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新蓉 《国医论坛》1995,10(2):38-39
在中医学中,“毒”的概念是相当广泛的。而在今人的观念中,“毒”或“毒药”的概念也是非常明确的,前者指“凡对生物体有危害的物质,或有这种物质的东西”(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版,1971:93)。后者指“毒性大而很少或没有防治意义的物质,在我国药典中规定的‘毒药’则系毒性大而容易引起严重中毒甚至死亡的法定药品”(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221)。这种意义的“毒”,在医药古籍中也常见到,如《本草纲目·本部·巴豆》条云其性味曰:“辛、温、有毒。”又如《千金·食治·鸟兽第五》:“鯸鮧鱼有毒,不可食之”(鯸鮧鱼即河豚鱼的古别名)等。可见毒性大或剧毒的物质和药物的概念是相当明确的。  相似文献   

2.
小议中药之“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药物总称、药物偏性及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三个方面来论述中药之“毒”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多数中药使用比较安全,然并非所有中药用之“绝对安全”,特别是有毒或药性峻烈的药物,使用不合理同样会有弊病。因此,研究中药有毒和无毒的转化关系,掌握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应重视。本文综合有关文献对中药之“毒”的论述及其应用原则,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4.
从中药的化学有效成分谈中药的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化学有效成分是中药功效的物质基础,是中药质量的决定因素,有效成分含量不同,质量不同,其用量有别,有效成分含量低的,用量宜重;有效成分含量高的,用量宜轻。我们在实施一系列中药质量标准化的同时,中药师应积极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让医者知其药性,品其优劣,对证选择中药的用量。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中药材生产、经营、使用规范。  相似文献   

5.
中药制剂过程蕴藏着中药"毒-效"合和关系,是实现中药"减毒增效"的重要环节。该文从制剂角度阐释中药制剂复方合煎、中药制备工艺、剂型及给药途径、辅料品质等对中药"毒-效"的影响,指出应从中药制剂全过程、基础研究及中药现代制剂角度加强对中药"毒-效"关系的整合分析,探寻制剂过程中"减毒增效"的机制,明确中药制剂在中药"毒与效"中的核心地位,确保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中药使用历经数千年,但对于中药之毒性一直存在误区,简单认为“中药有毒”、“中药无毒”的描述同样是片面的。本文分析了中药和化药关于“毒”的不同含义,认为传统记载有毒的中药可以分为“不良反应较多的中药”和“具有机体损害作用的中药”,前者主要指作用复杂且作用较强的中药,后者则为含有明确毒性成分或强药理效能成分的中药,由此形成科学的表述方法,为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中药物质有效成分基础研究应通过成分研究、组合成分研究、复方成分研究,对中药“毒”与“效”的科学内涵和物质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中医药有偏见的许多朋友认为,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属于致癌物,再与存在不科学性的中药合二为一变为一种药,必然是毒上加毒.而中医药的拥护者则认为,药酒本是中医药的一种有效、方便的剂型,其药效相对稳定、安全.孰是孰非?酒与药酒是不是药?中医药学认为,酒性温,味辛、苦、甘,具有温通血脉、宣散药力、温暖肠胃、祛...  相似文献   

8.
中药不传之秘,在用量上。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用量太少发挥不了治疗作用,用量过大会发生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在确定用量时,应该注意以下用药“十别”: △体质不同,用量有别体质虚弱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差,用量过大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故用量宜酌减;体质壮实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  相似文献   

9.
方剂学中的“毒”是指外感邪气,或无形之邪热,或浊毒邪气.治疗宜扶正解毒、清热解毒、化浊解毒.“糖毒”指消渴为病时人体之湿热邪气,其致病特点为缠绵难愈,易夹瘀夹痰.治疗“糖毒”应以健脾升阳化湿为基础,兼顾他邪,以阻消渴病变之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中药的效-毒双向作用机制探讨加强用药监护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1月期间在医院进行疾病治疗期间接受药学监护管理的140例患者为研究样本,根据药学管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开展基础的药学监护服务,旨在帮助患者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安全性和效果。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中药的效-毒双向作用机制出发,为患者提供优化后的药学监护工作。评价两组用药监护环节的管理质量及两组患者对药学监护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病历分析、药物过敏性评估、药物相互作用评估、药物的选择、身体症状、治疗效果、药物服用情况回顾、持续安全性观察、药学知识宣传方面的管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药学监护流程、药学知识的宣传、药物效果、药物安全性、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理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重分析中药效-毒作用机制,并以此为依据开展药学监护工作能够进一步加强用药环节的管理水平,患者的满意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中药细辛用量之探讨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0007)廖建萍主题词细辛/投药和剂量细辛/治疗应用细辛,为临床宣通内外,发散风寒的要药。其用量,首载于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用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明朝李时珍的《本...  相似文献   

12.
13.
中药用量单位之古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医药大多一人兼之,对中药应运的分量虽凭经验,但以称、以量、以数等方法的剂量单位是非常讲究的。现今中医院的出现已导致中医药工作的相对独立,医者如仍习惯以条、只、枚等为单位在处方上出现,势必造成剂量的大误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不同实例,阐明了中药的自身因素(品种、入药部位、采收期、年龄)、产地、贮藏时间、炮制等对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对中药用量单以重量为标准存在的问题作了讨论,建议医药工作者使用中药时应考虑其内在质量,并根据有效成分含量调整用量.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近年来,临床以"毒损肾络"立论治疗本病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重在剖析中医之"毒"与DN的密切关系,为临床治疗DN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含有一定毒性的中药治疗癌症进行阐述。笔者认为使用"毒药"治疗癌症晚期患者,对其生存和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伴有转移的患者。灵活地运用中医学理论,客观地认识中药的毒性,熟悉毒性中药品种及所含毒性成分,掌握其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化规范化治疗,可预防毒性中药中毒事件的发生。笔者从4个层面去认识毒药治癌的可行性,并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去展望毒药治癌的规范化使用。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中田敬吾博士著文,就中日两国中药用量作了比较,并对我国给药量较大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中田氏举出某大夫开列的处方:诊断:原发性高血压:证型:肝阳上亢;镇肝熄风汤加减:代赭石30g,牛膝30g、龙骨15g、牡蛎30克,地黄15g、白芍15g、玄参15g,麦门冬15克、延胡索6g、山查子6g,茵陈10g、南星6g、挑仁12g、红花6g、石膏30g、大黄1g(合计227g)。指出现在中国的给药量远远高于日本,往往达到数倍乃至10倍之强。关于中日两国给药量的差异,历来有各种看法。中田氏将其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五点:1、中国煎药方法粗糙,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中药是天然物质,无毒、无副作用,这是对中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事实上中药的毒性是其药性的组成部分。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药物的特性(属性)。“毒”与中药治疗作用密切相关,“毒”与“药”相通,因为“毒”反映了中药的偏性和治病功能,所以古人将“毒”作为药物的代称。  相似文献   

19.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之功效,治疗重症疾病中疗效独特,但具有明显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附子存在不经炮制、煎煮时间愈短、给药量愈大,则毒性愈大、药理活性愈强的规律,但其药物作用和毒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不同的炮制方法可利用其毒性作用,使其转化为治疗作用。附子经较长时间煎煮后,其有毒成份会被破坏,而有效成份也随之部分流失;水溶液的镇静、镇痛、抗炎等作用随水解时间而逐渐减弱,而有效成分总乌头碱含量不会发生变化。合理的配伍,不仅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减少不良反应,还可增强附子疗效,使其应用范围扩大。科学、合理地控制附子使用剂量,其发生严重毒性反应的机率则非常小。  相似文献   

20.
对中药的毒性进行全面认识,分析中药的毒性产生原因,合理评价,正确辨证论治,炮制配伍得当,准确用药以发挥中药毒性独特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