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36例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CT特征,并结合临床、病理进行观察分析.结果:36例患儿中检出39个原发肿瘤,肿瘤原发于肾上腺29例,椎旁交感神经链7例.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中跨中线22例.34例肿瘤与肾脏对比呈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其中30例发生钙化),2例为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30例肿瘤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6例强化不明显.肿瘤侵袭肝脏4例,侵袭肾脏5例,侵入椎管2例,肝转移2例,淋巴结转移27例,骨转移9例.结论: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及椎旁交感神经链,掌握CT影像之特征性表现对本病的定性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检查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的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19例,腹部交感神经链3例,后纵隔交感神经链2例。CT特点: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部分跨中线生长,多数肿瘤体积较大,肿瘤密度多不均匀,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及斑块、沙砾状高密度钙化影;肿瘤易侵犯邻近结构,可包埋大血管,淋巴结转移多见,可见骨转移及硬脑膜转移,可见主动脉壁密度明显高于其内血液。化疗后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其内钙化影浓聚并增大。结论:CT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前的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治疗后随访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PPB)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15例次)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儿童PPB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次患儿发病平均年龄(27.3±12.5)个月,临床表现为咳嗽14例次,发热8例次,呼吸困难8例次,腹痛1例次。Ⅰ型(囊性)3例次,Ⅱ型(囊实性)3例次,Ⅲ型(实性)9例次。病灶位于右侧10例次,左侧5例次。肿瘤来源于肺内5例次,来源于胸膜10例次。肿物平均直径为(11.86±2.94)cm。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12例次,胸膜增厚10例次。15例次均未见肋骨破坏及胸壁软组织浸润。纵隔淋巴结转移4例次,远处转移1例次。CT表现为巨大囊性、囊实或实性肿块,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及延迟强化。结论 PPB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病例,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8月龄~7岁.结果 CT显示不规则的实质性肿块,边缘清楚9例,瘤内钙化18例,瘤内出血及坏死12例.结论 CT不仅能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及周围组织的变化,而且能显示早期淋巴结转移.在诊断神经母细胞瘤上有重要的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发生于交感神经系统的一种由未分化的神经母细胞构成的无内分泌症状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居儿童恶性肿瘤的首位。本病国外有些报道.国内报道较少。现对经病理证实的17例神经母细胞瘤的CT、MR表现进行分析,以明确CT、MR对本病诊断的价值和限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小儿腹部中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新辅助化疗CT测量评价方法。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49例腹部中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男31例,女18例,年龄2~144月。基于CT图像测量肿瘤在新辅助化疗前后的一维、二维和三维指标,并基于椭圆形公式计算肿瘤体积。逐层勾画肿瘤三维感兴趣区并得到勾画体积。计算不同测量指标在肿瘤新辅助化疗前后的改变。以勾画体积为参考标准,分析不同测量指标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化疗前后的不同测量指标均与勾画体积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均<0.001)。化疗前计算体积与勾画体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化疗后计算体积与勾画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前后的不同测量指标比值与勾画体积比值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均<0.001)。计算体积比值与勾画体积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一维、二维及三维测量比值与勾画体积比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结论:一维、二维及三维测量虽然与腹部神经母细胞瘤在新辅助化疗后的体积改变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均低估了腹部神经母细胞瘤对新辅助化疗的治疗反应,而根据椭圆形公式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CT及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5例,女1例,年龄3~24岁,平均13.8岁。幕上3例,分别位于颞极区1例,颞枕叶及顶叶各1例;幕下四脑室内和桥脑各1例,另1例跨小脑天幕。肿块呈囊实性2例,实性为主4例。MRI表现肿瘤实性部分呈等或稍长T1、T2信号,FLAIR序列呈等、稍高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后,2例强化不明显,4例肿瘤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肿块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较轻。CT表现肿瘤实性部分呈等、稍高密度,其内可见钙化,囊性部分呈低密度。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根据肿瘤部位、边界、信号(或密度)、水肿、增强等特点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儿童腹膜后结节型(GNBn)和混合型(GNBi)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GNBn(n=25)和GNBi(n=27)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组间比较INRGSS分期、区域淋巴结及骨髓转移等.组间比较病灶分布、横断面最大径、形态、边界、钙化情况、超逾中线、强化方式、实质各期...  相似文献   

9.
10.
病例女,4岁,2岁时因反复发热、贫血、下肢疼痛于当地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滑膜炎,抗感染治疗症状不能缓解。行腹部CT检查示:左侧肾上腺区及腹膜后见软组织肿块,内伴钙化(图1),经骨髓穿刺活检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IV期、骨髓转移。给予化疗,4个月后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Xp11.2易位肾细胞癌)PET/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Xp11.2易位肾细胞癌患者,观察其PET/CT表现。结果 6例肿瘤最大径6.5~15.5 cm、中位最大径10.30 cm; 5例呈高、低混杂密度肿块,1例呈均匀低密度;5例为囊实性、1例为实性肿块;5例18F-FDG摄取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5~6.5、中位数为6.2,1例18F-FDG摄取低于相邻肾实质;5例肿瘤内或边缘可见散在点状/条状/结节状钙化灶;3例合并肾静脉/下腔静脉瘤栓,表现为静脉管腔增粗,放射性摄取增高;2例合并远处转移,分别为肺转移及肝、肺、骨多器官转移,均表现为不同程度放射性摄取增高。结论 Xp11.2易位肾细胞癌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呈较大软组织肿块伴囊变及钙化,18F-FDG摄取多增高。  相似文献   

12.
本指南旨在为123I-MIBG全身平面显像及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用于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治提供操作规范,主要针对检查适应证、医务人员岗位职责、检查操作规范及报告和显像过程中的辐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婴幼儿尼曼-皮克病肺部病变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基因检测/骨髓穿刺活检/酶学活性检测确诊尼曼-皮克病患儿的胸部HRCT表现,包括气道病变征象、间质病变征象、肺泡病变征象及其他肺或肺外改变。对双肺主动脉弓层面、气管隆嵴层面及膈面上层面的HRCT异常及累及范围分别进行评分。比较不同种类病变及累及范围的差异。结果 气道病变和间质病变发生率均为100%(11/11),肺泡受累为81.82%(9/11);上述3类病变累及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57,P<0.01),而左、右肺野病变累及范围相近(U=27.5,P=0.64)气道病变所致各种异常累及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81,P=0.03),以支气管壁增厚和树芽征范围最广。肺间质病变所致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线及小叶中心阴影累及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5.67,P=0.06)。9例患儿肺部见磨玻璃影,累及范围相近。结论 尼曼-皮克病肺部病变HRCT表现以肺间质和肺泡受累为主,间质病变多见于上肺野和下肺野,气道病变多见于上肺野,而肺泡病变分布较广泛、均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病理级别膀胱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膀胱NE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参照2010年WHO消化道NET分级标准对其进行分级并分为低级别组(G1和G2级)和高级别组(G3级),比较组间临床及CT表现差异。结果 17例膀胱NET中,G1级6例,G2级2例,G3级9例;低级别组8例,高级别组9例;组间性别及年龄(t=-3.43,P=0.03、0.04),肿瘤最大径、囊变坏死、周围侵犯及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级别组动脉期肿瘤绝对强化程度[(58.62±12.45)HU]高于高级别组[(31.88±8.86)HU,t=5.15,P<0.01]。结论 不同病理级别膀胱NE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骨盆功能不全性骨折(PIF)18F-FDG PET/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PIF患者,观察其PET/CT表现。结果 23例PIF中,17例为肿瘤患者,均未见明显骨转移;6例因排查肿瘤而接受检查,均排除肿瘤;其中20例(20/23,86.96%)为双侧、3例(3/23,13.04%)为单侧PIF,多累及骶、髂骨,少数累及耻骨;主要表现为骶骨翼或/和骶骨体或/和髂骨高密度影,部分病灶可见骨折线,累及耻骨时表现为局部骨质中断;病灶放射性摄取轻-中度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5.01±2.21,与肝脏血池平均标准摄取值比值(SUR-BP)为1.97±0.78。结论 18F-FDG PET/CT中,PIF主要表现为骶骨翼或/和骶骨体或/和髂骨高密度影,部分病灶可见骨折线,累及耻骨时局部骨质中断,而无溶骨性破坏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伴轻-中度放射性摄取增高,有助于与骨转移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儿童软组织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HE)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术后病理证实的KHE患儿,其中7例仅接受CT、3例仅接受MR、1例接受CT和MR检查;10 例病变起源于皮肤伴毗邻软组织受侵,1例起源于咽部软组织、未累及皮肤;9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共13个病灶,位于四肢6个、躯干4个、头颈部3个,其中5个为局灶型、8个为弥漫型;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CT显示8例(8/8,100%)KHE均浸润至皮下脂肪及深筋膜,其中3例(3/8,37.50%)累及骨骼;7例(7/8,87.50%)病灶呈等密度、1例呈等-低密度(1/8,12.50%),CT值(30.25±14.32)HU,未见明显静脉石及钙化;增强后病灶均显著强化,CT值(124.30±82.96)HU,其中4例病灶周围见较多血管(4/8,50.00%)。MRI显示4例中3例(3/4,75.00%)侵犯邻近肌肉、1例(1/4,25.00%)累及骨骼;病灶T2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无明显减低,增强后均呈持续性显著强化;其中3例可见流空血管影。结论 儿童软组织KHE的CT及MRI表现、尤其增强CT/MRI及DWI表现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007年收治的8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结果 77例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5例为两肺野内散在斑片状分布,1例局限于两肺下叶.83例均见小叶中心小结节,部分伴有树芽征; 54例细支气管扩张,伴有管壁不规则增厚,9例扩张的细支气管内可见黏液栓塞;38例见周围性空气潴留;36例见斑片状影,2例合并右肺中叶不张;肺间质纤维化7例,肺动脉高压7例,合并胸腺瘤和肺癌各1例. 结论 CT是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结合临床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儿童卵巢颗粒细胞瘤的CT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女性卵巢颗粒细胞瘤患儿的术前CT和相关临床表现,观察卵巢肿物的性质、大小、钙化、强化程度、有无瘤内血管、子宫大小、盆腔积液及增大淋巴结等影像学特征。结果 12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儿以腹痛、性早熟或男性化等相关症状就诊;9例术前血清雌二醇水平升高,2例血清睾酮水平升高。CT平扫表现为实性肿物2例、囊实性8例、囊性肿物2例,长径中位数为82.50(46.75,111.00)mm;肿瘤内钙化1例;盆腔内大量积液2例,子宫增大9例。增强扫描肿物实性成分明显强化,9例内见纡曲血管影,囊性肿物均无明显强化;未见淋巴结明显增大。结论 结合特异性内分泌症状及相关激素水平、肿瘤标记物改变,CT发现儿童血供丰富的卵巢肿物、伴子宫体积增大高度提示卵巢颗粒细胞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腹膜假性黏液瘤的CT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黏液瘤患者8例,其中5例复发,全部病例均行腹部CT扫描检查,分析其CT影像表现.结果 8例患者均见大量腹水,肠管受压移位,在肝脾边缘形成扇贝形压迹,且5例复发病例扇贝形压迹明显;5例有肠系膜浸润性改变,5例见脐疝;4例表现为腹、盆腔内分房黏液团块;3例原发病例腹膜增厚明显,5例复发病例无明显腹膜增厚;腹壁种植2例;1例合并胸水.结论 腹膜假性黏液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故CT检查对腹膜假性黏液瘤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胃镜确诊的4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组)和51例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对照组)的上腹部平扫及增强CT,比较组间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厚度、肠壁强化程度[动脉期及门静脉期CT值与平扫CT值的差值(ΔCT动脉期和ΔCT门静脉期)]、强化方式、黏膜面CT表现及周围脂肪间隙改变,绘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诊断溃疡的ROC曲线,计算其AUC,评价其诊断效能;计算溃疡组CT漏诊率。结果 溃疡组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厚度[(7.52±2.30)mm]大于对照组[(2.89±0.75)mm,t=12.76,P<0.01],2组肠壁ΔCT动脉期及ΔCT脉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7、0.80,P均>0.05)。溃疡组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分层样强化、黏膜面不规则及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56.12、65.94、45.71,P均<0.01)。根据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厚度、强化方式、粘膜面CT表现及周围脂肪间隙改变诊断溃疡的AUC分别为0.99、0.90、0.93及0.84。溃疡组CT漏诊36例,漏诊率81.82%(36/44)。结论 肠壁增厚、分层样强化、黏膜面不规则伴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典型CT表现,准确识别有利于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