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永刚 《西部中医药》2008,21(10):12-13
半夏泻心汤主治病证的病机为寒热互结。寒热互结的提法最早见于《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但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寒热两种性质截然相反,不可能互结。其实寒热互结实为寒热错杂,对其君药的认识主要有以半夏为君、以黄连为君、以半夏黄连为君、以黄连干姜为君等4个方面,但通过分析半夏泻心汤方名与药物剂量可以提示半夏泻心汤之君药应为半夏。  相似文献   

2.
霍炳杰 《河北中医》2012,34(2):222-222
半夏泻心汤为张仲景名方,高等教育中医药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第6版中将半夏泻心汤病机解释为寒热夹杂痞不仅有热邪,还兼有寒邪,寒热错杂导致脾胃气机升降逆乱,因此需要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整气机[¨,符合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中论半夏泻心汤治疗"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调节脾胃气机的代表方,临床广泛用于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所致的各种疾病。吴文尧教授从医数十年,治疗脾胃病经验丰富。总结半夏泻心汤基本病机,分析其辨证思路及临证经验,以期得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证病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年莉  车庆云 《四川中医》2001,19(11):76-77
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其中以清代医家柯韵伯“寒热之气互结”之说影响最广,本文认为“寒热之气互结”在理论上让人难以理解。结合古今医家论述及我们的教学与临床经验,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当是湿热内蕴肠胃略兼中气不足。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分享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疾病临床经验。从半夏泻心汤方解入手,针对脾胃疾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病机,分享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辨证、药物配伍、药物计量大小以及与经方、时方合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辨证运用,从而扩大本方的应用范围,灵活运用古方。方法从本方的功效和病机入手,介绍了李廷荃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症、泄泻、复发性口腔溃疡三个典型病例。结果半夏泻心汤能够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且有清湿热、补脾气的功效。结论凡符合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调所引起的病症,勿需拘于病名,只要从半夏泻心汤的功效和病机为切入点辨证论治就可随症治之。  相似文献   

7.
曹秋实  张智华  柳琳 《光明中医》2016,(16):2423-2424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半夏泻心汤的证治机理,治法用方特点以及临床加减运用。方法通过查阅原文古籍以及相关文献,并结合梅国强教授在临床上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进行简单阐述。结果发现半夏泻心汤的病机多宗于寒热互结于心下,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治法上采用辛开苦降,平调寒热,攻补兼施之法。结论在明确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用方特点的前提下,抓其主证并结合实际进行酌情加减,可治疗多种脾胃疾病,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临床上痞证可以分为热痞证、寒热错杂痞证和虚痞证3种,其病机均与心相关。热痞证与寒热错杂痞证皆由心中有热所致,治疗采用泻心汤类方,清泻心中热邪以消痞。热痞证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亢盛,附子泻心汤证则兼有肾阳虚衰;寒热错杂痞证如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上炎、脾胃虚弱,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热脾虚、水气内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心中有热。虚痞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脾不足,治以温补心脾为主,旋覆代赭汤证属于心阳不足、脾虚有痰,桂枝人参汤证属于心脾两虚兼有表证。  相似文献   

9.
泻心汤类方源自《伤寒杂病论》,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等,以半夏泻心汤为中心,加减化裁为泻心汤类方,共计8方,14味药。泻心汤类方从其立法来看,温清并用、甘苦兼施,能调中焦阴阳之失衡,寒热之错杂,对胃肠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契合胃癌虚实寒热错杂之病机,对胃癌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于临床中研习《伤寒杂病论》,细揣古今医家之治验,略有所悟,文章就泻心汤类方来探讨胃癌之治疗。  相似文献   

10.
尚云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对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师认为胃痞之病辨证以脾胃为主线,病因有气滞、食滞、痰湿、湿热等,病机为中焦脾胃虚弱,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虚实寒热夹杂。以半夏泻心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以益气健脾,治疗胃痞临床效果良好。现对尚云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辨治胃痞病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消渴病传统的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机及据病位立上、中、下三消而论的治法已原不能满足临床的运用。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以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辛开苦降相反相成法为配伍法度的代表方剂,本文试从其组方要义并结合消渴病以脾胃立论的病机,浅要谈谈半夏泻心汤在消渴病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孙丽珍  王三虎 《中医药导报》2019,25(16):131-132,141
总结王三虎活用半夏泻心汤的经验。王三虎认为半夏泻心汤方组方精简、配伍严谨,针对寒热错杂,气机不利,虚实夹杂的病机,灵活应用可达散寒除热、疏利气机、补虚泻实之效。平调寒热可调整阴阳,辛开苦降方可疏利气机,甘苦辛并用可补虚泻实,应用时贵在辨病辨证相结合、方证对应。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病的名方,出自《伤寒论》,主治脾胃不和,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所致痞证。半夏泻心汤的创立,为脾胃病的治疗开辟了法门。笔者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和现代研究成果,对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作一探讨,以交流并救正于同道。1 半夏泻心汤辨“证”论治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属中医脾胃病范畴,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呃逆嗳气,胃脘部胀闷不适纳呆乏力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病症一般有虚弱征象,正为半夏泻心汤主治证。因为从病证看,半夏泻心汤以心下痞,呕逆,肠鸣下利,苔腻,脉濡为辨证要点,从病机看,凡病程较长疾病,单纯实证、单纯虚证少…  相似文献   

14.
1、辛开苦降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内经》对于脏腑功能失调、胃肠寒热错杂的病证有明确的论述。张仲景根据《内经》理论,开创了辛开苦降法的先河,将寒热苦辛之品共用于湿热、寒邪阻于中焦的病证,其病机特点多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病位多以脾胃为主。涉及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小陷胸汤、栀子干姜汤、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有和中降逆、消痞散结之功,王振亮教授认为其主治证为中焦阳虚,热结于内,寒热互结中焦。通过对王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斑秃、红斑性胃窦炎、咽部憋紧等4则异病同治案例的分析,总结半夏泻心汤的主治功效,以期为运用半夏泻心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其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的组方格局,符合脾胃病邪陷胃肠的病机特征,是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胃肠不和病症的常用方。沈舒文教授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随证化裁治疗脾胃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基于《黄帝内经》“清浊相干”理论,对脾胃病病机及半夏泻心汤对脾胃病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认为“清浊相干”是由于清浊二气混杂,所引起的阴阳逆乱、气机失衡的病理状态,可以用于阐释归纳脾胃病发病机制。基于“清浊相干”理论,可将脾胃病病机总结为脾胃气乱、营卫失和及寒热相争。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剂,在治法上兼顾辛开苦降、通调营卫、寒热并调,可以通过调节气机升降、兼顾表里阴阳、兼施虚实补泻,从而达到调理脾胃病“清浊相干”病理状态的目的。结合现代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半夏泻心汤能够调节胃肠动力、恢复消化系统黏膜免疫屏障功能,并且具有在寒凉药物及温热药物并用的情况下发挥最大治疗效用的特点,与半夏泻心汤在“清浊相干”理论下发所挥的治疗作用相对应。深挖“清浊相干”理论内涵,并基于该理论探讨脾胃病病机及半夏泻心汤的治疗作用,能够进一步挖掘脾胃病与“清浊”理论的内在联系,为脾胃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及理论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半夏泻心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创制,原为治痞之主方,家传以之治疗小儿暑泻,经世代验证,疗效确凿。吾父王武振老中医尝指出:半夏泻心汤虽为痞证而设,然其临床运用,大不必拘于痞之一证。考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指征,当不越寒热互阻与虚实夹杂两端。凡辨证为中焦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可径用之。大量的病例表明,小儿暑泻之病机,多为脾胃气虚、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为张仲景寒温并用之代表方剂,该方具有辛开苦降,寒温平调之效,用于治疗脾胃升降失序,寒热互结于心下之证,可见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微腻,为临床常用之有效方剂。本文从《伤寒论》原文论述半夏泻心汤证病因病机及其组方特点,重点介绍李秋贵主任医师临证应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呃逆、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的经验与体会,指出心下痞、呕逆、大便不成形是本方证候特点,临证只要抓住脾胃升降失序、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投以本方化裁治之,均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四逆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逆泻心汤由四逆散和半夏泻心汤舍方而成。疏肝健脾,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行气活络,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尤其是活动期渍疡,临床疗效显著。其立法依据为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寒热互结是发病主因,木郁络阻是重要病机。基于理论分析、临床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而拟定四逆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