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与肝纤维化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形态学和血清学角度探讨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与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用血吸虫尾蚴感染新西兰家兔,建立血吸虫病动物模型.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动态观察日本血吸虫病急性期、慢性期、晚期肝脏虫卵肉芽肿大小,放射免疫检测仪测定不同时期的血清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含量的变化.结果:感染第6周家兔肝脏出现虫卵肉芽肿,第12周肉芽肿缩小,周围发现成纤维细胞,至第21周时虫卵肉芽肿明显缩小,肝脏纤维化程度增高,并有纤维组织增生.同时,血清HA含量检测显示随感染时间延长,体内HA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血吸虫病是一个持续进展的过程,包含虫卵肉芽肿与肝脏纤维化两大病理变化,两者间发病机制不同,肝纤维化是虫卵肉芽肿的间接延伸.  相似文献   

2.
建立小鼠日本血吸虫肝虫卵肉芽肿模型和自然感染模型,发现早期肝脏出现,片状或灶性凝固性坏死,后期发生纤维组织增生。提示肝组织凝固性坏死诱发肝纤维化,与虫卵肉芽肿引起的纤维化协同作用可能是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又一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肝炎平对日本血吸虫感染致肝纤维化家兔肝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肝炎平治疗组。模型组及肝炎平治疗组通过腹部贴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180条/只),6周后用吡喹酮200mg/d,整片喂服,共2d,进行杀虫治疗,杀虫治疗后肝炎平治疗组予以肝炎平治疗6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HGF、TGF-β1在肝内的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HGF、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家兔经肝炎平治疗后肝组织内TGF-β1的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而HGF的表达增强,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肝炎平抑制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家兔肝组织TGF—β1的表达,促进HGF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肝脏铁分布及铁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6、8、10周组,每组6只。感染组经腹部皮肤接种尾蚴(20±2)只,待小鼠染虫6、8、10周时,处死小鼠留取肝脏,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变化,采用二氨基联苯胺(DAB)增强的普鲁士蓝(Perl’s)铁染色观察肝组织铁分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脏铁蛋白的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小鼠肝脏铁蛋白轻链和重链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比较,血吸虫感染6、8、10周组小鼠肝脏颜色逐渐变深,质地逐渐变硬。HE和Masson染色显示,感染组小鼠肝组织内有虫卵沉积,围绕虫卵形成肉芽肿及纤维化,而对照组未出现虫卵肉芽肿。DAB增强的Perl’s铁染色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感染6、8、10周组肝细胞铁染色强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4、7.72、9.67,P均<0.05),肝血窦内有铁色素沉积,且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增多(t=3.89、8.59、12.50,P均<0.05),虫卵壳铁染色较强。免疫组织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多肽ZLW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巨噬细胞极化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机制。 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ZLW组。模型组和ZLW组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建立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胶原纤维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脏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CD68+巨噬细胞、CD206+巨噬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脾细胞M2/M1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ZLW组小鼠肝脏中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减少、损伤减轻,CD206+细胞、Arg1、M2/M1、IL-6降低,而CD68+细胞、iNOS、TNF-α水平升高。 结论ZLW调控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巨噬细胞极化而改善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Th2细胞因子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肝脏中的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意义,采用ABC免疫组化法,VG染色及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研究感染后IL-4、IL-5、IL-10和肝内胶原纤维的变化。结果发现:小鼠肝脏IL-4、IL-5、IL-10随感染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肝内胶原纤维化程度随感染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和加强,与Th2细胞因子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小鼠肝脏是感染血吸虫后机体免疫应答场所之一,Th2细胞因子在血吸虫肝脏肉芽肿及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经门静脉直接注射日本血吸虫虫卵诱导血吸虫肝病小鼠模型并评价其效果,为血吸虫肝病研究提供新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15只8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注射虫卵组,其中对照组5只,注射虫卵组10只。第-14天将5 000个活虫卵注射至小鼠腹腔,第0天麻醉小鼠后剖开腹腔,经门静脉注入5 000个虫卵,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BS)。分别于第10天、第30天处死虫卵组小鼠各5只,第10天处死对照组小鼠,收集小鼠血清和肝组织,通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马松染色(Masson染色),微孔板分光光度计法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肝脏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YP)含量,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肝纤维化相关基因、Th1和Th2型免疫反应相关基因,分析肝损伤、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以及适应性免疫反应等指标,评价经门静脉注射虫卵诱导血吸虫肝病小鼠模型的效果。结果 经门静脉注射虫卵10 d和30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IL-12)对重组日本血吸虫谷胱苷肽-S-转移酶-32kD融合蛋白(rSiGST-Si32)蛋白免疫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大小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36只随机分成IL-12加rSjGST-Sj32组、rSiGST-Si32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第3次免疫后4周,经腹部贴片感染10条尾蚴,45天后杀鼠取肝组织,常规染色,光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单个虫卵肉芽肿大小的测量。结果与PBS组和rSjGST-Sj32组相比,IL-12加rSiGST-Sj32组虫卵肉芽肿体积明显减少(P<0.01)。在形态学上,PBS组和rSjGST-Sj32组肝脏虫卵肉芽肿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还有少量的纤维母细胞、类上皮细胞等,有的肉芽肿已有纤维形成。IL-12加rSjGST-Sj32组的肝脏虫卵周围仅有少量的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很少见到胶原纤维。结论IL-12能下调rSjGST-Sj32蛋白免疫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应答。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病经胎盘传播家兔血清抗体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索日本血吸虫病经胎盘传播的血清免疫反应。方法 5只怀孕晚期母兔分别感染5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仔兔出生后43天起,每隔2周收集血清,直至发育到成兔(出生后113天)。以ELISA检测家兔日本血吸虫特性异性IgG、IgM抗体。结果 60%仔兔经胎感染日本血吸虫(12/20),其中双性感染5只,肝脏均见虫卵结节;单性感染7只。仔兔血清IgM抗体均为阴性(OD在0.02-0.28范围,阳性对照在0.40-0.57);仔兔血清IgG抗体,肝脏有虫卵结节的5只双性感染仔兔中,1只出生后57天起、2只出生后71天起、1只出生后85天起呈阳性。其余仔兔IgG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日本血吸虫经胎盘传播后,所产仔兔在短期内可产生免疫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Th2细胞因子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肝脏中的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意义,采用ABC免疫组化法,VG染色及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研究感染后IL-4、IL-5、IL-10和肝内胶原纤维的变化。结果发现小鼠肝脏IL-4、IL-5、IL-10随感染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肝内胶原纤维化程度随感染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和加强,与Th2细胞因子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小鼠肝脏是感染血吸虫后机体免疫应答场所之一,Th2细胞因子在血吸虫肝脏肉芽肿及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的肝脏微循环变化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对141例慢性乙型肝火病人进行肝活检,活检组织行光镜观察,其中53例还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包括肝功能正常存在肝脏微循环障碍,在光镜下主要表现为肝窦腔内红细胞聚集,电镜下主要表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电镜观察的53例中有26例肝窦内皮细胞中发现Wiebel-Palade小体。淋巴细胞、枯否氏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间发生密切联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存在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窦内皮细胞中出现Weibel-Palade小体可能是肝脏微循环障碍发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辅以透射电镜及普通病理学观察,研究不同时期的日本血吸虫病兔肝内血管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变化。结果:发现虫卵肉芽肿周围、肝窦壁和门管区门静脉壁有IgG、IgE、C3和C4沉着。伴门管区纤维化、门静脉分支管壁纤维化和肝窦壁毛细血管化。电镜观察发现,肝窦内有浆细胞聚积,窦内皮细胞受损。表明有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损伤,导致肝微循环障碍,并继发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症。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氮与血吸虫病肝损伤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一氧化氮在血吸虫病肝损伤发病中的作用,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家兔(n=40)经皮肤感染血吸虫尾蚴后8、12、16、20、24周家兔肝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巨噬细胞(CD68)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与定位。结果显示,血吸虫病家兔肝的虫卵肉芽周围、门静脉分支管壁、肝窦壁、中央静脉壁有iNOS和CD68阳性免疫反应物,肝细胞内有iNOS阳性免疫反应物。正常家兔肝脏iNOS和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阴性。认为一氧化氮在血吸虫肉芽形成及肝脏微循环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郎春鹏  谭晓红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2115-2116,2143
目的制备日本血吸虫26kDa谷胱苷肽-S-转移酶免疫血清。方法大量诱导表达日本血吸虫26kDa谷胱苷肽-S-转移酶,予亲和层析纯化;用纯化蛋白免疫家免,制备谷胱苷肽-S-转移酶的免疫血清。结果亲和层析纯化获得26kDa谷胱苷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免疫家免三次后获得谷胱苷肽-S-转移酶的免疫血清,其滴度达1:12800。结论纯化的谷胱苷肽-S-转移酶免疫家兔诱导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肺组织病理改变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00条/只),取对照组东方田鼠和感染血吸虫后第6、10、15、20、30天肺、肝组织样品,HE染色后进行病理观察,并提取肺和肝总RNA,对Lyz、RT1-Db1、Cd74、C1qa、Thra、Igf1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其在肝脏和肺脏的动态表达水平。结果 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后6-10天,肺部有大量出血点,肝细胞空泡变性,肝窦高度扩张,肺和肝组织内血管周围及管腔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至第20天逐渐恢复。从感染后第6天开始,Lyz、RT1-Db1、Cd74基因在肺和肝内表达均明显上调,在第20天后逐渐恢复,C1qa基因在肺内表达上调,Thra基因在肺内表达下调,Igf1基因肝内表达下调。结论 在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感染的过程中,嗜酸性粒细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基因在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感染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过程中 HMGB1的表达。方法:建立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过程中 HMGB1的表达,半定量方法测定 HMGB1表达的累积光密度值(IOD),ANOVA 统计分析各组之间差异。结果:未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对照组小鼠肝脏与感染尾蚴后2、4、6周模型组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组织中 HMGB1表达差异有显著性(F =526.30,P <0.05),除感染尾蚴后4、6周的模型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t =1.574,P =0.1162)外,其余各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HMGB1可能参与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窦内皮在内皮素-1(ET-1)诱导大鼠门脉高压以及丹酚酸B干预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均采用门静脉穿刺灌流。在灌流缓冲液5min后,预防对照组予灌流ET-1缓冲液,中药预防组予丹酚酸B ET-1灌流液,治疗对照组予ET-1液灌流及缓冲液,中药治疗组予ET-1及丹酚酸B灌流液。分别观察4组大鼠各时段门脉灌流压后处死取材,通过形态学方法,观察ET-1诱导大鼠门脉压升高及丹酚酸B干预的过程中肝窦内皮窗孔的变化。结果:在ET-1诱导大鼠门脉灌流压升高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窗孔体积缩小,数量减少;用含丹酚酸B的缓冲液灌流后,大鼠门静脉灌流压较对照组低,肝窦内皮细胞窗孔体积变大,数量增多。结论:肝窦内皮在ET-1诱导大鼠门脉压升高的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活血化瘀药丹参的有效成分丹酚酸B能有效预防或改善由ET-1诱导的肝窦内皮细胞失窗孔及门脉压的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大鼠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及肝去细胞支架的制备方法。方法:用胶原酶IV消化肝脏组织后经洗涤、过滤、离心等步骤分离出大鼠肝细胞,然后置于培养基内进行纯化、培养后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肝窦内皮细胞置于培养基内纯化、培养后行免疫荧光检测;肝组织经循环灌注去细胞处理制备成大鼠肝细胞去细胞支架后经扫描电镜证实。结果:分离出的大鼠肝细胞在显微镜下呈光亮圆形,饱满,胞核清晰。肝细胞细胞角蛋白1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见胞浆内存在棕黄色颗粒。肝窦内皮细胞呈梭形,细胞核位于中央。内皮素-1免疫荧光染色后细胞表面呈红色信号。制备成的大鼠肝脏去细胞支架在扫描电镜下显示细胞外基质保留,无细胞核及细胞质成分。结论:成功分离出了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并成功制备了肝去细胞支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Sjcb2)真核表达载体,检测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2单独和联合吡喹酮(PZQ)在小鼠抗血吸虫再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将6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均分为六组,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动物模型:感染组、感染攻击组、空质粒处理组、Sjcb2免疫组、吡喹酮处理组、Sjcb2联合吡喹酮处理组.Sjcb2免疫组和Sjcb2联合吡喹酮组分别在初次尾蚴感染前第21天、14天及7天接种pcDNA3.1(+)/Sjcb2重组质粒,空质粒处理组接种pcDNA3.1(+)空质粒.初次尾蚴感染后第六周,对吡喹酮处理组和Sjcb2联合吡喹酮处理组小鼠给予PZQ治疗.除感染组外其它各组在第八周再次进行尾蚴攻击感染.分别于第8周和第14周取各组小鼠肝脏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虫卵肉芽肿大小;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E和IgG亚型(IgG1,IgG2和IgG3);检测各组小鼠荷成虫数,计算抗血吸虫再感染率.结果 Sjcb2免疫组、联合组与其它组分别比较,小鼠荷虫数显著性减少,抗血吸虫再感染率显著升高,虫卵肉芽肿直径显著减小,IgG1水平显著下降和IgE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Sjcb2在小鼠模型中具有抗日本血吸虫再感染作用,抗血吸虫再感染率为70.3%,抗再感染作用机制可能与特异性IgE水平升高和IgG1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