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传统针灸手法的基础上,在留针、埋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穴位刺激模式,长效机制符合现代医学发展方向,埋线针具和埋藏物的改进使之成功实现了飞跃。生物材料学发展与微创医学的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针灸模式的转变是针灸发展和振兴的关键,穴位埋线的提出是针灸临床医学的一次模式创新,埋线在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最终成为针灸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穴位埋线作为长效针灸的代名词,其发展是突飞猛进的;穴位埋线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理论基础、针具、线体和方法;现代医学发展的成果充实了埋线的理论基础,针具的改进、线体的发展和选择、穿刺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成功实现了穴位埋线疗法的3次质的飞跃,全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为长效针灸——穴位埋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3.
微创埋线: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穴位埋线疗法借助埋入线体对穴位持续刺激作用替代传统针灸治疗,是针灸治疗模式的重大改进。但是由于传统的埋线疗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临床上已经很少应用,在发展上未得到足够重视。新型针具的出现,使埋线疗法进入微创埋线的阶段,埋植材料特别是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发展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成分、降解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针灸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得针灸治疗更加易于推广应用。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可以实现研究成果的重复性、继承性以及可比较性,是针灸学发展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穴位埋线疗法是指利用现代医学的空芯针头,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穴位内,利用其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是新发展的针灸技术之一。近年来由于埋线针具和植入线体的不断改良,被研究证明适用于大部分针灸适应证,使得埋线疗法在临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对其不良  相似文献   

5.
埋线技术是以传统经络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生物医学材料发展,应用埋线针将体内可吸收的各类生物材料注入穴位内,借助材料对穴位的长期刺激替代每日的针灸刺激,实现传统针灸的长期留针效应,从而发挥疾病治疗作用的一种创新技术。埋线疗法自出现以来,在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穴位埋线由于刺激时间较长而且需要植入线体,需要考虑到解剖位置、刺激时间等因素,所以取穴方式与针灸有不同的特点。掌握穴位埋线疗法配方规律对临床合理应用埋线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镇江市名中医刘炼应用穴位埋线疗法20余年,颇有心得,对穴位埋线针具的改造创新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改进包括对埋线针具的改进和埋植材料的更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使得微创埋线技术更加安全。介绍了刘炼临床应用埋线疗法治疗较多的4个病症:肥胖、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颈椎病,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传承是技术进步的必由之路。长效针灸——穴位埋线疗法,具有久远的理论渊源的传承和现代医学成果的创新应用;在针具的发展中,具有留针、埋针的传承和微创埋线针具的创新;在线体的选择上,具有羊肠线、胶原蛋白线的传承和高分子聚合物的创新;在操作技术上,具有传统刺法、改良刺法的传承和特殊术式的创新。传承创新是长效针灸(埋线)技术进步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8.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医学史上的重大创新。回顾穴位埋线的渊源和发展,考究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有助于理解埋线疗法的治病机理。穴位埋线疗法肇端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异体刺激的组织疗法,后经埋针疗法与针灸经穴结合逐渐发展而来。穴位埋线疗法发展迅速,已形成其独特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道路上有了很大进步。  相似文献   

9.
穴位埋线疗法是传统针刺方法的创新与发展,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穴位埋线疗法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基本成熟3个阶段,临床操作先后出现了切埋法、割埋法、结扎埋法等手术式埋线法,缝合针、注射针、腰穿针等刺入式埋线法,埋线针埋线和特殊手法刺入式埋线等方法。总体上埋线技术的发展与埋线针具、线体的改进和创新直接相关,其发展趋势呈现简单化、微创化、不良反应减少、多功能组合化。  相似文献   

10.
<正>收录了由《中国针灸》杂志社主办的"中医针灸临床创新与实践研讨会暨微创埋线技术与临床应用有奖征文大赛"的会议论文集中介绍了穴位埋线、浮针疗法和"筋50余篇。针"等疗法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对埋线近年来的创新进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展示;另外,浮针疗法创始人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针灸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在临床中的进展情况 ,本文对近几年文献有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 ,从针刺、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及穴位综合疗法等不同方面分别阐述 ,可见选取不同的穴位、施以不同的疗法 ,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故以针灸治疗本病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的优点。本文还对今后的临床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埋线治疗网球肘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对比穴位埋线及针刺对网球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针刺组各40例,埋线组穴取手三里及压痛点,针刺组穴取曲池、手三里、压痛点等,3周后统计疗效。结果:埋线组治愈34例,针刺组治愈25例,两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埋线对网球肘有良好效果,治愈率优于针刺组。  相似文献   

13.
失眠症是以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进而引起睡眠质量和时间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种主观体验。穴位埋线是将医用羊肠线植入相应腧穴,通过长期持久地刺激腧穴来起到治疗作用。中医特色穴位埋线疗法因其价廉效高、操作简单方便逐渐被运用于失眠症的治疗中。基于中医和西医两方面探讨穴位埋线的治疗机制。从穴位埋线的辨证选穴规律、单用穴位埋线法、穴位埋线联合中医其他特色疗法、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穴位埋线联合西药治疗、穴位埋线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等方面对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论述,以求更好地指导临床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黄振 《中医药学刊》2013,(10):2277-2279
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疗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针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疗效的进展情况从穴位埋线疗法、电针疗法、针药结合疗法、体针疗法、艾灸疗法、穴位注射疗法、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法、穴位贴敷疗法及耳针疗法9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取得的成就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针刺加穴位埋线治疗青年单纯性肥胖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寻治疗青年单纯性肥胖症的较佳疗法。方法将83例患者分为针刺加穴位埋线组28例,针刺组28例,穴位埋线组27例。观察三组疗效。结果针刺加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6.4%,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2.1%,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66.7%。针刺加穴位埋线组与针刺组及穴位埋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穴位埋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穴位埋线治疗青年单纯性肥胖症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  相似文献   

16.
穴位埋线将传统针灸学与现代医学技术融合为一体,在缓解支气管哮喘症状、控制病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较好疗效。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①一些报道中的治疗仅依靠临床经验总结,而且多以病案方式呈现,这使后人在借鉴时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同时缺乏大数据、大样本的支持,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哮喘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性,对于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复发率的研究甚少,究其原因,临床观察时间短,收集的样本数量少,治疗后缺乏回访。③在临床操作中,有些心理素质较差、对疼痛耐受程度差的患者会有抵触情绪,不接受穴位埋线疗法。在今后,应采用国际统一的客观诊断标准,加强对大样本数据长时间性的观察,增加回访环节,选择客观合理、科学严谨的随机对照组,更深层次地研究穴位埋线疗法对于哮喘的复发率,使穴位埋线疗法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近五年来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概况从治疗方法上进行综述,并综合分析了针灸治疗(单纯针刺治疗、耳针疗法、艾灸疗法、敷脐疗法、穴位埋线、温针疗法、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痛经的疗效和特点,发现针灸治疗痛经疗效可靠,但目前临床诊疗标准、研究方法和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针灸相关疗法治疗卵巢早衰(POF)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c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筛选出针灸相关疗法治疗POF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  相似文献   

19.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近几年针灸及综合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研究近况,提出应该注意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从肥胖症的病因病机出发,总结目前针灸及综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体针、穴位埋线、耳针、电针、芒针以及综合治疗等。介绍上述疗法的取穴、操作、疗效及相关机理理论。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取穴灵活、方法多样,并且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适合临床推广。今后还应进一步探讨针刺及综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相关机理的研究,努力探索出更简便、有效、标准化的针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