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康复训练及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低频rTMS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治疗后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thel日常生活指数(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表面肌电图(sEMG)信号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联合低频rTMS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观察经颅重复针刺头针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入组的BrunnstromⅠ、Ⅱ期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颅重复针刺组30例,康复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支持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治疗。康复组患者进行康复科常规功能训练。康复训练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患侧肢体上下肢主、被动关节功能训练、坐位、站立平衡等身体平衡协调训练。一日一次治疗,每次治疗40分钟,一周治疗5天,共治疗20天。经颅重复针刺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头穴运动区经颅重复针刺法治疗,一日一次治疗,每次治疗30分钟,一周治疗5天,共治疗20天。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FMA)评分、BI指数评分、NIHSS评分、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指数评分、NIHSS评分、两组患者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主动收缩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FMA)评分比较,组内比较、组间比较经颅重复针刺组大于康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指数评分比较,组内比较、组间比较经颅重复针刺组大于康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组内比较、组间比较经颅重复针刺组小于康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值)评定,治疗前后比较,经颅重复针刺组内比较RMS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康复组内比较肱二头肌、腕屈肌比较RMS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康复组内比较肱三头肌、腕伸肌比较RMS值(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经颅重复针刺组大于康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穴运动区经颅重复针刺治疗对BrunnstromⅠ、Ⅱ期患者的患侧上肢屈肌影响大于伸肌。脑卒中急性期给予针刺和康复治疗对肢体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加快临床康复进度,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朱彦伟  柳韶真  岳玮 《新中医》2024,56(8):127-133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F-rTMS)联合分期针灸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表面肌电信号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LF-rTMS组37例、针灸组35例、联合组34例。LF-rTMS组采用LF-rTMS治疗,针灸组采用分期针灸治疗,联合组采用LF-rTMS联合分期针灸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3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R)]、康复效果[上肢运动功能(U-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Brunnstrom分期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屈肘肱二头肌、伸肘肱三头肌RMS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屈肘肱二头肌、伸肘肱三头肌CR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且联合组屈肘肱二头肌、伸肘肱三头肌RMS均大于LF-rTMS组、针灸组(P<0.05),针灸组屈肘肱二头肌与伸肘肱三头肌RMS均大于LF-rTMS组(P<0.05);联合组屈肘肱二头肌、伸肘肱三头肌CR均小于LF-rTMS组、针灸组(P<0.05),针灸组屈肘肱二头肌与伸肘肱三头肌CR均小于LF-...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对照组1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2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和针刺基础上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3组均每天治疗1次,6 d作为一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Fugl-Meyer量表(手指部分,FMA)评估手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结果治疗后,3组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观察组的FMA评分和MBI评分明显高于2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2的FMA评分显示手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1(P 0. 05);但是对照组2的MBI评分相对于对照组1无明显优势(P 0. 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头针接力刺法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湖南省岳阳市中医院诊治的120例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颅磁组40例、电针组40例和联合组40例。3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颅磁组增加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电针组增加电头针接力刺法治疗,联合组则采取电头针接力刺法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3组均治疗2周。检测3组治疗前后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相关指标和评定康复各项评分,并统计3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3组治疗后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MEP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均0.05),运动诱发电位波幅(MEPA)明显增大(P均0.05);颅磁组和电针组治疗后MEPL、CMCT和MEP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联合组治疗后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颅磁组和电针组(P均0.05)。3组治疗后MI、Fugl-Meyer和Barthe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颅磁组与电针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联合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颅磁组与电针组(P均0.05)。联合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颅磁组和电针组(P均0.05)。结论电头针接力刺法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缩短卒中后患者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增大波幅,缩短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可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改善上肢运动障碍传统中医和现代技术结合方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联合上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上肢机器人治疗,研究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和阴阳经刺法,2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肘关节屈伸处于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肌电积分值(IEMG)评分,比较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侧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给予调和阴阳经刺法联合上肢机器人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阴阳平衡透刺法,穴取患侧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级、患侧上肢表面积分肌电值(i EMG),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降低(P0.05),观察组0~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侧各肌肉i EMG值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P0.05),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及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可改善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瓜蒌桂枝汤对脑卒中后上肢屈肘痉挛状态及肌电积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屈肘痉挛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并口服巴氯芬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瓜蒌桂枝汤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完成治疗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Barthel指数(MBI)、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肌电积分值、肌电F波、生命质量并比较;治疗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CSI、MAS较治疗前显著下降,MBI、FMA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FMA显著高于对照组,CSI、MA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肱二头肌、尺侧腕屈肌、三角肌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肱三头肌则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肱三头肌显著高于对照组,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肌电F波波幅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阈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波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精力影响、家庭角色、语言功能、活动能力、情绪影响、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瓜蒌桂枝汤能通过改善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肌电,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生命质量和疗效。  相似文献   

9.
章国伟  陈双钱 《新中医》2020,52(16):107-110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运动结合毫火针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肌电F波相关参数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上肢偏瘫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改良强制运动训练,观察组给予改良强制运动训练结合毫火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wo1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 (上肢)]评分、Ashworth肌张力评分和肌电F波传导速度及波形特点。结果:治疗前,2组WMFT、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WMFT、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WMFT、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肌张力评分和F波传导速度较治疗前降低,F波出现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强制运动训练结合毫火针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有助于促进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改善肌张力和肌电F波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10.
邓紫刚 《河南中医》2022,(10):1601-1604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采用动态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所有患者恢复意识后均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另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 Fugl-Meyer)]、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BI)]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有效率为79.17%,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BBS评分、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5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1.
金鑫鑫  刘春花  吴思敏 《新中医》2022,54(22):148-151
目的:观察定向透药疗法联合双侧上肢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 例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和B 组各50 例。2 组均给予基础治疗,A 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双侧上肢康复训练,B 组在A 组基础上给予定向透药疗法治疗。2 组均治疗2 个月。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上肢表面肌肉肌电值及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 评分。结果:治疗后,2 组斜方肌、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肌电值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B 组斜方肌、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肌电值均大于A 组(P<0.05)。治疗后,2 组FMA、ARAT、ADL、SF-36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B 组FMA、ARAT、ADL、SF-36 评分均高于A 组(P<0.05)。结论:定向透药疗法联合双侧上肢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1月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单一生物反馈治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比较2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FMA上肢功能评分;治疗前后患者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结果观察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FMA上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IEMG评分、功能独立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功能独立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董宿利  付继京  杨杨 《河北中医》2023,(3):473-477+482
目的 观察上肢功能训练器结合针刺治疗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上肢功能训练器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予单纯上肢功能训练器治疗,2组均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侧伸腕肌群、屈腕肌群表面肌电指标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变化;对表面肌电指标与量表(FM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UE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屈腕肌群、伸腕肌群iEMG、RMS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屈腕肌群、伸腕肌群iEMG、RMS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BI评分、FMA-UE评分正向影响屈腕肌群及伸腕肌群iEMG、RMS。对照组MBI评分正向影响屈腕肌群的RMS,屈腕肌群的RMS与FMA-UE评分未表现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伸肌运动点针刺(运动点1组),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运动点2组),针刺肩髑、臂膈、手三里、外关(穴位1组),针刺肩髑、臂牖、手三里、外关、尺泽、内关(穴位2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采用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可以使上肢sEM6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Barthel ADL提高较明显。结论不同针刺部位治疗脑卒中后腕手运动功能疗效的影响不同。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刺络拔罐与西药治疗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患者采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随机分为综合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综合组于患侧肱二头肌肌腹中心行刺络拔罐疗法,每周二及周五治疗,连续治疗4周。西药组口服巴氯芬,每天3次,每次10 mg,连续服用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即刻(综合组治疗即刻为第1次治疗结束后即刻,西药组治疗即刻为治疗后24 h)和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肘关节活动度、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及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测量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电积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综合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即刻两组MAS、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综合组均优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即刻及治疗后两组肱二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综合组治疗即刻IEMG高于西药组,治疗后IEMG低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即刻综合组肱三头肌IEMG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肱三头肌IEMG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综合组高于西药组(P0.05)。综合组的总有效率为83.3%(25/30),高于西药组的60.0%(18/30,P0.05)。结论:刺络拔罐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患侧肱二头肌IEMG值并显著改善患侧上肢屈肘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肱二头肌起止点对偏瘫痉挛肢体表面肌电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起止点组和电针拮抗肌组,前者取肱二头肌起止点处阿是穴,后者取上臂拮抗肌穴位(如天井、清冷渊等),直刺进针后留针30 min,拔针后检测患者在完全静息状态下肱二头肌表面肌电数据,分别于针刺前、针刺2星期、针刺4星期对痉挛的肱二头肌进行表面肌电检测,检测指标包括均方根值(RMS)、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两组患者针刺后肱二头肌RMS、IEMG值均较针刺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发现,RMS、IEMG值在针刺不同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针刺4星期后RMS、IEMG值总下降趋势相同。结论电针起止点或拮抗肌穴位均可降低偏瘫患者静态肌张力;表面肌电在评价偏瘫患者治疗后痉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芒针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电芒针组,各50例。常规针刺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手三里、尺泽、内关、合谷;电芒针组应用电芒针透刺肩髃与臂臑、手三里与外关,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采用简式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三角肌表面肌电均方根(RMS)比值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WMFT评分、FMA评分及三角肌表面肌电RMS比值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电芒针组治疗后WMFT评分、FMA评分及三角肌表面肌电RMS比值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电芒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冲击波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2组均行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冲击波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剪切波速度(SWV),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MAS分级、患侧上肢肌群SWV、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冲击波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患者偏瘫侧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卒中偏瘫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和内科药物疗法,观察组加以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测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患者腕背伸时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手指(除拇指)屈肌和伸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用Fugl-Meyer评估表(FMA)对患侧手功能进行评定,比较治疗前后三角肌、肱三头肌与前臂伸肌群EMG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手指屈肌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TAM、FMA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EMG幅值、TAM和FMA评分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三角肌、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群EM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三角肌、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群EM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自身诱导法结合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头针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自身诱导法进行手功能训练,对照组只运用自身诱导法进行手功能训练,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患侧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表面肌电信图(sEMG)评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肱二头肌肌力评估、肱三头肌肌力评估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上肢及手功能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诱导法的训练方法结合头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优于只进行自身诱导法单一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