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紧张型头痛是以双侧头部持续沉重或紧箍感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头痛,伴颅周压痛的紧张型头痛查体按压其头、颈、肩等颅周部位可及压痛,属经筋病范畴。伴颅周压痛的紧张型头痛的重要发病机制为颅周肌筋膜机制,肌筋膜属于经筋,且肌筋膜病变的病理产物——颅周肌筋膜触发点本质属经筋病灶点。因此,本文认为伴颅周压痛的紧张型头痛其病位在经筋,其症状表现提示病性属寒、属结筋。在治疗方面,可遵循我国传统经筋理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治疗原则,使用火针快速点刺颅周压痛病灶点以解除筋结,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予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头痛指数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脱落3例(其中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7%(30/31),对照组为93.33%(28/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头痛指数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循经取穴针刺疗法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较常规针刺疗效更佳,可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肌筋膜螺旋线与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筋、腧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筋膜螺旋线是基于肌筋膜运动整合理念形成的一条功能性整体解剖结构线。通过对肌筋膜螺旋线与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筋、腧穴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间在分布、组织结构、功能联系、病候、治疗方面都存在密切联系,认为基于肌筋膜螺旋线的生物力学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对足阳明和足太阳经筋和腧穴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拔罐疗法可有效地治疗肌筋膜触发点,通过拔罐时产生的压电和反压电效应,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其可改善肌筋膜触发点区域的血液循环状态,降低肌肉的紧张程度,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同时拔罐疗法还可提高肌肉的机械痛阈。文章为阐释拔罐治疗肌筋膜触发点的可能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经筋治痛谈经络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ong BQ  Li CR  Huang FY  Zhang SJ  Xue LG 《中国针灸》2011,31(8):711-713
通过对<足臂十一脉><阴阳十一脉><灵枢·经脉>及<灵柩·经筋>中对经脉、经筋的排序、属络脏腑、循行方向、衔接及主治疾病等的分析比较,发现古代针灸治疗的病症大都源于经筋病症.国家现有的标准腧穴中有62.59%的腧穴贴近经筋痛点,诠释了循经筋痛点是早期腧穴的源头.故而总结出经筋与经脉的关系是"一源二歧"的同胞,这为更好地认识经络起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刺激手法刺激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疗效。方法:60例慢性紧张性头痛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使用强刺激手法及物理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P=0.03620.05)。结论:颈部肌筋膜触发点强刺激手法治疗紧张性头痛能明显缓解患者头痛,改善临床伴随症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肌筋膜链角度,探讨足三阴经筋的解剖基础,为临床经筋疗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分析足三阴经筋的分布、病候,并与肌筋膜链前深线解剖、功能对比,阐释足三阴经筋的解剖结构。结果:足三阴经筋的线性分布呈现混合分布趋势。在足踝小腿部,长屈肌及肌腱可视为足太阴经筋,趾长屈肌及肌腱可视为足少阴经筋。在阴股部,股内侧肌及股内收肌群的股骨止点可被视为足太阴经筋,股内收肌群结合体可被视为足厥阴经筋,大收肌后部及半腱肌半膜肌可被视为足少阴经筋。在躯干部,足太阴经筋与腰大肌筋膜密切相关,足少阴经筋与脊柱椎体前筋膜更为切合。从功能上,足厥阴经筋突出了股内收肌群与耻骨的解剖关系,足少阴、足太阴经筋突出了下肢内侧与腰腹的关系。结论:足三阴经筋分布与下肢内侧及腹腔后壁肌筋膜密切相关,由于经筋的功能性,需要进一步从解剖、功能、生物力学和病候等方面对足三阴经筋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结合触诊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探讨套针新型浮针干预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科诊治3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5例,试验组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技术结合触诊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运用套针新型浮针灭活触发点;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腧穴穴位进行针刺。两组患者均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WOMAC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套针新型浮针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后,WOMAC评分中的疼痛、僵硬、近期日常生活质量评分与传统针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套针新型浮针灭活膝关节周围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有效缓解疼痛、晨僵等不适,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结论:套针新型浮针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促进膝关节周围力学平衡,降低肌组织张力,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及提高膝关节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谢志勇  白金山  见国繁 《光明中医》2023,(10):1939-1942
目的 观察手法舒筋配合毫火针点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跖筋膜炎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手法舒筋配合毫火针点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毫火针点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Maryland足部评分,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7%(49/60),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法舒筋配合毫火针点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确切,优于单纯毫火针点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头痛,头痛部位有手足少阳经、足太阳经、足厥阴经、督脉、跷脉等经脉循行,而以少阳经脉分布范围最广.针刺治疗偏头痛有确切疗效,取穴以足少阳胆经腧穴使用频次最高.除了头痛处局部取穴这个原则外,作者认为取足少阳胆经腧穴治疗偏头痛还与阳跷、阳维等奇经,以及经筋有关,而表里经、同名经配穴的运用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刀对股内侧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触发点(MTrP)模型大鼠肌组织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利多卡因组、针刀组,每组16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法"建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触发点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检测触发点肌组织内乙酰胆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触发点肌组织内的乙酰胆碱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针刀组和利多卡因组触发点肌组织内的乙酰胆碱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针刀组与利多卡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可降低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处肌组织的乙酰胆碱含量,这可能是针刀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平刺和直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并筛选出改善颈型颈椎病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更高效的针刺方向。方法将10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平刺组采用平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直刺组采用直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和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平刺组优于直刺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刺组优于直刺组。平刺组总有效率为94.0%,优于直刺组的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刺和直刺均可以消除肌筋膜触发点和治疗颈型颈椎病,但平刺肌筋膜触发点优于直刺肌筋膜触发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超声回声特征,探讨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缓解运动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超声组采用肌骨超声观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超声回声特征,在超声引导下行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经验组行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一共接受3次治疗.结果 超声组疗程结束时、...  相似文献   

14.
正肩胛肌筋膜炎又称肩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痛症、肌疲劳综合征等,是指因慢性劳损、寒冷、潮湿而使肩胛部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以明显的局限性痛点,且绕肩胛可触及硬结或束条为主要特征。肩胛部有手太阳、手阳明等经筋通过,其描述多为"绕肩胛",即肩胛部的经筋"结"、"聚"点多环绕肩胛骨,且慢性肌疲劳综合征具有筋性病因[1],这也是笔者以经筋为理论依据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关键点。1经筋理论概述"经筋"是"十二经筋"的简称。"筋与脉并为系",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经筋学说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而肌筋膜链理论则是近年来运动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从经筋与肌筋膜链的定义出发,通过比较二者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其各自在临床运用中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应用肌筋膜链理论阐释经筋学说,以期更好地指导经筋学说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中常见的急慢性疼痛诸证多为筋经或肌筋膜病变所致,毫刃针与筋针分别对经筋病和肌肉筋膜的病理改变有着突出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卫气、经筋与肌筋膜理论,结合《灵枢经·九针论》中"员针"的特点,对上述两种针刺法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探究,认为将毫刃针结合筋针的针刺手法应用于疼痛的治疗中,可解痉止痛、调畅经筋,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平常一般的头痛多数是由于经筋膜炎所引起的。在西医看来,头痛多由于斜方肌(脖子后面最粗那两条筋)与后枕部相连接的肌腱发生炎症所造成的,也就是颈筋膜炎。对于颈筋膜炎造成的头痛,一般在后枕部会有三个压痛点。本文对指压“三点”治疗头痛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旋颈试验阳性率、眩晕评分及头项部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及头项部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针刺触发点疗法因其操作安全简单,疗效佳已被医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通过查阅近年来针刺触发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文献,运用文献整理法,总结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的相关中西医致病的机理以求能达到更好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并探究临床常见的特色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技术的疗效,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解读近年来现代及传统医学关于颈型颈椎病的研究成果,从现代针刀医学、肌筋膜链学说、动作模式和运动链学说、传统经筋理论等方面,阐述颈项前后肌群力量失调的病变机制;认为针刀"T"形术式联合胸小肌松解可恢复弓弦力学结构平衡,调节筋膜系统的张力平衡,协助纠正颈肩异常运动模式,疏通气血、理筋止痛,从而改善颈型颈椎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