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华 《山东医药》2006,46(7):81-82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病急性期经治疗缓解后遗留的偏瘫、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传统观点认为,成年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缺乏自身修复能力,因此认为,脑梗死后只有在急性期针对半暗带治疗才有价值,后遗症期即无治疗意义。但近年来研究证实,人及动物成年脑内有多处部位存在着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静息态神经干细胞(NSC),可参与修复缺损的神经功能。临床实践发现,有些缺血性中风患者即使在患病数年后,经治疗仍可出现功能恢复,即神经功能重建,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根据近年来最新的研究进展.从下调脑区激活、中枢神经再生、有效突触重建、神经影响因子和相关基因的调控等方面,综述缺血性卒中后遗症神经功能重建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中风属祖国医学"中风"和"卒中"范畴,是由于脑部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相应区域缺血、低氧,造成脑组织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生化代谢失常、生理功能丧失、病理形态软化改变等,是一种在脑组织上受到多层次、多方面损害的疾病[1].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中风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疗效确切,同时其作用机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不少学者对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缺血性中凤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国每年新增中凤患者150万~180万,其中缺血性中风占43%~65%[1].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综观国内外的治疗现状,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主要有溶栓治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神经保护剂的运用、扩血管药物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按年发病率217/10万计算,全国估计有600万左右中风患者,其中缺血性中风占全部脑中风的43%~65%.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广阔的前景,发挥了一定作用,对本病的临床报道很多,现就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卒中灶的大小和部位是影响卒中康复的主要因素,合肥的药物治疗是使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文章阐述了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及药物治疗促进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祛风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医理论认为风邪入中是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祛散外风药治疗中风病由来已久,但由于内风学说、活血化瘀理论的影响及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相互渗透,祛风药在中风痛中的应用逐渐减少,近年来随着“外风学说”逐渐受到重视,祛风药在中风病治疗中的作用得以重新认识,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都显示祛风药在缺血性脑血管痰病治疗中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卒中灶的大小和部位是影响卒中康复的主要因素。合理的药物治疗是使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文章阐述了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及药物治疗促进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疏血通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选择6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应用速碧林注射液治疗,两组内科常规治疗相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63%和90.32%(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与速碧林注射液有同等的临床疗效,能促进肢体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减轻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10.
<正>脑血管意外是造成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发病率要远高于出血性脑卒中[1],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2]。随着人口老龄化,脑卒中的发病率还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研究至关重要,寻找新的神经保护药物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主要由丹参、三七、天然冰片、银杏叶、绞股蓝等8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  相似文献   

11.
<正>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脑部血管阻塞或供血不足使脑组织损伤而引起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疾病[1]。在老年人群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2,3]。神经和血管的损伤是IS后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和关键环节[4]。如何有效治疗脑缺血后的神经血管损伤,促进神经血管的再生一直以来都是IS研究的热点和难点[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表明,电针治疗对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修复和血管再生具有积极作用及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SSRI类药物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了我国居民第一位死因.脑血管病的危害性不仅仅是其高致死率,更因为其高致残率.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75%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甚至自理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尤其是脑血管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高致残率对国家,对社会和家庭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是缺血性脑卒中,约占60%~80%.  相似文献   

13.
静脉溶栓是指南推荐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式,很多患者静脉溶栓后虽然神经功能获得改善,但溶栓后24 h内症状再次恶化,称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目前指南推荐溶栓24 h后除外颅内出血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因此,静脉溶栓后缺血性END是临床中非常棘手的问题。作者根据近年的研究情况,从静脉溶栓后缺血性END的定义、发生率、危险因素、发生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临床医师和研究者在静脉溶栓后缺血性END的预防、诊治及研究方向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西医对于治疗该病都加大了研究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就有关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西医治疗近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促进缺血性卒中大鼠脑血管新生及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无特定病原(SPF)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取12只作为假手术组,剩余48只大鼠通过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构建缺血性卒中模型,并分为缺血性卒中组、依达拉奉组、抑制剂组和依达拉奉+抑制剂组,每组12只。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通过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取全脑组织,冷冻切片后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缺血核心区小凹蛋白-1(Caveolin-1)/CD34、双肾上腺皮质激素(DCX)/5-溴脱氧尿苷(BrdU)蛋白荧光强度。取脑组织缺血侧基底结区组织,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Caveolin-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卒中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加,逃避潜伏期增加且穿越平台次数减少,Caveolin-1、CD34荧光强度增加,Caveolin-1与VEGF蛋白表达增加,BDNF、TrkB、DCX和BrdU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6.
介绍活血化瘀类单味中药(包括其活性成分及其制剂)对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对近5年来专业期刊以及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关于活血化瘀类单味中药对缺血性中风研究新进展的报道二十余篇进行收集整理并提出展望。对近5年活血化瘀类单味中药对缺血性中风研究文献分析表明,丹参、银杏叶、灯盏花等多种单味中药具有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抗炎、调节多种细胞因子等作用,保护缺血损伤的脑组织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活血化瘀类单味中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蛋白及 RA mRNA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表达量的变化,探讨电针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将14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各48只。建立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MCAO),针刺组于术后24 h开始电针曲池、足三里穴。术后1 d、7 d、14 d、28 d使用 Homecage Scan监测系统观察大鼠舔毛、进食、行走、后肢站立4个行为的变化,Western blot及RT 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Raldh1、2各亚型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针刺组在术后7 d、14 d各项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 d、28 d两组各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及针刺组 Raldh1mRNA、Raldh2 mRNA的表达在术后第7天升高,第14天达到高峰,之后表达减少,至第28天趋于正常;针刺组7 d、14 d的 Raldh1mRNA、Raldh2 mRNA的表达同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Raldh1、Raldh2蛋白的表达模式与 Raldh1 mRNA、Raldh2 mRNA的表达模式类似。结论电针能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 R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低温保护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低温是近年来研究较多且效果肯定的一种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措施,其保护机制十分广泛,文章主要介绍低温对缺血后脑能量代谢、兴奋性氨基酸释放、Ca^2+水平及其靶酶活性、自由基产生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低温保护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低温是近年来研究较多且效果肯定的一种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措施,其保护机制十分广泛。文章主要介绍低温对缺血后脑能量代谢、兴奋性氨基酸释放、Ca2+水平及其靶酶活性、自由基产生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的特点,其高致残率给社会、政府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而一直受到广大基础和临床工作者的重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治疗经验,并且随着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发展,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机制研究也不断深化。本研究从引起缺血性脑损伤的多种病理生理机制角度,就目前中l医药治疗脑缺血的研究状况作简要的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