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探讨姜良铎教授运用从状态辨治“湿毒疫”的方法诊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理论及经验。探讨疫毒损伤正气、气不摄津、化生湿浊、湿毒化热、痰瘀凝滞、阻络痹肺等基本病机以及疫毒循三焦膜系袭染他脏的转化病机特点,结合患者胸部CT辨识疫毒盛衰、肺部实阻程度,结合外周淋巴细胞辨识肺卫功能强弱,结合氧合指数辨识宗气盛衰,结合舌脉辨识病情进退,结合其他脏腑传变的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辨识脏腑功能,综合分析患者当前病机,总结当前状态并施治,注重时时固护正气、扶正祛邪,才能及时截断病势取效。对于无症状核酸检测阳性患者,可从邪弱正盛或正虚邪恋的状态来辨治。从状态辨治开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孙培林 《中医药导报》2020,26(10):12-17,41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因病机,并根据公布的临床症状和比较公认的中医分型,结合自身针灸临床实践,提出针灸在疫情中的特殊治疗。COVID-19的病因是外感戾气,寒、湿、毒侵犯人体,也可夹风、夹热。初期病机为湿困表里,郁肺困脾,少阳三焦枢机升降失司。素体肺胃伏热者,湿毒化热,郁阻中上二焦,湿毒瘀热内闭;也可化燥而成阳明腑实,则易邪毒内陷,热深厥深。素体心肾阳虚者,寒湿内停,气滞血瘀,阳虚水泛,生命垂危。恢复期包括寒湿渐除,肺脾气虚;心肾阳虚,水湿潴留;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强调顾护宣发肺气和降肺化痰在整个针灸治疗过程的重要性,并且需要密切配合相关的八脉交会穴和针对戾气而使用的鬼穴,提出医学观察期、治疗期、恢复期各证型的针灸治疗处方。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可归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基于既往时疫特点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病理结果,我们认为血瘀、血热是COVID-19的重要病机,贯穿疾病始终,在重症、危重症患者中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存在“热(火)、寒、湿、毒、痰、滞、结、瘀、燥、虚”等中医病机变化。临床观察发现COVID-19危重症患者多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且多见肺络受损、血行瘀滞等病机变化,早期应用凉血活血法,对纠正凝血障碍、改善临床症状、防止疾病进一步向危重症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尚无特效药物。本文基于温病学说,结合四川省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系统论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特点和证治思路。认为新冠肺炎的病因是湿浊疫毒,基本病机为湿浊化疫、蕴毒传变、气机痹阻,临床可分为湿浊郁表、肺失清肃,湿浊中阻、痰热内蕴,疫毒闭肺、毒损肺络,湿毒蒙心、伤阴耗血,余邪滞留、气阴两伤五个阶段,并论述了相关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COVID-19的中医药防治。  相似文献   

5.
肺系病证瘀热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志英  李向荣  金路 《河南中医》2010,30(11):1047-1048
肺系疾病在病变过程中存在着瘀热蕴结的病机特点。其病因常为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热伤血脉,血滞为瘀;病理因素主要为瘀热,常兼夹痰热、火热、毒热为患;瘀热相搏,阻于肺络,络伤血溢,可致出血之变;痰热瘀阻,目久可耗伤气阴或正虚邪恋,使病情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6.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中医病因特征、病邪属性、病机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检索中国知网(CNKI)与万方数据库中与COVID-19中医药相关的临床研究,理论探讨,国家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中医诊疗方案等相关文献,对其中的病因病机、理论认识、临床症状体征、辨证分型、用药规律等,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目前中医界对COVID-19的病因共识是感受"疫气",但在病邪属性方面则有寒、热之争或寒热混杂的认识,病邪有湿、毒、燥、火(热)、风、秽浊、郁等不同,对病机认识有湿、寒、热、毒、瘀、痰、滞、结、燥、秽浊、虚、闭、脱、喘等多样。将病因病机混论,寒热、燥湿等矛盾病邪或病机共融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理论体系的逻辑性,也不符合中医对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病证分层认识与辨证的思维特点。治疗用药的主线是宣肺、清热、化湿、化痰、芳香辟秽,麻杏石甘汤为核心处方,辛温药主要是芳香、化湿、化痰、健脾之品,并不是温阳散寒之品,而且均为寒热并用,提示病因病机的复杂性。COVID-19属中医疫病(瘟疫)范畴,病因为"疫气",该疫气除具有"毒、秽浊"的基本属性之外,同时具有"湿、热、风"邪的特征;疾病过程中还产生了"痰、瘀、积滞"等次生病邪;病机演变过程以"郁、闭、虚"为特点。COVID-19所感疫气,不论从临床表现、传变规律(各阶段的辨证分型)、用药配伍等方面来看,病性属热的证据更多。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中医"湿毒疫"范畴,根据目前该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瘟疫相关理论,总结其病因为湿毒之邪,病位在肺,累及脾胃;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西医以抗病毒、调节免疫、对症支持等治疗为主,中医以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为主,临床采取中西协同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缺血性眼病的病机特点,基于中医学络病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缺血性眼病的发生是一个由气及血的渐进过程,气滞或气虚是缺血性眼病的发病基础,目络瘀阻是缺血性眼病的核心病机。在目络瘀阻病机演变过程中,"虚、瘀、毒、水(湿)"四种病理因素互相影响,气滞络瘀、络虚生瘀、瘀久酿毒、毒邪伤络、饮生阻络、痰瘀互结,目络瘀阻贯穿全过程,最终导致络损神伤。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于疫疠邪气所致"温疫"范畴,病性是湿毒,核心病机为湿、热、毒、瘀、虚。前期中医专家组成员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提出了相应的辨证要点与理法方药,随着病机的转化,很多患者达到了临床治愈标准顺利出院。但须看到确有不少大病初愈患者病后体虚、生活质量不高,结合2003年非典患者康复治疗的经验,探讨从中药汤剂、针灸外治、传统功法、心身调理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旨在完善COVID-19患者的全程整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国医大师郑新教授认为,紫癜性肾炎病因病机基本特征是本虚标实,即肺脾肾亏虚为本,风、湿、热、毒、虚致瘀为标,是风湿热毒虚致瘀,困遏三焦,导致肺气虚失于通调、肃降,脾气虚失于运化、统摄,肾虚失于开阖,精室扰动、肾络灼伤,诱发蛋白尿、血尿为主要病机。治疗上以补肺健脾益肾治本,以活血化瘀通络为治瘀总则,分辨致瘀成因(风、热、湿、毒、虚)进行分证论治。  相似文献   

11.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预后差。病因多为疫毒或湿毒痰邪,病机多为疫毒炽盛,直中肝脏,化火生风;或热邪入里,伤及营血阴液,虚风内动;或痰湿毒邪伤脾,脾虚湿盛,浊毒不化,痰蒙清窍,脉络瘀阻。病理因素多为毒、热、虚、风、痰、湿、瘀,病机特点是疫毒炽盛,湿热瘀阻或脾肾阳虚,痰毒阻络。疫毒炽盛,热入营血,耗血动血,则给予"凉血散血",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治疗;脾肾阳虚、痰毒阻络则给予健脾温肾,化痰泻浊,活血通络,宣畅气机治疗。而对于毒邪耗伤气阴,脉络瘀阻者,则应予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治疗。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在度过急性阶段后处于的亚急性或慢性疾病阶段称为急性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综合征(PACS)。PACS患者常伴有血栓形成,因此,防治血栓形成已成为治疗COVID-19和改善PACS患者症状的重要方向。中医认为PACS血栓形成的主要病机是寒、湿、热、瘀互结所致的瘀血阻络,其治则以活血化瘀为主,以清热、补虚、燥湿为辅。因此,通过阐述COVID-19后存在的炎症、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活化、血液黏稠度升高致血栓形成的相关机制,明确中医药防治COVID-19后血栓形成的作用靶点,为中医药防治急性后新冠肺炎综合征血栓形成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因属性为"湿毒之邪",基本病机是湿毒闭肺,升降失司,甚则内闭外脱。据此研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机核心是"湿毒";以"湿、热、毒、虚"为特点;病位在肺脾;治当"宣肺、解毒、化湿、清热"为原则。围绕"紧扣病因病机,以国家方案为基础,但不拘泥于方案"的思路,提出"辨证施治与经验用药相结合"的治疗理念。在临证的基础上将新冠肺炎分为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寒湿郁肺型)、临床治疗期(疫毒闭肺型)、临床治疗期(内闭外脱型)、临床治疗恢复期(脾肺气虚型),在各个时期针对证型辨证论治,并且在临床治疗的同时还应增加精神、心理调治。  相似文献   

14.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产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近50%的患者出现心肌抑制,是重症监护室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现代医学对其无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当代医家对脓毒症心肌抑制的认识,或从毒而论,或从热而论,或从瘀而论,或从虚而论。王今达教授确立了脓毒症心肌抑制的"三证三法"辨证体系;崔金涛教授将脓毒症心肌抑制分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痰饮阻肺等4个证型,并确立益气养阴等治则;黄丹虹教授从"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解释脓毒症心肌抑制的病机变化;张淑文教授团队经过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总结脓毒症心肌抑制的病机为热证(实热证、热夹湿证、热盛伤阴证)、血瘀证等证型;刘清泉教授认为"正虚毒损,络脉瘀滞"是脓毒症的基本病机。将近年来多位名中医治疗脓毒症心肌抑制的经验进行简要总结,提炼中医学病因病机,丰富中医理论,传承前辈经验,启发后学。  相似文献   

15.
总结黄振翘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经验.归纳过敏性紫癜病因病机为“风、热、湿、毒、瘀”,反复发作者,以肾虚血瘀、脾虚内湿、肺脾(气阴)两虚为本虚;风湿、血热、瘀阻为标.采用辨证论治、标本同治的方法治疗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紫癜,取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江燕  杨艳 《吉林中医药》2012,32(8):772-774
余承惠主任认为,糖尿病属虚实夹杂之候,病位波及上、中、下焦.脏腑牵涉肝、脾、肺、肾,本虚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标实见湿热、水湿、湿浊(热)中阻、湿毒、热毒、血瘀及外感等,此皆是消渴病及其肾病难治的致病因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是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根本原因.其证初期多表现为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继而发展为阴阳两虚,终至阳衰瘀阻,痰湿浊毒内蕴.整个过程“脉络瘀阻,浊毒损伤肾络”贯穿疾病的始终.临床治疗要兼顾辨证用药、辨病用药,养治并重.  相似文献   

17.
根据湖北省武汉市2019年下半年的气候特点及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症状表现,认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寒疫"范畴,主要病位在肺,其次在卫表、脾胃;病因是伏燥在先,寒或湿寒居后,而气候失时,燥热湿寒的时空环境产生的疫毒邪气错综其中,与伏燥和寒邪或湿寒邪气夹杂而居于首要地位;主要病机为疫毒湿寒与伏燥搏结,壅塞肺胸,损伤正气,导致气机痹阻,升降失常,元气虚衰;病机特点为毒、燥、湿、寒、虚、瘀。治疗分为初期、中期、危重期及恢复期四期进行辨证论治,提出首要治法为辟秽解毒,谨守病机,随证治之,同时要及时运用活血化瘀、通腑攻下和补益正气等方法,起到对疾病"截断扭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肝炎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后期易发生肝硬化和肝癌、预后差的特点。目前认为慢性肝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虚、湿(浊、痰)、瘀、热、毒"。而正虚是慢性肝炎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些病理产物的存在又耗伤人体的正气,加重正虚,加速慢性肝炎的进展。通过伏毒学说能更全面认识慢性肝炎病机,正虚是伏毒产生的始因,湿(浊、痰)、瘀、热、毒皆属于伏毒的范畴。从伏毒学说渊源、慢性肝炎危险因素与伏毒致病的关系、慢性肝炎病机与伏毒的关系以及从伏毒学说探析慢性肝炎的治疗思路等方面阐述慢性肝炎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当属中医学“疫病”范畴,病位主要在肺脾,正气不足为内在因素,“湿毒秽浊”为外在病因,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虚”。中医药防治COVID-19有独特的优势,其中芳香类中药显示出了较大的应用潜力。芳香类中药因其气味芳香的特性,具有避秽扶正、解表行气、祛湿和胃、开窍醒神、透络活血等多方面的功效,因而在COVID-19的预防及治疗阶段得以广泛应用。内服及外用芳香类中药具有突出且确实的疗效,其作用的多环节、多因素、多途径既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又体现了“治未病”及“内病外治”的思想。文章以温病理论为指导,提出芳香类中药防治COVID-19的作用机制及理论依据,研究临证应用思路及策略。诊疗过程中要重视“祛湿、透邪”,明辨湿邪寒热性质,恰当使用芳香类药物;辨明湿与温之孰轻孰重,重视因势利导,透邪外出;辨病位,即邪在上中下三焦所属的部位,注重脏腑功能和三焦气机;最后还要辨卫气营血浅深层次,采用芳香类中药干预COVID-19的发生发展。总之,文章旨在通过探讨COVID-19的证候及传变规律,继承发挥古人运用芳...  相似文献   

20.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虚、浊、瘀、毒、衰五个方面,虚证以 脾肾气(阳) 虚和肝肾阴虚为主;浊是由于脾肾阳虚痰饮、水湿内停,湿浊内蕴;瘀是因虚致瘀,瘀阻肾络, 贯穿疾病始终;毒是指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停滞日久,胶着不去,在肾形成微型癥积,浊毒内聚, 毒损肾络,出现浊毒证;衰是湿浊羁留,肾功能衰败。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肾气衰败为本,湿浊血瘀、 瘀毒为标,即虚、浊、瘀、毒、衰相互夹杂为其病机。治疗原则以补脾肾为本,以祛湿降浊、活血祛瘀、解毒 排毒为标,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复杂,临证要紧抓病机,结合整体与局部,内外兼治,才能收到良好 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