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美国每年DVT的发生率约为1/1000,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多趋势。血栓形成有时可威胁病人的生命,而其后遗症则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深静脉血栓形成多由于静脉瘀滞,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所致。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怒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溶栓、手术取栓、滤网置入、消融等。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我院自1998年8月至2004年12月住院的1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不同用药方案的疗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宣富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5(5):287-290
脑卒中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尚未受到普遍重视,一旦发生,轻者使原有卒中症状恢复延迟,重者导致病人残疾加重,甚至死亡。本文对脑卒中患者DVT的危险因素,典型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目的是加深神经专科医生对脑卒中患者并发DVT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吴宣富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997,(5)
脑卒中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尚未受到普遍重视,一旦发生,轻者使原有卒中症状恢复延迟,重者导致病人残疾加重,甚至死亡。本文对脑卒中患者DVT的危险因素、典型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目的是加深神经专科医生对脑卒中患者并发DVT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体会山东省立医院(250021)郭琼行付勤烨近年来,我院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39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21~70岁。发病均在2周以内。其中左侧29例,右侧10例;髂... 相似文献
8.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及流行病学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与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已成为仅次于冠状动脉疾病与脑血管疾病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美国急性DVT的发病率高达1/1000^[1],而我国近年来未进行大规模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在解剖学上,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卒中患者极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是肺栓塞(PE)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卒中后的病死率、致残率与DVT密切相关。急性卒中好发于中年人,卒中后多合并言语、智能障碍,而且DVT、PE的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误诊和漏诊率极高。TCD、^125I纤维蛋白原扫描、增强静脉造影、D-二聚体检测、MRI等是目前主要的检测手段,但各有优缺点,但各有优缺点。抗凝、溶栓治疗是降低卒中后DVT的主要方法,但可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因子。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公开发表的脑卒中患者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11-06。提取纳入文献的资料,采用预测模型研究偏倚风险与适用性评估工具(PROBAST)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13篇文献,共纳入11 517例患者,脑卒中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为8.43%~56.47%。13篇文献中,共构建14个脑卒中患者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AUC为0.570~0.912,其中10个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较好(AUC≥0.7);4个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进行校准;2个风险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9个风险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14个风险预测模型包含3~6个预测因子。预测因子可以分为基本因素、疾病因素、治疗因素、实验室检查指标4类,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 相似文献
11.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卒中患者极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DVT是肺栓塞 (PE)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卒中后的病死率、致残率与DVT密切相关。急性卒中好发于老年人 ,卒中后多合并言语、智能障碍 ,而且DVT、PE的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 ,误诊和漏诊率极高。TCD、12 5I纤维蛋白原扫描、增强静脉造影、D 二聚体检测、MRI等是目前主要的检测手段 ,但各有优缺点。抗凝、溶栓治疗是降低卒中后DVT的主要方法 ,但可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治疗组用疏血通注射液缓慢静脉输注,合并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组单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程均为2周。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静脉通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FIB)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两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肢肿胀程度明显减轻,患肢的周径在治疗前后减少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皮下出血、内脏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效果。方法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对该院收治的66例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即研究组(n=33)、常规组(n=33),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化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开展早期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大大降低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还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老年人较为常见,尤其高发于血液高凝状态,或各种原因致肢体活动减少,下肢血液缓慢及有程度不等血管壁损伤的老年患者。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溶栓、抗凝祛聚治疗或手术取栓等。对老年患者如何选择治疗方法仍有争议。本文对我科1992年4月~1998年12月收治的老年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17例进行了治疗,并就其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 材料和方法17例老年患者中男6例,女11例,年龄62~87岁,年龄中位数为67岁。全部患者入院后均行彩色多普勒探测确诊。12例加作患肢的静脉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激酶与肝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5年6月对21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大剂量尿激酶溶栓与肝素联合用药方法。结果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3例。用鲥后未并发出血性疾病。结论尿激酶与肝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分析2009年1月年至2011年5月,采用导管溶栓和支架治疗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采用静脉节段性病变评分和静脉临床程度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中央型静脉血栓14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11例。病史中位数为5 d(范围1~14 d)。患者均行静脉导管溶栓,其中12例接受髂静脉支架。随访中位数为6个月(范围1~24个月),术后30 d静脉通畅程度评分平均(1.38±0.90)分,低于术前〔(5.5±2.6)分;P=0.001〕,术前静脉临床程度评分平均(4.69±0.7)分,术后1个月、6个月静脉临床程度评分分别为(1.44±1.27)分、(1.42±0.9)分,低于术前(P=0.001,P<0.01)。术后1个月,6个月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均为83%。结论:选择性腔内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7.
胡晓梅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1)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T、TT短于对照组,APTT长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PT、APTT、TT长于干预前,FIB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8.
19.
1998年5月~2005年5月,我院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165例。现将其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9例、女86例,年龄24~80(53.0±7.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6 h~1个月。病变累及左下肢73例,右下肢57例,双下肢35例。患者均有患肢肿胀、疼痛、沉重感、活动受限及压痛,有全身发热13例,肤色青紫51例。血栓为周围型79例,混合型68例,中央型18例。方法:本组110例采用局部静脉药物溶栓疗法,于患肢踝上10~15 cm处扎橡胶止血带,以阻断浅静脉回流,选择足背或踝部浅静脉穿刺,缓慢推注溶有10万~50万U尿激酶的生理盐水7~20 m l,1~2次/d,连用3~7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两组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持续时间、尿激酶用量及血栓清除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治疗总有效率(90. 63%)显著高于对照组(56. 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血栓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气压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