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血分离白膜静置2h后,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白膜袋及静置室温过夜保存白膜袋,对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及血小板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24份400mL新鲜全血进行容量检测和血常规计数,随机选取其中53份当日分离白膜静置2h后置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为实验组,剩余71份当日分离白膜后静置室温过夜保存为对照组,两组白膜于次日制备浓缩血小板。然后对两组浓缩血小板进行p H、葡萄糖、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相对变化率(HSR)的测定。结果白膜振荡过夜保存和静止过夜保存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23±2.21)×10~(10)和(7.17±2.08)×10~(1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血小板回收率则是实验组为68.69%±19.21%,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62.07%±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H值分别为7.23±0.08和7.12±0.14,GLU(mmol/L)分别为20.57±1.26和19.32±1.4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65%±3.02%和88.82%±3.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浓缩血小板HSR为81.50%±8.57%,明显高于对照组浓缩血小板74.3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式放置白膜袋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但血小板回收率和体外功能检测指标HSR显示白膜静置后振荡过夜方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血离心后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白膜,经不同方式冲洗白膜导管对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血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方法对192份400 mL采集及运储均符合规范要求的全血,随机选取其中96份为对照组,用常规方法制备;剩余96份为实验组,用改良法:在分离白膜过程中改变冲洗导管的方法,即将用血浆冲管法改为用富血小板血浆冲管。2组全血均在8 h内分离出白膜,在20-24℃静置过夜,次日6袋同血型白膜汇集,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结果改良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汇集白膜重量分别为552±139 g、539±32.9 g(P>0.05),混合血小板的容量明显减少(315±15 mL、365±30.1 mL,P<0.05)。其他检测指标无差异(P>0.05),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改良法制备的混合血小板在临床输注方面更有优势。结论改良法的优点是混合浓缩血小板容量低,与单采血小板相当,且血小板计数能达到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的数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白膜汇集法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选择2021年3至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液中心制备的30份混合浓缩血小板为研究对象。根据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方法不同, 将其分为研究组(n=15, 采用白膜汇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和对照组(n=15, 采用浓缩血小板汇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用于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全血来源于147例健康无偿献血者。2组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 以及2组全血的容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WBC)等一般资料分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比较2组用于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白膜、混合浓缩血小板、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 以及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用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输血后的疗效。2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 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KY2021140)。结果①本研究2组白膜的体积、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回收率分别比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半自动血细胞分离机,用顶底袋保留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与传统的手工白膜回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比较.方法 采集(ACD抗凝全血400 ml为1个制备单位)10个制备单位用顶底袋收集血液、半自动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作为实验组,10个制备单位用白膜回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回收率.结果 实验组全血中血小板总数为(7.62&#177;1.45)&#215;1010/单位,对照组为(7.78士1.72)&#215;1010/单位,两组收集的白膜均为(55&#177;3)克、加入血浆(60~65)克,总体积约120 ml.实验组白膜中血小板数占全血血小板数(93&#177;1)%,对照组为(72&#177;1)%,白膜血浆混悬液经过轻离心后,红细胞沉淀、血小板悬浮在上层血浆中,每单位得到浓缩血小板(55.6&#177;2.5) ml,试验组血小板,回收率为(72&#177;1)%,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为(56土1)%,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顶底袋保留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回收率优于传统手工白膜回浆法工艺.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改进混合血小板制备工艺,并用血小板专用滤白滤器对混合血小板进行白细胞过滤后,评估两个厂家制备的混合滤白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从400mL新鲜全血中分离白膜,在(22±2)℃保存约16h,6袋相同血型白膜汇集并分离出混合血小板,采用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厂家的血小板滤器过滤,检测过滤前后样品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pH值、低渗休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CD62p阳性表达率。结果过滤前两组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均符合国标要求,血小板计数、pH值、白细胞计数、CD62P阳性率、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过滤后产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H值、最大聚集率和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6.53±0.60)vs(7.00±0.06)、(5.5±3.8)%vs(77.4±14.7)%、(86.8±4.3)%vs(90.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残余白细胞计数、CD62p阳性表达率和PCR分别为(3.00±4.00)×106/袋vs(2.00±3.00)×106/袋、(2.40±0.90)%vs(2.00±0.80)%、(7.30±5.90)%vs(5.60±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该制备方法经两组厂家血小板滤器过滤后,制备的混合滤白浓缩血小板均能满足现行国标要求,但实验组滤器对血小板pH和聚集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同储存模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2018年7—8月随机抽取60名献血者,分别采用六联采血袋采集全血400 mL/人(袋),均分为即时(制备)组:采集的全血置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6 h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过夜(制备)组:采集的全血于22℃保存、运输并过夜贮存,采血后24 h分离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2组均采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取2组浓缩血小板的标本作细菌培养及血细胞计数,比较血小板含量、容量及混入红细胞、白细胞的量。同时比较2组血小板代谢及功能性指标:血小板聚集率(%)、HSR、CD62p阳性表达率以及pH值。结果对即时组和过夜组的60袋浓缩血小板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需氧菌与厌氧菌均为阴性,均无细菌生长。即时组和过夜组2组浓缩血小板质量控制项目结果,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l8469-2012)的相关规定。2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及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混入量和浓缩血小板的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体外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率、HSR、CD62p表达率及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血即时分离制备与全血过夜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功能性指标及活化程度相近,均符合国标要求。结合本站工作实际,采用即时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符合本站的制备状况,我们须充分利用各种设备,确保血液制备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血室温过夜后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制剂(PC)的质量。方法对12份400 ml新鲜全血采用无菌接驳机平均分为2份,采用白膜法制备PC,1份当天制备(对照组),1份室温过夜后制备(实验组),分析该2组所制PC剂的数量和功能。结果对PC质量体外评估发现,2组Plt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数均符合国家标准(≥2.0×1010个/U),对照组为(2.78±1.49)×1010个/U,实验组为(3.49±1.19)×1010个/U,实验组血小板数明显高出对照组20.3%。实验组CD62表达、乳酸产生、pH、PCO2和K+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PO2含量则低于对照组,其他检测指标在2组间无明显变化。结论全血置室温过夜有望成为手工制备PC优选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汇集白膜层(PBC)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在输血患者中的输注疗效以及血小板质量。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使用全血室温过夜PBC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B组使用白膜室温过夜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C组使用即时PBC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比较3种模式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以及患者临床应用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3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容量以及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输注1、24h后血小板计数(PLT)均较输注前显著升高,输注24h后PLT均较输注1h后降低(P<0.05);3组患者输注1、24h后PLT以及PLT校正增加值(C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模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以及患者的输注疗效、安全性均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全血20 ~24℃保存24h对白膜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体外激活和血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 对采集的无偿献血者全血(400 mL)分组:对照组(全血室温放置6h)和试验组[全血(22±2)℃保存24h].将全血进行成分分离,得红细胞,浓缩血小板和血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血小板激活标志-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表达率;用血凝仪检测血浆的凝血因子(F)Ⅱ,Ⅶ,Ⅴ,Ⅸ,X,Ⅺ及纤维蛋白原的活性.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的表达率为:CD62P(10.08±0.71)%和(13.08±0.62)%(P<0.05);凝血因子(F)Ⅱ,Ⅶ,Ⅴ,Ⅸ,X,Ⅺ,纤维蛋白原活性未有统计学差别,(F)Ⅶ因子活性(0.98±0.07) U/mL和(1.17±0.06)U/mL(P <0.05).结论 全血(22±2)℃保存24h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外激活程度降低,血浆凝血因子除FⅧ外,其它因子活性未受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手工分离及机器分离两种方法制备血小板的相关质量指标。方法对来源于街头采集的400 ml全血60袋,分别采用机器及手工分离白膜层,比较两种制备方法的白膜层血小板回收率、终产品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产品容量。结果机器分离血小板白膜层的血小板回收率及产品血小板回收率均高于手工分离制备(P0.05)。两种制备方法的红细胞混入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工分离血小板终产品容量变异系数高于机器制备血小板(P0.05)。结论机器制备浓缩血小板所收集的血小板回收率及容量均优于手工制备血小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