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防治方法,为从"疫毒夹湿"角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分析武汉地域气候特点,结合武汉红十字医院病例发病规律,查阅"疫病"相关文献,总结归纳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路。结果:传统医学认为该病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机为疫毒袭肺,肺失宣降,邪热夹湿耗伤气阴。病位主要在肺,或兼在脾胃。治疗上可分期论治,注重宣降肺气,兼顾脾胃,同时养阴益气。通过养正辟邪等措施可以达到预防目的。结论:"疫毒夹湿"理论为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方用药,但因病例和地域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中医对疫病的认识,对比分析我国近20年经历的较大疫病,认为2019年12月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以"湿毒疫"论治。随着疫情的蔓延,病例数逐渐增多,病患临床表现及发病规律逐渐清晰,发现此次疫病早期临床表现为发热或不发热,发热者多身热不扬、干咳、乏力,伴恶心、呕吐、便溏、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舌苔普遍腻,具有明显的湿毒裹挟之症,病位在肺与脾。多数患者发病缓慢,潜伏期长,症状相对温和,少数患者可迅速发展为痰瘀壅肺、邪毒闭肺、内闭外脱等证,此期重症转危重症呈现黏腻胶着、缠绵难愈的典型湿毒特点,病毒转阴后的恢复期多呈现邪气留恋、余热未清的特点,尤其是重症患者免疫功能和组织损伤的修复需要很长时间。比较分析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为近代流行疫病多湿,此次疫情尤为明显。因此,在防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注意在化湿解毒、辟秽化浊的基础上因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医病因学"毒"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认为"疫毒、寒毒、湿毒、热毒"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外因,"正气不足"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内因,疫毒与寒毒、湿毒、热毒相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的基本病机。依据病情辨证施治:初期:除疫化湿、散寒透邪;进展期:清热解毒、宣肺通腑;危重期:开闭固脱、解毒救逆;恢复期:清解余邪,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4.
结合西北地区地域特点、发病时令及易感人群体质,从五行脏腑气机气化角度探讨此次疫情的特点及防治方法。国家级名中医刘华为教授认为本病当属"寒湿疫",证型为"寒湿束表,热郁津伤",病位在肺脾,方选藿香正气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疫毒夹湿"角度探讨加味达原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毒闭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31日至3月3日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住院的COVID-19疫毒闭肺证患者45例,其中治疗组22例给予常规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等)联合加味达原方,对照组23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7天后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发热、咳嗽、乏力、胸闷喘息、腹胀便秘、舌象)好转情况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T等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治疗组患者主要症状(发热、咳嗽、乏力、胸闷喘息、腹胀便秘、舌象)均显著好转,治疗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明显降低,CT好转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外周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味达原方患者能明显改善COVID-19疫毒闭肺证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淋巴细胞百分比恢复,加快肺部病变吸收,本研究为从"疫毒夹湿"角度治疗该病提供了初步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6.
7.
我国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传染迅速、病情险恶,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疫情爆发后,中医以独特的优势,在本次抗击疫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可归属于中医疫病范围,其发生、发展、传变、转归等多个环节与风温夹湿类似,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肺系及脾胃系,病位在肺与脾,笔者试从风温夹湿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五运六气思想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是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的集中体现。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中医诊疗实践中,我们从五运六气角度,从燥和湿角度分析其病机,并提出治疗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具有较强传染性。中医从"湿"论治本病,在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资料,结合《黄帝内经》理论,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起于外燥,后内传中焦,影响脾胃运化导致痰湿,最后深入下焦,转为内燥,导致肝肾阴亏,真水涸竭,熏蒸于肺,炼液为痰为栓;治疗除口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第七版)推荐的人参、附子、山茱萸回阳救逆外,还可按《黄帝内经》五行学说,取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理,予大剂量麦冬或可帮助清除远在肺泡的痰栓;其机制可能与麦冬抗炎、抗血栓、抗氧化、免疫调节及抑制胶原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医经典文献及临床实践思考,立足于"湿疫"理论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治疗方药。认为新冠肺炎乃湿毒疫邪所致,其病机特点为内外病邪相引,合而致病;本病除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外,同时也表现出三焦传变的过程。同时,通过归纳梳理相关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湿疫的证治方药,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诊治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精华,涵盖了疾病发生的各个阶段。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和治疗中,中医药及时介入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全国名中医袁今奇教授结合案例,从这三个方面提出:对于高危人群,采取扶正气、避邪气方法,防止发病;对于已病人群,采取清热化湿、解毒救逆方法,防止病邪深入和转化;对于治愈人群,采取健脾补肺、益气养阴方法,防止复发。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期为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中医"疫病"范畴,以发热、乏力、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此次疫病的核心病机是寒湿伏热。结合广西地域条件和人群体质特点,运用中医壮医防治COVID-19理论,以袪寒湿兼扶正为原则,概述中医壮医结合治疗特点,为COVID-19疫情的防控救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笔者结合学习温病学相关知识,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等流行病学特征,属于中医"温疫""疫病"范畴.根据其发病的临床症状表现,提出临床可分为初期、进展期、危重期及恢复期四个阶段,阐述了每一个阶段中医辨证的要点及治法方药,强调了截断病源途径的重要性,并提倡根据不同体质进行中药预防.  相似文献   

15.
张馨月  郑佳昆 《河南中医》2020,40(3):336-338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人感染后出现的症状相似,且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较高,与中医学所述之戾气相似。从此次戾气致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为寒湿疫,侵犯人体途径为侵卫犯肺,直犯营血,逆传心包,邪气也可直趋中道,伏于膜原。病情传变可由表入里,又窜走六经、三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在疾病发展不同时期,表现症状略有不同。早期病机为湿毒郁肺,枢机不利,宜化湿解毒、宣肺行气,方选藿朴夏苓汤合三仁汤、小柴胡汤加减;中期病机为热毒闭肺,腑气不通,宜清热宣肺、通腑泻热,方选麻杏石甘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极期病机为内闭外脱,宜开闭固脱、清热救逆,方选四逆汤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加减;恢复期病机为气阴两虚,肺脾两虚,余邪未尽,宜益气养阴,补脾肺,祛余热邪毒,方用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在预防方面,应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可用玉屏风散加味益气固表。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新冠肺炎由寒湿之疫邪引起,分别属于寒湿疫,湿毒疫,浊毒疫等诸多认识,这可能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科学地分析其病因病机,对于治疗和总结新冠肺炎的中医治疗作用和规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观察武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发现湿浊毒贯穿疫病全程,提出了从湿浊毒论治的观点。武汉地处长江边,湿润多阴雨,形成了湿浊毒疫疠之气致病的地域自然条件。COVID-19患者早期见发热、乏力、周身酸痛、纳呆、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胖齿痕、苔白厚腐腻,脉濡或滑;疾病进一步发展后表现为低热、或身热不扬、或未热、脘痞呕恶、便溏,这一系列的症候群均是湿浊毒的临床表现。临床症候错综复杂,真假难辨,必须掌握见虚非虚、见实非实、见燥非燥、见热非热辨证四大要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将本病分为4期9个证型,其中有4个证型从湿浊毒论治。我院协定方"祛湿化浊排毒汤"具有祛湿化浊、保肺排毒之功,治疗COVID-19获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防治大法,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核心内涵3个方面阐释中医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力来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及意义。认为中医药可有效防治该疫病归因于其独具特色的"正气"理论,这一学术思想与现代免疫学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9.
2019年12月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迅速蔓延,已成为威胁人类的健康杀手,面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基于中医瘟疫理论,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病因为"湿毒",具有超强传染性及隐匿性,存在无症状传染者;人群普遍易感,具有人传人特点,临床症状不典型,病势进展存在预测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防治方面亦体现了三因制宜、攻补兼施及辨证论治原则。探究如何运用传统中医瘟疫理论,分析新发传染病,以期完善防治方案。这对于今后有效运用中医经典瘟疫理论应对可能再次爆发的其他公共卫生传染病,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温疫”范畴,其发病具有典型的湿毒致病特点,并与运气、地理、气候和人群的易感性相关,其病位在膜原,涉及三焦、肺、脾、胃。病机为湿毒盘踞膜原,可有寒热从化,易于影响气机升降,可耗伤正气、化热、化毒、夹寒、夹瘀,危重患者发病2~3周是疾病转折点,顺证(轻型、普通型)病情多向愈,逆证(重型、危重型)病情多呈恶化加重。应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宣肺降气、清解相合为治则,寒化佐以辛温,热重于湿加强苦寒,湿重于热侧重淡渗、芳化,腑实佐以通腑泄浊,热入营血当清营凉血,内闭外脱当留人治病。在治疗中应该坚持三因制宜和群防群治相结合,首重气机宣畅,注意给邪气以出路,时刻注意护胃气、存津液,不宜早用寒凉、滋腻,扶正需要确有正虚,并提出了辨方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