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为后天之本,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研究均揭示脾胃功能紊乱与胸痹心痛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肠道菌群作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不再局限于消化系统疾病,其亦被证实与冠心病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将中医中焦脾胃功能紊乱与西医肠道菌群失调有机联系,在冠心病传统中医治疗基础上加强中焦调理,或可更进一步提高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高血压的发病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生态失调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关联。某些肠道微生物可能在高血压的发展中起到致病或保护作用。本文总结了肠道微生物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以及益生菌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复杂生态系统,参与调节物质和能量代谢、机体免疫、组织器官发育等重要的生理过程,其结构和功能的稳态失调参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旨在阐明肠道菌群及相关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新进展,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为未来开展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指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交感神经系统对炎症的控制在高血压中发挥中心作用。肠道接受交感神经支配,密集附着有多样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并且存在明显影响整体炎症动态平衡的免疫细胞。该研究旨在验证肠道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是否与肠壁通透性增加、炎症状态增强、微生物生态失调加重相关,以及这些肠道病理变化是否导致高血压。方法与结果:检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相似文献   

5.
青年高血压发病率日益增高,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一气周流”理论认为中土如轴,四维如轮,轴转轮运,共同形成人体一气周流的圆运动,强调脾胃所化生的中气即理论模型中的“一气”,是气机升降之枢,是发病、愈病的关键。在此前提下,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作用于青年高血压的具体机制,并提出临床治疗中,在“一气周流”理论指导下,从脾胃入手调节肠道菌群,达到治疗青年高血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代谢综合征(MS)是以肥胖、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及高血压等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MS的发生风险逐渐升高。因此,防治MS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肠道微生物是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群,维持着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肠道微生物的失调不仅与胃肠道功能紊乱相关,而且与机体的代谢紊乱有关。粪菌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肠道菌群紊乱失调与代谢产物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作用关系。方法 2016年自开滦医院纳入高血压患者28例,健康对照人群14例。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测序的数据,通过液质联用技术对粪便样本中的代谢产物吲哚乙酸进行检测分析,评价吲哚乙酸与肠道微生物的相关性及作为高血压生物标志物的价值。结果 高血压患者粪便中吲哚乙酸含量较健康对照人群明显降低[均值之比的对数值(以2为底)=-1.046,P=0.011],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2.4115比2.8385,P=0.018),均一性指数减低(0.2354比0.3025,P=0.008)。相关性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粪便中吲哚乙酸的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指数(R2=0.628,P<0.001),丰富性指数(R2=0.386,P= 0.012),均一性指数(R2=0.636,P<0.001)呈明显正相关。吲哚乙酸与高血压人群肠道中缺乏的肠道菌,包括Roseburia、Akkermansia、Subdoligranulum、Ruminiclostridium、Anaerotruncus、Intestinimonas、Pseudoflavonifractor、Paenibacillus、Holdemania、Marvinbryantia、Oribacterium、Robinsoniella、Clostridium、Oscillibacter、Butyricicoccus、Pyramidobacter、Acidiphilium呈显著正相关。以粪便中吲哚乙酸的含量诊断高血压的敏感度为0.643,特异度为0.786,ROC曲线下面积0.742。结论 高血压患者肠道中代谢产物吲哚乙酸水平显著减低,与肠道菌群的紊乱失调密切相关,粪便中吲哚乙酸的水平可能是高血压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运脾转枢法即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论述古今医家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为高血压从脾胃论治提供了依据;阐明了运脾转枢法的含义及如何通过调和脾胃治疗高血压;结合典型病案的分析,论证该法在临床的疗效及优势,以期为高血压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脾胃是人体升降的枢纽,升降失常会导致一系列脾胃疾病的产生.脾虚证、湿热证是脾胃病重要的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证候,而脾虚、湿热与肠道菌群的失衡有着相关性.因此本文以脾胃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文献寻找肠道菌群在常见脾胃病中的变化,旨在论证肠道菌群在TCM证型诊治中的作用,促进TCM证型的客观化.  相似文献   

10.
T细胞亚型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表明,T细胞功能紊乱与溃肠性结肠炎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CD4 T细胞被激活后引起以肠道损伤为特征的、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引起广泛重视,尤其是CD4 T细胞亚型CD45RBhigh和CD45RBlow/CD4 T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失调引起了以肠道炎症为特征的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1.
T细胞亚型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表明,T细胞功能紊乱与溃肠性结肠炎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CD4~+T细胞被激活后引起以肠道损伤为特征的、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引起广泛重视,尤其是CD4~+t细胞亚型CD45RB~(high)和CD45RB~(low)/CD4~+T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失调引起了以肠道炎症为特征的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2.
慢性心力衰竭是常见的临床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目前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病位在心,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病机以心气亏虚为本,痰瘀水饮为标,脾胃运化受损与其密切相关,故心脾功能失调为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心脾入手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论治。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病因是多因素的,如社会心理因素、遗传或环境因素、脑肠轴功能失调、肠道运动障碍、内脏敏感性增高及肠道菌群的改变等。肠道菌群在IB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包括肠道菌群的组成或其代谢活性的变化,激活黏膜免疫和炎症,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和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起肠道感觉运动功能失调和脑肠轴功能紊乱。本文就肠道菌群在IBS的病理生理学上的重要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泄泻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或情志失调,或禀赋不足,从而致脾失健运而水湿不化,以大便数增多,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论其治法,《黄帝内经》虽无专篇论述泄泻,但提出了从“肝、心、脾、肺、肾”五脏治泄泻的泄泻五脏论思想.此后,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专门论述.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易导致水谷不化,内生水湿,升降失调,清浊夹杂而下,而为泄泻,故泄泻与脾密切相关.现代研究中,肠道菌群失调已被证实是肠道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群的内稳态维持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各种功能,当该稳态遭到破坏,则导致菌群失调,胃肠道功能紊乱,多表现为泄泻,故而肠道菌群失调与泄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泄泻从脾论治的源起、病因病机、临床施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着重对泄泻从脾论治的理法方药与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5.
人类肠道是一个生态系统,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肠道微生物群与肠道天然免疫及获得性免疫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肠道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功能。当这种相互作用中的一步或多步失效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就会发生。回顾肠道微生物群组与肠道免疫功能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微生物对免疫系统失调相关的肠道疾病治疗应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肠道微生态是影响能量代谢的关键因素,肠道菌群参与机体代谢,其结构功能失调将影响能量平衡、糖脂代谢以及炎症反应等。研究表明,T2DM患者存在肠道菌群中度失衡,是糖代谢紊乱的重要始动因素,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已作为药物干预靶点,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对肠道微生态变化与T2DM发生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以肠道运动及分泌失调为主的全身功能性疾病,以青壮年多见,女性稍多于男性。本征约占门诊胄肠疾病的30$以上,多由于医师对临床诊断无把握而滥用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种失调而久治不愈。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非选择性β阻滞剂心得安已被用于治疗心绞痛和高血压。从此,新的β阻滞剂不断出现,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但其作用可以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或健康。β阻滞剂的副作用按药理学分为可预料和不可预料两部分,前者表现为心动过缓、支气管痉挛、肌无力、肢冷等,是药物的正常药效结果,与药物剂量有关;后者表现为恶心、肠道功能失调等肠胃道症状、皮肤反应、性功能障碍和中枢神经系统(CNS)有关的情绪失调,这些副作用与药物剂量无关。本文对β阻滞剂治疗引起的CNS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体肠道中存在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依靠消化道内的营养存活;同时也通过自身代谢产物等物质影响肠神经-免疫功能.肠神经-免疫共同调控其消化与吸收等功能,维持肠道内的稳态.当肠道内的胆汁酸(bile acid, BA)代谢发生紊乱,肠神经系统(entericnervous system,ENS)和肠道内其他信号分子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诱发肠道免疫调节改变,而肠道的常见疾病与此有关.本综述阐述肠道微生物从BA途径影响ENS或其他细胞及信号分子的正常调控功能,进而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学肠胃系统疾病多与中医辨证脾胃功能失调相关,而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情绪障碍性疾患和伴发情绪障碍的躯体疾患已经在临床受到关注.《内经》中运用阴阳五行将情感进行了系统划分,建立了情感与五脏之间关系学说.脾为中央土,旁溉他脏,思由脾所主,是多种情志活动的基础,脾胃功能失调与情绪相关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临床较为常见的几种肠胃系统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伴不良情绪即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中涉及肝郁气滞的肠胃疾病,将近几年国内针灸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