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在心脏瓣膜手术中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的患者137例.根据射频消融系统的不同,分为单极射频消融组(n=56)及双极射频消融组(n=81).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射频消融时间、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术后房颤消除率及心功能等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两组消融所需时间亦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改善,左房内径明显减小(P<0.01).与单极消融组相比,双极消融组同期的房颤消除率显著提高(P<0.05). 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迷宫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单极射频消融相比,双极射频消融的房颤消除率更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心房颤动(A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病并AF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行单极射频消融术,观察组患者行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术;术后随访3~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情况,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房前后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消融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LVEF、左心房前后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左心房前后径均短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并持续性AF安全有效,可有效缩短左心房前后径,维持术后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5岁以上患者行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我院心外科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50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老年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极射频消融组20例(单极组)和双级射频消融组30例(双极组).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记录心电图,观察窦性心律的转复情况.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术后12个月随访患者(43例)分为窦性与非窦性心律组,比较两组相关因素的差异. 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单极组分别为73.7%(14/19)、66.7%(12/18)、61.1%(11/18),双极组分别为82.8%(24/29)、85.2%(23/27)、88.0%(22/25).两组术后12个月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单极组为55.0%(11例),双极组为26.7%(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心房颤动病史、左心房内径是影响窦性心律转复率的因素(P<0.05). 结论 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术前心房颤动病史长和左心房大的患者转复率低,且易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实施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瓣膜置换术,根据射频消融(RFA)方式不同,患者被分为双极RFA组(接受Atricure双极RFA治疗,45例)与单极RFA组(4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房颤转复率及心功能变化。结果:与单极RFA组比较,双极RFA组的主动脉阻断时间[(78.12±23.42)min比(65.03±21.37)min]、转流时间[(164.59±50.74)min比(115.37±36.45)min]均显著降低(P=0.007,0.001)。双极RFA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而单极RFA组术后有4例患者需植入永久起搏器。双极RFA组术后1、3、6个月房颤转复率均显著高于单极RFA组(86.67%比68.89%,91.11%比71.11%,93.33%比77.78%),P均0.05。术后6个月,与单极RFA组比较,双极RFA组的左室射血分数[(53.29±6.91)%比(56.47±7.84)%]显著升高(P=0.044)。术后1年,与单极RFA组比较,双极RFA组的房颤转复率(71.11%比88.89%)、LVEF [(54.27±6.32)%比(59.03±7.02)%]均显著升高(P=0.035,0.001),而LVEDd[(51.38±9.16)mm比(47.42±8.31)mm]则显著减小(P=0.034)。结论:实施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单极或双极射频消融技术应用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为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8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均分为对照组(单极射频消融)和实验组(双极射频消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术前、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超声功能参数(包括左心房横径、左心室收缩末期横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房颤动发病率及即刻心率情况(即刻心率包括窦性心率不齐、心房扑动、交界心律),心功能分级,围术期并发症(包括再开胸止血、顽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失常、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传导阻滞、肺部感染等)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不同治疗时点左心房横径、左心室收缩末期横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两组治疗出院3、6个月后左心室收缩末期横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心房颤动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即刻心率情况指标中窦性心律不齐、交界心律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指标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单极还是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对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功能均有积极治疗和促进作用,同时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相对而言,更能降低患者心房颤动发病率、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手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也相对更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大左心房(左心房前后径≥60 mm)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至2015-12在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并同期采用Medtronic双极消融系统按改良迷宫Ⅲ手术路线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67例。根据左心房大小将患者分为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n=182)和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n=85)。术后进行系统随访至少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结果:(1)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时间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18~32(24±4)min,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22~38(25±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恢复窦性心率患者的构成比:手术结束及出院时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分别为156例(86%)、152例(84%),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分别为56例(66%)、54例(64%);术后3个月、6个月,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分别为149例(81.6%)和146例(80.2%),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为48例(56.4%)和46例(5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267例患者,均无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无手术死亡和射频相关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的疗效逊于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但总体疗效仍是安全、简便,有一定的疗效。大左心房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于瓣膜置换术后同期实施心脏直视射频消融及左心房减容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95例的临床资料,将42例瓣膜置换术后同期行心脏直视射频消融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53例瓣膜置换术后同期行心脏直视射频消融及左心房减容术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呼吸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及术后6个月心房颤动复发情况;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LVEF、左心房内径(LAD)、LVEDD及心胸比(C/T);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身体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及精力状况维度得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辅助呼吸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患者及手术前(P<0.05),LAD、LVEDD及C/T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及手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身体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及精力状况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及手术前(P<0.05)。结论:在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于瓣膜置换术后同期实施心脏直视射频消融及左心房减容术,不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且术式相对安全稳定,能够缩小患者左心房、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疾病症状、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疗效及对病人心功能和术后转复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9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4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行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行射频消融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术后通过问卷调查评估疗效,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检测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右心房内径,观察术后转复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51%与80.60%,P0.05);观察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LVEF较术前升高(P0.05),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较术前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转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97%与19.40%,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病人,可改善病人心功能,提高术后转复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药物治疗与射频消融术对中频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PVC)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中频右心室流出道PVC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组和射频消融组,每组20例。药物治疗组患者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射频消融组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E峰)、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流速(A峰)、E/A比值、E/左房室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Ea)比值]、PVC次数、心率及一般健康评分差值、生理功能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LVEDD、LAD、LVEF、E峰、A峰、E/A比值、E/Ea比值及治疗6个月后LVEDD、LAD、LVEF、E峰、E/A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A峰慢于药物治疗组,E/Ea比值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射频消融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LAD短于治疗前,E/Ea比值低于治疗前(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PVC次数、心率、生理功能评分及治疗6个月后生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PVC次数少于药物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心率、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一般健康评分差值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药物治疗组、射频消融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PVC次数少于治疗前,药物治疗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心率低于治疗前(P0.05)。(3)治疗期间药物治疗组患者出现心动过缓2例。结论与药物治疗相比,射频消融术可更有效地改善中频右心室流出道PVC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减少PVC次数,提高患者一般健康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对体外循环后并行循环时间的影响。方法连续性收集60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慢性房颤患者,按照患者所施行的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心脏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组(A组,n=33),心脏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组(B组,n=27)。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情况,包括心内操作时间、总体外循环时间、后并行循环时间,并于手术前后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左室EF变化率、转律率等,监测手术后期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情况比较:A组与B组在心内操作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体外循环时间和后并行循环时间A组较B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术后短期内(6个月)A组患者左室EF变化率较B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心功能情况基本一致(P0.05),趋势图显示A组患者左室变化率斜率更大,峰值更高,更快到达峰值。A组双极射频消融转律率为88%(29/33),且绝大多数(27/29)短期内(12个月)能维持窦性心律;B组27例患者有3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其余24例术后12个月内仍为房颤心律,转律率只有11%。结论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可以减少总体外循环时间、后并行循环时间,且安全性和转律率高、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等,具有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18例配对仅行心脏瓣膜替换术而未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36~65岁,平均53.5岁,房颤持续时间1~10年,平均5年,左心房内径为44~67 mm.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3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5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 h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持续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行瓣膜替换术的同时行附加的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疗效良好,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RFCA)术后左心房结构、心脏收缩功能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首次行RFCA的持续性房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凝、抗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ARNI6个月。比较2组术后房颤复发率、血压、左心房直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2组患者术后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LAD小于对照组,LVEF大于对照组(P均<0.05);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房颤未复发组患者较复发组病程更短、LAD更小,且服用ARNI的患者比例更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AD (HR=1.086,95%CI: 1.004~1.174,P=0.040)和病程(HR=1.010,95%CI: 1.003~1.017,P=0.007)是影响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ARNI对房颤复发无显著影响。结论:ARNI可减小持续性房颤RFCA术后LAD,并提高LVEF;且口服6个月改善较果较3个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樊学东 《山东医药》2011,51(6):88-89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对慢性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有瓣膜置换手术指征并伴有慢性心房纤颤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冲洗式射频消融,对照组则未给予射频消融治疗。结果随访(8.6±3.1)个月,治疗组中34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5%;对照组术后11例恢复了窦性心律,转复率为27.5%;两组房颤转复率相比,P〈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伴慢性房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后的心功能变化. 方法 2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消融治疗和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随访12个月时有15例患者仍为窦性心律或阵发性心房颤动,比较该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X线胸片中心胸比例和6min步行距离. 结果 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LAD缩小而 LVEF增加(均P〈0.05=,其他参数无明显变化(均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比较,LVEF和6min步行距离增加(均P〈0.05=,而LVEDd,LAD和心胸比例缩小(均P〈0.05). 结论 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消融治疗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张申 《山东医药》2010,50(30):93-93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对慢性心房纤颤(AF)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有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指征并伴有慢性AF患者随机分成A、B组,各30例。A组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冲洗式射频消融术,B组仅常规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A组25例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3.3%;B组分别为9例和30%(P〈0.01)。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冲洗式射频消融治疗慢性AF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丹阳市人民医院及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连续58例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其中非风湿性瓣膜病1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2例。术中房颤消融路线均一致,常规结扎切除左心耳。同期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56例,行主动脉瓣置换25例,行三尖瓣成形38例,行血栓清除术10例。术后常规口服胺碘酮3~6个月,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术后房颤转复情况。结果:术后恢复为窦性心律44例(75.8%),发生心房扑动8例(10.3%),消融后仍为房颤9例(15.5%),出院前恢复为窦性心律47例(81.0%)。结论: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满意,并具有安全性高、容易操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同时行迷宫术(MazeⅢ)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近期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1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同时行双极射频消融Mazem术。患者年龄56.5(44—65)岁,房颤持续时间5(2—11)年,左心房内径(55.1±5.9)mm。随访并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0min,术后即刻、出院时及平均随访(9.2±3.2)个月时房颤消融成功率分别为100%、84.6%及92.3%。结论瓣膜置换术同时行双极射频消融MazeⅢ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长期持续性房颤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房颤)术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758例瓣膜病合并房颤病例,其中行瓣膜手术+房颤射频消融374例(射频消融组),仅行瓣膜手术384例(对照组)。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32±6.23)个月,对比分析2组病例术后脑血管事件随访数据。结果:术后随访证实消融组在术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房颤的远期疗效确切,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提高远期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照观察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换瓣术)过程中直视下微创迷宫术法射频消融左心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2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心病伴慢性房颤患者中,76例在换瓣术中直视下以微创迷宫术法射频消融左心房后壁,设计两条迷宫线路:一条为围绕4个肺静脉口外侧的环形线,另一条为连接左下肺静脉口下缘与二尖瓣后叶根部的最短直线.术中分次节段性消融,输出功率30~40W,放电时间45~60 S;术前3 d静脉应用胺碘酮,术后口服3个月停药;随访24个月.其余52例拒绝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的风心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其换瓣术、胺碘酮应用及术后随访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组(消融组).结果 随访24个月,消融组成功率81.58%(62/76),对照组成功率44.23%(23/5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换瓣术中采用直视下在左心房后壁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法能显著提高术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比传统的药物治疗疗效好,且方法简单,并发症少.胺碘酮有助于逆转心房电重构,减少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对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效果评价及预后。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接受治疗的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3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射频消融时间和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的状况,患者在手术后半年内房颤持续时间的比较及术后的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手术射频消融时间以及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的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手术后半年内房颤持续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率为83.5%,对照组为44.7%,研究组患者的疗效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中,运用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的方法效果理想,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