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再灌注策略对前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的相关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确诊为急性前壁STEMI、符合入选标准的107例患者。依据再灌注策略的不同,分为溶栓成功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13例、溶栓失败补救PCI组12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PCI组)82例。收集所有患者基线临床资料,比较三组再灌注后微循环相关指标、再灌注后7 d及随访90 d心功能相关指标及住院期间及再灌注后9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s)发生率、再灌注后90 d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总缺血时间PPCI组<溶栓成功择期PCI组<溶栓失败补救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TIMI血流3级比例、TMPG 3级比例PPCI组高于溶栓失败补救PCI组和溶栓成功择期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再灌注后CTFC水平PPCI组低于溶栓成功择期PCI组和溶栓失败补救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灌注后90 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明显改善,PPCI组高于溶栓成功择期PCI组和溶栓失败补救P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再灌注后9 d三组患者在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等MACEs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PCI组MACEs发生率均低于其他两组。三组患者再灌注后90 d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PCI可有效改善前壁STEMI患者术后冠脉血流水平及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且可改善心功能、降低MACEs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急救措施方法,并总结急救效果。方法将68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实施P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和缺血后适应组(38例),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后,常规组应用药物或临时起搏处理,缺血适应组立即实施球囊低压扩张多次,使罪犯血管短暂再通/闭塞,对比不同急救处理方法效果。结果两组冠脉造影结果(再灌注心律失常例数)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采用药物转复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处理用于急性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急救处理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 )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58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的患者,30例为缺血后适应组,其梗死血管再通后1min内应用低压力充盈球囊,持续阻塞30s后球囊抽负压,血流持续再灌注60s ,反复4次;28例为对照组(单纯PCI组),梗死血管再通后未施加缺血后适应干预。观察两组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血浆氨基酸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水平和测量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术中缺血后适应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后药物转复或除颤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缺血后适应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时采用缺血后适应治疗有助于终止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能改善患者术后3个月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QT间期离散度(QTcd)、有效不应期(ERP)和室颤阈(VFT)的影响,探讨山莨菪碱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组(I-R组);山莨菪碱治疗组(Ani组);假手术对照组。建立兔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前后各组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cd;S1-S2程控电刺激方法测定兔ERP和VFT。结果①3组术前QTcd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I-R组术后较术前QTcd明显增大(P0.01)。术后I-R组较对照组QTcd也明显增大(P0.01),而Ani组QTcd明显小于I-R组(P0.01)。②在缺血再灌注术后,I-R组ERP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Ani组ERP较I-R组明显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148.5±12.3)msvs.(154.6±13.2)ms,P0.05]。③在缺血再灌注术后,I-R组VF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Ani组较I-R组明显增高(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山莨菪碱治疗明显缩短兔缺血再灌注后QTcd,延长ERP,增加室颤阈,增加心电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直接PCI的180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12例患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为62.22%,与年龄相关(r=0.614,P=0.026),年龄越大越易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其中单支血管病变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多支病变患者(69.17%比48.33%,P=0.021)。右冠状动脉梗死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左前降支组、左回旋支组(71.67%比61.67%比53.3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6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6~12h开通者(47.62%比66.67%,P=0.025)。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组在住院期间和术后6个月患者的死亡、再梗死及卒中与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率与血管病变支数、梗死血管类型及冠脉开通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 C)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STEMI并在心导管室行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PCI)患者80例。随机分为PPCI+RIPost C组(n=36)和PPCI组(n=44),两组均接受PPCI。PPCI+RIPost C组在球囊扩张3 min内针对上肢行RIPost C。受试者术前和术后0.5、8、24、48、72 h共抽取静脉血6次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术后第7天应用心脏超声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PPCI+RIPost C组CK-MB峰值明显减低〔(280.60±45.83)ng/ml vs(352.21±65.42)ng/ml,P<0.01〕;PPCI+RIPost C组CK-MB曲线下面积中位数为717.25(364.63~921.98),PPCI组曲线下面积中位数为807.00(693.30~1 136.00),PPCI+RIPost C组较PPCI组CK-MB曲线下面积明显减低(P<0.05)。(2)PPCI+RIPost C组术后第7天LVEF显著高于PPCI组〔(54.50±9.73)%vs(48.14±7.04)%,P=0.01〕。结论针对上肢行RIPost C可以降低STEMI患者心肌坏死面积、提高患者LVEF,提示RIPost C对STE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FI)联合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NLIPC)对二尖瓣置换术病人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二尖瓣置换术病人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SFI组、NLIPC组、SFI联合NLIPC(SFI+NLIPC)组,各8例。SFI组在术前30 min经中心静脉和开放主动脉后经体外循环(CPB)泵入SFI 1.5 mL/kg;NLIPC组对病人左下肢实施5 min缺血/5 min再灌注处理,连续重复该过程3次;SFI+NLIPC组联合使用SFI和NLIPC,对照组为常规CPB。检测4组心肌损伤生化指标,观察心脏复跳情况和术后多巴胺使用情况。结果 SFI+NLIPC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丙二醛(MDA)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1);术后心脏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多巴胺用量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SFI和NLIPC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性冠状动脉内注射尼可地尔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心肌血流灌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行PCI的老年STEMI患者79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尼可地尔组(在引导丝通过靶病变后,冠脉内注射6 mg尼可地尔)26例、硝酸甘油组(冠脉内注射200μg硝酸甘油)26例、常规治疗组(直接置入支架或球囊扩张)27例。采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测定患者梗死动脉术后即刻心肌血流灌注,通过校正的TIMI帧数(cTFC)反映心肌血流灌注水平。记录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术后3个月内对三组患者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术后药物服用情况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尼可地尔组c TFC水平明显低于硝酸甘油组和常规治疗组(P<0.01);而硝酸甘油组与常规治疗组cTFC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无复流或慢血流比例、2 h内ST段回落比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预防性使用尼可地尔是术后发生无复流或慢血流的保护因素,并可促进术后2 h内ST段回落。尼可地尔组患者住院期间再灌注心律失常、术后1 d内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硝酸甘油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与常规治疗相比,预防性使用尼可地尔是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术后1 d内心绞痛的保护因素。随访期间三组患者服用的药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尼可地尔组患者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再入院发生率明显低于硝酸甘油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PCI术前预防性冠脉内注射6 mg尼可地尔可有效改善老年STEMI患者术后即刻心肌血流灌注水平,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同时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病人心肌再灌注、氧自由基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20例A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PCI手术治疗,观察组术前予以缺血后处理,再行PCI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情况、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及随访期间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8 h、12 h、16 h、20 h、24 h、36 h、48 h末,观察组血清SO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MDA、CK-MB、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IMI血流Ⅲ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91.67%与73.33%,P0.05);观察组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内,观察组心脏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33%与33.33%,P0.05)。结论术前行缺血后处理对心肌梗死病人PCI治疗后的心肌再灌注改善作用明显,可减少术后1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进行PCI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曲美他嗪。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变化,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面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6 h、24 h的cTnI、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7 d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后应用曲美他嗪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PCI的首次AMI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常规PCI组(n=52)和IPC组(n=58),所有患者均经右侧股动脉行CAG,并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行PCI术。IPC组再灌注开始3 min内,给予30 s再灌注/30 s再闭塞的3次循环,然后给予持续再灌注。常规PCI组开通IRA后,再灌注开始3 min内不施加任何干预。统计PCI术中及术后2 h缓慢及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的状况;每天同一时间记录常规18导联心电图至术后1周,计算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监测术后1周内CK-MB的变化;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 IPC组术中及术后2 h内缓慢及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0.7%及23.2%,常规PCI组分别为30.0%及54.0%,IPC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33.9%)明显低于常规PCI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PCI组和IPC组术前QTcd分别为(62.18±4.25)ms、(63.66±3.19)ms,术后1周时QTcd较术前均降低,分别为(56.89±4.67)ms、(47.31±4.43)ms,IPC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患者术后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C组患者CK-MB峰值为(121±52)U/L,常规PCI组CKMB峰值为(166±47)U/L,两组患者CK-MB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QTcd,减低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后处理组(MPostC组)、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组(RPostC组)、缺血后处理+5-羟葵酸组(MPostC+5-HD组)、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5-羟葵酸组(RPostC+5-HD)。结扎左冠状动脉左室支45 min,再灌注120 min造模,结扎双侧髂外动脉5 min骨骼肌短暂缺血。于缺血前、后及再灌注1 h、2 h观察心功能指标和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及心肌梗死范围。结果(:1)再灌注1 h、2 h后,MPostC组、RPostC组心功能指标较缺血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分别较MPostC组、RPostC组改善不明显(P0.05)(;2)再灌注2 h时,MPostC组、RPostC组的CK、LDH活力均显著低于缺血对照组(P均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的CK、LDH活力分别较MPostC组、RPostC组明显增高(P均0.05)(;3)缺血对照组的缺血范围[缺血区重量/左心室重量(AAR/LVg),缺血区面积/左心室面积(AAR/LVs)]与其他5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ostC组、RPostC组梗死范围[梗死区重量/缺血区重量(AN/AARg)、梗死区面积/缺血区面积(AN/AARs)]均较缺血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分别与MPostC组、RPostC组比,梗死范围均增加(P均0.05)。MPostC+5-HD组、RPostC+5-HD组、缺血对照组的梗死范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的缺血后处理和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共同的机制可能为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MitoKATP)的激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未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缺血修饰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就诊于衡水市人民医院的80例未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将80例病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丹红注射液治疗,丹红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稀释后缓慢输注,每日1次,共治疗7 d。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案对缺血修饰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前缺血修饰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缺血修饰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但试验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心绞痛、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试验组GRACE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未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治疗期间加用丹红注射液,可有效降低病人缺血修饰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可降低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缺血后适应(IPOC)联合替罗非班干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情况,分为常规PCI组(59例)、PCI+IPOC组(38例)、PCI+替罗非班组(41例)、PCI+IPOC+替罗非班组(39例)。比较4组术后24 h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术后1周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观察病人术中及术后2 h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肌即刻灌注情况采用心肌呈色分级(MBG)~([3])、校正TIMI帧数(CTFC)评价;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病人术后24 h以及1周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4组MBG、CTFC、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IPOC+替罗非班组CTFC、CK-MB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4组术后24 h以及术后1周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术后1周NT-pro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IPOC+替罗非班组术后1周NT-proBNP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IPOC+替罗非班组术后2 h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联合替罗非班以及缺血后处理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即刻心肌灌注情况,减轻心肌损伤轻度,有助于改善病人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PCI)辅以选择性冠脉内低温干预对非前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PCI术的非前壁STEMI患者4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分为低温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低温组PPCI术中通过抽吸导管输注4℃冷盐水诱导梗死区域心肌的低温干预,对照组行常规PPCI术。术中记录入门至血流恢复时间、电除颤/电复律、慢血流/无复流发生情况,术前、术后6 h和12 h采血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术后第7 d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功能;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记录心源性死亡、靶血管重建、卒中等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低温组的慢血流/无复流在PPCI术中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32)。与对照组相比,低温干预可显著降低PPCI术后STEMI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肌钙蛋白和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P0.05)。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随访显示两组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 改良冠脉内低温干预可以减少非前壁STEMI在P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和下调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浓度而潜在预防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的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因子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50±30 g,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开胸后穿线,但不收紧结扎线;空白组收紧结扎线缺血45 min后结扎线放松行再注;氯吡格雷组左前降支结扎后即刻从胃管注入氯吡格雷90 mg/kg,45 min后放松结扎线行再注,于术后每天给予氯吡格雷灌胃90 mg/kg,每天1次。替格瑞洛组左前降支结扎后即刻胃管内给予替格瑞洛150 mg/kg,45 min后放松结扎线行再注,并于术后每天替格瑞洛灌胃150 mg/kg,每天一次。观察4组大鼠缺血再灌注24 h及1周时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浓度以及心功能指标,并计算左心室(LV)、缺血危险区(AAR)和梗死区(IS)面积,用AAR/LV和IS/AAR表示心肌梗死程度。结果 4组术前各炎症因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组与空白组比较,CRP、IL-1、IL-6、TNF-α各炎症因子浓度在术后24 h及7天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术后24小时炎症因子浓度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术后7天炎症因子浓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未见心肌梗死区,术后24小时及术后1周氯吡格雷组与空白组比较缺血危险区及梗死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及术后1周替格瑞洛组与空白组、氯吡格雷组比较缺血危险区及梗死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均可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因子的浓度,替格瑞洛而非氯吡格雷能够更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危险区及梗死区面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两组溶栓后再通情况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 1观察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胸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通率为61.29%,对照组再通率为4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心力衰竭、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的应用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心绞痛发生率,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起到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痛舒方对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再狭窄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0月在我院住院行PCI术的冠心病病人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50例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心痛舒方)5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心痛舒方(中药制剂),每天1次,每次100mL,连续服药3个月,两组病人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支架内再狭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再发心绞痛8例,其中治疗组2例(4%),对照组6例(12%),对照组发生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1例(2%),上述9例病人均再次PCI治疗。两组均未发生心源性死亡病例。两组相比较,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联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介入前后冠脉血管狭窄程度、最小管腔直径、管腔早期获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复查造影:病变血管管腔直径对照组较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再狭窄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低(6%vs 18%,P0.05)。结论心痛舒方对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再狭窄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预防性注射尼可地尔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直接PCI(P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我院行PPCI的老年STEMI患者174例,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硝普钠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分别于支架置入前冠状动脉内推注尼可地尔4mg、硝普钠200μg、0.9%生理盐水10ml。观察各组主要终点事件[校正TIMI帧数(cTFC),术后慢血流及无复流的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尼可地尔组、硝普钠组及对照组术后即刻cTFC[(20.4±8.1)帧vs (25.5±7.6)帧vs(28.2±12.0)帧]、术后慢血流或者无复流发生率(6.9%vs 13.8%vs 24.1%)、术后90min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发生率(8.6%vs 20.7%vs 27.6%)、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17.2%vs 31.0%vs 39.7%)、术后TIMI3级(10.3%vs 20.7%vs 29.3%)及cTnI[(7.5±1.8)μg/L vs(8.5±2.3)μg/L vs(12.1±3.2)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多因素logistical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内注射尼可地尔是术后发生慢血流或者无复流的保护因素(95%CI:0.13~1.19,P=0.038),可降低术后cTFC(95%CI:0.14~0.52,P=0.000)。3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预防性注射尼可地尔可改善老年急性STEMI患者P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水平,但不改善短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年龄大于8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前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P-IABP)对其短期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01至2014-08年龄≥80岁,因STMEI而行PPCI的97例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随访资料。按照术前是否P-IABP将患者分为P-IABP组(n=24)和常规PPCI组(n=73)。常规PPCI组术中或术后因血流动力学崩溃需挽救性置入IABP(R-IABP)患者12例。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PPCI术后1个月、1年及2年的死亡和术后1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由死亡、心原性休克、新的或加重的心力衰竭(心衰)、再次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组成的复合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致各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P-IABP组与常规PPCI组比,术后死亡率在1个月(8.3%vs 16.4%)、1年(16.7%vs 24.7%)和2年(25.0%vs 30.1%)及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20.8%vs 3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ABP组患者与常规PPCI组中R-IABP患者比,各时间点的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ABP组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显著降低(20.8%vs 66.7%,P=0.005),并主要表现为心衰事件的显著减少(8.3%对41.7%,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TIMI血流3级(HR=4.79,95%CI:1.59~14.39,P=0.005)是患者术后1个月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后2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则主要为合并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损害及贫血等。HR=3.0,95%CI:1.37~6.56,P=0.006)。结论:大于80岁STEMI患者PPCI前P-IABP跟常规PPCI短期和长期生存并无显著差异,但较R-IABP患者,P-IABP患者1个月的MACCE显著降低。PPCI前P-IABP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