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梁友宝  朱穆喜 《淮海医药》2012,30(5):443-443
目的了解本地区腹泻患儿的轮状病毒(RV)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胶体金法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A群RV抗原,同时对粪便进行显微镜镜检。结果300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检测到RV抗原阳性112例,阳性率占37.33%,<6个月、6个月~2岁、2~5岁3个年龄段的RV检出率分别为21.43%、43.58%和16.67%,RV感染的高发年龄组为6个月~2岁,在112例RV阳性标本中,镜检脂肪球阳性和白细胞阳性分别为53例和12例,分别占RV阳性例数的47.32%和10.71%。结论 A群RV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A群RV感染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568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粪便轮状病毒(RV)抗原检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免疫金标记技术对2012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腹泻患儿的1568例粪便标本进行RV抗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68例粪便标本中,阳性检出632例,阳性率为40.3%;不同性别腹泻患儿的阳性检出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月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其中12月最高,为51.7%。结论RV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其发病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建议于流行季节为6~24月龄的婴幼儿接种疫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重庆市北部地区婴幼儿A组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分析2000~2004年门诊和住院6岁以下腹泻患儿1311例的粪便A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资料。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粪便中A组轮状病毒抗原。结果:1311例腹泻患儿中,检出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566份,阳性率43.2%,发病季节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为检出高峰,患儿年龄以2岁以下的婴儿为主。结论:A组轮状病毒是本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以1~24月龄儿童为主;流行季节明显,以秋末至春初为高峰期。  相似文献   

4.
小儿急性腹泻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鹏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684-3685
目的:分析A群轮状病毒(RV)引起小儿急性腹泻的特征。方法: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分别在秋、冬、春季节,对212份有腹泻症状的婴幼儿粪便进行A群RV检测。结果:在212份有腹泻症状的婴幼儿粪便中检出67例RV阳性标本,阳性率31.60%;其中1~2月份检出35例RV阳性粪便,占52.24%(35/67);0.5~2岁年龄段RV阳性56例,占88.06%(59/67);检出男性RV阳性49例,阳性率为32.23%(49/152);女性RV阳性18例,阳性率为30.00%(18/42)。结论:我院由A群RV引起的婴幼儿急性腹泻主要集中在每年春季的1~2月份,0.5~2岁的婴幼儿为A群RV感染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5.
儿童轮状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杭州地区儿童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体轮状病毒(RV),进行分析,并了解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156例急性病毒性肠炎患儿粪便标本进行人类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在156例标本中共检出轮状病毒感染86例(55.1%),均为A组,人轮状病毒的感染对象主要为6~24月龄的婴幼儿,男女无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轮状病毒是杭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且好发于2岁以内婴幼儿,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且临床表现较非轮状病毒感染组重。  相似文献   

6.
梁巍  邵永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229-230
目的了解婴幼儿腹泻中粪便轮状病毒(RV)检出状况。方法以107例秋季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即金标免疫层析法,测定其大便中轮状病毒抗原。结果粪便中轮状病毒检测是诊断轮状病毒肠炎敏感的方法,检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49例,阳性率为45.4%。将1~6月婴幼儿组、6月~1岁、1~2岁与2~4岁幼儿组作比较(χ2检验)P<0.05及P<0.01,表明1月~2岁婴幼儿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同一年龄组男女患儿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对临床诊断小儿腹泻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来某院就诊婴幼儿腹泻大便中A群轮状病毒(RV)感染和流行病学情况,分析其发病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用A群轮状病毒胶体金试剂盒,检测2012年1月~2012年12月某院门诊和住院部送检的腹泻婴幼儿大便标本共5841例,从年龄、性别、感染季节三个方面统计分析A群轮状病毒感染差异显著性。结果:5841例腹泻婴儿中,RV感染阳性率为33.6%;RV感染的对象主要为半岁到2岁婴幼儿,占75%;每年的第四季度为高峰期。结论:加强腹泻婴幼儿大便中选择性的人类轮状病毒检测,对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青岛市2013年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的分布、流行病学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为临床预防以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分型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群轮状病毒抗原。结果526份粪便培养共检出病原菌6种80株,检出率为15.2%(80/526)。检出沙门菌38株(47.5%),志贺菌8株(10.0%),致泻性大肠杆菌8株(10.0%),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5.0%),铜绿假单胞菌19株(23.7%),白假丝酵母菌3株(3.75%)。8株志贺菌7株为福氏志贺菌,1株鲍氏志贺菌。沙门菌和志贺菌的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68.7%、76.9%)、复方新诺明(21.1%、38.5%)、环丙沙星(15.8%、15.4%)、头孢曲松(6.25%、15.3%)。526份标本中A群轮状病毒阳性107份。结论2013年青岛市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以沙门菌为主,易感人群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1岁以下婴儿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腹泻主要是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所导致;A群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应规范临床用药,加强细菌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腹泻A组轮状病毒VP4基因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力 《河北医药》2011,33(4):585-586
在各种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微生物群中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引起婴幼儿腹泻的血清型多为P[8]、P[4][1]。本研究选择常见的5种A组RVVP4基因型(P基因型)特异引物,采用RT-PCR及net-PCR技术对郑州地区婴幼儿A组RV腹泻进行了P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小儿腹泻标本的检测结果分析,探讨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因。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721例婴幼儿的腹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A群轮状病毒检测及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查真菌。结果①721例患儿腹泻标本中细菌学阳性237例(32.87%);A群轮状病毒阳性110例(15.26%);真菌阳性28例(3.88%);以上三项检测全部阴性346例(47.99%);②47例A群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男女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岁患儿发病率最高(26.88%),多发于冬季。结论婴幼儿腹泻以功能性腹泻为主;感染性腹泻以细菌性为主,其次是A群轮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致肠道外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致肠道外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对168例腹泻病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大便中A组轮状病毒抗原,根据A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将其分为2组,即观察组(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88例)与对照组(A组轮状病毒抗原阴性80例)对比两组的心肌酶、肝功、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状况。结果两组相比在年龄构成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肌酶学指标明显升高(P〈0.05),肝功酶学指标观察组比对照组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轮状病毒可导致肠管外多脏器损害,尤以心肌损害,呼吸道损害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与心、肝、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腹泻患儿行大便RV抗原检测,按照大便RV抗原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大便RV抗原阳性组)68例及对照组(大便RV抗原阴性组)58例,对2组心、肝、肾主要生化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心、肝、肾损害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失水程度与心肌、肝、肾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年龄越小,心肌、肝、肾损害发生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幼儿RV肠炎常合并心、肝、肾损害,其发生率与失水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且年龄越小损害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韶关市腹泻患儿肠道腺病毒感染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韶关市腹泻患儿25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腹泻粪便并展开腺病毒检测。结果本次研究结果共检测出12例肠道腺病毒感染患儿,阳性率为4.80%(12/250)。12例肠道腺病毒(EAdV)感染患儿中,属于肠道腺病毒41型的9例,占3.60%(9/250)。属于肠道腺病毒40型的3例,占1.20%(3/250)。腺病毒感染主要集中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儿童,且发病率与性别、居住地、季节等因素之间无明显的联系,差异不显著(P>0.05)。患儿主要表现出发热、腹泻以及呕吐的症状。结论肠道腺病毒感染是引起患儿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以肠道腺病毒41型为主。加强对婴幼儿的监测,一旦发现感染,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治疗,对改善患儿病情、促进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情况.方法 采集318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住院患儿的鼻咽部分泌物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B型(INFA、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PIY Ⅰ、Ⅱ、Ⅲ),腺病毒(ADV),鼻病毒(RV),偏肺病毒(hMPV)检测.结果 318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检出呼吸道病毒阳性258例,阳性率为81.1%.检出6种呼吸道病毒、其阳性率分别为RSV 36.2%,hMPV21.7%,RV 14.5%,INF-B 1.3%,PIV-Ⅲ3.1%,ADV 5.3%.4至6月份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92.7%),1至3月份病毒阳性检出率最低(51.3%).1岁以前主要是RSV和hMPV感染,1~3岁主要是RSV和R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及喘息性支气管炎主要是RSV、hMPV感染,婴幼儿哮喘主要是hMPV、RV感染.结论 合胞病毒是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首位病毒病原体,其次是hMPV、RV.喘息患儿病毒检出阳性率呈季节性分布,且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川南地区不孕不育妇女TORCH检查结果统计分析,探讨TORCH检测项目的开展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必要性。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不孕不育妇女血清进行TORCH-IgM定性检测。结果:TOX-IgM,RV-IgM,CMV-IgM,HSVⅡ-IgM阳性率分别为0.72%、1.38%、1.86%、2.58%,TOX病毒感染阳性率与其他三种病毒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ORCH病毒检测群体感染统计,25~29岁感染率较高。结论:TORCH检查结果对不孕不育诊疗有积极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周边部队新兵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常见呼吸道病原谱构成。方法采集409例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新兵的咽部分泌物,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快速筛查流感病毒A、B(FluA、B)抗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原,腺病毒(ADV)抗原,留取中段尿液筛查军团菌(LP)抗原,快速培养法筛查肺炎支原体(MP)抗原。比较上述抗原阳性率在南、北籍新兵间及MP抗原阳性率在5个驻地(1~5组)新兵间的差异。结果病原总检出率为28.85%,抗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MP(17.85%)、LP(9.78%)、RSV(0.73%)、FluA(0.49%),FluB和ADV未检出。MP、LP、RSV、FluA阳性率在南、北籍新兵中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个不同驻地新兵M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ICA和快速培养法筛查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方便、快捷。新兵在人训期间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以MP为主。提高官兵防病意识,科学施训,改善官兵的居住环境,有利于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院阴道分泌物送检标本病原菌检出率并研究阴道清洁度、年龄与病原菌检出的关系.方法 将我院行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测的12 460例按年龄分为<20岁、20~39岁、40~59岁、≥60岁4组,采用妇科白带涂片多项检查快速染色技术(CTB)对送检的各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结果 12 460例阴道分泌物涂片阳性检出率为...  相似文献   

18.
罗四维  周帅锋  周秦 《中国医药》2011,6(8):983-985
目的 了解肠道腺病毒(EAdv)在湖南省永州市腹泻患儿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永州市收集的324例5岁以下腹泻患儿标本进行EAdv核酸检测.结果 在324例腹泻患儿中检出腺病毒阳性标本16例,阳性率4.9%,腹泻的发病出现春季(4月)和秋季(10月)两个季节性升高现象,与非流行季的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患儿以24月龄内小儿多见,占患儿总数的95.4%(309/324).EAdv感染均在24月龄以内,其中12~17月龄EAdv阳性率最高为7.6%(7/92);男女性别比例为1.67∶1,EAdv发病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Adv感染是导致永州市腹泻患儿的重要病原之一,EAdV主要威胁的人群为24月龄以下婴幼儿,尤其12~17月龄的婴幼儿.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ormation of enteric adenovirus(Eadv) infection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viral diarrhea in Yongzhou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 of the disease. Methods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echnolog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adv in the stoo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with diarreha under 5 years old from 2008 to 2010 in th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Yongzhou. Results Sixteen of 324 cases were found positive for adenovirus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4.9% . These cases were observed in every month with more cases occurred in autumn for Eadv infections. The adenovirous infection mainly included the cases under 2 years old for Eadv diarrhea, especially in children between 12-17 months old. The sex ratio (male:female) was 1.67:1, 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mong gender(P>0.05). Conclusions Adenovirus is one of the major etiological agents of viral diarrhea among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Yongzhou. The susceptible infected group is under 2 years old, especially between 12-17 mont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