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研究正常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左室腔内血流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48例,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基础上,采集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软件DSA-RS1分析不同时相左室内血流向量变化、涡流及基本流的特点.结果 等容舒张期左室腔内无明显涡流,仅少量朝向心尖的低速血流;舒张早期和晚期以层流为主,二尖瓣下可见小涡流,圈数少,舒张中期为充满左室腔的大涡流,圈数多;等容收缩期以涡流为主;射血期以快速射入主动脉的层流为主,快速射血期二尖瓣下见圈数少的小涡流,缓慢射血期基本无涡流.左室腔内6个有涡流的时相中,涡流纵径、横径及圈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FM技术能显示不同时相左室腔内血液流态变化,可用于定量评价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2.
血流向量成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涡流状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腔内血液流场和流体力学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心肌梗死患者和20名正常人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四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技术进行脱机分析,测量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纵径、横径、涡流于左心室内纵向、横向位置、涡流最大向量速度,观察收缩期涡流演变过程,比较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结果 收缩早期心肌梗死患者涡流纵径大于正常人(0.49±0.21 vs 0.21±0.12,P<0.05),纵向位置高于正常人(0.60±0.08 vs 0.85±0.05,P<0.05),最大向量速度减低[(31.10±8.54)cm/s vs (44.58±16.39)cm/s,P<0.05],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涡流持续时间较长.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腔内涡流长径、纵向位置及涡流最大向量速度与正常人之间存在差异.VFM为心腔内血流结构及心脏整体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观察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舒张期血流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36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和39例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作为观察对象,获得其左心室血流向量成像图像,分析其舒张期不同时相涡流特征并比较两组的定量参数。结果健康对照组在等容舒张期未见明显涡流图像,舒张早期和晚期在二尖瓣前后叶下方可见2个较小且对称的涡流,舒张中期显示充盈左心室腔较大的整体涡流。心肌梗死组在舒张期各时相的涡流变化规律与健康对照组相似,但舒张早期、晚期的二尖瓣下涡流横径、纵径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42±6.77)mmvs(24.53±4.73)mm,(41.50±5.87)mmvs(25.55±4.72)mm,t=12.916、23.248,P均<0.05)];舒张早期、中期、晚期涡流横向距离和纵向距离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60±4.60)mmvs(13.23±4.25)mm,(28.65±3.75)mmvs(15.20±4.38)mm,(17.70±3.79)mmvs(12.59±4.20),(40.93±7.33)mmvs(26.13±4.83)mm,(51.69±11.41)mmvs(22.84±4.52)mm,(36.00±8.25)mmvs(21.50±3.59)mm,t=9.618、18.528、13.336、17.266、36.805、27.528,P均<0.05)]。心肌梗死组舒张期各时相涡强度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1±5.24)/svs(15.18±4.39)/s,(19.33±3.67)/svs(11.23±3.53)/s,(33.42±5.38)/svs(21.17±6.32)/s,t=8.542、10.358、9.751,P均<0.05)],而最大向量速度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FM可显示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舒张期血流状态的变化,并可对涡流的特点作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显示左心室腔内的血液流场,探讨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左心室腔内流场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14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起搏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为观察对象,使用DAS-RS1软件获取左心室腔VFM涡流图像,测量等容收缩期与舒张中期主涡流的直径(横径Dx、纵径Dy)、涡流位置(横向Px、纵向Py)、涡流圈数、涡流中心数目、涡流最大向量速度(Vmax)及涡流持续时间。结果 右心室心尖起搏组与对照组比较,等容收缩期和舒张中期左心室腔内主涡流直径变小,涡流圈数减少,涡流中心数目增加,最大向量速度减慢,涡流持续时间延长(P<0.05)。结论 VFM技术能直观显示、定量分析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状态下左心室腔内流场分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等容收缩期(IVCT)左室腔内血液流场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取DCM患者29例,正常对照组48例为观察对象,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集IVCT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软件DSA-RS1测量涡流纵径、横径及圈数;并测量左室流出道(LVOT)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向量大小,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DCM组IVCT左室腔内涡流纵径、横径、圈数均大于对照组;LVOT中间段向量值大于对照组,基底段向量值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心尖段向量值差异不明显.结论 VFM可用于定量评价DCM患者IVCT心腔内的血流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直观检测正常人和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舒张期左心室血流流场的动态变化,定量评价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方法 收集心肌梗死并发心尖室壁瘤患者29例(室壁瘤组)及健康志愿者33例(对照组),应用VFM技术分析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涡流横径及纵径的比较、舒张早期左心室流入道压力阶差(ΔP),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及比值(E′/A′).结果 与对照组不同的是整个舒张期室壁瘤组在左心室心尖室壁瘤内均没有检测到涡流及流线信号;心房收缩期和快速充盈期室壁瘤组二尖瓣下涡流横径和纵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等容舒张期、减慢充盈期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室壁瘤组舒张早期左心室流入道压力阶差(Δ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与组织多普勒测量的E′/A′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VFM技术能够直观检测舒张期左心室内血流流场变化,显示室壁瘤组心腔内血流充盈紊乱,同时可定量局部向量速度,从全新的角度证实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检测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心腔内血流流场的变化规律。方法 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31例和健康志愿者35例,应用VFM技术分析其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及缓慢射血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收缩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V)和室壁瘤瘤颈部平均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室壁瘤组与对照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室壁瘤体内收缩期持续存在涡流;室壁瘤组瘤体内涡流横径与纵径乘积与二维超声测量室壁瘤横径与纵径乘积显著相关(P<0.01);室壁瘤组收缩期涡流持续时间占整个收缩期百分比(并用心率标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室壁瘤患者收缩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V)明显降低(P<0.05);经过室壁瘤瘤颈的平均血流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VFM技术能够直观显示室壁瘤患者左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定量测量局部血流速度及血流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血流速度向量和流线(VFM)技术,从心腔血液流场变化角度评价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和30例早期舒张功能减低患者(病例组)为观察对象,对比研究两组漩涡形成规律及漩涡描述参数.结果 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漩涡形成规律相似,二者漩涡描述参数比较,舒张早、中、晚期,病例组漩涡横径和纵径均小于对照组;舒张早期病例组较对照组更靠近二尖瓣环;病例组的最大向量速度与漩涡圈数与对照组相反,在舒张早期明显低于舒张晚期,在舒张中期低于等容舒张期,P<0.05.结论 VFM技术通过心腔内血液流场变化反映二尖瓣口血流改变,有可能成为一种无创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漩涡参数涡量(Q)与漩涡圈数(N)、涡强(Q/S)与漩涡最大向量速度(Vmax )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可以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漩涡参数.方法选取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40名和舒张功能早期减低患者(病例组)40例,应用血流速度向量和流线(VFM)技术观察2组受检者心动周期各时相左心室漩涡形成规律,比较漩涡参数:Q、面积(S)、Q/S、Vmax、N、涡量比(RQ )、涡强比(RQ/S ).结果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左心室漩涡衍变规律相似,均表现为二尖瓣下小对涡和左心室内大涡交替出现.健康对照组:舒张早期Q大于舒张晚期Q[(33.62±24.38)cm 2/s vs (14.65±10.71)cm 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9,P<0.05),舒张早期Q/S大于舒张晚期Q/S [(26.00±8.80)s-1 vs (15.13±7.03)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9,P<0.05),舒张早期Vmax大于舒张晚期Vmax [(79.32±32.65) cm/s vs (33.99±9.22)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9, P<0.05);舒张早期N大于舒张晚期N[(6.67±3.16)n vs (4.08±2.51)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9, P<0.05).病例组:舒张早期Q小于舒张晚期Q[(16.57±12.12)cm 2/s vs (35.16±13.04)cm 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4,P<0.05);舒张早期Q/S小于舒张晚期Q/S[(16.11±6.19)s-1 vs (27.58±7.66)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2,P<0.05);舒张早期Vmax小于舒张晚期Vmax [(39.89±9.01)cm/s vs (59.12±16.9)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3.214,P <0.05);舒张早期 N 小于舒张晚期N[(2.81±1.21)n vs (7.07±3.16)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2,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Q与N显著相关(r=0.881和0.821,P=0.000和0.001),Q/S与Vmax显著相关(r=0.901和0.871, P均=0.000),RQ/S与E/A比值显著相关(r=0.964和0.851,P均=0.000).结论 VFM技术可以反映舒张功能早期减低患者左心室内涡流的特点,新的漩涡参数Q、Q/s可以代替原参数Vmax、N,RQ/s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患者舒张期左室血流流场特征,探讨其在评价CRF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中的价值。方法 30例CRF者和32例健康成人行超声心动图检查,VFM成像模式下采集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DAS-RS1软件观察和对比分析左室腔舒张期血流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RF患者舒张期左室腔血流流场分布不均,涡流数目增多、形态不一、方向紊乱、强度增加。CRF组左室腔各节段舒张期峰值流速(DVmax)、峰值流量(Fd)、舒张期正向流量(DQ+)、舒张期总流量(DQtotal)增加,二尖瓣下方涡量(Vmax)、涡流面积(Vor.A)及循环(Circu)增加。CRF组基底段DQtotal与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呈负相关,E/e′与基底段DVmax、Fd及二尖瓣后叶下方涡量(P-Vmax)呈正相关。结论 CRF患者左心室血流流场发生变化,尤以涡流变化显著,VFM技术为评价其左室腔内血流流场变化特征及左室舒张功能改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超声血流成像(VFM)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患者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132例植入DDD起搏器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四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32例、右心室高位间隔面组(RVSP1组)20例、右心室中位间隔面组(RVSP2组)44例、右心室低位间隔面组(RVSP3组)36例。4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8个月测量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涡流相对于二尖瓣口的横向、纵向位置及圈数、涡流半值面积(S)、涡流直径(D)、最大涡流量、涡流强度以及术后18个月心电图QRS时限等指标。结果 4组中,RVSP2组QRS时限最窄。与术前比较,四组患者18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无显著变化(P>0.05);RVSP2组患者术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无显著变化(P>0.05),而RVSP1组、RVSP3组以及RVAP组患者NT-pro BNP显著增加(P<0.05)。与术前比较,RVSP2组术后18个月组涡流圈数、最大涡流量、半径区域、涡流直径、涡流强度数值均无变化(P>0.05),而RVSP1组及RVSP2组涡流圈数及涡流直径增大(P<0.05),RVAP组涡流圈数、涡流直径、涡流强度数值增加(P<0.05);术后18个月涡流圈数增加的3组中,以RVAP组增加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患者QRS时限最窄,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为适宜起搏部位选择,VFM为评价起搏器患者术后血流变化及心功能变化提供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室壁整体舒缩功能.方法 选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病变组)26例和对照组31例,应用VFM技术分析其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及等容舒张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测量涡流横、纵径及快速射血期二尖瓣水平左室流出道与乳头肌水平左室心腔的速度阶差(ΔV).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病变组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及等容舒张期显示涡流更大、更散乱、持续时间更长,两组间比较病变组涡流横径、纵径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对照组流线起止规律,流线齐整;病变组流线杂乱起止可在左室不同部位.③病变组收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反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为评估心功能提供早期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应变率成像评估左心室不同舒张功能状态患者左心房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评估左心室不同舒张功能状态下左心房功能的价值。方法128例受检者根据左心室不同舒张功能状态分成正常组、顺应性降低组、假性正常化组及限制性充盈障碍组。采集心尖四腔观、三腔观和二腔观组织速度图,SRI测量并计算左心室收缩期左心房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左心房平均值峰应变率(mSRe)、左心房收缩期左心房平均峰值应变率(mSRa);测量包括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前向血流峰值速度(E)与二尖瓣前瓣环纽织多普勒E比值(E/E′)及E与二尖瓣口M型彩色多普勒峰值血流速度Vp比值(E/Vp)等左心室舒张功能相关参数。将SRI所测左心房功能相关参数与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相关参数作对比。结果E/Vp及E/E′随舒张功能障碍加重而增高,1.1±0.3vs1.6±0.2vs2.1±0.3VS2.6±0.4和7.4±2.4 vs 10.4±2.9VS17.6±4.2vs22.8±4.8(均P〈0.05);4组患者mSRs、mSRe、mS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Re随舒张功能障碍加重而降低,(3.73±0.92)^-1 vs(2.84±0.54)^-1 vs(1.94±0.23)s^-1 vs(1.85±0.30)s。(均P〈0.05),mSRs及mSRa在舒张功能降低组最高,而在限制性充盈障碍组中最低;E/E′、E/Vp与mSRe呈良好负相关(r=0.813,P〈0.01;r=-0.793,P〈0.01)。结论SRI可准确评价左心室不同舒张功能状态患者左心房功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动脉为前降支近中段病变并成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14例,其中63例合并有糖尿病,共分为4组;非糖尿病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组23例(A组);非糖尿痛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组28例(B组);糖尿痛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组28例(C组);糖尿病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组35例(D组).比较心肌梗各组死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和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 CK、CK-MB的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B组,CK(1 696±1 062)U/L vs(2 988±1 632)U/L,CK-MB(125±83)U/L vs(236±159)UIL(P<0.05或<0.01),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P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流速(PA):A组显著高于B组和C组,1.07±0.38 vs 0.87±0.26、0.78±0.23(P<0.05或<0.01),而C组与D组之间这些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不能改善合并糖尿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超声心动图二维、M型和脉冲多普勒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房(LA)构型及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61例,另设33名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皆同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二维,M型和脉冲检查均正常),且无高血压病史。将61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M型超声心动图常规标准分为LA不大组(n=30)和LA增大组(n=31),再采用二维超声和多普勒测量3组的LA构型指标[左心房舒张期内径(LADd)、左心房内径指数(LADi)、左心房容积(LAV)、左心房舒张期容积指数(LADVi)]及功能指标[左心房射血量(LASV)、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心房排空指数(LAEi)、左心房射血力(LAF)、左心房灌注分数(LAFF)]。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A不大组的多项LA构型指标均有改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包括LADd、LADi升高,LAFF增高[(40.79±5.37)%比(37.68±4.56)%]。而LA增大组的各项LA构型及功能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LA不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常规M型超声心动图诊断为LA不大的早期高血压患者,已发生LA构型及舒张功能异常;常规超声诊断LA增大患者,其LA异常进一步加重。二维超声和多普勒检查有助于检出高血压患者的早期LA损害,并评估其损害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龚金龙  吴婷竹  朱乃训  夏金荣 《临床荟萃》2009,24(19):1687-1690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与关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DCM伴中或重度CHF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和美托洛尔组,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使用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N末端原脑利钠肽(NT-pro—BNP)、心率、收缩压及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心功能均有改善,NT—pro-BNP、心率、收缩压和LVESd降低或减小,NT-pro-BNP(1102.0±176.3)ng/L、(1219.7±213.1)ng/LVS(3107.9±446.1)ng/L、(3077.0±431.6)rig/L(均P〈O.01),心率(74.5±4.4)次/min、(77.4±3.8)次/min vs(90.5±5.1)次/min、(88.9±5.7)次/min(均P〈0.01),收缩压(114.5±7.0)mmHg、(120.1±6.6)mmHg vs(122.6±9.3)mmHg、(124.3±9.0)mmHg(P〈0.01或〈0.05),LVESd(49.2±2.7)mm、(50.6±2.4)mm vs(51.4±2.8)mm、(52.2±2.3)mm(均P〈0.05),LVEF增加(38.5±4.0)%、(36.5±3.5)%vs(32.8±3.8)%、(34.2±3.5)%(P〈0.01或〈0.05),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两组上述参数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治疗后上述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NT-pro—BNP水平与同期测定的LVEDd、LVESd呈正相关(P〈0.05或〈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1)。结论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均能显著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但卡维地洛尤为明显;CHF患者NT—pro-BNP与心脏超声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NT-pro—BNP可以作为治疗CHF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8.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内涡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观察左室内涡流的形成及演变情况,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左心室功能.方法 选取DCM患者26例、正常对照44例为观察对象,采集左室内血流向量图像,观察心动周期中不同时相涡流的位置、大小、圈数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缓慢射血期和等容舒张期左室内未见涡流形成,舒张期涡流多位于二尖瓣前叶附近,左室中上部1/3,形态多变(变化2~3次);涡流横径、纵径和圈数在心动周期的7个时相之间有差异.②DCM组心动周期7个时相均有涡流出现,舒张期出现涡流更靠近左室中下2/3,向心尖部靠近,相对正常人而言,DCM组在同一时相出现的涡流形态、部位变化更多(4~5次);心动周期的各个时相中DCM组左室内涡流的横径、纵径和圈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DCM组涡流大小和圈数在心动周期的7个时相之间也有差异.结论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可以显示在体的左室内涡流变化情况,DCM患者左室内涡流大小及圈数均大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9.
超声向量血流图对人体左心室涡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应用向量血流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初步研究人体左心室内流场结构,寻求人体左心室内漩涡形成规律及漩涡描述参数.方法 选取60名健康志愿者为观察对象,应用VFM技术得到心腔内血流速度向量和流线图,采用DSA-RS1软件测量漩涡直径、漩涡位置、漩涡最大向量速度及漩涡圈数.结果 应用VFM技术可清晰显示心腔内血流速度的矢量图,观察结果显示舒张早期和晚期通过二尖瓣口的血流在左室内形成两个相对靠近二尖瓣环的小漩涡,且前者比后者的漩涡向量速度高,漩涡圈数多(P<0.05);而舒张中期和等容收缩期左室内的回旋血流形成一个较大的涡环,且前者比后者的漩涡向量速度高.漩涡圈数多(P<0.05).结论 VFM图像能显示心室内血液流场的变化,研究得出的涡描述参数能够反映这一变化,并能初步定量研究心腔内复杂流场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