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眼底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图像特征的异同。 方法 回顾分析34例(36只眼)典型性CNV患者的FFA和ICGA检查资料,并将FFA与ICG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FFA显示典型性CNV的早期形态,在15只AMD患眼中有3只眼呈绒团状或车辐状轮廓,占20%;7只病理性近视患眼中有5只眼呈绒团状,占71.4%;14只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有9只眼呈绒团状,占64.3%。36只典型性CNV患眼,ICGA显示清楚的CNV20只眼,占55.6%;ICGA显示欠清楚的CNV15只眼,占41.6%;ICGA未能发现CNV的1只眼,占2.8%;ICGA可显示FFA不能显示的滋养血管6只眼,占16.7%。 结论 典型性CNV的FFA早期形态,AMD中多呈不规则形,而病理性近视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绒团状居多。ICGA显示典型性CNV的轮廓边界不如FFA清楚,但可发现FFA显示不出的滋养血管。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17-219)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对指导激光光凝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激光扫描检眼镜(SLO)对55例(60眼)渗出型AMD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FFA)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术(ICGA)检测,对比分析FFA和ICGA图像,发现黄斑区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位置、范围、大小和数目,观察CNV的供养血管(FV)。在FFA和ICGA图像的指导下,对不同类型CNV分别半导体近红外激光(810nm)和Fd—Nd:YAG激光(532nm)波长激光进行光凝治疗。治疗后根据病人视力、眼底变化、FFA和ICGA复查结果综合评价疗效。结果:60眼渗出型从AMD中,FFA发现典型CNV24眼,占40%,隐匿性CNV36眼,占60%;ICGA检查60眼中,典型CNV45眼,占75%;典型CNC伴有明显供养血管(FV)18眼;显示CNV的热点10眼,占16.7%;盘状高荧光5眼,8.3%。IC—GA典型CNV发现率明显高于FFA,P<0.001。激光光凝治疗渗出AMD60眼中,显效21眼,占35.0%;有效16眼,占26.7%;无效23眼,占38.3%;复发12眼,占20.0%。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ICGA可提高隐匿型CNV发现率,在ICGA指导下,采用不同波长激光治疗可取得更好效果,并可客观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3.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四年临床观察总结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23  
目的 总结4年来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以评价PDT的长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73例经双目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渗出型AMD患者的95只患眼行PDT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视力、眼底像、FFA、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的变化。73例患者平均年龄67.8岁,就诊时最佳矫正视力数指/10 cm~1.0。95只眼PDT平均治疗次数为1.5次,治疗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4年。 结果 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39只眼视力提高≥2行,占41.1%;51只眼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53.7%;5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5.3% 。所有患眼眼底出血和渗出均减轻。FFA或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58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完全停止,转为瘢痕期,占61.05%;6只眼CNV部分闭合, 占6.32%;22只眼CNV小部分闭合,占23.16%;9只眼CNV复发,占9.47%。早期AMD患者12只眼经过1次PDT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0.6~1.5,CNV完全闭合,OCT检查显示黄斑区水肿及神经上皮脱离消失。随访时间最长达4年,未见有复发,视力保持稳定。 结论 单次和重复PDT治疗渗出型AMD长期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对于早期渗出型AMD患者微小典型性CNV,单次PDT治疗可以使其完全封闭,使患者视力保持在较好的水平。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75-279)  相似文献   

4.
Su ZA  Yao K  Shen J  Jiang JK  Fang XY  Lin JJ  DU XH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6):509-513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对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1例(61只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确诊的特发性CNV患者行PDT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眼底形态、视力、视网膜厚度、FFA和ICGA图像特征。PDT平均治疗次数为1、2次。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9个月。结果末次随访时,61只眼中,有41只眼视力提高(67.2%),15只眼视力无明显变化(24.6%),5只眼视力下降(8.2%)。经治疗后所有患眼黄斑出血及渗出均明显减轻。FFA图像显示38只眼的CNV荧光素渗漏完全消失,CNV闭合或瘢痕形成(62.3%);4只眼CNV部分闭合(6.6%),14只眼CNV小部分闭合(23.0%),5只眼CNV复发(8.2%)。6只眼经1次PDT治疗CNV完全闭合,相干光断层扫描或视网膜厚度检查可见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及视网膜水肿消失,随访时间最长3年,未见CNV复发,视力保持稳定。研究结果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治疗效果与年龄有关(t=0.476,P=0.016),即年龄每提高一岁,治疗后视力平均下降0.008(95%CI为0.002~0.015)。结论PDT对特发性CNV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对年轻患者效果更好些。(中华腰科杂志,2007,43:509-513)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对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视网膜下出血中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al neovas cularization, CNV)的定位、分型,以及对出血面积测量的效果。方法选取经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检查确诊为AMD视网膜下出血的177例患者(177只眼)的相关资料,分别在其FFA和ICGA图像上进行CNV的定位和分型,并从中随机抽取30例AMD视网膜下出血患者的FFA和ICGA图像进行出血面积测量。结果FFA图像显示,177例患者中,160例患者( 90.4%)的CNV能够较明确定位和分型,24例患者(13.6%)的CNV符合激光光凝条件;ICGA图像显示,175例患者(98.9%)的CNV能够较明确定位和分型,51例患者(28.8%)的CNV符合激光光凝条件。2种造影检查对CNV定位和分型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的意义(Z=-0.383,P=0.701;χ2=2.993,P=0.810)。视网膜下出血的面积测量中,由FFA测得的 数值(x-=26.610 mm2,M=13.548 mm2)较ICGA(x-=24 .714 mm2,M=12.875 mm2)大,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Z=-3.000,P=0.00 3)。结论ICGA检查不但能提高AMD视网膜下出血中CNV显影的可能性,还能提高AMD患者激光光凝治疗的可行性;而FFA对评估AMD视网膜下出血的面积效果较好。(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49-151)  相似文献   

6.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效果。方法 对28例34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确诊的继发于渗出型AMD的隐匿型CNV行TTT治疗,并主要以视力、眼底检查、FFA及ICGA改变为指标,评价TTT治疗渗出型AMD的效果。结果 随访3~20个月,平均6.65个月,视力提高19眼,视力稳定13眼,视力下降2眼,视网膜水肿基本消退6眼,水肿明显减轻21眼,水肿无明显变化5眼,2眼水肿加重,出血吸收22眼,8眼出血减少,出血无明显变化者2例,另有2眼发生少量新鲜视网膜深层出血,第1次治疗后复查FFA及ICGA,10眼CNV消失,19眼CNV渗漏减轻,3眼无明显变化,2眼CNV增大。结论 TTT治疗可使大部分AMD患者视力稳定或提高,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方式,但对其确切疗效的评价。尚需与自然病程及其他治疗方法对比。  相似文献   

7.
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比较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52例65眼渗出型AMD患者进行了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检查。结果 渗出型AMD的65眼中,ICGA诊断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有33跟.占50.8%,FFA诊惭为典型性CNV有8眼,占11.6%;FFA诊断为隐匿性CNV的35眼中,ICGA诊断为边界清楚或久清楚的斑状CNV有22眼;合并黄斑出血39眼中,FFA不能发现的CNV而ICGA能发现共5眼;FFA诊断为痕痕染色的7眼中,有2眼有ICGA中发现CNV;ICGA发现CNV的供养血管(feeding vessel)有3眼。结论 ICGA比FFA发现CNV诊断率高,准确地显示黄斑出血所掩盖的CNV,ICCA有助丁发现CNV的供养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CEC患者的12只患眼进行TTT治疗。采用810 nm半导体激光,光斑0.5~2.0 mm,照射时间55~60 s,能量200~350 mW,对 FFA和ICGA图像所显示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进行照射,照射区未出现颜色变化或呈淡灰色。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FFA和ICGA检查结果。 结果 TTT治疗后0.5~3个月后所有患眼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提高5行以上者4只眼,占33.3%;3~5行者 5只眼,占41.7%;1~2行者 3只眼,占25.0%。治疗后10只眼行FFA和ICGA复查,其中FFA复查荧光素渗漏消失7只眼,减轻3只眼;ICGA复查CNV消失或明显缩小8只眼,CNV无变化2只眼。 结论 TTT治疗CEC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87-189)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45岁以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与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眼底血管造影图像特征的异同。 方法 回顾分析45岁以上CSC患者32例39只眼和渗出型AMD患者20例22只眼的眼底彩色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 结果 39只CSC眼中,FFA显示典型CSC 11只眼,占282%;扩散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DRPE)28只眼,占718%。ICGA显示39只眼早期脉络膜充盈迟缓及随后的脉络膜血管扩张,占100%;中期均有多灶性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强,占100%,16只眼中后期呈现渗漏点强荧光,占41.0%;后期5只眼见脉络膜大血管负影,占12.8%。22只未伴明显出血的渗出型AMD眼中,ICGA显示焦点状脉络新生血管(CNV) 13只眼,占59.1%;斑状CNV 8只眼,占36.4%;结合型CNV 1只眼,占4.5%。造影早期5只眼黄斑区及周围脉络膜血管代偿性扩张,占22.7%;中期均未见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强,后期均未见脉络膜大血管负影。 结论 45岁以上的CSC与渗出型AMD不同的ICGA特征为局灶性或多灶性的RPE渗漏点强荧光;多灶性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强;造影后期脉络膜血管负影;造影期间无焦点状或斑状CNV性强荧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 方法 经视力、眼压、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或(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21例渗出型AMD 患者的21只眼纳入治疗。 患者中男性15例15只眼,女性6例6只眼。年龄56~78岁, 平均年龄686岁。矫正视力:数 指/10 cm~0.9,logMAR视力为0.89±0.21。病程10 d~2年。平均眼压(14.96±2.65 )mm Hg(1 mm Hg=0.133 kPa)。CNV位于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FFA或(和)ICGA检查均 有明显的荧光素渗漏;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228.45±18.54) μm。PDT治疗按照 PDT治疗AMD(TAP)研究组和维替泊芬PDT治疗(VIP)研究组的方法进行。3 d后在表面麻醉下给予1.5 mg 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后第1、3、6、12个月随访。 结果 末次随访时,矫正视力:数指/10 cm~1.5,logMAR视力为0.42±0.18,与治疗前平均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视力提高4行以上者6只眼,占 28.57%;提高2~4行者9只眼, 占42.86%;视力稳定或波动在1行以内者6只眼,占28.57% ;无视力下降者。治疗后平均眼压(15.20±2.41)mm Hg,与治疗前平均眼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A或(和)ICGA检查CNV完全闭合13只眼,占61.90%;大部分闭合8只眼,占38.10%。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157.67±19.32)μm,与手术前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AMD的CNV疗效较好,能较明显提高视力 ,促使CNV渗漏停止或减轻,促使视网膜水肿消退或减轻,安全性高。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164-167)  相似文献   

11.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经瞳孔温热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疗效。方法 对12例(12只眼)黄斑区具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TTT治疗,并随访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的变化。结果 12只眼中有3只眼进行了二次治疗,最终所有患者眼底出血渗出的情况均得到改善,眼底造影显示CNV缩小或闭塞,治疗后视力提高3只眼,稳定6只眼,下降3只眼。结论 经瞳孔温热疗法可以减少因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而引起的出血及渗出,加速疤痕化,对黄斑区CNV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中心视力的恢复尚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对经瞳孔温热疗法 (TT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 )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渗出型AMD3 5例 ( 3 6眼 )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 (ICGA )检查。根据FFA、ICGA和OCT检查结果 ,明确CNV位置、范围和大小 ,采用半导体红外激光 ( 810nm)进行TTT治疗 ,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TTT治疗后视力提高者 10眼 ,占 2 7 8% ;视力稳定不变者 17眼 ,占47 2 % ;视力下降者 9眼 ,占 2 5 %。OCT复查结果为 11眼 ( 3 0 6% )黄斑水肿消失 ;14眼( 3 8 9% )黄斑水肿减轻 ;8眼 ( 2 2 2 % )无变化 ;3眼 ( 8 3 % )黄斑水肿加重。CNV消失 12眼( 3 3 3 % ) ,CNV缩小 19眼 ( 5 2 8% ) ,CNV无变化 3眼 ( 8 3 % ) ,CNV增大 2眼 ( 5 6% ) ;治疗后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 (P <0 0 0 1)。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与视力呈负相关 (r =0 4963 ,P =0 0 0 1)。结论 OCT可客观、精确地显示CNV的位置、大小范围及视网膜水肿的变化程度 ,对指导TTT治疗AMD和疗效评价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眼底血管样条纹(AS)并发CNV的临床特征,探讨光动力疗法(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AS合并黄斑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1例(42眼)AS的临床资料,包括BCVA、眼底表现、FFA、ICGA以及OCT。其中18例(22眼)合并黄斑CNV,先采用PDT治疗,3 d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定期随访,至少随访12个月。随访时如发现视力下降、黄斑区出现新病灶、视网膜下或层间积液、CNV活动性病变,则重复玻璃体腔注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均双眼发病,仅5例(24%)合并全身病变,男性为主(76%),其中18例(86%)继发黄斑CNV,BCVA显著低于病变未侵及黄斑者。联合治疗的22眼末次随访时BCVA较治疗前提高10.4个字母;OCT示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从基线的(338.4±55.2)μm降至(212.6±36.2)μm;FFA(ICGA)显示15眼(68%)CNV完全闭合,渗漏消失,5眼呈瘢痕染色。所有患者接受1次PDT,平均玻璃体腔注射次数3.2次。1例PDT后出现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出血吸收,5例发生一过性眼压升高,4例出现结膜下出血,均完全恢复,无其他明显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眼底AS具有特殊的眼底表现,FFA(ICGA)有助于明确诊断,相当比例的患者可继发黄斑部CNV。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能有效控制AS合并黄斑病变的病情进展,显著改善患者视功能,减少CNV渗漏,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tmm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高度近视眼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al meovascularization,CNV)的疗效。方法:对17例21眼黄斑区具有QⅣ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TTT治疗,并定期随访,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底、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mphy,FFA)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aphy,ICGA)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1眼中视力提高仅4眼,稳定8眼,下降9眼。治疗过程中有4眼发生脉络膜出血,1眼治疗后CNV仍反复生长。最终有16眼眼底出血渗出的情况得到改善。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可以减少因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而引起的出血及渗出,加速疤痕化,对封闭黄斑区CNV有一定的疗效,但高度近视患者的CNV进行TTT治疗时能量较难控制,容易出血,对中心视力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应谨慎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三种不同参数的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thermotherapy,TTT)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RMD)的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05年1月在我科确诊为ARMD渗出型患者24例32眼,男性17例25眼,女性7例7眼,年龄47~84岁(平均67.96岁)。其中17位患者(隐匿性CNV9眼、典型性及典型性为主型10眼)接受TTT治疗,按采取的能量参数分为100%能量组(7眼)、80%能量组(5眼)、70%能量组(7眼),其余7例13眼不接受任何治疗手段的患者作为无治疗组列为观察对象。术后对眼底改变、视力、眼底血管造影复查,随访6~37个月(平均21.65个月)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至末次复查时所有接受TTT治疗的19只患眼的出血、水肿、渗出消失、病灶斑痕化。100%能量组,80%能量组以及70%能量组视力提高的患眼比例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分别为p=0.523,p=1.000,p=1.000)。治疗组(包括100%能量组,80%能量组以及70%能量组)与无治疗组视力下降的患眼比例相比较,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02)。治疗组与无治疗组视力提高的患眼比例相比较,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361)。结论TTT对隐匿型和经典型CNV均有稳定患眼视力的作用。目前选择该研究中80%能量组的参数,可以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得到进一步完善,仍有待更多病例的证实。  相似文献   

16.
TTT治疗CNV临床疗效的监测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对其临床的监测指标进行评估。方法:对75例86眼黄斑区具有CNV的患者进行TTT治疗,定期随访,以治疗前后的中心视力、Amsler表、眼底检查、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etinal Thickness Analyzer,RTA)、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等作为疗效检测指标,进行评估。结果:100%的患者得到视力、Amsler表、眼底的随访检查,并显示治疗后视力提高23眼,稳定41眼,下降22眼,69眼眼底检查发现出血渗出明显减少或消失。55例(73%)58眼得到RTA的随访,其中48眼显示治疗后视网膜水肿减轻或消退。45例(60%)53眼得到造影随访,FFA显示43眼荧光渗漏减少或消失,ICGA显示37眼CNV萎缩或消失。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可以减少因脉络膜新生血膜而引起的出血渗出,加速疤痕化,其疗效的监测可通过各种检查方法获得,了健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可以列们在今后的前瞻性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疗效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7.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的21例(31眼)渗出性AMD患者PDT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临床资料,主要以视力、FFA及(或)ICGA、OCT的改变为观察指标,评价PDT对渗出性AMD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3眼视力明显改善(视力提高≥2行),占41.9%;14眼视力稳定不变(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占45.2%;4眼视力下降2行,占12.9%。大部分患眼于PDT治疗后眼底出血和渗出减轻;ICGA检查显示:PDT治疗后1周,16眼CNV的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8眼渗漏完全停止。OCT检查显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水肿以及神经上皮脱离好转。5例6眼患者在PDT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发生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变大,1例1眼发生黄斑部再次大面积出血,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任何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单次和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渗出性AMD的CNV,PDT治疗对病灶周围的正常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短期内有轻度影响,对视力无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瞳孔温热疗法(TTT) 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 方法 对比分析渗出性AMD患者行PDT 治疗的35例42只眼、TTT治疗的35例40只眼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视力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 。CNV类型均为黄斑中心凹下型或旁中心凹型。其中,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的CNV44只眼 ,典型性及典型性为主型的CNV38只眼。PDT治疗的42只眼中,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CNV19只眼,典型性或典型性为主型CNV23眼;TTT治疗的40只眼中,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CNV25只眼,典型性及典型性为主型CNV15只眼。 结果 典型性或典型性为主型CNV治疗后1、3个月时,PDT组分别有47.8%、43.5%的患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TTT组分别有6.7%、6.7%的患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两组之间治疗后1、3个月时视力提高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的意义(χ2=7.118,P=0.0076;χ2=5.500,P=0.0190)。PDT组分别有100%、69.6%的患眼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TTT组分别有53.2%、80.0%的患眼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两组之间治疗后1个月时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的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χ2=13.16,P=0.0003);3个月时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的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χ2=0.5098,P=0.4752)。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CNV治疗后1、3个月时,PDT组分别有15.8% 、10.5%的患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TTT组分别有4.0%、8.0%的患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两组之间治疗后1、3个月时视力提高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的意义(χ2=1.816,P=0.17 78;χ2=0.0838,P=0.7728)。PDT组分别有78。9%、42.1% 的患眼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TTT组分别有52.0%、84.0%的患眼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两组之间治疗后1个月时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的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2=3.388,P=0.0657);3个月时CNV荧光素渗漏停止或改善的比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意义(χ2=8.433,P=0.0037)。 结论 典型性及典型性为主型CNV治疗后3个月视力结果PDT优于TTT;治疗后1个月时FFA检查渗漏改善PDT明显优于TTT,但随诊至3个月时,二者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隐匿性或隐匿性为主型CNV治疗后3个月视力结果PDT与TTT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治疗后1个月FFA检查渗漏改善改善PDT与TTT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但随诊至3个月时,CNV渗漏消失和减少方面TTT疗效明显好于PDT。尚需要更多的病例及更长的随诊时间来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85-2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