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常见精神疾病,若早期治疗,疗效良好。国内外有研究[1-3]发现,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病耻感,严重影响着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减轻患者的病耻感将成为后续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外关于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研究项目已取得了一定效果[4],国内各界人士虽然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仅在香港地区开展相应的研究[5],内地相关干预性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通过使用主动心理干预,观察其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改变其求医方式和行为。方法:将符合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精神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患者则采用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连续进行护理4个月。结果:连续护理干预患者4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病耻感明显减轻,生活动力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增强;住院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完善的健康宣教,心理辅导等系统性护理干预,从疾病、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多元化预见性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病耻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6):143-146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治疗及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均予以单纯系统药物治疗,对照组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心理干预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综合治疗及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动作和交往、社会性活动技能各项评分及治疗12个月末的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动作和交往、社会性活动技能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动作和交往、社会性活动技能各项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动作和交往、社会性活动技能各项评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末复发3例,复发率为4.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心理治疗及干预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复杂性精神疾病,治疗难度较大,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患者多表现出较大心理压力[1]。病耻感是患者以罹患疾病导致的内心的耻辱体验,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发病时的症状及可能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是病耻感较高的群体[2]。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因精神分裂症产生的病耻感导致自我评价、自我效能及自尊降低,不利于患者康复[3]。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接受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团体干预在男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男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100例(2016年12月至2019年11月)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入院患者为对照组(n=45),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入院患者为研究组(n=5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ACT疗法团体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病耻感评分、医学应对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评分及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评定、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5周后研究组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5周后研究组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5周后研究组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评分高于对照组,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T疗法团体干预应用于男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可减轻患者病耻感,增强患者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接纳承诺疗法团体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接纳承诺疗法干预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每周进行2次接纳承诺疗法团体干预,每次90min,持续5周,共10次;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教育。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SSMI-C)、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评定,了解疗法对患者病耻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果两组在SSMI-C(t=-6.144,P0.01)、GSES(t=5.86,P0.01)、AAQ-Ⅱ(t=-5.518,P0.01)和CPQ(t=-5.632,P0.01)前后测得分差值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接纳承诺疗法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病耻感,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于干预前及干预8周末,对两组患者采用康复状态量表(MRS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干预组干预8周末MRSS、SDSS评分分别为(31.4±18.1)、(4.1±2.4)分,较干预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明显提高了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支持性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行为及病耻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PSP量表、SDSS量表及SSMI-C量表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的PSP量表、SDSS量表、SSMI-C量表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3个月后,观察组的PSP量表、SDSS量表、SSMI-C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持性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行为及病耻感,因此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及有关因素。方法:调查400例住院时间大于1个月,GAS/〉61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评价工具分别为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及大体评定量表(GAS)。结果:病耻感评估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在精神分裂症不同亚型比较中仅反映出社交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反映在青春型、紧张型与未定型之间。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耻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综合护理措施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用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120例进入康复期的患者,分为家庭干预指导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接受精神药物的维持治疗,在患者出院18个月、36个月,利用药物依从性调查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评定患者症状,观察病情发生发展情况、生活质量及社会交往能力,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判定家庭干预前后家属对疾病知晓率的变化。结果:通过家庭综合干预措施,能提高患者的复健依从性和用药依从性,减轻症状,降低复发率,有利于康复期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结论:家庭干预综合护理措施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有预防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回归社会的功能,所以也是医护人员更需进一步努力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病耻感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肇庆市复退军人医院收治的68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研究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病耻感心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复发率以及干预前后自尊水平、应对方式、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自尊、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外貌、体能等缺陷感量表(FI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面对、回避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屈服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状态等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1-74)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病耻感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水平与生活质量,同时促进积极应对方式,进一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疾病复发率,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邹蓉 《黑龙江医学》2019,43(5):427-428
目的探讨依从性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及自尊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9月在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依从性干预模式,比较两组病耻感和自尊感。结果观察组社交回避、歧视经历、刻板印象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抗病耻辱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尊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依从性干预模式,利于降低患者病耻感,提高患者自尊,促进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 探讨首诊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病耻感水平与其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S)、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对56名首诊住院患者进行调查;以患者的PSP评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发病年龄、住院时间、家庭收入、PDDS评分及NOSIE评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PDDS评分与NOSIE评分之间、PDDS评分与PSP评分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0.586, r=-0.504;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PSP评分的因素有住院时间、性别、NOSIE评分和PDDS评分;住院时间长、男性患者、NOSIE评分低及PDDS评分高的患者,PSP评分越低。结论:首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精神症状有关联,病耻感越强烈对于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越差。  相似文献   

15.
家庭综合护理指导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家庭综合护理指导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进入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护理指导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接受精神药物的维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综合护理指导组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家庭综合护理的知识宣教和指导,在患者出院后6个月、1年用自制的复诊依从性调查表、用药依从性调查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的复诊情况、用药情况、病情时点现状进行评定,两组进行统计学对照分析。结果:出院6个月和1年后,患者复诊依从性、服药治疗性,指导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指导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家庭综合护理指导能提高患者的复诊依从性和用药依从性,减轻症状,降低复发率,有利于康复期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17.
吴晓莉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4):1686-1687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3个月的综合干预。3个月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评定。结果:干预后干预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OSIE评分干预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1),而激惹、退缩、精神病性、抑郁因子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抑郁、退缩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田增英 《吉林医学》2010,31(5):703-704
截瘫患者的病耻感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可导致患者心理、情感障碍,甚至人格分裂,严重影响截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1963年Goffman首先提出病耻感的概念,将病耻感定义为“极大地玷污某人名誉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对精神疾病、艾滋病、癌症等患者病耻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截瘫患者病耻感的研究鲜有报道。截瘫患者由于外伤致脊神经损伤,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肢体感觉、运动完全丧失、大小便失禁。截瘫患者的特殊体征,影响患者的生活、社交,使患者产生强烈的病耻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耻感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240例精神分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个案组和常规组,每组120例。常规组给予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个案组给予社区个案管理服务,为期1 a。观察及对比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6、12个月患者的病耻感评估量表(SSA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得分。结果 个案组干预3、6、12个月后SSAS、SDSS评分均低于同期常规组(P<0.05)。结论 对社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实施个案管理,可以降低患者病耻感,改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体验现状,考察社会支持与其病耻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Link病耻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问卷对213名具有自知力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试。结果①患者“贬低-歧视感知”维度的平均得分为2.5794分;应对方式中“保密”、“退缩”维度的平均得分为2.5804、2.5103分,但“教育”、“挑战”、“分离”三个维度平均得分都低于量表中点2.5分;在情感体验方面,“误解”和“不同/羞耻”两个维度平均得分都高于量表中点2.5分;②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都与病耻感各个维度呈负相关(均P 〈0.05),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分别与贬低-歧视感知(r =-0.306,P 〈0.01)、保密(r =-0.259,P〈0.01)、退缩(r=-0.412,P〈0.01)、挑战(r=-0.216,P〈0.01)、误解(r=-0.178,P〈0.05)及不同/羞耻(r=-0.292,P〈0.01)呈负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感知到较高水平的病耻感,认为自己不能被理解,感到与他人不同,通常采取保密、退缩的应对方式;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给予充分关注,消除人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歧视和偏见,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利用度,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