癌增强扫描CT值高于肺结核球,低于炎性假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强化增值高于肺结核球,低于炎性假瘤(P<0.05)。鳞癌CT净增强值高于腺癌、小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CT净增强值高于小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诊断肺癌的准确性为88.89%、敏感性为92.31%、特异性为84.21%,均高于平扫的67.78%、69.23%、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帮助鉴别肺部占位疾病及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且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胸部外伤的X线平片、CT扫描影像学表现,探讨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46例胸部外伤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其X线及CT扫描表现.结果 将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手术证实结果对比,CT扫描的确诊率高于X线胸片;X线扫描可准确诊出肋骨骨折,可部分诊出气胸、肺挫伤、胸腔积血等,CT扫描的漏诊率较X线低.结论 临床首选X线检查,加上CT扫描辅助检查,能够较准确地诊断胸部外伤的具体病情,两者结合可提供可靠影像学依据,对临床抢救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国内对腹部脂肪的测量多用单一层面的腹部脂肪面积来表示,而受脂肪分布不均一的影响,其并不能准确定量内脏脂肪含量。国内尚未见到使用多层螺旋CT测量血管周围脂肪体积的研究报道。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35例腹型肥胖患者进行腹部容积扫描,在GE(General Electric,通用电气公司) AW(Advantage Workstation)4.3工作站上使用容积再现技术观察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的影像表现,并用Histogram软件测量腹部脂肪总体积、皮下脂肪体积、内脏脂肪体积、血管周围脂肪总体积,重复测量各项指标,比较2次测量体积值之间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直观地显示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的分布,且可以准确地测量所扫描范围内所含脂肪的体积及分布在不同部位的脂肪体积。比较2次CT后处理所得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体积差异,两次处理所得数值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评价腹部及血管周围脂肪分布与含量中是可行的,且具有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小关节螺旋CT三维测量、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腰椎间小关节关节面的三维解剖学形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螺旋CT扫描腰部阴性正常人,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在横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观察关节面形态.结果:关节突关节面的标准形态,横轴面,腰1/2节段上、下关节突关节面为曲度相同的"C"形;腰2/3、3/4、4/5节段上、下关节突关节面为曲度不相同的"C"形,下关节突关节面曲度较小,上关节突关节面曲度较大;腰5/骶1节段男性下关节突关节面"l"形,上关节突关节面"C"形,女性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均为"l"形.冠状面,腰1/2、2/3节段为椭圆形.腰3/4节段男性为椭圆形;女性为长方形.腰4/5节段男性为椭圆形;女性为椭圆形或长方形.腰5/骶1节段男女均可为圆形;或男性为方形女性为长方形.矢状面,为"l"形.结论:腰椎间小关节关节面形态在诸节段及横轴面、冠状面及男、女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利用CT扫描及CAD技术建立腰椎活动节段的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腰椎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 :选取一正常自愿者L4~L5节段为研究对象 ,通过CT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了腰椎活动节段的有限元模型 ,通过Super SAP有限元分析软件包对模型进行了应力分析。结果 :建立了L4~L5活动节段的有限元模型 ,并分析了生理载荷下腰椎活动节段不同组成部分的应力分布。结论 :为腰椎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简便、准确的方法 ,为分析和研究该模型在各种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影响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卧床依从性的原因,并探讨具体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65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依从性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患者不配合卧床的原因,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观察对比患者护理前后的的心理变化及依从性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入院后1~2d,不配合卧床的患者为15例,3~9d时,不配合卧床患者为34例,;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其不配合卧床的主要原因有轻、中度疼痛,不了解私自下床活动会引发严重后果,不适应大小便等。通过给予护理措施,所有患者的卧床依从性明显优于护理前,差异显著(<0.05);且所有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护理前,差异显著(<0.05)。结论影响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卧床依从性的主要原因有自身病情变化、生活自理情况等,通过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能够较好的提高卧床依从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小模体研究儿科检查中能谱CT扫描减少硬化伪影的能力。方法采用直径100 mm圆柱形CT剂量指数(CTDI)的等效模体(相当于小儿头颅),模体内含有5个圆孔,其中1孔在模体中心,其余4孔对称分布在模体周围,呈十字形交叉状。分别在圆孔内放置2 mL硬塑料试管,试管内均充盈相同浓度的造影剂。将模体分别进行常规100 k Vp电压螺旋CT扫描及能谱CT的宝石能谱图像(GSI)模式扫描。在重建图像上5个对比剂点的两点中间分别找到8个感兴趣区(ROI)(内侧4个,外侧4个),分别测量8个ROI和背景点的CT值及标准差(s_a,s_(bg))。对比100 kVp常规CT扫描图像与能谱CT扫描中不同单能量图像的硬化伪影指数(AI)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 kVp常规CT图像中,5个对比剂点的CT值为(1 640.0±14.3)Hu,8个ROI AI值为16.4±4.1。在能谱CT的GSI模式扫描中,获得40~140 ke V101幅单能量图像,图像中每个ROI AI值均随着能量值(ke V)的升高逐渐下降,并在69~77 ke V单能量图像上各个ROI的硬化伪影基本消除。在不同单能量图像中,内侧ROI AI值较外侧ROI AI值大,但变化趋势相同,内侧ROI AI值在77 ke V单能量图像为0.0±1.7,外侧ROI AI值在69 ke V单能量图像为0.0±0.8。结论物质密度越高,其在CT扫描中所产生的硬化伪影越大。在儿科的能谱CT扫描中选取适当的单能量图像能够消除硬化伪影的干扰,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