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CD123+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和叉状头转录因子3(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中的浸润,阐明其对CR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63例CRC手术切除病理标本、癌旁正常组织及相应TDLN,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组织中CD123+pDCs和Foxp3+Tregs的阳性细胞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检测二者表达相关性。结果:CRC患者癌组织中Foxp3+Tregs阳性细胞数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癌组织中Foxp3+Tregs阳性细胞数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转移肿瘤引流淋巴结(mTDLN)组织中Foxp3+Tregs阳性细胞数高于非转移肿瘤引流淋巴结(mfTDLN)(P<0.01);TNM分期Ⅲ+Ⅳ期患者癌组织中Foxp3+Tregs阳性细胞数高于TNM分期Ⅰ+Ⅱ期患者(P<0.01)。CRC患者癌组织中CD123+pDCs阳性细胞数较低,但CD12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mTDLN与mfTDLN组织中CD123+pDCs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DLN组织中pDCs与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的比值(pDCs/mDCs)明显高于mfTDLN组织(P<0.01);pDCs/mDCs比值与Foxp3+Tregs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关系(r=0.421,P<0.01)。结论:CRC的发生发展与癌组织局部微环境中CD123+pDCs阳性细胞数无关,与Foxp3+Tregs浸润数量有关。肿瘤组织中DCs亚群的变化与Foxp3+Tregs相关,其表达促进了CR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7-H1和B7-H4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中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浸润的关系,为判定CRC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6例CRC患者肿瘤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中B7-H1、B7-H4蛋白的表达和Treg的浸润情况,并与CR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CRC患者CRC组织中B7-H1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χ2=72.34,P<0.01)。不同浸润深度的CRC组织中B7-H1表达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CRC组织中B7-H1高表达频数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1);Duke's分期C+D者CRC组织中B7-H1高表达频数高于Duke's分期A+B者(P<0.01)。CRC组织中B7-H4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χ2=78.92,P<0.01)。不同浸润深度的CRC组织中B7-H4高表达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者CRC组织中B7-H4高表达频数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5);肿瘤组织中Treg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分化程度不同CRC组织中Treg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者CRC组织中Treg阳性细胞数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0.01)。Treg浸润与B7-H1的表达有相关性(P<0.01,Cramer's=0.463),Treg浸润与B7-H4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Cramer's=0.320)。结论:B7-H1和B7-H4在CRC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并与肿瘤中Treg浸润增加有关,可作为评估CRC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癌小鼠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和自然杀伤细胞(NK)在外周免疫器官和肿瘤组织中数量的变化,阐明其对肿瘤发展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分为Lewis肺癌细胞系(LLC)注射组和正常对照组,LLC注射组小鼠采用LLC腋窝注射制备皮下肿瘤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采用生理盐水等量注射。采用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特异荧光抗体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癌小鼠脾脏、淋巴结和肿瘤组织中CD4+CD25+T细胞、Treg细胞及脾脏组织中NK细胞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LC注射组小鼠脾脏和淋巴结中CD4+CD25+ 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及Foxp3+在CD4+CD25+T细胞中的表达比例明显升高(P < 0.05),CD4+CD25+Foxp3+ Treg细胞数量也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LLC接种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D4+CD25+ 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及Foxp3+在CD4+CD25+T细胞中的表达比例明显高于脾脏和淋巴结(P < 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LC注射组小鼠脾脏组织中NK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 < 0.05)。结论:肺癌小鼠主要免疫脏器官组织中Treg细胞比例和数量升高,NK细胞比例降低,其可促进肿瘤发展,抑制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在急性肝衰竭外周血及肝脏中表达频数的变化。方法 选取10名急性肝衰竭患者及5名健康对照者,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表达频数的变化。将Balb/C小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急性肝衰竭1d、3d、7d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矿物油1次,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生化法测定血清ALT、AST浓度,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和肝组织中浸润的Tregs变化。结果 流式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regs表达下降(3.23±1.87 vs 6.08±1.45,P<0.05)。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肝衰竭1 d、3 d和7 d组小鼠外周血中Tregs 比例CD25+Foxp3+/CD4+与对照组相比呈下降趋势,而肝组织中Tregs 比例CD25+Foxp3+/CD4+呈升高趋势。结论 急性肝衰竭时患者和小鼠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呈下降趋势,而小鼠肝中浸润的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呈升高趋势,Tregs可能与急性肝衰竭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阐明慢性荨麻疹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选取慢性荨麻疹患者68例和健康对照者70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并发症将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4个不同亚组,分别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组11例(类风湿3例、红斑狼疮2例、甲状腺疾病4例、白癜风2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组13例、乙肝和丙肝感染组10例、肿瘤组6例和无并发症组2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面标志CD3+、CD4+和CD8+的表达情况,检测不同并发症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荨麻疹组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CD3+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与病程≤ 12个月慢性荨麻疹患者比较,病程>12个月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CD4+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CD3+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与无并发症组患者比较,有并发症慢性荨麻疹组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3+比例亦降低(P<0.05),CD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值下降(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尤其CD4+细胞的比例降低可能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益生菌干预对雌激素缺乏小鼠牙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的影响,阐明雌激素缺乏与牙周炎关联性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健康雌性C57BL/6J小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卵巢摘除组和益生菌干预组(卵巢摘除术后行益生菌灌服),每组5只。采用平均骨密度测量技术检测实验前后小鼠骨矿物质密度(BMD),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和牙龈组织中IL-17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占CD4+ TCRβ+细胞的百分率。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卵巢摘除组小鼠BMD明显降低(P<0.05),骨髓细胞和牙龈组织中IL-17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Th17细胞占骨髓CD4+TCRβ+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与卵巢摘除组比较,益生菌干预组小鼠BMD明显增加(P<0.05),骨髓细胞和牙龈组织中IL-17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Th17细胞占骨髓CD4+TCRβ+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益生菌干预组小鼠股骨BMD、骨髓细胞和牙龈组织中IL-17 mRNA表达水平及Th17细胞占骨髓CD4+TCRβ+细胞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干预能阻止雌激素缺乏导致的小鼠牙周组织中IL-17水平升高,对雌激素缺乏引起的牙周炎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及病理组织调节性T细胞(Tregs)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6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CD4+CD25+Foxp3+Tregs/CD4+T)的比率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应患者病理组织中CD4+CD25+Foxp3+Tregs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s/CD4+T细胞的比率分别为(7.46±0.85)%和(7.79±1.19)%,与对照组(6.65±0.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结直肠癌病理组织中CD4+CD25+Foxp3+Tregs的表达平均阳性细胞绝对数为(53.52±16.31)和(58.15±14.86),与癌旁组织(6.53±2.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及病理组织中Tregs的高表达可能具有肿瘤免疫的抑制作用,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计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肝脏组织中CD4+T、CD8+T和FoxP3+Tregs细胞,观察不同免疫状态下的肝脏组织中CD4+T和CD8+T细胞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慢性HBV感染者68例,健康对照组(非HBV感染组)30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慢性HBV感染组的CD4+T、CD8+T和FoxP3+Tregs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非HBV感染组相比,P均<0.001;在HBV感染组中,CD4+T和CD8+T细胞在免疫耐受期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低,CD4+T、CD8+T细胞在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中的表达水平与二者在免疫耐受期相比,均有增高趋势,然而CD4+T、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及再活动期任意两期之间比较,P均>0.05。结论:CD4+T和CD8+T细胞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及再活动期患者肝脏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各期肝脏的免疫状态;FoxP3+ Tregs细胞可能与HBV感染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人乳腺珠蛋白(hMAM)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诱惑因子(CD147)水平及阳性表达率,阐明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2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21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乳腺纤维腺瘤组)和16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hMAM和CD147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血清hMAM和CD147水平及阳性表达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乳腺癌患者血清中hMAM和CD147的cut-off值,确定其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乳腺癌组患者血清中hMAM和CD147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乳腺纤维腺瘤组(P<0.05)。乳腺癌组患者血清中hMAM和CD147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乳腺纤维腺瘤组(P<0.01);乳腺癌组患者血清中hMAM联合CD147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乳腺纤维腺瘤组(P<0.01)。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血清中hMAM和CD147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75,P<0.01;χ2=15.556,P<0.01)。不同TNM分期、雌激素受体(E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D147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7,P<0.05;χ2=6.035,P<0.05;χ2=5.385,P<0.05)。随着TNM分期增加,乳腺癌患者血清中hMAM和CD147阳性表达率均呈递增趋势。hMA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95% CI:0.703~0.916;CD147的AUC为0.721,95% CI:0.582~0.861。hMAM的cut-off值为6.51 μg·L-1,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1%和87.5%;CD147的cut-off值为144.92 ng·L-1,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6%和68.7%;二者联合检测时AUC为0.880,95% CI:0.798~0.962,诊断乳腺癌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和81.2%。结论:血清中hMAM水平诊断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hMAM与CD147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对晚期宫颈癌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患者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84例,利用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单一组及联合组,各42例。单一组给予紫杉醇+顺铂(taxinol plus platinum,TP)化疗方案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给予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且均于治疗前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临床获益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单一组治疗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CD8+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联合组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8+、CD4+/CD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血清IgG、IgA、IgM、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CD8+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骨髓抑制、直肠刺激反应、皮肤反应及膀胱刺激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结论 桂枝茯苓汤辨证加味应用于晚期宫颈癌化疗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并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诱导的过敏原非依赖性哮喘样模型小鼠的观察,探索IL-33对小鼠肺组织中T、B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NKT)细胞和固有淋巴样2型细胞(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氯化钠注射液(normal saline,NS)组和IL-33组,分别将NS、IL-33于1~6 d连续滴鼻,之后隔天滴鼻至18 d制备小鼠哮喘模型。采用有创肺功能检测小鼠气道高反应性;肺组织切片染色观察气道炎性反应;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中T、B细胞亚群,NKT细胞和ILC2细胞数量及比例变化。结果 与NS组相比,鼻腔给予IL-33刺激可引起小鼠气道反应性增高,气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增生。IL-33组小鼠肺组织T细胞(CD3+T)及其亚群细胞数增多,Th2细胞(CD3+CD8-IL-4+)出现优势分化,Th1/Th2细胞比例下降(P<0.01);B细胞(CD19+B)及其亚群(B1a:CD19+CD23-CD5+CD11b+,B1b:CD19+CD23-CD5-CD11b+和B2:CD19+CD23+B220+)以及ILC2细胞(lineage-ICOS+ST2+)数出现明显增加(P<0.01);NKT细胞(CD3+CD8-CD49b+)比例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IL-33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造成肺组织T、B淋巴细胞亚群和ILC2细胞的数量及比例改变,打破局部免疫系统平衡,引发哮喘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125I粒子植入对人乳腺癌荷瘤裸鼠的抑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BALB/c裸鼠于第4乳脂肪垫移植人乳腺癌HMLER90hi细胞,建立裸鼠荷瘤模型。将建模成功后的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低、中及高剂量125I粒子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小鼠仅植入1粒空白粒子(不含放射性元素),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按照巴黎系统原则分别植入放射剂量为1.48×10-7、2.22×10-7和2.96×10-7Bq125I粒子。测量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和瘤体质量,计算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抑制率;ELISA法检测各组荷瘤裸鼠肿瘤组织中端粒酶蛋白水平,q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HMLER90hi细胞中CD90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mRNA表达水平。结果:125I粒子植入7、14和28 d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小鼠肿瘤质量降低(P<0.05或P<0.01),肿瘤体积减小(P<0.05或P<0.01),肿瘤生长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ELISA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小鼠肿瘤组织中端粒酶蛋白水平升高(P<0.05或P<0.01);qRT-PCR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小鼠HMLER90hi细胞中CD90和GM-CS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不同剂量125I粒子可抑制乳腺癌裸鼠荷瘤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荷瘤组织中CD90和GM-CSF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yositis specific antibodies,MSAs)类型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ies,IMNM)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从中日友好医院2008—2018年住院期间所有行肌肉活检的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中选取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IMNM患者104例:(1)抗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SRP)抗体阳性;(2)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reductase,HMGCR)抗体阳性;(3)血清MSAs阴性且病理符合2004年欧洲神经肌肉病中心定义的IMNM病理诊断标准。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肌肉病理等信息,比较各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 所有104例IMNM患者中,肌无力(92.3%)、肌酸激酶升高(92.3%)是IMNM的最常见临床表现,此外,33.7%的IMNM患者合并吞咽困难,46.5%的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ILD)。抗HMGCR阳性患者较抗SRP阳性和MSAs阴性患者更容易出现V形疹(30.4% vs. 4.3%和5.9%,P<0.01),抗SRP阳性患者合并ILD发生率高于抗HMGCR阳性和MSAs阴性患者(64.4% vs. 34.8%和29.0%,P<0.01),MSAs阴性患者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更多见(32.4% vs. 8.5%和4.3%,P<0.01)。3组IMNM患者肌肉病理中均可见肌细胞坏死(94.2%)、吞噬(65.4%)和再生(67.3%),肌细胞膜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分子上调(78.8%),肌内膜CD4 +T细胞(68.3%)和CD68 +巨噬细胞(65.7%)浸润。结论 抗SRP抗体阳性、抗HMGCR抗体阳性和MSAs阴性的IMNM患者存在异质性,在临床上开展MSAs检测和肌肉病理检查对区分不同类型的IMNM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