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脑血流自动检测仪,对正、异常两组人群采样,提取参数,并进行t检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导纳微分环形态在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高血压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XIB-ⅡB型心功能自动检测仪对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与正常人进行测试。并对其心导纳微分环形态进行了对比。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心导纳微分环形态异常,有非常明显的特征。结论 心导纳微分环的形态变化特征为心导纳微分环的异常图形为临床诊断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等心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心导纳微分环(CADL)、肺导纳微分环(PADL)诊断瓣膜病。方法:选择经彩色超声多普勒,MRI检查确诊的瓣膜病患者60例,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的患者30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30例,对他们进行CADL和PADL的检测,结果:60例瓣膜病患者中有51例的CADL或PADL环形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率占85%,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者的15例中有12例CADL的Ⅰ相面积减小,有些还出现离心支切迹,Ⅲ相面积增大,Ⅴ向左移且面积增大,环形变异率为80%,二尖瓣狭窄者的15例中有14例,PADL的Ⅰ相面积减小,Ⅲ、Ⅴ相面积增大,环形变异率占9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的20例中有17例CADL的Ⅰ相末尾切迹明显,Ⅰ、Ⅲ相面积增大,环形变异率为85%,主动脉瓣狭窄者的10例中有8例CADL的Ⅰ相面积减小并出现离心支切迹或双峰,Ⅴ向左移且面积增大,环形变异率占80%。结论:上述结果提示我们,CADL,PADL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新兴检测技术,在瓣膜病的诊断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选择30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与50例正常成年人将他们心导纳微分环各相平均面积及形状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脑梗和高血压患者脑导纳微分环的Ⅰ相面积、Ⅱ相面积变化、环形改变的特点及差异,进而评价其脑血管功能,为配合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保芳  关春怡 《医学争鸣》2005,26(24):2294-2294
1临床材料 确诊为冠心病,经动态心电图(Hoher)出现町段下降,符合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Ⅰ,Ⅱ,Ⅲ型各10例);正常人30例.用导纳式HD-3181血液循环自动检测仪做左心功能检查,描记心导纳微分环(CADL)并记录总环及Ⅰ,Ⅲ,Ⅴ相面积。观察CADL的Ⅰ相离心支变化.比较前述各项指标在SMI患者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SMI患者组与正常组比较,CADL的总环面积、Ⅰ相面积的平均值均较正常组减小,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7.
自从 60年代美国的 Nyboer与 Kubicek等提出利用测定人体特定部位的阻抗间接反映该部位血管容积变化的方法以来,各国学者引用该方法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实践证明,该方法由于受到基础阻抗 (Z0)的影响,其检测值重复性很差,只能做为单一个体手术前后的监测,不同人体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均无法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作者提出导纳法基本不受 Z0的影响,而且指出导纳图的图形变化有很好的重复性,从而提出了导纳微分环的新概念,证明了导纳微分环面积与血流间的密切关系,提出导纳微分环与导纳频谱分析技术在诊断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胃动力障碍方面的可靠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心导纳微分环(CADL)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心功能检查,以便确定AMI患者的CADL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对他们进行CADL的检测。[结果]30例AMI患者中有28例CADL的I相面积及总环面积减小;Ⅰ相离心支出现切迹、缺蚀或波浪状改变;Ⅴ相面积增大,环形变异率高达90%。[结论]CADL的环形变化可以较临床表现更早地发现心功能异常,对指导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导纳微分环(CADL)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前后冠状动脉供血、心功能变化和预测临床转归的作用。【方法】AMI患者33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n=21)和非溶性组(n=12),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CADL检测,具体指标有Ⅰ相环体切迹、射血前间期与左室射血时间比值(r_(PEP/LVET))、Ⅰ+Ⅱ相面积百分比[(Ⅰ+Ⅱ)%]、Ⅲ相与Ⅰ+Ⅱ相面积比值(r_(Ⅲ/Ⅰ+Ⅱ))、Ⅴ相与Ⅰ+Ⅱ相面积比值(r_(/ⅤⅠ+Ⅱ)),动态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内CADL的变化,并与同期临床症状、心电图(ECG)、肌酸磷酸激酶(CK-MB)比较。选择4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溶栓组临床症状逐渐好转18例,CADL均显示好转:Ⅰ相环体切迹变浅至消失,r_(PEP/LVET)平均由0.46±0.15下降至0.32±0.12,(/Ⅰ+Ⅱ)%由60.24%±12.15%上升至87.37%±13.28%,r_(Ⅲ/Ⅰ+Ⅱ)由0.23±0.18下降至0.08±0.03,r_(Ⅴ/Ⅰ+Ⅱ)由0.37±0.34下降至0.10±0.05;发生心源性死亡3例,CADL指标均恶化:Ⅰ相环体切迹加深,r_(PEP/LVET)由0.47±0.16上升至0.59±0.18;(Ⅰ+Ⅱ))%由63.20%±13.05%下降至32.80%±17.50%,r_(Ⅲ/Ⅰ+Ⅱ)由0. 24±0.16上升至0.41±0.25,r_(Ⅴ/Ⅰ+Ⅱ)由0.38±0.36上升至0.47±0.38;而其中2例的ECG、CK-MB变化呈好转趋势,与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0.
11.
头部电导纳图的导纳微分环及功率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多例头部电纳图的导纳微分环面积和功率谱分析,发现陡直型和转折型波形,其功率谱中的某些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导纳微分环中的Ⅰ,Ⅱ,Ⅳ相面积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脑导纳环频域脑血流图对颈椎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导纳微分环、频域脑血流图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KT ENG双侧脑血流仪及相应软件对颈椎病患者进行脑导纳微分环及频域脑血流图检测 ,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颈椎病患者的脑导纳微分环及频域脑血流图中的快速射血期面积及血管回缩期面积等指标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 (P <0 .0 5)。  相似文献   

13.
利用KTENG型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53 例脑导纳图波形为陡直型的健康人和25 例波形为近弧型的脑动脉硬化患者以及13 例高血压患者的功率谱,并将健康组与患者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组与健康组频域脑导纳图功率谱,在基频部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谐频部分有显著性差异,P< 005。提示,脑导纳图功率谱为分析头部血管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损伤脑导纳图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导纳技术对急性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急性脑损伤患者进行双侧脑血流检测,与40例健康组对照,分析脑导纳图各项指标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结果外伤组脑供血量明显减少(ADLⅠ Ⅱ指数减少),流入容积速度(HS/BS)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前后动态观察显示:病情恶化者脑导纳微分环波形渐变差,恢复者渐好转.结论脑损伤(3~21 d)的脑导纳图主要改变为:ADLⅠ Ⅱ、及HS/BS减小,ADLⅣ及ADLⅣ/ADLⅠ Ⅱ增大.提示病灶侧供血减少,血流缓慢.脑导纳图的动态观测对脑损伤的预后及疗效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豫 《中外医疗》2014,(16):60-61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在外伤性脑疝术后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该院收治的37例外伤性脑疝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CT检查在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术后24 h复查检出脑梗死6例,24-48 h检出13例,3-6 d检出18例,大面积梗死21例,小灶性梗死16例;5例患者强化CT结果显示为大脑动脉或分支动脉狭窄、闭塞,后期复查出现梗死灶;预后良好率62.16%。结论豆状核轮廓模糊、脑动脉致密血管征、岛带及基底核消失征等CT征象是早期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临床重视CT影像早期改变,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检测价值。方法:确诊的200例偏头痛病人,按不同年龄段分成5组,在急性发作期进行TCD检测血流速度。结果:偏头痛患者不同年龄段急性发作期脑血流速度和正常人血流速度与同名动脉比较,P<0.01,偏头痛患者和正常人血流速度存在明显差别;急性发作期不同年龄段内同名动脉血流速度经χ2检验,P>0.05。结论:TCD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偏头痛患者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脑血管舒缩功能及其血液动力学变化,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偏头痛患者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偏头痛的检测价值。方法:确诊的257例偏头痛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分成5组,分别在急性发作期和间歇期进行TCD检测血流速度。结果:偏头痛患者不同年龄段急性发作期和间歇期脑血流速度和正常人血流速度与同名动脉比较,P<0.01,偏头痛患者和正常人血流速度存在明显差别;无论急性发作期还是间歇期不同年龄段内同名动脉血流速度χ2检验,P>0.05。结论:TCD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偏头痛患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脑血管舒缩功能及其血液动力学变化,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偏头痛患者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在小儿脑瘫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并确诊的CP患儿25例,对其MRI影像学分类及临床分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25例CP患儿经MRI检查结果正常为6例、异常为19例,总阳性率为76%。依据影像学分类将脑瘫分为,脑白质病变12例(48%)、胼胝体病变5例(20%)、软化灶3例(12%)、脑萎缩2例(8%);脑白纸病变CP患儿中6例为四肢瘫、1例为双瘫、2例为偏瘫、1例为肌张力低下型、2例为混合型;胼胝体病变5例中,3例为四肢瘫、2例为即张力低下型;基底节软化灶3例中,1例为四肢瘫、2例为偏瘫;脑萎缩2例均表现为四肢瘫。痉挛型四肢瘫、双瘫、偏瘫阳性率分别为80%、100%、80%,肌张力减低型阳性检出率为75%,混合型阳性检出率为66.6%;结论 MRI检查可以作为检查脑内病变部位和性质的的首选方法,可以确切提示脑部病变的性质、部位和范围,对小儿CP的病因分析、指导用药和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林忠斌 《中外医疗》2012,31(26):19-20
目的探讨CT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05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CVST患者40例,采用CT进行诊断,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扫描中,20例表现正常,其中在复查时有异常表现5例;20例首次扫描有异常表现。以不规则低密度改变为主要病变表现,其中两侧半球病变对称7例,矢状窦后部呈高密度7例,伴有斑片状高密度影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出血1例,低密度影像中有稍高密度条索影1例。结论 CVST诊断中,CT对小部分患者具有一定的定性作用,以具有提示效果为其主要的价值体现,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或磁共振扫描可协助早期诊断,其价值会随科技的发展而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对87例小儿脑瘫头颅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脑瘫患儿中52例头颅CT阳性,CT异常率59.8%,其中脑萎缩19例,先天疾患14例,脑积水12例,脑软化灶4例,颅内钙化2例。结论: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帮助寻找病因及定位,还可为判断本病的预后提供依据,在脑瘫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