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志·华佗传》云:“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后汉书·方术列传》基本上是根据《三国志·华佗传》增删修订而成。上述引文,二书皆同,不过《后汉书》作者范晔将“熊颈鸱顾”改为“熊经鸱顾”。  相似文献   

2.
育徒传技,是我国早期医学教育的主要方式,据《华佗传》、梁《七录》等记载,华佗所育之徒其有姓名、业绩可考者为吴普、樊阿、李当之3人。他们皆从佗学,各有所长,吴、李精于方药,且有专著;樊阿长于针灸,亦有独创。又据《华佗别传》记载“佗令弟子数人以铍刀决脉”。此仅言“弟子数人”,而姓名业绩不详,俚语云“名师出高徒”。现从3个方面略谈华佗是如何培育高徒的。  相似文献   

3.
食痹之名首见于《内经》,是指进食后上腹闷痛,饮食不下,吐后乃快的症状。痹是阻闭不通的意思。秦伯未认为“《内经》痹病包括两种,一种指肌肉筋骨疼痛麻木,一种指脏腑机能障碍。”(《内经类证》)显然食痹属于后者,是脾胃病的一种。笔者复习有关文献及临床床所见,认为食痹与现代医学贲门失弛缓症颇者相似。现略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一、《内经》中说:“胃脉……其实而散者,当病食痹”。(《素问·脉要精微论》)“厥阴之复……甚则入脾,食痹而吐。”(《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食痹作了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4.
再论"肾主水液"之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肾主之水,《内经》有两种说法:一指人体水液,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一指人体津液,如《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藏,主津液”。至于水、津、液之间,到底有何内在联系与区别?分而言之,清者为“津”,可化为气,属阳;浊者为“液”,可化为水,属阴;“循津液而流者”  相似文献   

5.
据《寒柳堂集》《癸辛杂识》《云笈七签》《赤凤髓》等文献,结合历代史方志,对华佗医事再行补充考证.华佗医案记载以《三国志》《后汉书》《华佗别传》为主,9种文献共载31则.华佗医著载14种,即《华佗内事》《华佗察声色要诀》《华佗望形察色并三部脉经》《华佗枕中灸刺经》《华佗方》《华佗内照图》《华佗服食论》《华佗书》《青囊书》《急救仙方》《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华氏中藏经》《华佗外科方》《华佗济急仙方》.《癸辛杂识》载麻沸散主药可能是西亚产植物“押不芦”.参照《云笈七签》动作要领和《赤凤髓》中的重点动作图示,论述五禽戏的各式要领和具体动作.根据《中藏经》中所述地名、部分中药名称和使用情况以及篇章内容文义,认为存在六朝及两宋手笔痕迹,其版本分为仓司本和楼群钥校注本两种,苏州周锡瓒以新安吴氏刻本补其缺,从《攻媿集》内录跋附后,通过整理,形成较为完善的后世传本.  相似文献   

6.
1979年,香港中外出版社出版了《华佗神方》一书,共22卷,301页,落款:“汉·谯县华佗元化撰,唐·华原孙思邈编集。”开卷还有“徐(大椿)序”、“沈(骧)序”,尤其“徐序”似更令人足信。此书销路甚广,不仅港澳,而且国内不少图书馆也纷纷订购,不少读者也怀着好奇的心情急欲看看这部所谓“始得复出于世”的华佗“秘籍”。 果真它是已被湮没一千七百多年的华佗“秘籍”?查阅《隋书·经籍志》,《通志·艺文略》、《本草纲目》皆载《华佗方》10卷。《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载《华佗药方》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华佗药方》一卷。而这些书,早已佚了。《中国医籍考》云!“《华佗方》,《隋志》  相似文献   

7.
华佗是我国中医外科学的奠基人,名,字元化,沛国谯县(即今安徽毫县人)。关于华佗的生年及卒年,通常有叁种说说法,一种是大约年代,如蔡景峰在《中医杂志》1960年第2期“华佗”一文中指出:  相似文献   

8.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二者虽可单独出现,但临床往往噎膈并称。 噎膈的病理,历代有不同的说法,《局方发挥》认为系“血液俱耗,胃脘干槁”致生噎膈;《景岳全书·噎膈》则认为此证“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正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即噎膈之属是也。”  相似文献   

9.
一、考源 “华佗论治伤寒”篇,今孙思邈《千金方》卷九“伤寒例第一”和王焘《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卷一“诸论伤寒八家合一十首”中均列有之。但是,这二书中所引的“华佗论治伤寒”篇是从哪里录出的,今作其考源如下。 1.《外台》中所列的“华佗论治伤寒”篇,不是录自吴普集《华佗药方》十卷中,而是录自《张文仲方》一书中的“天行”病中。 按《外台》引“华佗论治伤寒”篇中所用的药方,无一方是注“出华佗”,其篇下也没有注出某卷中,而有“此法宫泰数用甚效”一句。按宫泰是西晋人(注1),在汉人华佗、魏人吴普之后,不可能为《华佗药方》一书所引,所以《外台》中所引的“华佗论治伤寒”篇,不是录自吴普集《华佗药方》十卷中。  相似文献   

10.
三国名医华佗到底为何而死?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法因曹操怕旧病复发,强行把他留在身边,华佗不从,惨遭毒手。有的说华佗为根治曹操的头痛病,要劈开他的脑壳取“风涎”,曹操疑心是想谋杀他,就把他下狱。最  相似文献   

11.
一、《金匮》所论消渴的含义是什么? 答:《金匮》所论消渴的含义有二:一指症状。如原文所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不肯止”。条文中的“消渴”仅指外感热病过程中的一个严重的口渴症。二指病名。如原文所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这里的“消渴”即指或多饮、或多食、或多尿为特征的病证,属杂病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 《华佗神医秘传》,共二十二卷,原题(汉)华佗撰,(唐)孙思邈集。过去一直很少为人所知。现经点校,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5月重新出版(香港中外出版社在1979年6月以《华佗神方》为名出版)。近来,已有据此校释《中藏经》的脱文或信为华佗的著作而加以引用者,可谓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华佗神医秘传》(以下简称《秘传》)卷二十二载有《华佗注仓公传(附)》一卷,该卷集《仓公传》中之淳于意医案,并于每案下分别记有所谓“华佗、吴普、樊阿”等人的注文。细读此等注文,不难断为伪作,尤以“樊阿注”为最。本文选其中所谓“樊阿注”五则辨析之,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14.
"经方"溯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解释“经方”的说法很多,见仁见智,难于统一。有的人认为“经方”者,乃经验之方也。也有的人认为“经方”乃是《伤寒论》方子的尊称。我认为研究“经方”,勿论继承与发扬,首先必须弄清它的历史源流和来龙去脉,抓住它的核心内容,才能做到事半而功倍。1什么是“经方...  相似文献   

15.
华佗系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是我国药物麻醉剂的奠基人。据《三国志》记载:“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现就“麻沸散”及其演变作一探讨。一、关于“麻沸散”的药物记载“麻沸散”的名称首见于《三国志》。虽有成功病例记载,但无“麻沸散”药物组成。后世医家根据师辈留传,补注“麻沸散”所含药物者较多。现举例如下: 1.《华佗神方》麻沸散方: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3分。水煎服一碗。  相似文献   

16.
《景岳全书》:“盖消者,消烁也,亦消耗也,凡阴阳血气之属,日渐消散者,皆谓之消”,此处主要指消耗阴精、津液、水谷也。渴者,欲饮也。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或兼消瘦无力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相似文献   

17.
“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语出《素问·逆调论》。大多数解释为食滞于胃导致不寐之怔。而《内经》中关于“卧”字含义有二,一是指睡眠,二是指平卧。如《逆调论》所提到的卧字当释为“平卧”为适宜,清代张隐俺释《评热论》关于“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其中的“正偃”,仰卧也,水上乘于胃,则胃中不和故不得正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然而何谓“朴”呢?王冰注:“至无求也,是所谓心足也。《老子》曰:“祸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盖非谓物足者为知足,心足者乃为知足矣。不恣于欲,是则朴同。故圣人云:我无欲而民自朴。”王氏将  相似文献   

19.
我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多年,本文仅就《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谈几点肤浅体会。1 中医基础理论概念要统一和规范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基础理论概念存在着近山近水,见仁见智,不够统一和规范的问题。如“真气”的概念,《内经》和后世医学家的说法各有不同.《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在这里,《内经》解释“真气”的来源为先天肾中精气和后天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医门法律·先哲格言》中说:“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培营卫者也;下者气化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一、故(是故)词类因l一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攻不下也。(《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天气是清净光明的,由于自然气候中含有促进万物生化作用的力量,运行不息,所以万古长存而不下。 “故”译作“所以”,在因果关系的句子中,表示结果的连词。有“果”就因”,“故”字前面的文字内容就是表示原因,后面的文字内容就是表示结果。因果连翻情态付阅付 1.成憨而与之,乃故往谁,更从佗求,适值见收,意不忍言。(《后汉书·华佗传》)—李成同情他就把药送给了他,于是特地前往谁地方,再向华佗要药,恰巧碰到华佗被逮捕,心不忍说。 2.意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