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主骨"与"少阳主骨"是出自《黄帝内经》的两种不同观点,前者侧重于藏象内容,广为人知;后者立足于经脉理论,但其思想的形成和真正含义仍不清晰。笔者查阅了"少阳主骨"这一理论观点的相关文献、后世注说,现从经脉学说的视角出发,基于足少阳经循行、腧穴、经脉病候及临床应用具体阐释"少阳主骨"的内涵,为其在针灸临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探讨"少阳主骨"少阳对骨之作用机制。《黄帝内经》提出"少阳主骨"观,究其机理,少阳胆经循行骨、少阳胆腑强韧骨、少阳春生之气促生骨。  相似文献   

3.
中医“少阳主骨”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藏象理论提出了“肾藏精”“肾生骨髓”“胆主决断”“精血同源”等著名理论,后世医家基于这些理论进一步研究,用之阐释中医病因病机指导临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少阳主骨”理论,历代医家研究较少,“少阳主骨”理论从经脉功能角度出发,对于阐述疾病病机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于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此文对中医经典中有关“少阳主骨”的条文进行梳理,对“少阳主骨”理论内涵进行追根溯源,探讨“少阳主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对治疗筋骨疾病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探析"少阳主骨"中医机理。"少阳主骨"语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曾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少阳与骨之密切联系,惜于一直未受重视。究其中医机理,"少阳主骨"源于足少阳之脉循行骨,基于肝胆肾之功能作用骨。足少阳胆经循行涉及全身绝大部分骨与关节,而致多部位骨与关节疼痛及病变与少阳相关;少阳胆腑中正之官,其气刚,通于骨质之刚而强韧骨;厥阴肝藏血主筋荣养骨,肝胆少阳春生之气升发促骨生长,行正常功能活动;肾精化肝血,乙癸同源生养骨。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提出少阳主枢和少阳主骨。文章简析少阳病理论及内涵,以及少阳主枢和少阳主骨理论。概述少阳为枢与少阳主骨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少阳生骨方、针刺少阳经穴治疗膝骨关节炎、颈腰痛、软组织疾患及骨质疏松症等方面的确切临床效果和实验证据。以期挖掘和推广少阳主骨理论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自古以来,人皆以为肾主骨。此说无可非议。而《灵枢·经脉》也论及少阳主骨,这是为什么?遍览《内经》、《类经》、《十四经发挥》等经典著作,发现除《素问·热论》有“少阳主胆”一说外,皆以之主骨,且论述也较丰富,以此看来,少阳主骨说并非讹传笔误。笔者不辟愚陋,试从少阳主骨的理论依据及意义两方面,就少阳主骨说,作如下论证。  相似文献   

7.
"少阳主骨"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近年来在骨病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认识也不一而足,笔者认为,"少阳主骨"重在相火,其主要机制在于相火对肾气的维系、培护,从而对骨起到生发、温煦和固护作用,相火亢盛或不足,都会引发骨病。而小柴胡汤全方可疏通气机,补相火之虚而清妄行之炎,是"少阳主骨"理论临床应用中的主要方剂。  相似文献   

8.
"少阳主骨"出自<灵枢·经脉>.手足少阳经的循行涉及全身绝大部分骨、关节,少阳胆、三焦在脏腑功能上与骨也有着密切联系系;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偏于骨之体,少阳为枢,流通畅迭,不郁不结,主骨之用.通过阐释少阳胆与三焦及其所属经脉与骨的联系,以及现代医家对此的认识,探讨"少阳主骨"理论在治疗骨疾病方面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导致的全身代谢性骨病,医家多从肾精亏虚、脾胃虚弱、肝失条达等方面分析其病因病机。本文认为《内经》的"少阳主骨"学说和OP具有内在统一性,从"少阳主骨"探讨OP的发病机制,可为科研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帛书》与《黄帝内经》经脉理论的差异,从经脉数量、名称的演变来简述十二经脉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重点阐述了十二经脉名称的命名原则,旨在为经络学说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借此启发医学工作者对经络学说和《黄帝内经》经脉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沈波  杨鸫祥 《国医论坛》2022,37(3):14-16
“少阳主骨”出自《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完善,已形成一套防治骨病的中医理论体系。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代谢性骨病,以全身骨量减少、骨内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属“骨痿”“骨痹”“骨繇”等中医骨病范畴,但现代医家罕有从少阳论治者。文章整理总结“少阳主骨”的涵义及少阳与OP的联系,探究从少阳论治OP的机理,是“少阳主骨”理论的传承应用,对指导OP的中医药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少阳为枢"滥觞于《黄帝内经》,其作用原理表现为少阳为经脉之枢、少阳为脏腑之枢、少阳为气血津液之枢。邱明义教授以"少阳为枢"为理论基础,在临床上辨证论治疑难杂病,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不寐证;以柴胡桂枝汤治疗感冒忽冷忽热证;以加味逍遥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中"少阳主骨"理论近年研究颇多,但缺乏系统性总结和回顾。对"少阳主骨"古义进行考析,整理分析"少阳主骨"相关文献,发现当今学者对少阳主骨所主病的阐释主要分为筋痹与骨痿两方面,并试述"少阳主骨"与胆源性骨病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少阳主骨”理论源于《灵枢》,经后代各家发展,成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经脉主病理论之一,广泛运用于骨关节疾病及运动障碍的诊治中。近年,“胆源性骨病”引起医学界对足少阳胆经与穴位对骨的特异性调节作用,特别是对抗骨质疏松效应的关注。少阳主骨类方剂治疗骨病与足少阳胆经穴位镇痛、抗骨质疏松、改善运动障碍的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究证明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对痛觉及骨量的调控参与其中。因此,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切入,探索“少阳主骨”与脑神经之间的联系,或能赋予该理论一个现代的科学解读。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946-1947
目的:从《黄帝内经》热病五十九俞出发,从腧穴所属经脉,所在部位以及与针灸诊治的关系三方面探讨热病五十九俞"同功穴"。方法:手工检索《黄帝内经》及《黄帝内经》王冰、张介宾考注。结果:研究发现热病五十九俞在所属经脉上多集中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等阳经经脉;所在部位上多分布于头部、腰背部;针灸证治上与温热病三焦证治关系密切。结论:由于其所属经脉,所在部位的不同,热病五十九俞具有清诸阳之热、胸中之热、胃中之热、四肢之热、五脏之热等不同的清热作用。据此,可为针灸临证治疗热病选取"同功穴"配伍,提供选穴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70代以来,马王堆、张家山、武威等地相继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简帛医书,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注意到了与《黄帝内经》相关篇章(如《灵枢·经脉》篇)的对应关系。研究证明,出土医书不仅对研究《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校读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黄帝内经》的脉诊与经脉学说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利用出土文献研究《黄帝内经》相关学术研究进展的梳理,指出这一方向的研究具有"探本溯源"的独到学术价值,未来将对中医理论构建和学术源流的研究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灵枢·经脉》对十二经的循行和主病症候的阐述,对临床诊断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其中对六阳经的“是主所生病”分别用“津”、“液”、“气”、“血”、“筋”、“骨”来主所生病,让人费解,易生疑义。作者从经脉循行、经脉气化特点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与《黄帝内经》的其他段落章节互参,对此予以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质疑《伤寒论》六经病之循经传顺序"一文中郑氏对《伤寒论》六经病之循经传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提出质疑,提出观点认为《伤寒论》中六经病之循经传顺序若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则更为合理。笔者认为此观点有待商榷。本文运用武当山祝华英[2]道长关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正反双向运行的理论,对经脉循行形成新的认识,并以此就文中所提几点质疑给予释疑,得出结论认为《伤寒论》六经辨证思想并不是附会《内经》而为,而是对《内经》经络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少阳主骨理论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掘和探讨湮没已久的<内经>"少阳主骨"之说.引证<内经>和历史上知名注家的论述和注释,对其内容和含义进行系统的考辨反思.结果表明"少阳主骨"学说有可能在世界上最早认识到关于骨质疏松的全身性骨骼病症,并发现体表足少阳可以自身调控骨强度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对以骨痛和骨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骨质疏松症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自诞生以来,上下五千年,相关研究著作、论文可谓层出不穷,其作为后世经脉医学之祖,源远流长。然而经脉的起源与流派是多元化的,至今流传最广,成为权威学说的理论便是《灵枢·经脉》所形成的十二经脉系统“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而其他流派的经脉系统或因为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失传而埋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文章从出土医学文献的角度,结合传世的《黄帝内经》文本,试图梳理《黄帝内经》秦汉时期所蕴含的数种经脉系统,如阴脉阳脉系统、六脉系统、十脉系统、十一脉系统等,为经脉医学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