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起上海市长宁区对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进行了有序探索,已形成了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社区首诊、政策支持到位、薪酬绩效考核的良性循环局面。通过对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做法、签约服务内容要求与绩效考核和服务成效进行总结探讨,旨在为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并提出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内涵、完善服务体系是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保障和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开始,以为辖区居民开展签约服务为基础,全方位开展居民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病患者进行签约。目前辖区60岁以上老人、慢病患者签约服务已达饱和状态,为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疾病预防和控制从源头抓起。接下来签约重心必须向功能社区转移,从而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服务的有效性和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依从性,改善医疗服务秩序,让社区居民有更显著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3.
背景 随着签约服务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也日渐显现,目前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等均缺少政策匹配制度。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促进签约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高居民签约获得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方向。目的 探索信息分诊模式下“1+1+1”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为做实做细签约服务工作提供基础。方法 按基线可比选取2019年度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地区服务人口在5万~10万的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情况(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考核分)及随机分层抽取各医疗机构每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的10%,分为干预社区和对照社区,其中1家为干预社区即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1年;以自制问卷形式、医院信息系统和签约APP信息同步开展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签约居民首诊意愿就诊率、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家庭医生服务满意率等指标的统计,汇总分析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的干预社区签约居民首诊意愿率和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高于4个非干预的对照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与其中3个对照社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类似于政策性干预签约服务,服务效果较好,可推广应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落实出台各项干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汪道琼  白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0):1243-1247
背景 老年人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人群,但是由于家庭医生数量不足、老年人健康意识不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重视服务数量等,出现了“签而不约”的现象。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升社区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黏合度的效果。方法 2018年4-10月,成立品管圈“家医圈”,确定主题为“提高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的黏合度”,按品管圈活动的步骤实施各项活动。通过电话调查活动前后100名签约老年人在电话咨询、门诊就诊、住院、健康体检、上门服务方面接受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情况,以接受过任一服务老年人在所有老年人中的占比来反映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的黏合度。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黏合度(67.0%)明显高于活动前(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标率为87.2%,进步率为49.2%。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明显提高社区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的黏合度,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和利用率,促进社区老年人与家庭医生之间的关系,为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和分析某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状况,为该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方法 在前期文献研究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该市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500名门诊患者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较低,完全熟悉和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的居民仅占24.39%;70.73%的调查对象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但存在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健康状况等的显著差异。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和形成上同时具有集中性和差异性。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当地居民需求为导向,多层次、多类型、多服务方式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是有效提高签约居民服务利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然而,尽管在各种政策指导下,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和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区居民的签约率仍不到30%,家庭医生的服务利用率仍较低。明确社区居民的签约决策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对提高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进一步优化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对社区居民签约决策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为进一步优化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建议。方法 于2018-05-04至2018-05-25,采用方便抽样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签约和未签约居民共201例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签约倾向及签约服务利用情况。对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居民的签约倾向、签约服务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无序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有序分类变量或定量变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退休/离休居民更多地选择签约并利用家庭医生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没有签约经历的居民相比,有过签约经历的居民更有意愿与家庭医生签约,且更多地选择签约并利用家庭医生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签约倾向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呈正相关(P<0.05);签约服务利用情况与年龄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呈正相关(P<0.05),与个人月收入呈负相关(P<0.05)。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优先从注重家庭医生能力提升、维护家庭医生形象、做好家庭医生及签约服务内容宣传工作、保障对社区就诊居民的服务质量、丰富健康管理的服务内容等方面做出改进;此外,家庭医生签约人群覆盖范围有待向年轻、在职、高收入群体扩展。  相似文献   

7.
合肥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合肥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情况,探讨社区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家庭医生服务的推进提供政策性建议.方法 2016年3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合肥市480名社区居民进行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医生签约意愿情况、家庭医生服务内容需求、家庭医生的信任度的调查.结果 46.04%的社区居民不熟悉家庭医生政策;47.50%的社区居民有签约意愿;不同的年龄、婚姻状况、医保类型、月收入、慢性病程间的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签约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50%的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信任.结论 合肥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有待加强;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对社区居民进行饮食、运动指导,增加对疾病的管理,能提高居民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8.
背景 功能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未能有效契合功能社区人群基本健康需求。目的 探索构建功能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并确定其权重系数,为确定功能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及其实施优先级等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在前期需求调查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于2020年7-10月邀请16位社区卫生等相关领域专家举行专家座谈会,初步确定功能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的一级项目、二级项目,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功能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服务项目权重。结果 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熟悉程度为0.963、0.975,判断依据为0.881、0.881,权威系数为0.922、0.928,肯德尔系数为0.194、0.219(P<0.001)。确定功能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包括5项一级项目、46项二级项目,一级项目为基本服务、职业人群服务、职业人群个性化服务、学校服务、养老机构服务,权重分别为0.320、0.109、0.068、0.320、0.183,一级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为0.008,二级项目判断矩阵的CR分别为0.018、0.027、0.027、0.006、0.009。结论 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功能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及其权重较为科学,结果可信,可为制定及实施功能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实施延伸处方,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居民慢性病管理,完善社区"长处方"用药政策,建立社区延续上级医院用药医嘱的药品联动机制,积极引导签约居民社区首诊、有序转诊,有益于建立类似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的首诊制度。同时,能协同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加强家庭医生医保服务的监管,逐步建立以签约居民为切入点、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医保费用管理机制,探索家庭医生管理签约居民医保费用试点工作,使家庭医生逐步成为医保费用管理的守门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山东省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评价状况及其签约意愿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提高居民签约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山东省6个地区的618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服务项目上,社区居民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深圳市福田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并对该服务模式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在全区78家社康中心随机抽取8家社康中心,再从这8家社康中心随机抽取425名已签定家庭医生服务合约1年的居民,对比这425名居民签约前后1年社区首诊率的变化。福田区78家社康中心自2012年1月起,全面推行了家庭医生制服务,在居民自愿签约的基础上,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预约式社区首诊和社康中心-医院双向转诊、举办医院专家预约式门诊诊疗等服务。结果通过制定家庭医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具有"利益共同体管理模式"的全科服务团队、推行家庭医生首诊负责制、实施健康管理临床路径,签约居民在签约后的社区首诊率较签约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自愿签约为基础并实施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措施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能吸引居民到社康中心接受服务,改善签约居民社区首诊意愿,有助于推动社区首诊制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探讨其对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05-01至2017-06-30温州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梧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社区居民560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社区家庭医生组(单纯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两组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度、签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560份,回收有效问卷54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两组居民性别、年龄、平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医保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居民的签约意愿高于社区家庭医生组(P<0.05)。社区家庭医生组居民就医可接受距离、就医行程时间短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P<0.05);社区家庭医生组居民担心误诊漏诊、延误病情、用药不规范、转诊不方便发生率高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P<0.05);两组居民担心服务态度不好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有助于提高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认可度,提高其签约意愿,可有效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居民分层就医、优化医疗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13.
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伍的主体和核心力量,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我国各地区持续推进,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已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是尽快解决全科医生不足、有效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与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相关的最新文献,介绍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下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现状,分析目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本研究提出应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服务水平,规范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强化社区全科医生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全科医生运用电子医疗信息的能力,以期提高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效果,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为南京市浦口区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星甸街道、泰山街道、汤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共31名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采用自制访谈提纲,访谈内容包括:简单介绍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家庭医生签约后的特色服务项目与主要服务内容;签约居民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和困难等。结果 目前南京市浦口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包含门诊签约和社区签约两种形式,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接受程度较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慢性病老年人吸引力最大。开展的特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含家庭医生APP线上交流;家庭医生公布手机号以方便沟通;发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卡,享受特定医疗服务项目折扣。签约居民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签约居民根据就医需求可自行前往二、三级医院,不需要家庭医生为其进行转诊;家庭医生APP转诊预约功能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签约流程过于繁琐;如何界定家庭医生手机咨询服务时间;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职责界定不清;激励机制不健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签约后药品种类配备不全;原全科医生引入家庭医生模式后工作量增加、精力不济;家庭医生APP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的开发。结论 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较好,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建议政府财政投入到位,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医保助力家庭医生,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家庭医生医疗知识培训与沟通技巧,招募家庭医生人才;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的品种以及医保报销的常用药物;完善家庭医生APP;切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社区门诊患者签约家庭医生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签约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上海市闸北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患者100名,进行现场调查。结果社区门诊患者签约家庭医生的意愿一般,为56.9%。影响签约的因素主要有:(1)不清楚签约家庭医生可获得的好处,签约顾虑过重;(2)担心签约家庭医生实行社区首诊,影响自由就医;(3)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较低,担心延误治疗。结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接受需要一定的过程,家庭医生能力的提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社区高血压患者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后的血压变化。方法将本社区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家庭医生团队按签约内容为其提供规范服务;对照组按一般管理提供服务。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血压达标率与知晓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生活习惯明显改善。结论家庭医生式服务能够提高社区医疗资源利用率,促进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预约就诊对缩短患者非医疗等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明显效果。然而,社区预约接受度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设计适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约就诊制度亟待解决。目的 分析社区居民预约就诊服务利用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预约就诊服务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2-3月,基于便利性原则在上海市黄浦区10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站点门诊,对1 000例就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及就医状况、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和利用状况、社区预约就诊服务知晓和利用状况。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预约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9.3%。993例被调查居民中,患病726例(73.1%);857例(86.3%)知晓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通过社区医院了解服务〔88.4%(758/857)〕。857例知晓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中,728例(84.9%)和家庭医生签约,698例(95.9%)知道签约的家庭医生是谁。993例被调查居民中,46.0%(457/993)知道社区开展预约就诊服务,其中,48.4%(221/457)使用过全科预约就诊服务,54.3%(248/457)使用过非全科预约就诊服务。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晓签约医生是谁会增加全科预约就诊行为,而有其他慢性病(除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呼吸系统疾病外)、对医生服务态度评价一般或比较好或非常好(相比于非常不好)、通过电视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会减少全科预约就诊行为(P<0.05);知晓家庭医生签约和签约家庭医生会增加居民非全科预约就诊行为,通过社区医院知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接诊医生态度评价一般或比较好或非常好(相比于非常不好)会减少非全科预约就诊行为(P<0.05)。结论 要改善社区预约就诊现况,需要重点从有长期慢性病随访或管理需求的居民入手,以夯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手段,并兼顾其他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在非全科预约就诊方面,还额外需要从优化门诊流程、控制等候时长等方面入手,通过践行分时段预约及便利的远程预约和解约方式,改进就诊患者的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社区中重度失能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相关中医药服务的利用情况,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改进对策。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某城市社区≥65岁且符合中重度失能评判标准的162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档案数据提取和自制调查问卷结合的方法,通过电话调查方式对中重度失能老年人进行调查,总结该社区失能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结果:该社区失能老年人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中医药体质干预,使偏颇体质转变为平和质,占比由2019年的35.2%增加到2021年的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能老年人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中的老年健康评估、物理检查、慢性病随访、中医体质辨识利用率较高,对慢性病长处方、双向转诊利用率较低。结论:通过对失能老年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情况分析,为改进辖区内失能老年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出了有益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落实医改政策的体现,是基层服务模式的转变。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导向,立足社区现有的卫生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组建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护-助团队,建立团队内部不同专业人员明确责任划分与分工合作机制〔医生依托医联体和院校专家资源建立纵向专家技术团队,不断加强家庭医生综合诊疗能力,提升签约管理水平;护士实施公共卫生管理能力提升,培养社区专科护士,建立护士健康管理室,保障签约患者综合性及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权益;纳非专业人员(护士助理)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协助团队承担更多事务性工作,分担团队工作压力,扩大服务覆盖〕;借助计算机智能协助定向分诊,强化、巩固医患之间的契约服务关系,落实连续性管理,提供差异性签约服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绩效考核的监督管理与激励机制,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纵深发展。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8年的实践探索,建立了一套自下而上的基层操作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践运行模式,效果肯定,社区居民签约率、规范管理率、慢性病控制率,社区就诊率、健康行为改善率、签约居民满意率、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提升率均不断提高,真实有效地推动了国家医改进程,有助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秩序形成,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20.
背景 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主体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是多病共存防治的主战场,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是获得更好的健康结果的重要保障。然而,鲜有文献研究多病共存患者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目的 探讨深圳市社区多病共存患者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6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多病共存患者进行基线调查,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背景下,分别于第6、12个月进行随访调查。采用初级卫生保健评估工具(PCAT)进行评估,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基线调查时社区健康服务评价总分平均为(84.57±19.72)分,第1次随访时总分平均为(93.74±15.34)分,第2次随访时总分平均为(98.39±15.15)分,各次调查多病共存患者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保险类型、有无签约家庭医生、近3年有无住院、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和治疗负担是社区健康服务评价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深圳市社区多病共存患者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呈逐渐升高趋势,签约家庭医生的患者有更高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多病共存患者的健康管理应以签约家庭医生为抓手进行全面、连续、整体、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