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狭窄是血管事件发生的显著危险因素,为8%-10%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共同特征,是引起复发性卒中和血管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因素。而关于性别对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的相关临床资料很有限,并且存在一定的争论。该研究对进入华法林.阿司匹林有症状的颅内疾病(WASID)研究的患者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方法对24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结果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术后均没有缺血性卒中发作。随访13个月,2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患者遗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与手术有关,1例与颅内血管远端病变有关。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置人术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预防卒中再发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等检查普及,颅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提高,从无症状到头昏等轻微症状,再到卒中发作,均可作为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作为一个多病因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缺血性卒中复发率高,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存在年龄分布、性别及种族等差异,提示遗传因素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颅内动脉狭窄遗传因素方面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发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有研究显示,与欧美人相比,在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患者中,亚洲人颅内段狭窄的比率更高(35%:13%)。我国每年新发生卒中的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为缺血性卒中。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30%-70%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CASSISS)研究的阴性结局并不意味着研究失败,其结果提示,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认识目前还处于浅薄的状态,该研究并不是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终点,而恰恰是起点。作为神经介入医师,应更加注重利用评估手段对患者进行精准的筛选,而并非一味强调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提升。此外,未来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应该关注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而不是仅关注临床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根据病变部位将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分为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比较各组间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血管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4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147...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 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及病理改变,众多研究证实中国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最近我国大样本观察研究发现颅内动脉早期狭窄≥70%是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多复发风险也明显增加。所以,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评估风险?如何更好的管理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危险因素?如何给予抗栓治疗方案?支架治疗和药物治疗该如何选择以及效果如何?为此,《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血管内治疗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力求针对目前临床治疗方面较为混乱的认识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供国内同行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其侧支循环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患者100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大卒中组、小卒中组、缺血发作组,分析不同组别患者DSA所示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比较3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有无差异.结果 大卒中组与缺血发作组患者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小卒中组与大卒中组、缺血发作组比较,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存在颅内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临床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的患者,大多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差,而短暂性脑缺血的惠者,大多侧支循环开放良好.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其中症状性ICAS与卒中复发密切相关,无症状性ICAS未来发生卒中风险明显增高。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作为评价颅内动脉管壁成像特征的新手段,除可无创识别颅内动脉狭窄病因、准确判断卒中机制及评价斑块稳定性外,在观察病变动态演变及穿支动脉特征、评价药物疗效及指导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等方面也极具优势,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作者就该方面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踝肱指数(ABI)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7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血管多普勒超声测量仪测定ABI,使用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ABI与颅内动脉狭窄分级的相关性.结果:无颅内动脉狭窄者(n=38)ABI显著高于有颅内动脉狭窄者(n=35)(0.975±0.114对0.837±0.096,P<0.001),ABI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性(r=-0.736,P=0.001).结论:ABI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呈负相关,可作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步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按是否颅内动脉狭窄分两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非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分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组,分别对两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5.85±4.305)明显高于非狭窄组(3.24±2.288)(P=0.0001).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显示糖尿病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有显著差异(P=0.021;OR=5.375,P=0.03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颅内动脉多支狭窄有相关性(OR=4.632,P=0.031).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对较重,影响预后.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多支狭窄中年龄更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踝肱指数(ABI)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福田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465例,测量所有患者的ABI和头颈部血管CTA,观察患者出院2年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发生情况,对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危险因子进行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随访2年内复发患者为102例,复发次数≥1次。随访结果发现,低ABI、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分别为0.015,0.001);复发组ABI<0.9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17);复发组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01);复发组 ABI<0.9且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 ABI及头颈部CTA改变对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具有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好,ABI<0.9且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更易复发。低ABI、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卒中30%~70%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1〕。颅内大动脉狭窄是中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首要因素〔2〕。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可改善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由于颅内血管较颅外血管路径迂曲、复杂,支架不易通过,且存在支架  相似文献   

14.
前瞻性研究表明,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复发性卒中的发生率约为每年15%~20%,而且病死率显著增高.尽管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严格控制以及抗栓药,尤其是抗血小板药的使用是这类患者的主要基础治疗,但一些患者可能会存在药物抵抗.这些高危患者表现为近期临床缺血症状以及伴有狭窄动脉远端血流动力学损害的临床和影像学证据的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15.
根据JAMA在2015年3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在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球囊扩张支架置入与药物治疗相比会导致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风险增高。
  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Froedtert医院的Zaidat等指出,颅内动脉狭窄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卒中病因。即使接受药物治疗,严重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仍然可能高达23%。  相似文献   

16.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我们知道多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4年中国脑血管病指南的推测,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200万,其中70%为缺血性卒中,而且缺血性卒中的30%~70%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美国每年有4万~6万患者新发作的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占10%~20%。亚洲国家报道颅内动脉狭窄是卒中发作或再发作的主要原因。目前,颅内动脉狭窄的原因还不是非常清楚,对其针对性研究报道尚不多。很多结论都是来自于假设或推断,直接证据很少。有限的文献报道也认为,中国人颅内动脉狭窄是卒中发作的主要原因。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1年5月至2005年5月15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显示,颅内动脉狭窄850例,占56.67%,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250例,占整个颅内动脉狭窄的29.4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分布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经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存在脑动脉狭窄分为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狭窄组患者再根据狭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狭窄组、单纯颅外狭窄组和颅内合并颅外狭窄组,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 60岁)和老年组(≥60岁),根据血管狭窄数量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3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114例(62.0%),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30例(16.3%),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者40例(21.7%).前循环狭窄(76.6%)比后循环狭窄(33.7%)更多见,分别主要见于大脑中动脉(64.4%)和大脑后动脉(53.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4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015 ~1.084;P=0.005]、高血压(OR 10.063,95% CI4.402 ~23.004;P<0.001)、糖尿病(OR 3.873,95% CI1.141~13.147;P=0.030)、吸烟(OR 3.311,95% CI 1.112 ~9.855;P=0.031)和纤维蛋白原(OR 6.085,95% CI1.396 ~26.533;P=0.016)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10.779,95%CI4.468 ~ 26.007;P<0.001)、糖尿病(OR3.593,95% CI1.018 ~ 12.685;P =0.047)、吸烟(OR 4.408,95% CI 1.403~ 13.826;P=0.011)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6.143,95% CI1.838 ~ 20.537;P=0.003)、糖尿病(OR 8.179,95% CI1.844~ 36.287; P=0.006)、纤维蛋白原(OR 2.410,95% CI1.046~5.551;P=0.039)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显著性高于单纯颅外狭窄组(P =0.001)和单纯颅内狭窄组(P=0.018),单纯颅外动脉狭窄与单纯颅内狭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3组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中青年组以单纯颅内、单纯颅外狭窄多见,老年组中以单纯颅内狭窄及合并颅内外狭窄较为常见.多支血管狭窄组年龄(P =0.036)和尿酸水平(P =0.006)显著性高于单支病变组,但仅年龄(OR 1.030,95% CI 1.003 ~ 1.057;P=0.028)与多支脑动脉狭窄显著独立相关.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多见,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随年龄增长有所升高.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纤维蛋白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和尿酸可能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脑动脉狭窄有关的炎性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症状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重构模式与支架置入术后穿支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行支架置入术且接受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检查的有症状颅内椎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19.
在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流和灌注储备能力尚未明确之前,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手术干预具有相当的盲目性。脑血流和灌注是评价是否存在脑缺血的最直接证据。由于侧支循环和脑血管本身储备能力,颅内血管狭窄和(或)血流速度下降等并不一定表明该血管供血区脑灌注下降。文章阐述了脑血流和灌注储备能力评价在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诊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研究热点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发作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有种族差异。WASID(the Warfarin vs Aspirin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的56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患者的系统分析显示,106例患者发生了缺血性卒中(18.6%),其中77例发生在狭窄动脉供血区(72.6%)。多因素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与相应供血区卒中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卒中与狭窄率呈线性相关。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史并且动脉狭窄率≥70%的患者,狭窄动脉供血区卒中的1年发作率为18%(13%~24%),2年发作率为19%(14%~25%)。但对有TIA或卒中发生,并且动脉狭窄率〈70%的患者,狭窄动脉供血区卒中的发作率则明显下降,1年和2年的卒中发作率分别为6%(4%~10%)和10%(7%~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