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由《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三门课程组成,旨在阐明和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指导临床各科的辨证施治。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既有鲜明的理论性,又有中医临床的实践特色,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和基石。由于该学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宋建平 《中医杂志》2007,48(5):462-463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修订学科目录时为中医学新设置的一门二级学科和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原三门二级学科。1998年广州全国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研讨会认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病条辨》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历代医家和现代的研究成果,研究和阐发具有普遍意义的辨证论治原则、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生在学习《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课程时存在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尚未接受中医临床课程的辨治思维训练,而对于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比较完善,已经对现代西医诊治思维有了深入了解的客观学情。基于此,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教学过程中融入西医诊治思维(疾病诊断、重症判断、生理病理、病程发展等)可以促进中医学生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内容的理解,增强中医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西医诊治思维能够加强中医学生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专业知识的掌握,以促进学生中医辨治思维的建立;能够加强对西医临床资料的运用,以提升中医学生的临床胜任力。  相似文献   

4.
柴可夫 《中医教育》2000,19(6):45-46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病条辨》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吸收历代医家和现代研究成果,研究和阐发具有普遍临床指导意义的辨证论治原则、规律和方法的一门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现根据该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我院多年来培养该学科研究生的情况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5.
谢忠礼 《中医杂志》2011,52(15):1348-1349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中医学新设置并命名的一门二级学科,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三门课程。对中医经典课程在培养中医临床人才中的作用与地位作了评价,分析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整合前后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内涵及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修订学科目录时为中医学新设置并命名的一门二级学科和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三门课程,目前全国各中医院校本学科多数所含三门课程仍互为独立,教材亦各成体系,尚未融成一体,中医界对本学科的设立及界定也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应主要研究临床疾病诊治规律;进行病证规范化研究;使学生面对病人知道该用什么辨证方法并能准确辨别病证。根据上述思路,我们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及《温病学》内容揉合提炼,编写为《中医临床基础》教材,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搜集疾病信息,进行辨病、认证,并以此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7.
<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股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一书,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金匮要略》中二百零五方,有方缺药以及单方之外共二百二十八方,组方严密,用药精当,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学习。其用药最突出的大致有以下几点:①  相似文献   

8.
医德教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形式需要创新。医圣张仲景的"医德"思想通过规范化的"辨证论治"临床行为实践而来,《伤寒论》蕴含丰富的医德人文思想。基于《伤寒论》课程将"医德"纳入规范化的教学设计思想,我们在《伤寒论》教学中探索通过强化对《伤寒论》教学融入式地开展医德教育,将医德学习有机融入到中医临床经典的知识体系学习中,并进而提升了医学生医德认知;根据教学实践总结,提出"医德融入"的中医临床经典教学理念,探讨促进医学生专业知识和医德意识同时提升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课程内容主要是讨论临床疾病的辨病、辨证论治.教学过程中理论必须联系临床实际,授课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临床能力,既是教师,又是良医,才能教好《金匮要略》中医经典课程,也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人才.管理层应对上述课程准确定位,重视对讲授《金匮要略》课程教师的临床素质培养与管理,注意提高其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医经典课作为中医院校医学专业教学的主要课程,历来就是中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教研室负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均属中医经典课,其中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均为东汉时期张仲景所作,距今上千年,其文辞古奥,  相似文献   

11.
乔模  乔欣 《山西中医》2011,27(12):1-3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是杂病的基本辨证体系和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中辨证论治方法运用的比较研究,显示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共涉及全书14种疾病,约占《金匮要略》一书所论疾病的35%,计有28证次。由此可见,张仲景早已把六经辨证广泛地运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突显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其原书《伤寒杂病论》的基本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似是其辨治杂病的变通或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2.
王付  罗国新 《河南中医》2003,23(10):1-2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被整理、厘定、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伤寒论》者多局限在《伤寒论》方面。治《金匮要略》者多局限在《金匮要略》方面。而不能站在《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仲景所论的本质正是辨治疑难杂病的专著。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疑难杂症,贵在从整体角度研究和发掘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及应用性。从整体角度培养临床应用的整体素质,在整体中认识六经、脏腑等辨证论治的特点,使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3.
正"学经典,做临床"是近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创新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方案的战略性举措,也是中医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临床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注重经典,突出临床"将成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伤寒论》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中医高等院校必修课程。其不同于单纯的基础课和理论课,是兼备了基础及临床学科的性质,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对临床各科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临床课程。  相似文献   

14.
张磊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研究颇深,学识渊博,医术精深,德冠杏林,誉满中州。兹选择张老临证治疗内科疾病验案3则,包括背痛、发热、便秘,探讨其辨证论治的临床思路,以启迪后学。  相似文献   

15.
六经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六经辨证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个性;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两书。两者相互相成,构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6.
当归四逆汤为《伤寒论》中治疗血虚寒凝所致厥阴寒证的代表方,现代临床根据"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将该方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并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将就当归四逆汤在各科的临床运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结合原著条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辨证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先辨病证,再辨方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辨证的基本原则,"方证相对"和"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此项研究是将《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四门学科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建立五脏系统,区分病症进行辨证论治,辨证方法抓住五个环节: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将辨证论治与中医临床有机结合在一起,《伤寒论》被称作方书之祖,用方用药十分精妙。通过研究《伤寒论》中"四神方",并阐明对火神方的认识和理解,分析其用药规律和本质内涵,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通过对《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含义以及对中风病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的探讨,以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学习与理解,并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