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及对照组25例,观察组行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6周。采用徒手肌力测定法测定两组治疗前(T0)、治疗后即刻(T1)、治疗6周(T2)下肢肌力(踝跖屈肌、膝伸直肌、髋伸直肌),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对观察组肌张力进行评定,采用GMFM中D和E功能区对两组不同时点进行步行功能评定;采用足印法进行步态分析,计算步速。结果观察组T1、T2时点膝伸直肌和髋伸直肌肌力明显高于同组T0时点及对照组,T1、T2时点GMFMD、GMFME评分明显高于同组T0时点及对照组,T1、T2时点步行速度明显高于同组T0时点及对照组,P均<0.05。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肌力训练能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力及步态功能的改善,并不增加肌张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程度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电针、推拿治疗,评估两组患儿痉挛程度和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GMQ)、精细运动(FMQ)和总运动(TM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治疗配合中医电针、推拿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程度及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于敏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23,13(1):39-43
目的分析Bobath技术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效果。 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于海安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的64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Bobath技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悬吊运动训练+Bobath技术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患儿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中粗大运动发育商、精细运动发育商、总运动发育商评分以及平衡量表评分、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悬吊运动训练配合Bobath技术方案可提高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有助于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瘫儿童运动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瘫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引导式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患儿给予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患儿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起立行走时间及移动功能;检测比较两组患儿10 m步行时间及1 min步行距离;比较两组患儿的儿童功能独立评定量表(Wee FIM)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的10 m步行时间短于对照组,1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的Wee FIM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脑瘫患儿进行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明显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步行功能,提高患儿的自理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系统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其对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19例,观察组行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予常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88量表)D、E能区评分评价下肢站立、行走及跑跳能力,采用ADL量表评价日常活动能力。结果治疗12周,两组GMFM-88量表D、E能区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站立与步行功能,提高其ADL。 相似文献
7.
36例偏瘫型脑瘫婴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以Bobath技术治疗为主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治疗,健侧上肢配戴连体袖套,限制健侧上肢活动,并诱导患儿患侧行伸手抓、握持、手口协调等运动,每天2h,每周5d,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定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患儿的精细运动及粗大运动能力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认为早期应用CIMT对偏瘫型脑瘫婴儿运动功能发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聪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135-135
目的观察减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双下肢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5.0岁6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运动治疗、针灸、电疗、站立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减重训练,6~8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FMA评分和MB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80d后FMA和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重训练对脑瘫患儿双下肢肌力训练有明确效果,能提高患儿的康复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肌注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效果。方法痉挛性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行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肌注BTX-A。分别于治疗2周及3、6个月评价疗效,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Ashworth评分)评定痉挛程度,采用儿童改良巴氏指数量表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2周及3、6个月两组Ashworth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治疗后各时点Ashwort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3、6个月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BTX-A肌注联合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重心摆动面积测定方法、表面肌电图(sEMG)以及平衡功能、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等作为评价指标,观察悬吊技术(SET)对脑卒中病人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病人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人在医院登记的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等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悬吊技术。采用重心摆动面积测定方法、sEMG以及平衡功能、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等,评价两组病人躯干控制肌群(左右竖脊肌、腹直肌)sEMG、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MBI)、站立位重心摆动面积、左右竖脊肌和腹直肌sEMG值及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评分、MBI指数、FMA评分、站立位重心摆动面积、左右竖脊肌和腹直肌sEMG值及SF-36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相较于常规康复干预措施,悬吊技术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病人平衡功能,更有利于病人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提高,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6)
目的探讨推拿配合智力训练对脑瘫伴智力障碍患儿智力发育水平、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瘫伴智力障碍患儿1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智力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智力发育水平、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22%与77.97%,P0.01)。治疗后,两组智力测试发育商(DQ)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运动粗分、运动发育指数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推拿配合智力训练治疗脑瘫伴智力障碍临床疗效确切,且可明显提高患儿智力发育水平、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在降低脑瘫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改善主要照顾者应对方式、促进患儿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及其主要照顾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同时就"家庭姿势管理"技能对其主要照顾者进行培训;对观察组患儿及主要照顾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协同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采用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和简易应对量表(SCSQ)对两组患儿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家庭姿势管理"执行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SCS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显著小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家庭姿势管理"执行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主要照顾者(P 0. 05)。结论应用协同护理模式对脑瘫患儿及其主要照顾者进行干预能显著降低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改善主要照顾者的应对方式,提高"家庭姿势管理"执行力,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及护理特点。方法对68例痉挛型下肢瘫痪患儿采用电刺激定位下多位点注射治疗,3d后开始康复训练。注射后对症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不良反应。同时,在治疗前、注射后3、7d,1、2、3个月分别进行肌张力、粗大运动评定。结果 68例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有效率100%,显效95%,注射后3d起效,疗效维持时间3个月,与注射前比较有明显改善。结论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有效,注射前认真做好患儿评估,做好心理护理,注射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是维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998年以来 ,我院对 15 8例痉挛型脑瘫肢体畸形患儿施行矫形术 ,效果良好。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94例 ,女 64例 ;年龄 3~ 14岁 ,平均7.6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双侧或单侧上肢肘关节屈曲、前臂内旋或外旋畸形 ,双上肢不能平举 ,腕下垂 ,手指活动不利 ,持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发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利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的精细运动量表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及精细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粗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9)
目的探讨早期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对老年脑卒中病人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0例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基础上采用早期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观察两组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平衡功能评分以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平衡功能和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老年脑卒中病人采用早期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能提高病人肢体平衡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燕向守娟王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8):2744-2747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有氧康复运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有氧康复运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肌张力、生存质量、运功功能,同时检测病人血清BDNF、NSE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1%(P<0.05);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PDMS-2)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BDNF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SE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有氧康复运动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中医证候积分、肌张力、生活质量、运动功能和血清BDNF、NSE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鼠NGF对急性脑梗死后肢体痉挛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本院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运动康复和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鼠NGF肌肉注射治疗,两组均治疗35d。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采用采用改良 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MAS)、简易Fugl-Meyer评分法(FMA)和Barthel 指数(BI)评定患者肢体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①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比、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基线数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明显高于对照组(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AS评分显著下降、FMA 及BI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mNGF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肢体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恢复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NL关键词 鼠神经生长因子;脑梗死;痉挛;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颈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头颈部训练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头颈部训练),两组均连续训练6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Motricity指数下肢肌力(MI-L)积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MI-L积分、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周、6周后两组的MI-L积分、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升高,且6周后的显著高于3周后的(P均=0.001)。与常规康复训练组治疗后6周比较,头颈部训练组治疗6周后的MI-L评分[(59.45±10.12)分比(72.88±11.43)分]、BBS评分[(36.67±7.78)分比(45.39±8.11)分]和FMA评分[(21.46±4.85)分比(24.72±5.09)分]升高更显著,P均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中结合头颈部训练可有效增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邓丽丹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2,(18):109-112
观察1例痉挛型偏瘫患儿术后的运动康复疗效,总结分析护理要点。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患者展开循证护理,同时结合实践护理经验进行护理要点总结。治疗期间患儿能配合,通过综合康复治疗25d后患者无疼痛,能独立行走,平地行走时左足跟可以着地,尖足步态改善,下蹲时可以蹲稳。出院后随访无异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