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大鼠外周血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含量变化及心肌组织GDF-15mRNA表达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关系。方法结扎大鼠左前降支制备心力衰竭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方法与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外周血中GDF-15及心肌组织GDF-15mRNA表达;彩色多普勒检测实验大鼠心功能。结果随着病程进展,HF大鼠外周血液GDF-15含量1452.03±76.88pg/ml高于正常大鼠外周血GDF-15含量26.53±34.06pg/ml,HF大鼠心肌组织GDF-15mRNA亦随之增高,而假手术组则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功能(Left ventricμlar ejection frac-tion)EF值随着外周血及心肌组织中GDF-15表达水平增高而降低。结论外周血中GDF-15含量变化及心肌组织mRNA表达调控与HF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心力衰竭进展新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3.
4.
5.
<正>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为一系列具有半胱氨酸结构的二聚体蛋白质,目前拥有超过40位的家族成员,通常被分为生长分化因子家庭(GDFs)家族、骨形成蛋白(BMP)家族、活化素、抑制素、缪勒管抑制质以及TGF-β,这个超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脏疾病并发症多预后不良,是困扰我国公共卫生健康的重大问题。因此寻找用于预防和诊断肾脏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生长分化因子-15与多种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相关,近年来发现其不仅是肾脏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在动物实验中还有肾脏保护作用。对生长分化因子-15生物学结构特点以及其在多种肾脏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早期发现、早期预防肾脏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生长分化因子15在心脏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心脏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及意义.方法:分离原代大鼠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ET-1刺激组(10-6mol/L),GDF15刺激组(3 pmol/L);利用realtime-PCR法检测GDF15 mRNA表达,用Western印迹法、ELISA法检测GDF15蛋白表达:用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GDF15对成纤维细胞增臻的影响.结果:心脏成纤维细胞生理条件下表达GDF15,ET-1诱导GDF15表达增加,ET-1组GDF 15 mRNA是对照组(1.20±0.03)倍(P=0.02),上清中分泌的蛋自则是(3.271±0.81)pg/mL,高于对照组(0.41±0.17)pg/mL(P=0.013).外源性给予GDF15刺激后,MTT测得OD值与对照组比较为(0.62±0.03)比(0.48±0.03),(p=0.029);而流式细胞术检测S期比例较对照组升高近3倍(9.62±1.17)%比(3.80±0.78)%,P=0.008),均提示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结论:GDF15在成纤维细胞中有表达并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提示其可能参与心肌纤维化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冠状动脉狭窄(CA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106例UA患者血清GDF-15的表达.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通过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GDF-15表达水... 相似文献
9.
生长分化因子-15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一员,具有调节血管重构及血管损伤修复等作用。GDF-15是一种应激反应性细胞因子,在多种病理应激状态下被诱导表达上调,与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其信号转导机制复杂,参与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及机体代谢等多种生物学过程。本文主要对GDF-15的结构特征、作用机制、生物学效应及其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兔急性肺栓塞(APE)对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9只,随机分为APE组(n=16)及对照组(n=13),通过自体血栓输入复制APE模型,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采用多导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监测右心室收缩压及舒张压(RVSP和RVDP)、颈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SBP和DBP),直至APE后8 h,于注血栓(水)前、后2、4、6及8 h抽血,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GDF-15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的浓度,注水后及APE后2、4和8 h各处死3只动物行右心室心肌电镜检测。结果 APE后右心室心肌细胞出现线粒体肿胀、破坏、肌纤维断裂;GDF-15的浓度于APE 6 h后高于APE前(P<0.05),GDF-15浓度与RVSP、SBP及NT-pro BNP浓度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为0.76(P<0.05)。结论 APE后GDF-15血清浓度明显升高,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血清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为AMI的预后评价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AMI(AMI组)和非冠心病(NCHD ,NCHD组)的汉族患者,共计192例,收集临床资料,测定生化指标及GDF‐15血清水平。结果与NCHD组比较,AMI组患者年龄、吸烟、血糖(Glu)、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GDF‐15血清水平明显高于NCHD组(P<0.01);AMI组GDF‐15血清水平与Glu、TC、LDL‐C、hs‐CRP呈强正相关性。结论 GDF‐15水平的升高与AMI有明显相关性,GDF‐15可作为一种心肌梗死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 (NGF)对癫所致脑损伤有无拮抗作用。方法 采用红藻氨酸 (KA)诱导癫发作大鼠模型 ,分别于实验 12、2 4、48h观察急性癫发作后大鼠海马CA1区的超微结构和光镜结构的改变及NGF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实验 12h ,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神经胶质细胞水肿变性 ,毛细血管内皮肿胀 ;实验 2 4h上述病理改变加重 ,实验 48h最为严重。神经细胞存留数渐次下降 ,48h为最低。给予NGF脑室内注射后 ,在各相应时间点病理改变相对减轻 ,神经细胞存留数明显增加 (P <0 .0 1)。结论 NGF能抑制癫所致脑损伤 ,NGF对癫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舒血宁注射液组(n=10)。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舒血宁注射液组采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分离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后,只结扎颈外动脉;对照组大鼠不作手术处理。舒血宁注射液组大鼠造模成功后给予舒血宁注射液,尼莫地平组大鼠造模后给予尼莫地平,对照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和相对脑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皮层结构完整,细胞排列整齐;模型组大鼠神经细胞胞浆和胞核皱缩,神经细胞与毛细管周围间质疏松;舒血宁注射液组大鼠脑皮质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肿胀程度及间质疏松程度均减轻,病理组织形态表现与尼莫地平组相近。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升高(P<0.05),脑组织中CRP表达水平和TNF-α、IL-6和IL-1β水平升高(P<0.05),GDF-1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和舒血宁注射液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相对脑梗死面积减小(P<0.05),脑组织中CRP表达水平和TNF-α、IL-6及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GDF-15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尼莫地平组比较,舒血宁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相对脑梗死面积,脑组织中CRP和GDF-15表达水平及TNF-α、IL-6、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可上调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GDF-15表达,抑制CRP表达,降低细胞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对急性脑梗死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静脉注射骨髓基质细胞对脑梗死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的骨髓基质细胞(MSC)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大鼠脑内分布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方法: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Wistar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从大鼠后肢骨髓分离、培养MSc;CD34、CD44、CD5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MSC;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的MSC注射给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rdU阳性细胞分布及VEGF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MSC具有多态性和贴壁生长特性,多次传代后细胞生物学特性没有明显改变;MSC表达CD34(-)、CD44(+)、CD54(+);治疗组BrdU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梗死灶周围。VEGF表达比对照组多(P〈0.05)。结论:静脉注射的MSC能游走、迁移至太鼠缺血脑组织并存活,同时促进VEGF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大鼠缺血脑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新生的关系,阐明IGFBP-3在脑梗死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又分为模型1d组、模型3d组和模型7d组3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大鼠模型。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估大鼠神经行为,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情况,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中IGFBP-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脑组织中IGFBP-3和VEGF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缺血半暗区微血管密度。结果:对照组大鼠无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死灶;模型组大鼠24h神经行为学评分为(1.86±0.73)分,脑梗死体积为(28.34±3.57)%。HE染色,对照组大鼠脑组织正常,模型1d组大鼠脑组织出现水肿,模型3d组大鼠脑组织水肿和坏死明显,模型7d组大鼠脑组织水肿和坏死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IGFBP-3和VE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和缺血半暗区微血管密度均明显升高(P<0.01),模型3d组大鼠脑组织上述各指标最高,模型7d组大鼠脑组织中IGFBP-3和VE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和缺血半暗区微血管密度降低。大鼠脑组织中IGFBP-3 mRNA表达水平与VEGF mRNA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均呈正相关关系(r=0.563,P<0.05;r=0.612,P<0.05)。结论:脑梗死大鼠缺血脑组织中IGFBP-3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促进脑梗死缺血后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VEGF在急性脑梗塞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对5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急性脑梗塞组)和3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进行测定,在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的第1、7、14天分别测定血清VEGF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同时比较了不同族别、不同梗塞面积、不同梗塞部位以及不同神经功能评分的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VEGF水平.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第1、7、14天的血清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梗塞面积大的VEGF水平高于非大面积的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评分重度的血清VEGF水平高于中度、轻度的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族别、不同硬塞部位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第1、7、14天的血清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提示VEGF参与了急性脑梗塞的修复病理变化过程,有可能反映脑梗塞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脉安胶囊对大鼠急性脑梗死损伤大脑皮层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脑脉安胶囊低剂量组、脑脉安胶囊中剂量组、脑脉安胶囊高剂量组、西药组、假手术组、缺血24 h模型组共6组,每组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3只于24 h断头取脑,HE染色观察大鼠大脑皮层区细胞损伤程度,3只取出大鼠脑组织,提取脑组织中总RNA进行RT-PCR扩增BDNF mRNA特异性片段,分析各组BDNF mRNA的变化。结果缺血24 h模型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明显缺血性形态学改变如细胞水肿等,BDNF mRNA扩增产物相对光密度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脑脉安胶囊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皮层区神经细胞水肿减轻,BDNF mRNA扩增产物相对光密度均较缺血24 h模型组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脉安胶囊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使受损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从而发挥其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on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expression of c-Fos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n ra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investigated. Cerebral infarction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lef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model group (n=40) and a TMS group (n=40). TMS treatment (2 times per day, 30 pulses per time) with a frequency of 0.5 Hz and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of 1.33 Tesla was carried out in TMS group after MCAO. 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 (NSS)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1, 7, 14, 21, and 28 day(s) after MCAO. The expression of c-Fos and BDNF was immunohistochemically detected 1, 7, 14, 21, and 28 day(s) after infarction respectively.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a significant recovery of NSS (P〈0.05) was found in animals treated by TMS on day 7, 14, 21, and 28 as compared with the animals in the model group.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c-Fos and BDNF was detected in the cortex surrounding the infarction areas, while the expression of c-Fos and BDNF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MS treatment group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model group 7, 14, 21, and 28 days (P〈0.05) and 7 14, 21 days (P〈0.01) after infarction, respective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MS has therapeutic effect o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is may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MS's ability to promote the expression of c-Fos and BDNF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n ra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血浆生长分化因子(GDF)-15浓度在不同原因急性呼吸困难的变化情况、评价GDF-15水平对呼吸困难病因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择因急性呼吸困难就诊的急诊患者120例,依据引起呼吸困难病因分为单纯肺部疾病组、肺源性心脏病组、左心功能不全组、其他原因呼吸困难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参与研究对象的GDF-15、左室舒张末径(LVEDD)、舒张末室间隔(IVS)、 左室后壁(LVPW)、左房前后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E峰与A峰比值(E/A值),分组比较并评价各参数对于急性呼吸困难病因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急性呼吸困难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LVEDD、LAD、LVEF、LVPW、IVS和E/A比值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及性别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平均GDF-15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原因急性呼吸困难患者GDF-15平均水平也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左心功能不全组患者GDP-15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其他原因呼吸困难组患者GDP-15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肺部疾病组和肺源性心脏病组患者(P<0.05);单纯肺部疾病组和肺源性心脏病组患者GDP-15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功能不全组患者GDF-15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76.结论 单纯肺部疾病、肺源性心脏病以及左心功能不全等原因造成急性呼吸困难的患者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GDF-15可作为鉴别呼吸困难病因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体外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刺激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取C57BL/6小鼠股骨、胫骨骨髓细胞,按培养过程中干预因素不同分为
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 ered saline,PBS)刺激组(PBS组,n=6)、NGF刺激组(NGF组,n=6)、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
因子(granulocyte mon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IL-4共刺激组(GM-CSF+IL-4组,n=6)、NGF加GM-CSF和
IL-4共刺激组(NGF+GM-CSF+IL-4组,n=6),培养第7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比较各组间CD11c+细胞阳性率和CD8a−亚型比
例;然后用GM-CSF+IL-4刺激培养未成熟的DCs,经CD11c免疫磁珠阳性分选得到纯化的未成熟DCs,将其分为PBS组
(n=6)、NGF组(n=6)、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LPS组,n=6)、NGF+LPS组(n=6),分别用PBS,NGF,LPS,
NGF+LPS诱导细胞成熟,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6,
IL-10和IL-12的水平。结果:1) NGF组CD11c+DCs百分比高于PBS组,低于GM-CSF+IL-4组(均P<0.05);GM-CSF+IL-4
组与NGF+GM-CS F+IL-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4组中均以CD8a−DCs为主;2)NGF可以增强
LPS诱导的DCs分泌IL-6,IL-10和IL-12(均P<0.05),而单独NGF刺激对DCs分泌IL-6,IL-10和IL-12无影响(均P>0.05)。
结论:NGF可以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向CD11c+DCs的定向分化,并且以CD8a−亚型为主;NGF能增强LPS诱导的DC分泌
IL-6,IL-10和IL-1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