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统计我院血栓通冻干粉所致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统计我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血栓通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食物过敏史、联合用药、用法与用量、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临床表现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于60岁的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46.43%),用药1~7天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较高(43.75%)。药品不良反应以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为主,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反应。结论:注射用血栓通发生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为主,尤其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上对于体弱多病及老年患者应当加强用药监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钙离子拮抗剂致心脏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规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方法:对河南省2004年至2011年上报的63例钙离子拮抗剂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脏ADR的发生与性别关系不大,与年龄关系密切,41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引起的心脏ADR比例最高(60例,95.24%);临床表现以心悸、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为主,心悸构成比例最高(76.19%);怀疑药品的剂型以普通片比例最高(58.73%)。结论:应加强重视高血压患者的ADR监测工作,及时预防、上报和更新ADR,为钙离子拮抗剂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降低ADR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2006年广东省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喹诺酮类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对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6年接收的喹诺酮类药品AD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女性患者ADR发生例次略高于男性,其中以18~4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注射剂最容易引起ADR,发生ADR的喹诺酮类药物以左氧氟沙星最多,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喹诺酮类药品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规范喹诺酮类药品的应用并密切监测其不良反应,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2012年88例ADR病例,按照ADR发生的关联性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8例ADR中,男性20例,女性68例;31~50岁患者发生率较高,有48例(54.55%);以神经系统受累最为多见;利培酮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见,有39例,占44.32%。结论:临床应重视精神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须定期监测、及时上报,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以期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赵子敏 《甘肃医药》2014,(7):552-553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在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门诊的140例服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对不良反应及其累及系统、器官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结果:本组患者中,左氧氟沙星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30.71%),洛美沙星及依诺沙星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4.29%);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变态反应、神经、消化以及呼吸等。结论:患者在服用喹诺酮类药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降低这些不良反应发生率,这对于提高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精神类药品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及其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例精神类药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不良反应主要分布在20-40岁年龄组,累及神经系统、代谢与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8类器官或系统,其中以神经系统的锥体外系反应最为高发。结论:精神类药品发生的不良反应非常广泛,应加强其临床监测,加快推进药品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88例患者采用利培酮、氯氮平、喹硫平等精神类药品后出现的毒副反应。方法:收集我院因服用精神类药品出现毒副反应的患者188例,统计药品种类、毒副反应器官、疾病类型。结果:入选的18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38例,女性患者为50例,男性比例高于女性(73.4%比26.6%,P0.05)。精神疾病类型中精神分裂症比例最高(52.1%),和其他疾病种类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神经系统毒副反应发生率最高(44.7%),与其他系统或器官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精神类药品中利培酮毒副作用最大,涉及的系统或器官最多。结论:精神类药品毒副反应多,可影响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及器官。临床中应用精神类药品时应加强监测,并尽量使用毒副作用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致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规律以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清开灵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32例患者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反应15例(46.87%),过敏性休克6例(18.75%),药物热8例(25.00%),其他3例(9.38%%)。其中,清开灵注射液致患者不良反应与患者的性别无关;不良反应出现在用药后半个小时内的患者有25例(78.12%),在用药后24 h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有2例(6.25%);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0~10岁组。结论:临床应用清开灵注射液应注意适应症,儿童慎用。  相似文献   

9.
陈怡 《吉林医学》2011,(24):5006-5006
目的:探讨临床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方法:统计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特点。结果:选取药物不良反应256例,其中抗生素类致不良反应143例,占55.85%,中药制剂致不良反应42例,占16.40%,其他药品致不良反应71例,占27.73%。结论:正确合理用药物,采用先进的药学监护理念来管理药品的临床使用,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减少不良反应带给患者的伤害,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并给出对应的临床应用对策。方法选择细菌感染患者80例,选择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对80例细菌感染患者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细菌感染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对应的解决对策。结果 80例细菌感染患者中发生了1例死亡事件,死亡率为1.25%(由于戒酒硫样反应);其余79例细菌感染患者均经过对应治疗之后,其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治愈,P0.05,差异显著。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中以过敏反应的发生最为显著,发生率为43.75%,其次是神经精神系统毒性(36.25%)。结论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对细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必须提前掌握好该种药物的使用禁忌证,并应用科学又有效的风险制度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突发事件,以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抗感染类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412份抗感染药物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对患者的药物种类和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分类统计。结果:2014-2018年我院涉及抗感染药物处方总数为78 893份,其中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412份(0.52%);科室中内科的抗感染药物处方数量最多,但儿科发生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1.11%);虽然成人发生不良反应的数量略高于儿童,但儿童发生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所占比例(1.11%)显著高于成人(0.35%)。3岁以下婴幼儿、80岁以上高龄人群抗感染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发生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性别分布并无明显差异,单一用药较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抗细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41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占比最高为1.49%,其次是喹诺酮类占比1.12%、青霉素类占比1.01%、大环内酯类占比0.97%;从具体使用的抗感染药品来看头孢拉定占比最高为0.82%,其次是左氧氟沙星占比0.67%、克拉霉素占比0.60%;药物不良反应集中体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损害和给药部位损害;其中药品用量错误是导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所占比例32.52%)。结论:抗感染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诸多因素均有关,通过加强对抗感染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监测并加强药物的临床应用监督与管理,能够尽量确保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医院2010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10年1-12月收集的63例 ADR 报告分析.结果63例不良反应中,50~60岁患者 ADR 发生率最高占(36.5%);静脉给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占(60.3%);由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中最多占(39.6%),涉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占(49.2%),结论 临床应加强重视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视工作,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头孢霉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接收的98例头孢霉素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人群是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人人群 ,发生率最高的药物是头孢曲松钠 ,其次是头孢替安和头孢替唑钠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其次是口服、静脉推注和肌肉注射.结论:头孢霉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好发人群为儿童和老年人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发生率最高 ,临床给药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和药物类型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药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并分析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因西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分别从年龄、性别、治疗结果、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药品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西药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不良反应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且年龄越长的患者,不良反应几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率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药品类型分析结果来看,以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最高。结论:临床采用西药治疗,应该严格管理、监督、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文以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本院")2013~2015年成功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12例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为依据,旨在通过ADR报告现状了解本院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利用Excel对2013~2015年的212例ADR报告中各项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患者ADR发生高于女性;主要发生在0~18岁患儿,抗菌药物致ADR发生率最高,以皮肤及附件受累多见;诊断以小儿支气管肺炎最多且多选用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各年度报告例数相当且引发ADR的药物重复发生率较高.结论 本院ADR报告率及药物的合理利用率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静脉滴注用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以保证用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静脉滴注用药ADR共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静脉滴注用药ADR在临床表现方面常以皮肤过敏反应、免疫系统损害最为多见;抗菌药物、中药静脉注射剂是引起静脉滴注ADR发生的主要因素;经统计,开始用药10~20min时静脉滴注ADR发生率较高,为28.24%,其次为≤10min时静脉滴注ADR发生率为24.71%,30min~1h静脉滴注ADR发生率为23.53%。结论:加强静脉滴注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监测,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用多种西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以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及多种西药而引发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对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肾功能损害及过敏等其他不良反应相对较低。联合用药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联合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和多种西药联用后易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以预防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赵剑锋  陈小平 《求医问药》2014,(21):162-164
目的:分析68例患者使用西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使用西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药品的种类、患者用药的方式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这些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部位主要有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静脉给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最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类药物、消化系统类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表现、处理方法,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临床上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我院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搜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中的34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患者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品种、药物剂型、临床表现以及同一批次药物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1)349例中药注射剂使用患者不良反应中,清热类204例;活血类54例;补益类41例;其他类50例。(2)严重不良反应8例:骨瓜5例,细辛脑1例,血必净1例、参芎葡萄糖1例;皮肤及附体损害188例,消化75例,心血管52例,呼吸22例,其他12例。结论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且影响因素角度,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报告,降低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大于60岁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P<0.05);左氧氟沙星占比最高,为59例(45.7%)(P<0.05);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为85例(65.9%)(P<0.05);过敏反应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症状的患者(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特点,科学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