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洪运  金峰 《医学信息》2000,13(5):259-260
目的 我们假设血浆激活的抗血栓形成 C蛋白在冠状动脉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过程中起防御性的抗血栓形成功能。方法及结果 测定 2 0例冠状动脉旁路术患者体外循环及冠状动脉再灌注期间 C蛋白的激活程度 ,在心肺转流期间及主动脉开放后 10 min,血浆 C蛋白水平从正常均数 ( M SE)的 12 3 %± 7%降至 74%± 5 % ;相反 ,血浆中激活 C蛋白水平从 12 2 %± 8%上升至 15 9%± 2 1% ,激活 C蛋白 /C蛋白比例从 1.0 4± 0 .0 8增加到 2 .2 9± 0 .3 1( P=0 .0 0 6)。以再灌注 10 min后冠状窦血浆激活 C蛋白 /C蛋白比例 1.5作人为标准 ,对患者激活 …  相似文献   

2.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从宏观角度验证了可吸收镁合金支架的生物安全性。目的:观察可吸收镁合金支架植入后局部血管组织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表达情况,从分子表达水平深层次探讨镁合金支架的组织相容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5枚可吸收镁合金支架植入25只防疫杂种犬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左回旋支,未植入支架的5只犬冠状动脉作为正常对照组,支架植入后24 h、3 d、5 d、1周、1个月各处死动物5只,取支架植入后的血管标本做病理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冠状动脉局部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支架植入后不同时间点冠状动脉局部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A值显著升高(P0.01);与支架植入24 h、3 d、5 d、1周比较,植入1个月后冠状动脉局部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A值显著降低(P0.01)。结果表明可吸收镁合金支架植入后的组织炎症程度轻,持续时间短且无血栓形成,提示可吸收镁合金支架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已有研究认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和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风险增加。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和非靶病变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纳入399例冠心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n=179)和非糖尿病组(n=220),收集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相关参数;将糖尿病组根据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n=66)和无再狭窄组(n=113),根据有无非靶病变快速进展分为非靶病变进展组(n=48)和非靶病变无进展组(n=131),检测支架置入3,120,210,360 d的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与结论: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冠状动脉支架长度更长(P=0.018),支架直径更小(P=0.002),支架置入后即刻和造影随访的最小管腔直径更小(P=0.001,P=0),支架置入后即刻和造影随访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P=0.038,P=0.004),造影随访晚期管腔丢失和再狭窄发生比例更多(P=0,P=0.097)。在糖尿病患者的亚组分析中,再狭窄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无再狭窄者更高;非靶病变进展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非靶病变未进展者更高。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和非靶病变进展的比例较高,同时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可辅助预测再狭窄和非靶病变进展的发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心血管支架作为一种异体物质,置入后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过程,主要表现在凝血系统的激活以及炎性标志物血清C-反应蛋白的显著升高。目的:总结探讨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炎症反应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2009相关文献,检索词为"心血管支架,C-反应蛋白,炎症反应",同时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2009相关文献,检索词为"cardiovascular stent on plasma,c-reactive protein"。结果与结论:药物涂层支架以金属支架为载体携带药物到达血管损伤局部,使药物在较长的时间内充分释放到血管壁内,减少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抗炎药物涂层支架主要药物为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抗迁移、抗增生药物涂层支架主要药物为雷帕霉素、紫杉醇、放线菌素D等。支持内膜愈合的药物涂层支架主要药物为雌二醇等。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可诱导和加重局部炎症反应,这对血管内皮的增生与再狭窄有重要影响。反映急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如血清C-反应蛋白的浓度对于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可显著升高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所以应充分认识炎症反应及血浆C-反应蛋白、细胞因子的变化对防止心血管支架置入后再狭窄起到的重要作用,及早进行预防及干预,从而减少再狭窄率,提高介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储备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储备功能 (CFR)。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高血压患者76例 ,无左心室肥厚 (LVH)32例 (Ⅰ组 ) ,合并LVH44例 (Ⅱ组 ) ,正常对照组26例 (Ⅲ组 )。检查前停服所有血管活性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 ,3d内未服用茶碱类药物。三组受检者隔日分别静脉注入99mTc -MIBI30mci行静态、运动心肌核素断层显像 ,潘生丁以0.84mg/kg剂量缓慢静脉注射 ,于注射前、后即刻2、4、6min测量血压 ,记录18导朕心电图。结果心肌核素显像 :Ⅰ组运动后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ECT)呈缺血性改变3例 (9.4% ) ,Ⅱ组运动后ECT呈缺血性改变11例 (25.0 % ) ,有反向再充填现象2例 (4.5 % ,P<0.05)。心电图潘生丁试验 :Ⅰ组阳性1例 (3.1 % ) ,可疑阳性3例(9.4 % ) ;Ⅱ组阳性7例 (15.9 % ) ,可疑阳性9例 (20.5 % ,P<0.05)。心电图潘生丁试验阳性或可疑阳性伴ECT缺血性改变 :Ⅰ组 :无 ;Ⅱ组8例 (18.2 % ,P<0.01)。正常对照组心肌核素显像及潘生丁试验均无异常。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CFR下降 ,合并LVH尤为明显 ,其原因可能与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及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已有研究认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和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风险增加。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和非靶病变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399例冠心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n=179)和非糖尿病组(n=220),收集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相关参数;将糖尿病组根据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n=66)和无再狭窄组(n=113),根据有无非靶病变快速进展分为非靶病变进展组(n=48)和非靶病变无进展组(n=131),检测支架置入3,120,210,360 d的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与结论: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冠状动脉支架长度更长(P=0.018),支架直径更小(P=0.002),支架置入后即刻和造影随访的最小管腔直径更小(P=0.001,P=0),支架置入后即刻和造影随访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P=0.038,P=0.004),造影随访晚期管腔丢失和再狭窄发生比例更多(P=0,P=0.097)。在糖尿病患者的亚组分析中,再狭窄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无再狭窄者更高;非靶病变进展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非靶病变未进展者更高。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和非靶病变进展的比例较高,同时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可辅助预测再狭窄和非靶病变进展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小口径动脉重建时,当自体移植物不能利用,就需要应用人造血管。但往往由于内膜增殖,最后发生阻塞。作者等应用3mm内径的微孔聚四氟乙稀(PT FE)Gore-Tex人造血管,植入于8只猴子的腹主动脉,观察破坏血小板疗法对移植血管的通畅和吻合口处内膜增生的长期效果。4只猴接受破坏血小板药物,每天二次每次给予阿司匹林163mg,潘生丁25mg。人造血管植入后4个月宰杀动物。发现接受破坏血小板药物组的四只猴的四根人造血管均通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磷酰胆硷包被支架作为一种生物拟态形式来提高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在 2 5头猪的冠状动脉中分别植入磷酰胆硷包被支架 (n=2 0 )和非包被支架 (n=2 1) ;受试动物分别在支架植入术后第 5 d(n=6 ) ,第 4W(n=7) ,第 12 W(n=8)宰杀后 ,截取相应的血管行组织学、电子显微镜及形态学观测。通过早期内皮愈合、新生内膜形成和血管壁对磷酰胆硷包被衣的反应来评价支架植入术。结果 两组动物中均无支架血栓形成 ,并且在任何时间点血管形态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 5 d,包被支架组与非包被支架组内皮愈合同样良好 (分别达到 91%与 92 % ) ;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支架植入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支架植入术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n=55)采用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组患者(n=56)采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3月对比两组造影效果、手术时间、血肿、动脉静瘘、假性动脉瘤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造影、X线暴露、血管穿刺时间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特殊指引导管、PTCA应用率及SA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挠动脉冠状动脉造影行支架植入手术用时短,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预后佳。  相似文献   

10.
周宁 《医学信息》2001,14(7):432-433
研究对象和方法 该项研究共纳入了自 1995年 8月至1998年 12月期间的在症状发作后 12小时内行首次 PTCA术的 6 5 0名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住院患者 ,依输助治疗方案的不同 ,共分为 4组 :第 1组 ,单纯行 PTCA术 (n=2 2 0 ) ;第 2组 ,PTCA术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n=12 8) ;第 3组 ,PTCA术加 Abcixim ab(血小板糖蛋白 IIb/ IIIa受体拮抗剂 )治疗 (n=10 4) ;第 4组 ,PTCA术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并 Abcixim ab治疗 (n=198) ,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病情严重程度、 AMI发作时总的缺血时间无均相近 ,而第 3组和第 4组患者术前经…  相似文献   

11.
背景:众多研究证实丹参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聚集及氧自由基的产生,具有活血化瘀的疗效,但目前对于其保护血管内皮以及抗血栓形成具体机制,尤其是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作用机制的研究很少。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丹红组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d,疗程10d。支架置入前后及丹红治疗前后测定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血浆内皮素、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水平,双重评价其血管内皮功能;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近期预后。结果与结论:与支架置入前比较,支架置入后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血栓烷B2均明显提高,6-酮-前列腺素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支架置入后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血栓烷B2均明显降低(P0.05,P0.01);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6-酮-前列腺素明显提高(P0.05,P0.01),丹红组更明显(P0.05)。住院期间丹红组心血管事件发生较常规治疗组略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支架置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使血管舒张,改善供血,抑制血小板聚集,且有改善近期预后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背景:使用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断剂(氯吡格雷)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前进行预处理,可以减少术后患者的病死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但冠状动脉介入后氯吡格雷疗程究竟需要持续多久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目的:观察不同疗程氯吡格雷干预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4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1d使用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mg,之后联合使用阿司匹林100mg/d和氯吡格雷75mg/d治疗。术后24h、1个月及6个月进行随诊。其中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后6个月复查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12个月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另一组先接受3个月的联合治疗,后3个月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即时以及随诊时抽取血样,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质量浓度。结果与结论:术后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比术前升高,于术后24h达高峰,之后又呈逐渐降低趋势。尽管接受了氯吡格雷预处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仍有所增高,说明无论术前预处理与否,术后都需要行抗炎治疗。延长氯吡格雷疗程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提示延长氯吡格雷疗程可以起到确切的抗炎作用,这可能对减低术后的心血管意外的风险性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CXC趋化因子16作为一种炎症反应中的趋化因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前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CXC趋化因子16的变化。 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并置入1或2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另选同期于本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异常的健康者10名作为对照组。对受试者进行CXC趋化因子16、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血清CXC趋化因子16在支架置入前、置入后0.5,2,24 h均升高(P < 0.05);与置入前相比,置入后0.5,2 h升高(P < 0.01)。置入后0.5,2,24 h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1),其中置入后     0.5 h与2 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2 h高于24 h(P < 0.01)。血清CXC趋化因子16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性(r=0.632,P=0.017)。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是否伴有炎症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的增高.方法 使用TIMI血流分级TIMI帧数(TIMI Frame Count,TFC)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应用高分辩多谱勒超声仪研究15例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病人、21例对照组的肱动脉内皮依赖的血流量介导的扩张反应(FMD),并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同接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采用酶标免疫检测法检测CRP.结果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组的内皮依赖的血流量介导的扩张反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的内径变化在两组相似;血浆NO水平在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8.4±4.41μmol/L VS 25.2±6.3 μmol/L,P<0.01);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组的CRP显著高于对照组(1.17±0.93mg/l VS 0.65±0.28mg/l,P<0.05).结论 冠状动脉血流缓慢综合征患者不仅存在系统性的内皮功能失常亦存在导致内皮功能失常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应用大剂量血脂康对炎症的抑制作用。 方法: 对196例临床确诊为高危UA(心绞痛Braunwald 分级为Ⅲ和ⅡB级,CRP>3 mg/L)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别入选A组和B组,在相似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口服1.2 g/d和2.4 g/d血脂康治疗72 h。随后对所有病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治疗。测定在入院时、药物治疗3 d后(PCI术前)和PCI术后48 h的血浆CRP的水平,并随访半年内的冠脉事件和左室射血分数。 结果: 入院时2组血浆CRP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3 d后,两组血浆CRP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A组:(5.44±1.57)mg/L vs (4.04±1.54) mg/L;B组: (5.42±1.36) mg/L vs (3.60±1.14) mg/L,P<0.05];PCI术后48 h,两组血浆CR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A组升至 (9.22±5.03) mg/L;B组升至(4.97±1.75) mg/L,P<0.05]。PCI术前及术后48 h,B组的血浆CRP水平明显低于同期A组(P<0.05)。术后半年主要冠脉事件B组明显少于A组[21/104 (20.2%) vs 9/92 (9.8%),P<0.05],左室射血分数B组明显高于A组(55.41%±10.93% vs 59.30%±9.99%,P<0.05)。 结论: PCI术前大剂量血脂康治疗对PCI术引起的炎症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炎症可能是PCI术后冠脉事件减少和左室射血分数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观察异种松质骨支架植入后宿主动态免疫应答,为进一步改进材料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对异种(猪)松质骨进行处理得到猪松质骨支架,对猪松质骨进行蛋白提取,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浓度,用提取的蛋白作抗原包被ELISA条板备用。将异种(猪)松质骨支架植入兔背部近头侧皮下,分别于移植后1周、2周、4周、8周、12周五个时间点作支架周围组织的组织学检查(HE)及外周血清抗体检测(ELISA)。结果:异种(猪)松质骨及松质骨支架的蛋白质浓度分别为(1.242±0.26)mg/ml和(0.024±0.004)mg/ml。异种(猪)松质骨蛋白抗原液经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分离后可清楚显示十条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蛋白条带(从15000到180000),异种(猪)松质骨支架蛋白抗原液经SDS-PAGE电泳分离后10000 Mr以上的蛋白条带消失,说明松质骨支架不含有效激发免疫反应的抗原蛋白成分。外周血中特异抗体水平在移植术后1周达最高,与处理前有明显差异(P<0.05),2~4周时逐渐降低,8~12周时维持在较低水平,与移植前无显著差异(P>0.05)。植术后1周,植入物周围组织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2周以后炎症细胞浸润逐渐减轻,4周时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术后12周,组织内炎性细胞罕见。异种(猪)松质骨支架不含有效激发免疫反应的抗原蛋白成分,植入后表现为一过性轻度的炎性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中C1 q的水平,以及C1 q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测定137例SSc患者和105例健康对照者血浆C1q的水平,同时比较ESR和CRP升高或正常组的SSc患者的C1q水平.结果 SSc患者的血浆C1q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208.84±44.85 mg/L vs 193.90±27.63 mg/L,P=0.002).然而,弥漫型皮肤SSc患者和局限型皮肤SSc患者的血浆C1q水平相似(208.39±38.30 mg/L vs 213.08±50.91 mg/L,P=0.67).ESR升高组的SSc患者的血浆C1q水平显著高于ESR正常组的SSc患者的血浆C1q水平(224.79±48.99 mg/L vs 193.12±33.97 mg/L,P=2.44×10-5),但CRP升高组和正常组的SSc患者的血浆C1q水平相似(221.29±58.07 mg/L vs 205.19±39.79 mg/L,P=0.079).C1q水平与ESR水平呈正相关(r=0.415,P=4.45×10-7),而C1q水平与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SSc患者血浆C1q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且血浆C1q水平与ESR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壳聚糖/二氧化硅(CS-SiO2)及壳聚糖/二氧化硅/羟基磷灰石(CS-SiO2-HA)杂化材料的体内反应性。 方法 分别将CS-SiO2和CS-SiO2-HA杂化材料植入C57BL/6小鼠腓肠肌内,设置对照组(腓肠肌钝性分离后直接缝合),分别于植入术后14、28、42、56 d摘取包含植入物的腓肠肌,冰冻切片,HE染色及免疫荧光观察材料诱发的局部炎症、肌纤维性坏死与再生。 结果 组织学观察可见,肌内植入初期(14 d),CS-SiO2及CS-SiO2-HA杂化物均诱发炎症细胞渗出,以CS-SiO2-HA组的炎性渗出更为显著。28 d后渗出细胞数量开始下降;56 d时,CS-SiO2组的肌内炎症反应几乎消失,但CS-SiO2-HA仍可见少量渗出。免疫荧光的检测进一步证实,CS-SiO2-HA杂化物较CS-SiO2导致更为严重的肌纤维坏死,所触发的单核/巨噬细胞等炎性渗出范围更广、持续时间久。CS-SiO2及CS-SiO2-HA杂化物移植2月后,肌内炎症基本消失,肌纤维修复完成。 结论 CS-SiO22-HA和CS-SiO2杂化材料在体内均可诱发短期、局部的炎症反应,CS-SiO2的体内相容性优于CS-SiO2-HA杂化物。  相似文献   

19.
背景:药物洗脱支架和单纯内皮修复型支架在治疗血管狭窄疾病时可见内皮化延迟以及植入后再狭窄的问题。作者既往的体外研究显示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支架可协同抵消抗增殖药物的内皮化延迟和内膜的过度增生。目的: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损伤模型中,分析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复合支架预防血管再狭窄的效果。方法:将冠状动脉损伤小型猪模型随机分为雷帕霉素组、CD133抗体组以及雷帕霉素/CD133抗体组,分别在损伤冠状动脉置入雷帕霉素支架、CD133抗体支架和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支架。动物实验于2019-03-15经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190017。结果与结论:(1)3组支架植入后14 d和1个月时,内皮化程度存在差异,其中雷帕霉素组支架内皮覆盖程度低于CD133抗体组及雷帕霉素/CD133抗体组。(2)置入后3和6个月,雷帕霉素组和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组管腔狭窄率较低,但雷帕霉素支架周围组织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且CD133抗体支架可引起明显内膜增生及管腔狭窄。(3)提示雷帕霉素联合CD133抗体支架可在体内实现早期内皮化,促进内皮细胞修复,并在置入后降低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且其6个月内抗增殖效果与雷帕霉素支架接近。  相似文献   

20.
背景:胶原与丝素蛋白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支架,在皮肤、神经、血管、骨、软骨等组织工程领域应用广泛。富血小板血浆是血液经过2次离心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含有多种组织修复需要的生长因子,可促进组织再生与创面愈合。目的:观察丝素胶原蛋白支架复合富血小板血浆在皮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制备丝素胶原蛋白支架、SD大鼠富血小板血浆。取8周龄SD大鼠48只,每只背部制作2个直径2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4组处理:空白组缺损处注射生理盐水,单纯支架组缺损处植入丝素胶原蛋白复合支架,富血小板血浆组创缘注射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组缺损处植入丝素胶原蛋白复合支架+创缘注射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每组12只。造模后检测创面愈合率、创面炎症因子水平、创面组织学观察及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联合组造模后第7,14天的创面愈合率大于空白组、单纯支架组、富血小板血浆组(P <0.05)。(2)联合组造模后第7,14天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空白组、单纯支架组、富血小板血浆组(P <0.05)。(3)造模后第14天的苏木精-伊红及Masson染色显示,空白组缺损处仅见少量的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