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内膜细胞学涂片筛查子宫内膜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利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采集宫腔细胞进行细胞学涂片筛查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以2005年9月至2006年2月在苏州市母子医疗保健中心进行妇女病普查以及同期妇科、计划生育科就诊妇女445例为筛查对象,采用宫腔刷直接取材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涂片方法筛查子宫内膜癌,将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可疑内膜癌作为阳性结果,分段诊刮后送病理检查确诊;分析阳性结果与患者年龄、孕产史、绝经与否、绝经后宫腔是否有出血等因素的关系。结果使用细胞采集器取材满意率为91.7%(408/445),筛查结果阳性率为1.5%(6/408),阳性结果中66.7%(4/6)经诊断性刮宫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妇女年龄50岁以上、绝经、绝经后宫腔出血、阴道排液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结论宫腔细胞学方法筛查子宫内膜癌具有操作方便、取材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准确性较高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缺乏明显症状,一旦有症状已是中晚期,故早期筛查的诊断方法备受关注.本研究采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获取宫腔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学诊断,并与常规分段诊刮,全子宫切除术后以及宫腔镜+分段诊刮取材的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以评价子宫内膜采集器在筛查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运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行宫腔细胞学取材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行宫腔细胞学取材,进行细胞学检查,然后做诊断性刮宫行组织学病理检查,二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诊断性刮宫诊刮子宫内膜组织的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宫腔细胞学诊断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100%;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方法比诊断性刮宫的方法,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2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方法患者出血量明显减少,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将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应用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是安全有效的,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武汉市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武汉市接受宫腔镜+诊刮术+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的女性67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的结果。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56例(8.5%)、子宫内膜非典型性增生82例(12.4%);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52例(8.2%)、子宫内膜非典型性增生79例(12.4%);诊断结果基本相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中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为绝经、糖尿病、家族恶性肿瘤史、高血压、年龄≥40岁和体重指数≥23 kg/m~2,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40岁、体重指数≥23 kg/m~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组织病理学诊断中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为绝经、糖尿病、家族恶性肿瘤史、高血压、年龄≥40岁、体重指数≥25 kg/m~2及接触过毒性放射线,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家族恶性肿瘤史、年龄≥40岁及体重指数≥25 kg/m~2。结论与组织病理学检测方法相比,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中均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有家族恶性肿瘤史、体重指数偏高、患有糖尿病与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年龄≥40岁的女性需要定时进行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工作,子宫内膜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相关危险因素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可以自生殖年龄到绝经以后,发病高峰为55~69岁[1],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及卵巢癌,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3位.对于宫颈癌现在已有了一套完整的三阶梯筛查方法,而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筛查方法.以往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是分段诊刮术,刮出组织送病理检查,由于种种原因,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刮出组织,而病人承受的痛苦是比较大的.所以,寻求一个具有价廉、简便易行、无痛、准确性高的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方法已迫在眉睫.该研究采用北京塞普九州SPA-Ⅰ子宫内膜采集器,刷取子宫内膜细胞分别做成涂片和液基薄层细胞涂片,并同时诊刮送病理,观察宫腔细胞学在筛查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子宫内膜病变情况,并分析其出现子宫内膜癌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2018年9月麻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20例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盆腔超声、宫腔镜检查,并经宫腔镜手术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获取病理诊断结果。分析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特征,不同绝经时间患者子宫异常出血病理类型、不同年龄患者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病理类型,并分析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临床特征多表现为绝经1年及以上出现阴道点滴出血或异常子宫出血;经妇科超声检查可见子宫内膜厚度≥5 mm。220例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诱发出血原因主要以子宫良性病变为主,占69. 55%,其次是子宫内膜癌,占24. 55%。不同绝经时间患者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不同年龄患者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既往糖尿病史、既往高血压史、超重或肥胖、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超重或肥胖、年龄65岁是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出现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均P0. 05)。结论子宫良性病变是诱发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的主要病因,随着绝经时间的增加及绝经年龄的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且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是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积极予以治疗可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联合宫腔细胞学检查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86例疑似子宫内膜病的绝经后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阴道超声、宫腔细胞学检查,对单独阴道超声、宫腔细胞学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析,以诊刮术获取的组织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经分段诊刮术检查发现,86例患者中59例患者为正常内膜,10例为内膜良性病变,4例为癌前病变,13例为内膜癌。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均高于正常内膜、内膜良性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0%、69.6%,宫腔细胞学预测癌前病变与内膜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7%、94.4%,联合检测子宫内膜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98.6%。结论阴道超声联合宫腔细胞学检查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高,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减少误诊、漏诊风险,能作为临床筛查癌前病变、内膜癌的主要方法,降低临床诊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术在绝经后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宫腔镜检查绝经后出血患者151例,术中行定位取材或诊断性刮宫,刮出物送病理检查。结果: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萎缩、黏膜下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4.91%、85.71%、75.00%、60.00%。结论:宫腔镜检查绝经后出血可提高对子宫内膜萎缩及黏膜下子宫肌瘤的诊断率,尽管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敏感性与单纯诊刮相似,但可观察到更详细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腔细胞学取材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方法对108例患者,先用子宫内膜采集器(ESDC)采集子宫内膜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再行诊断性刮宫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组细胞学检查方法对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ESDC取材时基本不用扩张宫颈,而诊刮术时有92.45%的患者需扩张宫颈。ESDC法与诊断性刮宫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ESDC法患者出血量较诊断性刮宫者明显减少(P<0.05)。结论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进行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是安全有效的,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年龄、绝经年龄、流血前绝经时限、产次、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对子宫内膜癌的影响,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及绝经后阴道流血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分析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的关系、宫腔积液与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的关系。对年龄较大、肥胖、糖尿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子宫内膜厚度异常的女性需常规进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以预防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宫腔镜诊断与治疗绝经后子宫出血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秋红  张灵武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4910-4912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对145例绝经后出血的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对可疑病灶针对性地进行诊刮,组织物行病理检查。结果: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原因以子宫腔内良性占位病变居首位(子宫内膜息肉54例、宫颈管息肉13例、子宫粘膜下肌瘤29例)共96例,占66.21%;其次为非器质性病变(萎缩性子宫内膜9例、子宫内膜炎25例及增生期子宫内膜2例)共36例,占24.83%;子宫内膜癌导致的出血10例占6.90%。年龄超过60岁及绝经年限超过10年的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绝经后良性宫腔占位87例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结论:良性病变是绝经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宫腔镜在诊断绝经后出血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目前治疗绝经后宫腔良性占位所致绝经后出血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2.
超声对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秀珍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4):1760-1761
目的:运用阴道超声观察与分析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的病变,以减少不必要的诊断性刮宫术。方法:观察34例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的厚度、形态及血流参数,并经宫腔镜及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结果:有效地诊断出萎缩性内膜、内膜增生、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和子宫内膜癌;萎缩性内膜厚度≤5mm,子宫内膜癌的血流阻力指数最低≤0.4。结论:经阴道超声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可作为诊刮术前最佳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3.
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病理类型分析。方法:分析190例绝经后经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大于4 mm,并行诊断性刮宫及(或)子宫切除妇女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①190例患者中,应用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 lacem ent therapy,HRT)者68例占35.8%,高血压者37例占19.5%,应用他莫西酚者15例占7.9%。此3项是影响子宫内膜增厚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有吸烟、不育、糖尿病;②子宫内膜厚度4 mm者48例,以萎缩性子宫内膜表现为主,未见有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子宫内膜厚度57 mm者62例,以内膜增生、内膜增殖症为主,不典型增生2例,内膜癌6例;子宫内膜厚度89 mm者42例,其中内膜癌11例,非典型增生4例;子宫内膜厚度≥10 mm者38例,其中内膜癌15例,不典型增生6例,内膜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结论: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的增厚有密切相关性。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4 mm者应行诊断性刮宫。  相似文献   

14.
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理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诊断性刮宫(简称诊刮)及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价值,减少临床误诊率。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6年12月就诊于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712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依据患者年龄分为生育期和围绝经期两组,通过分析诊刮后子宫内膜病理学类型及不同年龄段子宫内膜病变情况,探讨诊刮的价值。结果生育期和围绝经期妇女中以功能性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为多见(360/712),占50.56%,其中均以无排卵型为主(286/360),占79,44%;内膜增生过长的病理类型从简单型增生、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内膜癌有随年龄增高趋势;内膜癌患者主要集中在围绝经期。结论两组患者子宫异常出血患病率相似,诊刮、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及对病变的综合分析是做好子宫异常出血诊断、鉴别诊断及正确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子宫内膜恶变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201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妇科病房收治的523例绝经后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患者,根据其宫腔镜检查病理结果,分析其子宫内膜恶变的风险。结果 52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病理诊断结果为正常子宫内膜24例(4.6%)、子宫内膜息肉268例(51.2%)、子宫内膜炎44例(8. 4%)、粘膜下子宫肌瘤16例(3.1%)、宫腔粘连53例(10.1%)、良性子宫内膜增生89例(17.0%)、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13(2.5%)、子宫内膜癌16例(3.1%)。BMI≥25、有阴道出血或排液症状、内膜厚度≥10mm是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重视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进行必要的宫腔镜检查及早发现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同时减少无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有创操作,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6.
宫腔细胞学诊断子宫内膜出血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对子宫内膜出血妇女子宫内膜细胞采样及细胞学诊断的实用价值。 方法 不规则阴道出血妇女 4 0例 ,子宫内膜细胞采样进行宫腔细胞学检查 ,同时与诊断性刮宫病理学检查比较。 结果 细胞学检查与组织学诊断符合率为 85 .7%。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取材满意率 10 0 .0 %、术中出血量 ( 0 .7± 0 .9) m l和疼痛程度较重者为 0 ,与诊断性刮宫取材满意率 70 .0 %、出血量 ( 4.5± 3.8) ml和疼痛程度较重者 93.9% ( 31/ 33)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0 5 )。 结论 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子宫内膜病变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采集器在液基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筛查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妇科接收的156例子宫内膜癌高危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诊断性刮宫、子宫切除术及宫腔镜病理活检确诊子宫内膜癌97例,非子宫内膜癌59例.比较子宫内膜采集器及诊断性刮宫标本采集需要采集时间、患者出血量、疼痛评分(VAS)、宫颈扩张发生率以及取材满意度.根据病理结果,用灵敏度等指标评价液基细胞学、组织学及联合使用对子宫内膜癌诊断价值.结果 子宫内膜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细胞及组织顺利完成156例,取材满意度为100.00%(156/156);诊断性刮宫顺利完成153例,3例患者因高龄、宫口过紧取材失败,1例标本未见组织物,取材满意度为97.39%(149/153);诊断性刮宫取材满意度低于子宫内膜采集器,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52,P=0.061).子宫内膜采集器宫颈扩张率为3.21% (5/156),诊断性刮宫为94.87% (148/156),诊断性刮宫高于子宫内膜采集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698,P<0.05).子宫内膜采集器采集宫内膜细胞及组织需要时间短于诊断性刮宫,出血量少于诊断性刮宫、VAS疼痛评分低于诊断性刮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92、10.756、2.385,均P<0.05).液基细胞学、组织学及联合使用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灵敏度等均有显著差异(x2值分别为14.305、8.720、9.192、13.248、23.013,均P<0.05).结论 子宫内膜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细胞及组织具有出血量少、痛感小、风险低等优点,其用于液基细胞学联合组织学检查子宫内膜癌中,有助于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绝经后阴道出血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以及诊断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良性因素引起的阴道出血占89.47%,恶性肿瘤占10.53%。子宫内膜病理结果:功能性子宫内膜占77.78%,子宫内膜癌占14.81%,子宫内膜息肉占7.41%。结论:①绝经后阴道出血以良性因素为主,临床应注重病因筛查,不必常规诊刮。②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对于年龄较大、绝经时间较长者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马萍 《职业与健康》2004,20(8):111-112
目的观察阴道超声诊断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效果.方法利用日本阿洛卡-630超声诊断仪对4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进行诊断,并经诊刮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结果诊断为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和子宫内膜癌为18例,并经诊刮手术病理检查证实.另外22例确定为因药物引起的出血.结论阴道超声是预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微量子宫内膜取材标本在妇科异常子宫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于异常子宫出血的女性收集子宫内膜活检标本100例,采用环状微量子宫内膜取样器取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并以宫腔镜下诊刮为金标准,观察微量子宫内膜活检取样合格率,及其与子宫内膜厚度、年龄的关系,以及对比两种取材方法患者疼痛程度、出血量、操作时间的差异,并通过随访进一步验证微量子宫内膜取材的准确性。结果 (1)微量子宫内膜活检取样合格率为91%;(2)子宫内膜较厚(≥5 mm)、年龄较小(50岁)的患者更易获得合格的微量子宫内膜活检标本。结论微量子宫内膜活检标本适用于异常子宫出血,且患者不愿意做诊刮手术,但又需要药物调整月经前进行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年轻及绝经后人群均适合。采用微量子宫内膜活检可以作为异常子宫出血的初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