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山西省儿童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入院的100例川崎病患儿(川崎病组),其中,冠状动脉病变22例,无冠状动脉病变78例,另随机选取4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血清APN、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结果川崎病组患儿血清AP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NT-proBNP、cTnI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血清APN水平低于恢复期(P<0.05),血清NT-proBNP、cTnI水平高于恢复期(P<0.05)。在急性期与恢复期,冠状动脉病变组血清APN、NT-proBNP、cTnI水平均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结论APN、NT-proBNP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APN和NT-proBNP有望作为识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早期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陈书琴  陈桃  杜娟 《山东医药》2009,49(12):66-67
选择川崎病(KD)患儿30例,按有无冠状动脉病变(CAL)分为两个水平,CAL患儿12例,无CAL患儿18例。对照组20例。ELISA法测定两组血浆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脑型(GPBB)水平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发现KD患儿急性期血浆GBPP水平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患儿较急性期升高,急性期CAL患儿高于无CAL患儿。KD急性期GPBB与cTnI、CK-MB有相关性。认为血浆GPBB水平检测可用于KD辅助诊断,也可预测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在小儿川崎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徐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川崎病患儿45例,将其分为冠脉病变组与无冠脉病变组,选择同期来医院接受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川崎病急性期与对照组、川崎病急性期与恢复期、冠脉病变组与无冠脉病变组患儿血浆NT-pro BNP及CRP水平进行比较,并对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浆NT-pro BNP与左室射血分数及肌钙蛋白I(c Tn I)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急性期川崎病组患儿血浆NT-pro BNP及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儿;恢复期血浆NT-pro BNP及CRP水平均较急性期下降;冠脉病变组急性期血浆CRP值高于无冠脉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浆NT-pro BNP与肌钙蛋白值呈正相关性(r=0.657,P=0.021)。结论 NT-pro BNP及CRP可作为早期诊断川崎病以及有无冠脉损伤生化指标和疾病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25例,作为研究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60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缓解期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水平,并行心脏超声心动图了解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情况治疗。随机选取同期因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2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水平。结果在研究组中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研究组中,与急性期相比,缓解期血清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水平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伴有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P0.05)。结论抗内皮细胞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可能与川崎病血管炎及其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有关。急性期血清中抗内皮细胞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对早期难以确诊的川崎病有参考价值,抗内皮细胞抗体含量的增高对冠状动脉损害有一定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为川崎病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35例为川崎病组,以发热、皮疹为主诉的肺炎支原体或病毒感染的48例患儿为对照组,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同时,检测血中脑利钠肽水平,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值明显升高,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9 vs15.8,P<0.01)。恢复期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扩张比例显著高于急性期KD患儿(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水平与恢复期左冠状动脉内径(LCAID)、右冠状动脉内径(RCAID)呈正相关(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扩张在恢复期更有临床意义;脑利钠肽可作为急性期诊断川崎病的生化指标之一;急性期脑利钠肽值明显升高应警惕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  相似文献   

6.
探讨普罗帕酮治疗小儿川崎病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对 117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并发心律失常者在心电监护下静脉注射 (简称静注 )普罗帕酮。并在静注普罗帕酮前后分别测定血浆心钠素 (ANP) ,心脏指数 (CI)。结果 :总转复律为 78.6 3% ,合并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的转复律明显低于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 (73.5 9%VS 91.5 6 % ,P <0 .0 5 )。心律失常发作时患儿AN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转复后 ,CI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转复后 (P <0 .0 5 )。结论 :普罗帕酮是一个治疗小儿川崎病心律失常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但对于合并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疗效稍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DE)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33例川崎病患儿为观察组(左冠状动脉无病变13例,病变恢复10例,持续病变10例),选择同期在我院就诊的32例非川崎病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舒张期平均流速(MDV)和峰值流速(PDV)、LAD舒张期血流储备,并分析三磷酸腺苷(ATP)负荷前、后血流速度储备(CFVR)值。结果持续病变组MDV、PDV均明显高于病变恢复组、无病变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TP负荷后心率、心率血压乘积较负荷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持续病变组CFVR(MDV)和CFVR(PDV)均低于病变恢复组和无病变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川崎病患儿存在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降低,行TTDE检查能检测不同病变程度患儿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菊艳  王海成 《心脏杂志》2017,29(2):210-212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基因多态性、血清表达水平及对心脏病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川崎病患儿,检测90例患儿的FGF-23基因内含子多态性及心脏病的发生情况,根据患儿FGF-23的不同基因型将其分成FGF-23基因多态性组和FGF-23基因野生型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FGF-23水平、血清相关指标及心脏病变易感性。结果 本研究90例川崎病患儿中,FGF-23基因野生性组患儿64例,所占比例为71%,FGF-23基因多态性组患儿26例,所占比例为29%;FGF-23基因多态性组男性比例及血清FGF-23水平〔92%,(41±15)ng/L〕显著高于对照组〔62%,(11±13) ng/L,P<0.05〕;FGF-23基因多态性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以及心脏受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FGF-23基因野生性组(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血清FGF-23水平与川崎病患儿心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显著相关(P<0.01)。结论 FGF-23基因多态性的川崎病患者血清FGF-23水平显著增高,且冠状动脉异常几率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患儿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测定观察与血管损伤的关系,探讨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t-PA、PAI-1,同时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川崎病的冠状动脉并加以分析。结果KD患儿组的t-PA、PAI-1急性期和恢复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PAI-1、t-PA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在恢复期CAL组PAI-1、t-PA持续增高,与NCA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L组的t-PA与PAl-1的比值明显低于NCAL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纤溶系统与川崎病血管损伤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纤溶指标t-PA水平升高、PAI-1的大幅度升高及低t-PA/PAl-1(比值)反映了川崎病存在明显的纤溶系统功能的削弱,与冠状动脉损伤有关,为进一步探讨川崎病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脏停跳与不停跳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矫治术对心肌的损伤程度,并寻找敏感性评价指标.方法 将40例同期拟行先心病矫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分别于心脏停跳与不停跳下手术,两组麻醉及体外循环(CPB)方法相同.分别于围术期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AST、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同时观察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指标改变.结果 两组围术期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指标均无明显异常,但术中、术后血清cTnI及CK、CK-MB、LDH水平均明显升高,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其中血清cTnI水平升高出现早、恢复慢(术后72 h时仍显著高于术前水平).结论 心脏不停跳先心病矫治术对心肌的损伤小于心脏停跳手术;cTnI是评价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敏感的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是发生于婴儿的急性发热疾病,可伴多系统血管炎,常与心肌炎和冠状动脉 异常有关,其最重要的并发症是心脏受累。起病第一周应用单次大剂量IVGG(静脉注射丙球)2.0g/kg可明显降低心血管并发症。 心脏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简称cTnI)只有在心肌细胞损害后才表达,该文观察了急性期川崎病人血清cTnI的水平,(可作为心肌炎和心肌细胞损伤的早期血清学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温州地区川崎病住院患儿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川崎病,降低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北京儿童医院杜忠东教授提供的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对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温州地区经住院治疗的全部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 2001-2010年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数为827例,其中完全川崎病占74.12%,不完全川崎病占25.88%.男女性别比为2.28∶1;发病年龄为37 d至13岁,高峰年龄为1岁;全年均可发病,但以4~6月为发病高峰.急性期发生心血管损害者占34.6%,以冠状动脉扩张最为常见,发生冠状动脉瘤者16例(1.9%).丙种球蛋白耐药者53例,占6.41%.再发者12例,复发比例为1.5%.治疗后发生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者114例(13.8%),患儿急性期无死亡.结论 温州地区川崎病患儿发病例数有逐年增多趋势,急性期心血管损害发生情况与广东、北京调查结果相似,高于日本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临床用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检查重点放在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结果 50例川畸病患儿,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患儿18例,冠状动脉扩张10例,冠状动脉瘤例7,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1岁组与1岁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时间、扩张程度、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程与恢复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定位诊断中,超声心动图诊断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01至2008-06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3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共56例(占16.9%).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中男女性别比为4.09:1,明显高于IVIG敏感川崎病1.38:1(P<0.05).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中有较严重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者11例(19.6%),明显高于IVIG敏感川崎病(2.5%)(P<0.05).川崎病患儿发生IVIG耐药的可能危险因素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血浆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等.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中33例通过复用IV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仅11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而加用激素治疗.结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较IVIG敏感川崎病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复用IVIG及必要时加用激素对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早期防治方法与效果。方法将我院2004年1月~2014年7月接诊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2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早期单用阿司匹林防治,而研究组患者则采取静注丙种球蛋白并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心脏彩超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比分析。结果经心脏彩超检查治疗前后可知,研究组治疗前彩超正常患儿治疗后转为异常有1例,而对照组则出现5例,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后研究组在实验室指标上皆明显低于对照组,更趋于正常范围,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用于早期防治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可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防治效果显著,同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及其心功能变化。方法: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72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用Cuben’s法检测患儿左室收缩功能;用经二尖瓣多普勒血流图检测患儿左室舒张功能。结果:72例患儿中,检出26例有冠状动脉病变,其中急性或亚急性期单纯冠状动脉扩张21例。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有较高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尤其是在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脂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氧化酶法和直接消除法分别测定50例川崎病患儿及50例健康儿童的血TG、TC、LDL-C和HDL-C。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治疗前(6~11d病程)测定的血TG、TC及LDL-C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血HDL-C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川崎病组未并发冠脉病变组TG、TC及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DL-C较治疗前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并发冠脉病变组血脂各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脂参数的动态测定可能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川崎病发生及冠状动脉损伤(CAL)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52例川崎病患儿(川崎病组)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设32例同期住院的感染性疾病患儿为发热对照组,并将川崎病组分为CAL亚组15例及non-CAL亚组37例,对各组患儿IGF-1及IGFBP-3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2例川崎病组血清IGF-1水平增高,与发热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FBP-3水平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AL亚组血清IGF-1水平较non-CAL亚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GFBP-3水平两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F-1在川崎病急性期并发CAL时明显增高,对早期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微小核糖核酸-145(miR-145)和心肌素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与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眉山市妇幼保健院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7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出现冠状动脉损害分为无损害组(40例)和损害组(32例),另选取同期在眉山市妇幼保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名为对照组。收集3组研究对象临床生化数据及血清炎症相关因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iR-145和心肌素水平。结果冠状动脉损害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无损害组和对照组(P0.05),且冠状动脉无损害组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损害组患儿血清miR-145及心肌素水平低于冠状动脉无损害组和对照组(P0.05),且冠状动脉无损害组低于对照组(P0.05)。miR-145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表达水平与心肌素水平呈正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水平的血清miR-145、心肌素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miR-145、心肌素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血清中低表达,低水平的血清miR-145、心肌素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急性期川崎病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趋化因子的比较,川崎病患儿退热后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与预后关系探讨,32例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治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