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法,是通过调和、和解的方法,来达到祛除病邪扶助正气的目的。适用于邪气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了调和营血、和解少阳、调和肠胃、调和寒热、调和肝脾等和法。清·吴仪洛又对和法作了进一步论述,他指出,“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  相似文献   

2.
和法为八法之一,首见于《内经》,弘扬于《伤寒杂病论》,系统于《医学心悟》,所以程国彭说:“而论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温、清、补八法尽之。”狭义的和法一般认为有和解少阳、调和脾胃、调和胃肠的区别,唯戴北山深得和法要领,指出和法有更为广泛的涵义,提出了“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的精辟见解。把《伤寒论》“和”的涵义进行高度概括,赋予了《伤寒论》“和”的最新意义。一、寒热并用之谓和寒热并用者,适用于又有寒象,又有热象,寒热错杂的病证。单用热药不能治其热,单用寒药不能治其寒,必须寒热杂投,方能中病。《伤寒论·太阳篇》说:“伤寒  相似文献   

3.
“和”,含有和解,调和的意义。程钟龄说:“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已。”(《医学心悟》卷首——论和法)这是指“和解”而言。戴天章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 (《瘟疫明辨》卷之四——和法)这是指“调和”而言。《伤寒论》的运用和法,确如程戴二氏所述。但论中对于燥结未甚及某些经过汗、吐、下后,或吐泻之后而余邪未解的病证,不用发汗、泻下峻剂,但用药力较轻的方剂,以缓和病势,清除余邪,  相似文献   

4.
四、和法和,含有和解与调和两种意义。程钟龄说:“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也。”这是指“和解”而言。戴北山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  相似文献   

5.
和法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法是通过调和脏腑营卫气血及表里寒热以解除病证的治法。《伤寒论》创立了调和营血、和解少阳、调和肠胃、调和寒热等和法。戴天章曾说 :“寒热并用之谓和 ,补泻合剂之谓和 ,表里双解之谓和 ,平其亢厉之谓和”,何廉臣又增加了“苦辛分消”、“平其复遗”、“调其气血”,使和法的范围更加扩大。疑难病往往因容易误辨误治 ,迁延日久 ,常导致表里相兼 ,虚实挟杂 ,寒热并见 ,故和法是治疗疑难病的重要治法。1 调和营卫治多汗刘某某 ,男 ,6 4岁 ,农民。患慢性肾炎多年 ,久治不愈。 1月前曾受风寒 ,自服 APC片 ,寒热虽解 ,但汗出不止。先后求…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和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09,29(2):108-110
《伤寒论》中的“和法”,和后世所谓的“和法”,在概念上及内容实质上完全不同。后世所谓的“和法”,只是指“和解”与“调和”而言,很大意义上是指少阳病的治法;而《伤寒论》一书中的“和法”,则是在贯穿全书始终的“和谐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发汗解表谓之和,清热泻火谓之和,攻下逐实谓之和,温补散寒谓之和,亦即凡是能祛除病邪,匡复正气,促使机体恢复阴平阳密、气血和顺、功能谐调,进而恢复健康的方法,都属“和法”之列。所以,后世之“和法”,属于狭义之“和法”,而《伤寒论》之“和法”,则属于广义之“和法”。  相似文献   

7.
朱生岗 《河北中医》2008,30(1):39-40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调和之义也就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正如《广瘟疫论》曰:“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和法是一切治法之所归,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通过调整人体阴阳之偏颇,使脏腑阴阳气血的偏  相似文献   

8.
张平波  张锐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1):518-518
和法有和解表里、调和阴阳、协调升降、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肠胃等。戴如山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笔者认为,在疾病过程中,不能专事攻下,又不能专事扶正的情况下,当应用和法以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我们临床运用此法对痰湿之淋证,邪在少阳之脾热,土虚木乘之泄泻,胃气虚弱之碱性反流性胃炎等进行治疗,师其法而不泥其方,随证加减化裁,取得满意疗效。1 淋证女,39岁。尿频、尿急、赤涩刺痛月余,伴发热,时畏寒,口苦,乏力,小腹胀痛。在外院以急性肾盂肾炎而静滴氨苄西林,口服呋喃妥因…  相似文献   

9.
江育仁教授"运脾法属于和法"之浅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浩 《江苏中医药》2002,23(2):17-17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育仁教授在《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中医杂志》1 983年第 4期 )的论文中明确指出 :“运脾法属于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中的和法”,这一论述在中医儿科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复读江老所著 ,若有所悟 ,拟就“运脾法属于和法”浅识如下。1 和法的临床意义和法的临床意义大致有三 :一指“和解”:如伤寒邪在半表半里 ,“不可汗 ,不可吐 ,不可下 ,法当和解 ,小柴胡汤是也”(《医宗必读·本草征要》) ;二指“调和”:如清·戴北山谓 :“寒热并用谓之和 ,补泻合剂谓之和 ,表里双解谓之和 ,平其亢厉谓之和”(《广…  相似文献   

10.
和法,也称和解法,属中医八法之一。其涵意古今不尽相同,是临床运用较广的一种方法。和法的作用不同于汗、吐、下法的专事攻伐,而是通过和解,调和,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和法就其内容讲,包括和解少阳与调和肝脾两个方面。如程钟龄说:“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这是指和解而言。戴北山说:“寒热并用之谓  相似文献   

11.
和法首见于《内经》,弘扬于《伤寒杂病论》,系统于《医学心悟》。狭义的和法一般认为有和解少阳、调理脾胃、调和胃肠的区别。唯戴北山深得和法要领,指出和法有更为广泛的涵义,提出了“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的精  相似文献   

12.
滑永志  夏军权 《新中医》2014,46(6):243-244
和法是通过和解、调和的方法,使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从而达到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的治法。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病机特点是,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为关键,肝胃不和、肝脾不和多兼见,寒热虚实夹杂最常见。运用和法治疗,具体运用是调和脾胃升降,和其生克制化,调和寒热虚实,达到胃肠功能自和。  相似文献   

13.
"和法"起源于《内经》,是中医八法之一。王霞芳教授认为"和法"是通过药物和解缓和与调和疏解而达到气机调畅,使表里、上下、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及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至于平的一种疗法,应扶正祛邪并行,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临证时可灵活运用调和营卫、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的法则,并加以护卫中气之品,以此"和法"治疗小儿疾病,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14.
和法是中医临证八法之一,具有调和、和解、缓和等作用,可使气血调顺而病邪自去[1].和法原为治疗伤寒在半表半里之证而设,<医学心悟·论和法>曰:"夫伤寒之邪,在表为寒,在里为热,在半表半里,则为寒热交界之所.然有偏于表者则寒多,偏于里者则热多,而用药须与之相称,庶阴阳和平而邪气顿解."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7,(2):158-159
调和寒热法,是指将寒凉与温热异性药物合并使用组成调和寒热剂,治疗寒热错杂病证的论治方法。调和寒热法是论治脾胃病的最佳方法。本文介绍医案四则,总结袁红霞教授以调和寒热法论治脾胃病的经验。袁教授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为主要原则,审症求因,辨证施治。病位偏上以痞满为主,治以和中消痞;上下不相交通以腹中痛为主,治以和中止痛;阳气不足,营气郁滞以小腹、脐周痛为主,治以温阳清热;肝阳馁弱,升降失调以腹痛、胃痞兼腹泻为主,治以扶阳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16.
"和"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黄帝内经》提出阴阳调和;《伤寒论》提出以和为度;《伤寒明理论》首次提出"和"法;《医学心悟》将"和"法列为"八法"之一。"和"法分为和解法、调和法。和解法包括和解少阳、和解三焦;调和法包括调和脏腑、调和营卫、调和气血、平调寒热。脾胃系统疾病临床发病率较高,病机复杂,往往脏腑同病、升降失调、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基于脾胃的独特生理病理特点,"和"法能广泛应用于脾胃系统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法探析     
和法最能集中反映中医学调整阴阳、恢复平衡的治疗法则。和法是治疗八法之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的是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化裁;广义是指凡体现兼顾调和之用意的方法和方剂。正如张介宾所言:“和方之剂,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笔者现以和法为主要治则的经典方剂,  相似文献   

18.
隗继武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50载,经验颇丰,擅长诊治脾胃病,对和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有独到见解。和法为中医八法之一,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旨在“调和”。如戴北山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有幸跟师学习数载,获益匪浅,现将隗老师诊治脾胃病中运用和法的辨治思路及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和法是中医临证八法之一,具有调和、和解、缓和等作用,可使气血调顺而病邪自去。和法原为治疗伤寒在半表半里之证而设,《医学心悟·论和法》曰:“夫伤寒之邪,在表为寒,在里为热,在半表半里,则为寒热交界之所。然有偏于表者则寒多,偏于里者则热多,而用药须与之相称,庶阴阳和平而邪气顿解。”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麻柔教授通过多年临证经验治疗紫癜病从"火盛""气伤"入手,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笔者通过分析麻柔教授常用方"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黄芪赤风汤",总结其临床治疗紫癜病经验。麻柔使用桂枝汤加减治疗紫癜病是以平和之药调理营卫,顺势利导、调整阴阳偏胜,重视重建和恢复人体自身抗病能力,达到"气"之和,求得人体自组织开放性复杂巨系统的"有序"。对于典型的中焦"湿热兼虚"证或紫癜病病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则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调和寒热、辛开苦降、补益脾胃,对于辨证为气虚血瘀、营卫不和的慢性紫癜病临证加减使用黄芪赤风汤补气活血通络、扶正祛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