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索2007-2009年成都市乙肝病例诊断符合率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样本,根据《成都市乙肝网络报告质量(诊断符合率)专题调查方案》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对88家医疗机构,共1 621份有效乙肝病例个案进行诊断符合率调查。符合乙肝病例诊断的有963例,诊断符合率59.41%;不符合病例658例,占40.59%。其中乙肝病原携带者判定为乙肝病例389例,占24%;判断依据不足病例254例,占15.67%;误判断病例15例,占0.93%。结论成都市乙肝诊断符合率较低,影响的主要原因是将病原携带者及证据不足病例作为乙肝确诊病例进行报告,提示要加强各类医院医务人员乙肝诊断标准的培训,确保乙肝诊断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2.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治疗的研究取得 了很大的进步,本文就反义RNA、核酶、反基因、基因免疫等技术及基因治疗的肝脏靶向性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2006年福州市流行的乙型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变异特点及种系进化分布。方法采用狗肾传代细胞培养分离流感病毒,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进行流感病毒型和亚型鉴定,选取部分乙型流感病毒株提取病毒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乙型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扩增产物经纯化后,进行血凝素基因HA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并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然后用DNASTAR MegAlign序列分析软件进行基因种系进化特性分析。结果2006年福州市人群中同时流行着乙型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毒株。Victoria系毒株为主要优势流行株。2006年分离的Yamagata系毒株与B/Shang-hai/361/02比较,在血凝素基因HA1区发生6-7个氨基酸替换,在196位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2006年分离的Victoria系毒株与B/Zhejiang/2/01比较,在HA1区发生8-9个氨基酸替换,在197位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结论2006年福州市人群中流行的乙型流感病毒与B/Shanghai/361/02和B/Zhejiang/2/01相比基因特性已发生了进一步改变。  相似文献   

4.
5.
据医学空间网4月9日报道,日本出现了耐达菲的乙型流感病毒,并且这种病毒可能已在人际间传播。[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as-FasL系统在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38例急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Fas和FasL表达的检出率分别为55.3%和66.5%;Fas和FasL的表达强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血清A、A/G和PTA无关,而与血清ALT和TBIL水平有关.较重型(伴桥样坏死)的急性乙型肝炎其Fas和FasL表达比轻型急性乙型肝炎要强.结论:由CTL-Fas-FasL系统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在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中起了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疾病。我国是HBV高流行区,HBV感染是发生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乙型病毒性肝炎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问题。本综述简要描述了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五个分期,并详细地归纳总结了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减缓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功能损伤及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的病因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的病因学。采用免疫化学技术对59例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分别进行乙、丙和庚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部分病例经原位杂交主下这产。结果59例血清非甲-戊急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丙庚弄 的出例次分别为29、18、25,其中乙、庚较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检出为高,差异显著。单纯急性乙、庚及非甲-庚型肝炎部分肝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经肝组织免疫组化进一步确定的急性非甲-戊型肝炎仅占  相似文献   

9.
陈明泉  许夕海  施光峰 《肝脏》2004,9(1):14-14
患者男性,48岁,因反复肝功能异常8年,加重1年于2002年6月10日入院。  相似文献   

10.
我们于98年底,采用巢式PCR方式,对萍乡地区420例血清进行TTV DNA检测,发现4例由TTV感染引起急性肝炎,目前国内未见报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4例急性肝炎中,男性3名,女性1名,年龄在41~71岁之间,平均年龄54.5岁。 1.2 调查方法:对4例病人了解一般情况、生活史及既往肝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同时采静脉血5ml,当日分离血清做RT-PCR检测,再进行甲、乙、  相似文献   

11.
韩绍芹  刘晓莉  张珍 《山东医药》2004,44(17):69-70
目前对于活动期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上多采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发热、皮疹、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2002年1月~2003年6月,我们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56例,现将临床观察结果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肝细胞癌(HCC)好发于中老年,也有年轻化的趋势,是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很好地预测远期疗效。病毒性肝炎是肝细胞癌众多因素中最主要的病因。血清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 Ag)是可靠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标志。除了HBV-DNA,HBs Ag水平也被证明可以帮助判断疾病自然过程,且在指导治疗、预后上发挥重要的价值。在乙型病毒性肝炎e抗原(HBe Ag)阳  相似文献   

13.
用ELISA法检测了107例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结果各期肝炎患者血清sFa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由低到高依次为慢乙肝、肝炎肝硬化、急性乙肝、慢性重型乙肝;血清sFas与总胆红素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均呈负相关(P〈0.01),与HBeAg的表达和HBV-DNA的复制无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4.
15.
我国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区,在其漫长病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使肝脏炎症反复发生,对肝细胞造成长期慢性损害,如不能得到正规有效地治疗,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1].中毒性肝炎是由化学毒物(如磷、砷、四氯化碳等)、药物或生物毒素引起的肝炎或所致的肝脏病变,以慢性多见,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表现类似慢性病毒性肝炎,严重者短期内死于肝衰竭[2].本文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中毒性肝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在中国广泛流行,严重危害着居民的健康。国内1992年实施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接种;2002年将其纳入免疫规划。免疫策略的实施对建立人体免疫屏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为及时了解国内乙肝病毒免疫学研究新成果,掌握疫苗等生物制剂在人群中的应用情况,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新疆自治区及兵团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对国内乙肝免疫学研究新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将a-SMA(a-smooth muscle actin)作为肝脏HSC(hepatic stellate cell)活化的标志,在肝病科研中已被广泛应用。虽然判断HSC活化的新型标志物近几年层出不穷,但其稳定性、特异性等方面还有待今后科研中进一步论证^[1.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探讨CHB患肝组织中。a-SMA的表达情况,寻求新的CHB病理诊断依据,为临床医师了解病情、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HBV DNA的复制,有效延缓、阻断甚至逆转疾病进展,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的基本治疗方式。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tide)analogues,NAs]疗效强、安全性高,是CHB治疗道路中的重大里程碑。然而对于肝脏功能及整体状况严重恶化的HBV相关肝衰竭患者,抗病毒治疗是否可以改善预后甚至挽救生命,这类患者在抗病毒时机、药物及治疗方案上应如何选择,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本文结合最新的循证学证据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对于各时期、各类型的HBV相关肝衰竭患者,总体上都应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需建立完善的评估监测系统准确把握治疗时机,并通过联合其他治疗方式提高抗病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重组基因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简阳市人民医院2001—01/2006—01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40例,其中干扰素治疗组84例;保肝治疗组56例。观察2组患者的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和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及干扰素α—1b的不良反应。结果①干扰素治疗组的ALT复常率和HBsAg的阴转率均较保肝治疗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及HBV-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保肝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②干扰素治疗组中,女性、治疗前高ALT水平、HBV-DNA≤10^6copies/ml的患者疗效更好;③干扰素α-1b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72例(占85.7%)、流感样症状50例(占59.5%)、白细胞减少40例(占47.6%)。不良反应一般不需作特殊处理,并能很快恢复正常,仅有2例白细胞减少者在加用升白细胞药物后恢复正常。结论干扰素α-1b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较为有效且安全的可选择的药物,尤其对女性、高ALT水平、HBV-DNA低拷贝数(≤10^6copies/ml)的慢性乙肝患者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在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泉  施光峰 《肝脏》2002,7(4):272-274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高发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 3千万 ,造成乙型肝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是HBV感染所形成的免疫功能不全、体内高滴度病毒含量及对受染细胞的耐受状态 ,因此打破HBV感染后的耐受状态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1] 。抗原提呈细胞 (APC)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首要环节 ,能否进行有效的抗原提呈直接关系到免疫激活或免疫耐受的诱导。而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 ,DC)是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特殊地位[2 ] 。目前 ,DC应用于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已有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