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量化参数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3.0T磁共振对113个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分别测量各个病灶的动态增强曲线类型、最大上升斜率(MSI)、信号增强率(SER)、正性增强积分(PEI)、最大下降斜率(MSD)和峰值(PV),分析以上各参数在不同病变之间的差异。结果  肝细胞癌(HCC)与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外的各病,肝转移瘤与海绵状血管瘤、FNH及肝脓肿,FNH与海绵状血管瘤及肝脓肿之间强化曲线类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海绵状血管瘤与其余各病,HCC与除FNH外的各病,FNH与肝转移瘤、肝内胆管细胞癌及肝脓肿,肝转移瘤与肝脓肿之间的MSI、PEI、MSD及PV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6种病变之间的SER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的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和量化参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将两者结合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罗岚 《基层医学论坛》2023,(22):121-123
目的 研究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肝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丹江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4例疑似肝占位性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肝脏CT检查,对CT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参照病理检查结果,分析CT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与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对肝脏良性病变、恶性病变检出率比较。比较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CT灌注参数[肝血容量(hepatic blood volume,HBV)、肝血流量(hepatic blood flow,HBF)、肝动脉灌注分数(hepatic arerial fracture,HA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robability of surface area product,PS)、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总肝灌注量((total liver perfu-sion,TLP)]水平。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在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性病变中增强特征,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为明确诊断,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31例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9例,转移性肝癌8例,肝血管瘤6例,肝局灶性增生结节4例,肝炎性假瘤2例,病变均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或增强CT和MRI的典型表现及随诊等作为最终确诊依据。2例经组织学活检未能明确病理性质,经严密动态观察4mo无变化,目前仍在随诊中。结果31例患者29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原发性肝癌9例表现为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整体快速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减退;转移性肝癌8例增强模式表现不同,5例动脉期快速增强,但增强的程度不同,3例增强不明显,但延迟期均减退;肝血管瘤6例典型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期周边环状或结节状增强并向心性填充,延迟期无退出,增强的时间明显长于肝脏恶性病变;肝局灶性增生结节4例增强较明显,其中3例动脉早期可见自中心向外周放射状分布的增强血管影,1例呈均匀团状增强,之后持续增强至大部分延迟期,明显长于肝脏恶性病变,延迟期开始轻度退出;肝炎性假瘤2例在动脉期不均匀增强并呈网格样灌注;消退时间不一;2例增强不明显,无明确改变,经超声引导穿刺组织学活检也未能得出明确结果。结论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在超声造影中形成不同的增强方式,从而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明显优于常规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肝脏局灶性实质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超声造影表现和规律。方法 对112个肝实质占位性病变进行了CDFI超声造影检查,其中良性病变34个,恶性病变78个,比较注射造影剂前后,病变内CDFI显示血流的变化。造影前后超声诊断符合率以手术病理诊断为对照。结果 造影前后良性病变血流显示率分别为44.1%(15/34)和55.9%(19/34)(P<0.05),恶性病变分别为67.9%(53/78)和93.6%(73/78)(P<0.01)。造影后各种肝脏疾病血流信号有不同增强表现,恶性病变增强幅度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由造影前的67.8%(76/112)提高至造影后的95.5%(107/112)。结论 CDFI肝肿瘤超声造影可以明显提高肝肿瘤的血流显示率及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邓成清  张萍 《吉林医学》2015,(3):485-486
目的:探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方法与价值。方法:选择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48例,均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CT诊断为良性38例,包括肝血管瘤28例,肝囊肿8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恶性10例,都为原发性肝癌。恶性患者的实质期碘比值明显少于良性患者(P<0.05),不同患者的动脉期和门脉期碘比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有很好的鉴别价值,应用有助于了解肝脏病变导致的异常,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的肝脏病变CT表现,分析并总结各自的特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在增强CT图像上显示动脉期明显强化的肝脏病变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大部分病变动脉期强化具有特征性:中央瘢痕见于肝局灶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肝癌及肝血管瘤,钙化多见于纤维板层样肝癌;动态强化方式"快进快出"的不均匀强化支持肝癌,"快进慢出"强化方式支持血管瘤的诊断,"牛眼征"支持肝转移瘤等;结合其他期CT的表现大多能准确的定性诊断。结论:肝脏病变的动脉期强化特性结合其他期CT表现对病变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文亚 《新疆医学》2000,30(3):201-203
增强CT已广泛应用于肝脏占位性病灶的检查诊断,螺旋CT的出现更加完善了CT检查的诊断作用。本文复习近年来的有关文献,分析各种常规肝脏增强CT检查技术的不足之处,介绍螺旋CT肝脏检查技术,比较常规CTAP和螺旋CTAP的差异,评价螺旋CT扫描在肝占位性病变检查中的优势,认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定笥准确性,并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冯光耀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430-2431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平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均接受DCE-MRI、DWI检查,以病理组织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DCE-MRI和DWI单独及联合诊断价值。结果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88,P<0.001);肝血管瘤ADC值高于肝转移瘤和原发性肝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DCE-MRI联合DWI诊断准确率[86.21%(50/58)]高于DCE-MRI[63.79%(37/58)]、DWI[68.97%(40/58)]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CE-MRI联合DWI诊断Kappa指数(0.793)高于DCE-MRI(0.455)、DWI(0.532)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CE-MRI、DWI联合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能明确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弥散程度,有效提高疾病诊断准确度,为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眼眶内占住性病变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32例眼眶内占住性病变的口表现。结果眼球肿瘤10例,炎性假瘤8例,血管瘤6例,泪腺混合瘤2例,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各1例,脑膜瘤1例,转移瘤2例。结论CT对眼眶占住性病变定住诊断准确,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徐海燕  高勇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7,27(5):411-411,413
目的:探讨动态超声造影在不同性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和价值。方法:使用造影剂SonoVue及低机械指数实时造影成像CnTI技术,对超声检出的肝脏占位性病变39例行超声造影研究。病变经手术病理、增强CT或增强MRI等作为最终确诊依据。结果:超声造影定性准确36例(92.3%)。结论:超声造影技术有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对肝脏不典型局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08例患者的119个肝脏不典型局灶性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病理(手术或穿刺活检)或增强CT(contrast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增强MRI(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MRI)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19个常规超声检查不能明确性质的肝内声像图不典型局灶性病灶中,确定87个占位性病变,其中39个病灶CEUS考虑恶性病变,经手术、穿刺病理证实或CECT、CEMRI等确诊恶性病灶36个,临床最终诊断恶性病灶37个;CEUS诊断48个良性病灶,误诊1例,临床最终诊断良性病灶50个;CEUS排除肝内占位性病变32个,其中非均匀性脂肪肝19个,再生结节13个.超声造影诊断肝内声像图不典型局灶性病灶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92.2%、97.0%、0.892、97.9%、90.2%.结论 超声造影可有效地反映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血流灌注特征,对肝脏不典型局灶性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球形肺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附3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球形肺炎的影像学特点,以便与其它球形病灶特别是周围型肺癌鉴别。方法:搜集32例经临床证实的球形肺炎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球形肺炎的主要表现:(1)病变两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平直边缘,病变呈方形,是球形肺炎的特征。(2)病变局部及周围胸膜肥厚;病变所属支气管非狭窄性均匀增厚;肺门侧血管增多、增粗、扭曲,但无僵直及牵拉;病变非胸膜侧浅淡小片状高密度等支持球形肺炎诊断。(3)抗炎治疗后病变疏散或明显缩小支持球形肺炎,提示可以继续抗炎治疗。(4)纵隔、肺门无明显淋巴结肿大,趋向支持肺炎诊断。(5)“晕征”、支气管充气征和病灶内“肺泡征”,不能过分强调其诊断价值。结论:CT检查是球形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少发病灶继发性肝癌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对25例少发病灶继发性肝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5例中24例已确定原发肿瘤,其中1例乳腺癌患者肝内病变曾误诊为肝血管瘤,随访证实为继发肝癌。1例未确定原发肿瘤者经肝活检穿刺证实为继发肝癌。结果:25例继发肝癌中,原发灶来源于消化系统肿瘤较多(52%)。多数为圆形或类圆形病灶,边缘清晰,病灶直径<3cm居多。平扫绝大多数为低密度灶,增强呈边缘性强化,半数以上(16例)表现为"瞳孔"征、"牛眼"征或"圈饼"征等特征性改变。结论:少发病灶继发性肝癌也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只要我们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动态观察病灶变化,大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CT征象的诊断与鉴别。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病变患者,观察CT图像中甲状腺病变的密度、钙化、包膜、边缘、强化方式等表现,对比分析良恶性病变之间的不同点,并分析与病理结果的相符率。结果:本组120 例甲状腺病变患者中,术前CT诊断为良性病变89例、恶性病变31例,该诊断和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恶性病变CT征象对比:两者微小钙化、无包膜、边缘不清及病灶是否单发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密度是否均匀、有无壁结节及强化方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病变患者采用CT检查进行术前诊断,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其良恶性;病灶边缘不规则、境界不清,细小钙化、无包膜是甲状腺恶性病变的特征性表现,包膜完整、结节呈囊性多为良性病变,仔细观察CT征象有助于诊断与鉴别。 【关键词】甲状腺;螺旋CT;良恶性病变;诊断;鉴别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双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helical CT,MDCT)双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22例、共26个病灶的小肝癌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扫描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 plus 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增强扫描采用3~4期(动脉早期和晚期、门脉期、平衡期或延迟期),动脉早期为20 s,动脉晚期为30 s,门脉期:55~65 s,平衡期:100~120 s,延迟期为5 min,每个全肝扫描周期为8.2 s;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选定病灶、正常肝组织区为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对同一ROI分别在不同的时相上测量、对比和计算.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10例,肝右叶16例.26个病灶单纯动脉早期呈高密度者7个,平均CT值为(62.3±14.6)Hu,检出率为26.9%;单纯动脉晚期呈高密度者18个,平均CT值为(87.9±16.6)Hu,检出率为69.2%;双动脉期显示高密度的病灶25个,检出率为96.2%;门脉期显示低密度病灶19个,检出率达73.1%.26个病灶中在动脉早期表现为高密度,门脉期为低密度的病灶数有7个,检出率为26.9%.在动脉晚期表现为高密度,门脉期为低密度的病灶数有17个,平均CT值为(56.2±13.6)Hu,检出率为65.4%,门脉期显示高密度病灶4个,平均CT值为(82.9±17.8)Hu,检出率为15.4%.结论MDCT双动脉期扫描,能较大的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AML)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男性3例,女性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患者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的MSCT表现.结果 8例中4例(50%)为肝混合型AML表现,平扫病灶由稍低密度软组织成分和低密度脂肪成分构成,边缘清楚.1例病灶为脂肪型AML表现,3例病灶为平滑肌型或血管型AML表现,增强扫描7例8个病灶动脉期软组织成分均明显强化;门脉期6个病灶密度高于周围肝实质;延迟期仍为高密度者3个.增强扫描病灶的脂肪成分均不同程度强化.6例的7个病灶周边出现扭曲血管与肝动脉相连;门脉期和实质期有3个病灶周围可见包膜样强化.3个病灶周围可见向肝静脉引流的引流静脉.结论 多层螺旋CT可以展现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对术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8例肝内占位性病变的病人进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98例病人中肝癌48例,肝转移瘤19例,肝血管瘤31例。结论 螺旋CT扫描速度快,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分别完成全肝扫描,弥补了一般动态扫描的缺点,对肝内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简继华 《安徽医学》2014,(3):340-342
目的:探讨二期(动脉期、门静脉期)CT增强扫描及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肝脏占位病变行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全部患者行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由高年资医师对二期及三期CT图像进行评价,比较两者病变显示情况、血管显示及定性诊断结果,进而分析延迟期CT动态增强扫描的必要性及价值。结果二期及三期扫描在病灶、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显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及三期扫描对肿瘤良恶性定性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扫描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65.7%,三期扫描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9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二期扫描比较,三期CT增强扫描并未明显增加病灶范围及相关血管显示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肝脏肿块的定性价值,同时也增加了患者辐射剂量,临床应根据检查目的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9.
肝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扫描表现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描述肝血管瘤在螺旋CT肝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的增强表现特点,探讨延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螺旋CT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的58例共79个病灶的资料,记录病灶在各个时相的增强形态特点,比较病灶大小与双期扫描表现的关系。结果 69.6%(55/79)的病灶在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结节扩大,向中央扩展,其中18.2%(10/55)完全充填呈均匀高密度;11.4%(9/79)动脉期病灶无强化;8.9%(7/79)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病灶呈均匀高密度;2.5%(2/79)动脉期病灶呈均匀高密度,门静期呈等密度病灶均呈低密度,大于2cm病灶在双期扫描中的表现以边缘结节强化为主,小于或等于2cm病灶除表现为边缘结节强化外,还较易完全充填呈高密度。延迟5min扫描79.7%(63/79)的病灶完全充填呈等或高密度,20.3%(16/79)部分充填,中央仍为低密度。结论 肝血管瘤在螺旋CT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中有多种表现,多数病变在双期扫描中表现典型,延迟扫描对诊断无更多帮助,少数病变在双期扫描中表现不典型,延迟扫描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