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深Ⅱ度烧伤模型,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及其对烧伤创面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初步探究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选择SPF级雄性SD大鼠30只,其中12只用于制作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另外18只建立深Ⅱ度烫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创面涂抹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治疗,隔日给药1次。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涂抹后,凡士林纱布覆盖。分别于治疗后第3、7、14天创面拍照观察创面愈合情况,HE染色观察创面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方法观察M1、M2型巨噬细胞表型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D206阳性细胞数目,qPCR检测炎症因子TNF-α及抗炎因子IL-10、TGF-β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两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均随着观察时间延长而升高,治疗后第3、7、14天实验组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7、14天实验组炎症细胞数目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7、14天iNOS阳性细胞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D206阳性细胞实验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纳米银抗菌凝胶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巨噬细胞数量以及微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114只(6只作为非烫伤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剩余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rhGM-CSF组、联合组和模型组,每组36只。制作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rhGM-CSF组大鼠创面涂抹rhGM-CSF,联合组应用纳米银抗菌凝胶和rhGM-CSF涂抹,模型组不作任何处理。比较各组创面愈合率,创面巨噬细胞数量以及微血管密度数量。结果:同一时间点,rhGM-CSF组和联合组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且联合组愈合率显著大于rhGM-CS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第3、11、14天创面浸润巨噬细胞数量均少于模型组和rhGM-CSF组(P0.05);第3、7、11天,联合组微血管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和rhGM-CS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银抗菌凝胶联合rhGM-CSF治疗深Ⅱ度烫伤效果确切,可以通过影响烫伤创面巨噬细胞数量和微血管生成促进烫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纳米银抗菌凝胶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对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将85例深2度烧伤创面分为治疗组(n=47)和对照组(n=38),其中治疗组应用纳米银抗菌凝胶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对照组应用磺胺嘧啶银乳膏。于7天、14天、21天、28天比较创面愈合率。结果:自14天起,治疗组创面愈合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米银抗菌凝胶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可以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硫酸乙酰肝素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糖尿病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实验组(n=18)采用皮下注射0.5ml硫酸乙酰肝素(0.3mg/ml),对照组(n=18)则皮下注射0.5ml生理盐水。两组大鼠麻醉成功后在其背部制作一直径为20 mm的圆形伤口,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通过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两组大鼠伤口肉芽组织厚度和炎症反应情况。结果术后第4、6、8、10、12和14天时实验组伤口愈合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天中性粒细胞相对于对照组较少,肉芽组织无明显水肿;术后7天时中性粒细胞较前减少,伴有局部毛细血管的增生;术后14天时新生肉芽组织基本修复完成,而对照组伤口仍伴有轻度炎症反应。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术后第14天实验组伤口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面积较对照组明显降低(561.4±18.7 vs 685.0±31.6,P=0.00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升高(688.1±19.3 vs 584.2±14.6,P=0.002)。结论硫酸乙酰肝素可能通过增加血管新生和抑制伤口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藻酸钙敷料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制作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在创面局部以海藻酸钙敷料(实验组)或干棉纱布(对照组)包扎,观察伤后3、7、14 d创面愈合率的变化;于伤后3、7、14 d取创面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行HE和Masson染色,计算血管横断面面积与肉芽组织面积的比值、肉芽组织厚度和胶原蛋白含量(胶原面积与创面面积比值)。结果:术后第3天时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明显增加(P〈0.05)。术后第3天实验组与对照组肉芽组织厚度[分别为(1 540.0±118.5)μm和(1 504.6±131.8)μm,P〉0.05]和新生肉芽组织血管面积与肉芽组织面积之比[分别为0.118±0.007和0.113±0.007,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术后3 d实验组胶原蛋白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分别为(45.7±5.3)%和(11.6±2.5)%,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14天时这种趋势依然存在(P〈0.05)。结论:海藻酸钙能提高伤口皮肤组织内的胶原蛋白含量,加速创面肉芽组织形成,促进伤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脐带MSCs(human umbilical cord MSCs,hUCMSCs)在海藻酸盐凝胶支架中的生长特性,探讨hUCMSCs-海藻酸盐敷料修复创面的可行性。方法取人脐带标本体外分离培养hUCMSCs,取第4代细胞与海藻酸钙凝胶支架复合培养(实验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凝胶支架中的生长特征,培养第0、3、6、9天检测细胞上清液VEGF含量并行细胞计数,并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以正常培养hUCMSCs作为对照组。取32只8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制备全层皮肤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n=8);创面分别以hUCMSC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MSC-凝胶组)、细胞上清液-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CS-凝胶组)、10%FB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FBS-凝胶组)及0.01 mol/L PB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PBS-凝胶组)修复。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第5、10、15天创面愈合率;于第15天切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新生皮肤情况。结果 hUCMSCs在凝胶支架中可生长增殖达1周以上,形似葡萄样;细胞迁移实验示7 d内未见细胞从凝胶支架中迁移出。培养第3天实验组细胞数及VEGF表达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之后逐渐增加,至第9天时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动物实验显示,与FBS-凝胶组及PBS-凝胶组相比,MSC-凝胶组及CS-凝胶组第5、10、15天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增高(P0.05),新生皮肤鳞状上皮、成纤维细胞、皮脂腺及毛细血管均增多,第15天时VEGF表达量也显著增加(P0.05);而MSC-凝胶组及CS-凝胶组观察情况相似。结论 hUCMSCs能在海藻酸钙凝胶中持续表达创面愈合所必需的VEGF,hUCMSCs-海藻酸钙凝胶复合物能促进小鼠创面愈合,有望成为理想的创面敷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两性离子(含磺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酯,SBMA)水凝胶敷料对大鼠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取24只SD大鼠,根据压疮缺血-再灌注原理制作压疮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大鼠分为NS组、PEG组和SBMA组,每组8只,去除创面坏死组织后,分别采用生理盐水、含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水凝胶和两性离子水凝胶敷料处理创面,干预后第4、7、10、14天观察创面面积,干预后第7、14天观察组织结构及胶原沉积情况、免疫组织化学观察CD31、VEGF、Ki67、CK10表达。结果 SBMA组创面愈合率在各时间点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且PEG组高于NS组(均P<0.05);干预后第7天SBMA组CD31、VEGF表达水平最高(P<0.05),第14天CD31、VEGF表达水平有所下降;上皮组织Ki67表达水平逐渐上升,SBMA组上升最快,PEG组次之,NS组最慢;三组均在第14天出现创面上皮化,相较于其他两组,SBMA组表皮分化程度最高。结论两性离子水凝胶敷料在促进压疮创面血管生成和再上皮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促进压疮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康复新凝胶剂对小鼠皮肤创面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康复新凝胶剂组(凝胶剂组)、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剂组(林可霉素组),每组20只,采用全层皮肤切除法在C57BL/6J小鼠背部制备伤口,伤口造模后开始按组对应给药10d;于治疗第3、7、10天拍照观察伤口图像并计算创面愈合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于治疗后第10天处死各组小鼠,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创面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与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创面组织中IL-6、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康复新凝胶剂组小鼠于治疗后第3、7、10天伤口愈合较为明显,创面愈合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L-6含量显著下降且TGF-β含量显著升高(P0.05)。治疗10d后,与模型组比较,康复新凝胶剂组小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新生致密肉芽组织,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同时VEGF阳性表达率显著增加(P0.05),IL-6、TNF-α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IL-10、TGF-β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iNOS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而CD206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且与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剂作用等效。结论:康复新凝胶剂能够促进小鼠伤口愈合,减轻伤口部位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创面巨噬细胞表型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一种用猪内脏膜制成的新型生物敷料对兔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制做兔背全层创伤模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分别外用新型生物敷料及无菌凡士林敷料.伤后3、5、7、10、14、17、21 d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情况和创面愈合率;并分别取创面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及成纤维细胞周期分析等检查,评估创面的修复质量,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组织病理结构评价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实验组术后7、10、14、17、21 d创面愈合率分别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进行两组间组织病理等级评价,发现实验组在组织结构、表皮层、基底细胞层及真皮层评价中等级占+++的百分比分别比对照组高.两组之间对比采用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2.36±2.03)d、(16.82±2.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3、5、7、10、14、17及21 d时,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组织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每时相S期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用猪内脏膜制成的新型生物敷料可加速皮肤创面上皮化过程,使伤口愈合时间提前.可提高皮肤创面愈合质量,促进胶原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通过表皮生长因子(EGF)溶液纱条和生理盐水纱条用于痔术后创面治疗(换药),观察表皮生长因子用于痔术后创面治疗(换药)效果。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150例Ⅲ度痔术后患者。把符合病例诊断标准、入选病例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50例Ⅲ度痔术后患者的创面随机分成2组,78例患者的创面使用表皮生长因子溶液纱条(实验组),72例患者的创面使用生理盐水纱条换药(对照组)。期间不曾使用其他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两组均以14天为观察期观察Ⅲ度痔术后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结果〓在14天为观察期观察Ⅲ度痔术后患者的创面愈合时,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28%(P<0.001)。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2.6±3.16天(10~16天),对照组为17.9±5.23天(12~23天),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皮生长因子溶液应用有助于痔术后创面愈合,减少创面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荷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36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BMSCs实验组;B组: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支架对照组;C组:空白对照组,观察创面愈合及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dU)阳性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结果 A组第3、5、7、14天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8.20±2.68)%、(30.60±5.50)%、(57.63±9.13)%、(87.35±5.83)%,明显快于B、C组(P<0.05),A组新生表皮较厚,新生血管及皮肤附属器多于B、C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 -BrdU阳性细胞角蛋白的表达.结论 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荷载BMSCs能促进糖尿病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12例肛周脓肿手术患者分为治疗组(n=56)和对照组(n=56)。治疗组:创面用生理盐水消毒,以浸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纱条填塞。对照组:常规消毒,用甲硝唑纱条或雷佛奴尔纱条填塞。手术后3、7、10 d观察创面水肿情况及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手术后3、7、10 d创面水肿评分分别为[(1.20±0.70)、(1.00±0.67)、(1.05±0.69)]和[(1.70±0.66)、(1.90±0.74)、(1.70±0.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信号素蛋白Semaphorin 4D(Sema 4D)在小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机 制。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24只Sema 4D基因敲除小鼠分成实验组(Sema 4D给药组)和对照组(PBS 组),同时将12只同窝杂合子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小鼠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实验组每个创面 局部皮下隔天注射250 ng(50 μl)Sema 4D蛋白/PBS溶液,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小鼠创面以相同体积 的PBS溶液进行注射,直至创面完全愈合为止。拍照记录创面愈合情况,术后第3、7、13天取创面组织行 HE、MASSON染色及CD34、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实验组第5、7、9、11天创面面积小于对照组和 正常对照组(P<0.05);对照组第7、9、11天创面面积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 时间短于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5);实验组第7天表皮和真皮新生评分、肉芽组织厚度均优于对照 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实验组第13天胶原染色较其他两组排列紧密有序;在血管生成评价方面,实 验组第7、13天CD34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 <0.05)。结论 Sema 4D基因敲除小鼠创面愈合 速度滞后,外源性给予Sema 4D补充后,可通过促进皮肤创面血管化,发挥促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部外用盐酸普萘洛尔乳膏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8周龄雌性自发性BKS.Cg-Dock7m+/+Leprdb/JNju糖尿病小鼠1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n=9)。于两组小鼠背部左、右侧各制备直径为0.6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实验组及对照组创面分别涂抹含或不含盐酸普萘洛尔的乳膏,术后2、5、7、10、14、17 d重复涂抹1次。术后2、5、7、10、14、17、21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取材行HE染色、Masson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创面再上皮化、胶原纤维、肥大细胞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创面组织中IL-1β和促血管生成素2(angiogenin 2,Ang2)蛋白的表达。结果两组创面均逐渐愈合,但实验组创面愈合速度快于对照组,除术后21 d外,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创面再上皮化加快,创面内肥大细胞分布较少。Western blot检测示除术后10 d外,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IL-1β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Ang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局部外用盐酸普萘洛尔乳膏可促进自发性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可能与其减少炎性反应、稳定血管及促进表皮细胞增殖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外用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并观察其对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以新型凝胶卡波姆980为基质,分别加入VEGF165、胰岛素,分别配制成胰岛素凝胶、VEGF165凝胶、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和空白对照凝胶。观察各组凝胶性状,检测其p H值。75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90~29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胰岛素凝胶组、VEGF165凝胶组、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组,每组15只。各组大鼠禁食12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5 mg/kg)制备1型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注射相同剂量柠檬酸钠缓冲液。1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采用恒温水浴箱80℃,制备深Ⅱ度烫伤模型。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创面外敷空白凝胶基质,其余各组外敷对应凝胶制剂,每天换药1次。深Ⅱ度烫伤造模成功后观察各组大鼠存活情况,于3、7、11、15、21天时点观察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在各时点随机处死每组3只大鼠取烫伤皮肤全层留取标本,行组织学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时点炎性细胞,微血管形成及胶原蛋白。结果:制备的各组凝胶透明,保湿性极佳,黏附性良好,便于涂抹及清洗,无组织毒性。各组大鼠无感染及死亡发生。3天后烫伤各组创面无明显缩小,7、11、15、21天时,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组创面愈合率最高,糖尿病组最低。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组愈合率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观察示各时点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组肉芽组织形成及上皮化均优于其余各组。免疫组化染色示各组微血管数量、Ⅰ型胶原蛋白阳性率均于3天开始表达,且随时间阳性细胞增多明显;各时间点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组微血管密度及Ⅰ型胶原蛋白最高,糖尿病组最低,与其余各组比较以及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组、糖尿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皮肤深Ⅱ度烫伤外用VEGF165-胰岛素复合凝胶对创面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硫酸乙酯肝素疗法在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硫酸乙酰肝素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背部皮肤创面模型,采用随机表数字法将30只糖尿病大鼠分为两组:实验组(n=15)采用皮下注射0.5 ml硫酸乙酰肝素(0.3 mg/L),对照组(n=15)则采取皮下注射0.5 ml生理盐水,术后不同时期处死取材,并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两组大鼠创面炎症反应和FGF、KGF、TGF-β和IL-6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后5天中性粒细胞相对于对照组较少,肉芽组织无明显水肿;术后10天中性粒细胞较前减少,伴有局部毛细血管增生;术后15天新生肉芽组织基本完成修复,而对照组创面仍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术后第10和15天,实验组FGF和TGF-β阳性表达含量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5天,实验组KGF阳性表达含量水平较对照组高,而IL-6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乙酰肝素可能通过抑制糖尿病创面炎症反应,调节FGF、KGF、TGF-β和IL-6含量水平,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从而达到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gel,rh EGF)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治疗深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磺胺嘧啶锌软膏换药治疗,治疗组采用rh EGF凝胶联合纳米抗菌凝胶换药治疗。在治疗后7 d、14 d、21 d、28 d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鉴定,并观察记录2组创面的愈合率和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烧伤创面总体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烧伤创面在治疗7 d后及28 d后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治疗14 d后,21 d的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rh EGF凝胶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不良反应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混合换药对难治性皮肤溃疡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肉芽组织中TGF-β_1及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难治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混合换药治疗,观察组另给予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治疗。治疗12周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美学满意度;PRP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比较两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β_1)及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7.1%(33/34),对照组为73.5%(2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5.6±4.6)d短于对照组的(32.7±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美容满意度为91.2%(31/34)高于对照组的67.6%(2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治疗前两组肉芽组织中TGF-β1及EG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两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TGF-β_1及EGF表达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联合混合换药能够提高难治性皮肤溃疡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美学外观,其可能同上调肉芽组织中TGF-β_1及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小鼠创面外用冻干鼠表皮生长因于(mEGF)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PPAR-β)表达量的变化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于70只BALB/c小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作1个1.5 cm×0.5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左侧创面设为实验组、右侧创面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创面滴加mEGF溶液(5μg/mL)、对照组创面滴加生理盐水.(1)伤后7、11、16 d各取20只小鼠,评估创面愈合率.(2)伤后1、3、7、11、14、18 d切取创缘组织(每时相点创面数为10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PAR-β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PPAR-β mRNA表达量,结果均用积分吸光度(IA)值表示.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创面愈合率:伤后7、11、16 d,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03、6.05、11.90,P值均小于0.01).(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伤后早期PPAR-β蛋白主要表达于2组剖面内芽组织Fb以及创缘KC胞核中,创面上皮化后主要表达于新生上皮及其下层Fb中,创面修复后表达逐渐减弱.实验组伤后各时相点PPAR-β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15~7.37,P <0.05或P <0.01),其中伤后3d达高峰[IA值为(3.46±1.33)×103],此时对照组IA值为(2.35±1.09) ×103.(3)原位杂交:伤后2组创面PPAR-β mRNA表达均开始上调,主要阳性表达部位为创面Fb及创缘KC胞质,持续至创面上皮化基本完成时,表达量开始下降.实验组创面各时相点PPAR-β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35~6.64,P<0.05或P <0.01),其中伤后3 d达峰值[IA值为(7.3±2.6)×106],此时对照组IA值为(4.5±3.0)×106. 结论 外用mEGF可上调小鼠创面组织中PPAR-β表达并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0.
复方紫归膏促进大鼠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朝晖  谭强  谢利  程林  刘峰  艾儒棣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2):1778-1780
目的:探讨外用中药复方紫归膏(Compound-ZiGui Cream,CZGC)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SD大鼠125只,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实验分成A、B、C、D、E共5组,每组25只。A组为模型组,B组为京万红对照组,C、D、E组分别为复方紫归膏高、中、低药物浓度剂量组。分别于伤后3、7、10、14天时间点观测创面愈合率、HE常规染色显微镜下新生肉芽组织厚度及其形态学改变情况,最后观测创面平均愈合时间等。结果:B、C、D、E组第7、10、14天创面愈合率均优于A组(P〈0.01),C、D组第7、10天创面愈合率优于B组(P〈0.05);B组第7、14天创面愈合率较E组优(P〈0.01);B、C、D、E创面愈合时间均优于A组(P〈0.01);C、D组优于B组(P〈0.01);B组和E组间创面愈合时间无差异(P〉0.05)。伤后第7、10天,B、C、D组肉芽组织厚度均较A组厚(P〈0.01),E组第7、14天较A组厚(P〈0.05),B组较E组厚(P〈0.01)。组织病理图像分析,伤后第7天,B、C、D、E组新生毛细血管数、毛细血管总面积、面密度、数密度和周密度较A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0.01),且C、D组作用优于B组(P〈0.05或0.01)。B组优于E组(P〈0.05)。结论:外用中药复方紫归膏能促进皮肤创面愈合,其可能机制是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增殖,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