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临床特点及其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方法 分析45例SCD患者的基础疾病、诱发因素、SCD前的心电图表现以及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复苏存活率。结果 45例SCD的患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69%为冠心病引起。SCD前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33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心室停搏4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无脉性电活动2例。发生SCD的直接诱因与高热、饱餐、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呼吸性酸中毒,低钾、低钠血症有关。经心肺复苏45例SCD中17例恢复自主循环,6例存活出院,存活率为13.33%,并且电击次数少、电击能量小、电除颤早、复苏时肾上腺素用量少者复苏存活率高。结论 SCD患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史,69%为冠心病,尽早施行电击除颤,尽量减小电击能量、电击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是恢复自主循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邢冰琛 《黑龙江医学》2012,36(10):730-731
近年来,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每年都有增加,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存的一大杀手。对于心脏性猝死的急救及预防知识的普及已迫在眉睫。本文着重对心脏性猝死的概念、发病原因以及分期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心脏性猝死在发病时的急救治疗手段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心肺复苏联合目标温度管理护理在心脏性猝死(SC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SCD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心肺复苏急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目标温度管理护理。对比2组复苏效果、动态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氧分压(PO2)、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血氧饱和度(SaO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SHH)、二氧化碳分压(PCO2)、不良事件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复苏总有效率86.67%(39/45)高于对照组66.67%(30/45),不良事件发生率8.89%(4/45)低于对照组26.67%(12/45)(P<0.05);观察组心肺复苏持续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72h观察组NISHH、PCO2、APACHEⅡ低于对照组,SaO2、GCS、PO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临床特点及其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方法:分析45例SCD患者的基础疾病、诱发SCD前的心电图表现以及心肺复苏的治疗措施、复苏存活率。结果:45例SCD的患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69%为冠心病引起。SCD前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31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心室停搏4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例,无脉性电活动3例。发生SCD的直接诱因与高热、饱餐、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呼吸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钠血症有关。经心肺复苏45例SCD中17例恢复自主循环,6例存活出院,存活率为13.33%。并且电击次数少、电击能量小、电击除颤早及复苏时肾上脉素用量少者复苏存活率高。结论:SCD患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史,69%为冠心病,尽早施行电击除颤,尽量减小电击能量、电击次数,尽量减少肾上腺素用量是恢复自主循环及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在院患者心脏性猝死(SCD)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心肺复苏治疗措施。方法分析40例在院SCD患者的常见病因、诱发因素、心电图表现和复苏成功率。结果在院SCD常见病因67.5%为冠心病,即时心电图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经心肺复苏40例SCD中14例恢复自主循环,5例存活出院,存活率为12.5%.结论在院SCD危险因素有老年、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伴左心功能受损、左室射血分数(LVEF)≤0.30、症状性心力衰竭合并多种疾病。电解质紊乱是导致在院SCD的重要诱发因素。心电图出现QTc延长、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室内多束支阻滞(AVB及BBB)等应警惕SCD.尽早除颤是提高SCD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 (SCD)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 ,本文收集了我院 1985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5 8例资料完整的SCD病例 ,对其临床特征、猝死前心电图变化及部分尸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发生SCD的相关因素、病理基础及防治措施。1 资料与方法1.1对象 本组 5 8例均选自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医院住院患者 ,符合猝死诊断标准 ,其中男 4 1例 ,女 17例 ,年龄 14~ 80岁 ,平均 5 4岁 ,其中抢救存活 35例 ,死亡 2 3例 (尸检 12例 )。1.2 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依据1.2 .1 诊断标准 冠心病事件采用WHO的MONICA方案[1] ,其他…  相似文献   

9.
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的识别杨志寅1杨守敬2(1内科学教研室,2710002济宁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由于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迅速发展,人类第一位死亡原因的心血管病总死亡率虽有所降低,但作为心脏科最棘手的问题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  相似文献   

10.
心肺脑复苏的影响因素分析山东肥城矿务局卫生处(271008)王端福心肺脑复苏(CPCR)是最主要的急救技术之一,可换效许多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生命;但CPCR成败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通过74例CPCR患者资料,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股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1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猝死诱发因素、生活习惯、先兆、发生时间及辅助检查结果.并分析对危险因素的预防对策.结果:心脏性猝死(SCD)病发的高危因素有冠心病(46.10%)、心肌病(18.89%)、心肌炎(13.89%),且病发的高危人群为60岁以上具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83例冠心病患者中有51例男性,32例女性,并且随着年龄升高、冠脉狭窄程度就越高.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好过干预前.结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多支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并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相应的早期并且长期干预有利于心脏性猝死亡的预防,并有望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陈健 《中外医疗》2011,30(24):55-55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高危因素。方法对42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SCD患者中,男34例,女8例,心力衰竭33例,其中左室扩大18例,左室肥厚9例;有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者38例,其中有各型室性心律失常35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高血压病18例,高胆固醇9例,糖尿病6例。结论心力衰竭、心肌肥厚和心肌缺血及室性心律失常是SC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相关因素和治疗对策。方法:分析108例SCD的常见病因、诱发因素、心电图表现和复苏成功率。结果:SCD与冠心病、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围手术期等有相关性。结论:对SCD高危患者要避免诱发因素,尽可能去除病因,必要时进行药物或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66年kuller等人提出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概念,40多年过去了,在此期间,心血管病防治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高血压和冠心病,但是SCD发生率却无明显下降。SCD目前仍是医疗保健方面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9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组和失败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心搏骤停环境、胸外按压开始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及肾上腺素用量等相关指标。结果心肺复苏(CPR)成功率10.46%,两组性别、年龄和肾上腺素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心搏骤停环境、胸外按压开始时间和电除颤开始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尽早CPR、电除颤能显著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救治的46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胸外按压开始时间及持续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人工呼吸开始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医师应掌握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积极实施抢救措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胸外按压开始时间及持续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人工呼吸开始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临床医师应掌握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积极实施抢救措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性猝死的分析,探讨此类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预测因素。方法将心脏性猝死232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0~50岁组48例、50~70岁组134例、70~90岁组50例。对各组病例的可能出现的心脏性猝死的临床预测因素进行统计。结果在30~50岁组,大量吸烟、过度劳累的情况多见;50~70岁组中,曾有过心室颤动、低钾、心电图ST段较大压低或明显抬高、高危室性早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梗后心室晚电位阳性者相对多见;70~90岁组冠心病心力衰竭伴晕厥史者多见。结论心脏性猝死的高发年龄为50~70岁,不同的年龄组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预测因素不同,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是减少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