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中医疫病学历代文献对"温疫""寒疫""湿疫"的相关论述,结合目前已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相关研究,探讨本次新冠肺炎的疾病属性。从季节和气候特点、病毒特性、临床症状、方药验证等方面分析,认为本次新冠肺炎更符合寒疫特征,在新冠肺炎病因之"燥""湿"关系中,"燥"邪居于主要地位;同时提出本病可分为两个阶段,2019年11—12月属于寒燥疫,2020年1月及以后属于寒湿疫。  相似文献   

2.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指由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的特点,可将其纳入到中医学"瘟疫"的范畴,因其于冬春季发病,起病较急,初期常见发热,干咳,鼻塞,流涕,咽痛等症候,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见闭症、脱症等险恶症候,因此又可将其归入"疫毒"范畴。目前有学者将新冠肺炎发病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初病期、重症期和恢复期~([1])。现结合余姚市人民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区的中医诊疗经验,谈谈笔者临床上治疗新冠肺炎的心得体会。1初病期,首要辛燥消导  相似文献   

3.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对瘟疫(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及治法方药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见解,为正确治疗瘟疫开创了先河。后世,余师愚著《疫疹一得》、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戴天章著《广瘟疫论》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瘟疫学说,为祖国医学防治瘟疫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作者在前人对瘟疫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基础上,结合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报道,综合阐述这一新型传染病的中医证治,旨在为现代中医防治"新冠"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就"试析从寒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文与王永炎等进行探讨,论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寒疫",进而认为其"从寒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导性、实用性、可行性有待商榷。从王院士等行文中"寒疫"概念的引入、"寒疫"概念的定义,以及王院士等对《伤寒论》《重订通俗伤寒论》之"寒疫"概念的解读等方面入手,结合新冠肺炎期间的气候状况,参考经典著作进行运气推演,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属中医疫病中的"寒疫"范畴,依据发病时节武汉"多湿""暖冬"的气候特点,认为此新冠肺炎一疫,可参阅热病学之湿温(湿热)辨治,临床初期所见恶寒、头痛、乏力、身热不扬、干咳等症状,实类湿温(湿热)病之表湿(阴湿)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轻型、普通型、危重型分型辨证论治部分,实为现代版的湿温(湿热)病辨证论治提纲。  相似文献   

5.
《国医论坛》2021,36(5):19-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且多身热不扬,无壮热或烦热,部分病例不发热,不伴恶寒,多伴纳差、恶心、便溏等消化道症状,舌质多暗或边尖稍红,舌苔厚腻。湿温病势缠绵难愈,病变脏腑以脾胃为主,病邪可弥漫三焦,初期湿中蕴热、邪遏卫气,中期邪在气分,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不同,湿热化燥可深入营血;后期湿热消除,胃气未醒,脾虚不运为主。新冠肺炎与湿温的临床特征相似。新冠肺炎主要病机是湿热疫毒非时之气犯表困脾。治疗上从脾论治,以清肺排毒汤攻补兼施,升降相因,寒热并用,宣清导浊,共奏健脾化湿之功效。  相似文献   

6.
结合亲临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所收治的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符合中医"温病-疫病"范畴,疫气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特殊物质,侵袭人体致病后成为疫邪,疫邪的感邪途径为从口鼻而入,伏于里,根据人体状态表现为温热病证或湿热病证,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运用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临床效果满意。此外,救治过程中,还需注意辨痰水、辨郁、辨瘀和辨虚,辨肺与大肠。因此,温病学理论是指导新冠肺炎的辨证施治的理论依据,临床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具有流行性、症状相似性和共同性、时令性、地域性特征,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在相对密闭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本病基本符合中医学"温病""瘟疫""湿热疫"范畴,病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内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因为时令戾气;病机为疫毒由表及里、由轻转重的病理过程。辨证应遵循温病学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相似文献   

8.
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的发病特征及主要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目前报道的临床病例资料,提出从三焦论治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属中医"瘟疫"的范畴,病位主要在肺,可涉及脾、胃、肝、肾、三焦等脏腑.病机为三焦气化失常,寒湿痰毒瘀滋生,枢机不利,气机升降不相顺接,邪无所出而发病.因此,疏调三焦,畅达气机,...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温病、瘟疫范畴。本文总结了秦东风主任医师会诊的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一种兼湿的温病,为感受"非节之暖"而发的温疫,脾虚是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治疗应以健脾祛湿解疫毒为主。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对中西医而言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疾病",虽然已经进入"邪气衰退"阶段,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中医药诊治瘟疫病本有章可循,中医药人既要积极汲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西为中用,又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自信自强。当遵循"司外揣内"基本辨证策略,不必苛求病因病名。新冠肺炎病属瘟疫,既非伤寒亦非普通温病,温热夹杂秽浊之邪,易与寒湿疫、湿热疫相混淆。要按照中医瘟疫病的策略去辨治,温热邪气是辨治重点,灵活应用汗清和下滋五法。临床应根据病人的具体脉证,或单用,或联合运用,药随证转,随证治之。疗效是硬道理,要重视个案研究,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应与西医一致,鼓励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同时,中医药人也要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大医精诚,并及时公开自己的经验与所得,为战胜这场瘟疫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寒疫与伤寒的关系、历代医家对寒疫特点的认识及新冠肺炎临床特征的分析,阐述了新冠肺炎从寒疫防治的思路,对新冠肺炎的治则方药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运用透邪解毒法治疗和预防新冠肺炎验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深化中医对新冠肺炎认识,提高临床疗效,从而有效控制疫情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防治全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使临床医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各家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我们将各医家对COVID-19的相关论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分析。发现各医家均认为COVID-19属中医"疫病"范畴,其病因为疫戾之气,但因各医家所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不同,所诊治患者体质及病程阶段各异,故对于疫戾性质从寒湿、湿毒、湿热、温热、湿燥论者各异,总以湿毒和寒湿为主;治则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同时亦需全程顾护正气;分期分型辨证论治结合整体论治,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共同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防治优势。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瘟疫"范畴。遵循中医疫病学的认识方法,根据武汉本年度的物候学特点,归纳一线临床医师搜集的52例确诊病例中医四诊信息和证治经验,我们认为本病诱因是气交失常,人群普遍易感于从口鼻而入的秽戾之邪,核心病机为"湿、热、毒、瘀、虚","湿毒"特征的疫疠之气侵袭肺脾,继而存在着湿热性温病的正局与变局传变。中医治疗宜辨病与辨证结合,分期论治。以辟秽解毒为核心治则,应用升麻、当归的基础上,分消走泄,宣畅气机,化瘀通络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4.
从温病学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因是湿热疫毒,发病过程中由湿热疫毒而致热、喘、瘀、脱、虚,从病机而论有湿毒、热毒、瘀毒等不同的病性,故治之当不离湿热疫毒,"逐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疫毒、宣畅气机为主,把握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中医防治温疫病的临床思维创新要以真正掌握经典理论中温疫病疾病传变规律、治疗方与证的对应规律及方证理论的精髓为基础,并努力研究、应用于现代疾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内的传染病中医临床证治规律之中,创建自身的中医临证体系,才能在诊治患者中处变不惊。其中,坚持临床急症思维,既病防变,建立病证结合标准化与个体结合的诊疗体系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广大中医学者提出了诸多的观点。新冠肺炎依据其病性的寒热和兼杂之邪,分属于寒湿疫、湿温疫、湿毒疫、湿毒夹燥疫等,其病因以“湿邪”为主,常兼夹寒、热、燥之邪,分别有温湿疫邪、寒湿疫邪、疫邪夹燥等,其辨证多从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膜原理论辨证,并结合三因制宜等。新冠肺炎证候多变,但其病因病机符合中医“疫病”的规律,其病位主在肺,多累及脾胃,以湿邪为主的病理特点贯穿疾病的始终,以“湿、毒、寒、热、燥、瘀、虚”为证素要点,可按照预防、治疗、恢复3个阶段采取辨证论治。该文从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及辨证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完善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全面系统研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防治,对新冠肺炎预防及诊疗方案和知名中医专家观点进行归纳分析。方法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查阅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的诊疗方案,知名中医院士及专家临床等公开发表的观点,整合归纳总结,进行述评。结果该病属于中医"温疫""瘟病""疫疠"的范畴,疾病早期的患者多为轻型,多为素体脾虚患者,以感受湿邪疫毒之气为主,常多见湿重,对于寒湿还是湿热为患,有一定的分歧。治疗上以调理肺脾,健脾祛湿为主。疾病中期的患者,多考虑为素体内热或者湿郁化热,湿毒热充斥肺脏,损伤肺络,治疗以清化湿热为主。如果病情进展,内陷心包,出现坏病,内闭外脱。需要中医"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急救。治疗后的恢复期患者常表现为脾虚湿盛,气阴两伤,需要益气养阴,健脾利湿。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以"湿"邪为主,感受疫戾之气为其病机,而脾肺是主要病位。治疗上,化湿是贯穿治疗始终,全程都要固护脾胃阳气,勿伤中气。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性有寒、湿、热、毒、虚之分。根据大多患者具有低热、脘痞、肢倦乏力、便溏、苔白腻等证候表现,该病与"湿"邪关系密切。全国各省市中医诊疗方案亦提示湿邪为患为本次新冠肺炎病机的基本特点。湿性重浊、黏腻,起病隐匿,可蒙上流下,病变早期多在太阴、阳明,其后可窜及少阳,内陷厥阴,甚则内闭外脱。湿邪为患,病势缠绵,病情复杂多变,临床诊治较为棘手。湿邪对瘟疫发生、发展及传变可推波助澜,使瘟疫复杂多变。从"湿"邪在瘟疫中的发病作用着手,探讨新冠肺炎的中医辨治,分析新发传染病发病及传变特点,以期运用瘟疫理论完善中医防治方案,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临床症状特点,提出新冠肺炎前驱期概念,认为新冠肺炎前驱期是指从出现不太明显的呼吸道异常症状开始到临床症状达到新冠肺炎诊断标准前的一段时间。根据中医学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及防治原则,结合北京地区气候特点、居民体质特征及饮食习惯等分析北京地区新冠肺炎前驱期的证候要素及病机,认为前驱期常见症状有咽干、咽痛、口干、鼻干、干咳、少痰、口苦、口有异味、纳少、腹胀等,病性为燥、热、湿,病位在肺与胃肠,病机当属疫毒之邪外侵,邪犯鼻咽或邪犯胃肠。以《温病条辨》的银翘散和沙参麦冬汤为基础方研制银花清肺饮,并探讨其对北京地区新冠肺炎前驱期患者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常有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升高等心肌损伤及心律失常表现。基于心肺相关理论,结合临床研究,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可有疫毒之气壅塞于肺、气机逆乱致瘀、疫毒损伤肺气、气虚致瘀、瘀久化热等病机表现,须注重宣肺化瘀、益气化瘀、凉血化瘀等化瘀法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中的应用,该思路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1])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基本病机以"湿热毒瘀"为主。新冠肺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