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中和"作为儒家的主流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从儒家的"中庸之道",到如今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无不围绕着"中和"这一人文内涵而展开,其对中医理论的构建与临床实践亦产生巨大影响,中医学的生命观、发病观、治疗观与养生观都渗透着中和观的精髓。1中和观的涵义中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先  相似文献   

2.
中医常云"尚平衡",提出"平衡论"的观点。我们认为切不可将"中和"与"平衡"混为一谈,是选取"平衡"观还是"中和"观来指导中医发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大议题。从平衡的概念、阴阳观、生理基础、生命规律、健康方式、用语范畴等方面探讨"中和"与"平衡"对中医学的影响,由"中和"思想反思中医"平衡论",清本源以促中医发展。  相似文献   

3.
赵明山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2):2169-2172
治疗思想,是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总体构想,它指导着治疗原则的确立和治法疗法的应用。在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从宏观整体的传统思维出发,将"天人合一"、"中和观"等文化理念融入其论治学说,提出"法天则地"、"从容人事"、"治求中和"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中医学汲取儒家"用中"、"执中"、"中和"、"反对过与不及"的思想,强调人体自身稳态平衡及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在治则、治法、组方法度、用药方法、治疗目标等方面突出"以和为治",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观.  相似文献   

5.
"中和"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在其影响下,中医学形成独特的治疗观。治疗上以"和"为目标,通过"纠偏致和"实现人体协调平衡状态;强调适度治疗,秉承适中原则,无太过、无不及;在方剂配伍中遵循"中和"思想,力求在药物相配上达到寒温、润燥、升降、刚柔、开阖等方面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6.
"和"表达了一种"和谐平衡"的哲学理念,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中医生理、病理、辨证、养生、治疗等各个方面,处处体现出"和"的思维理念。从"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致"中和"3个方面分析"和"的古代哲学内涵并深入分析其在中医学领域的指导和实用价值。从气机升降出入讲究平衡、阴阳交通以和为美、五行生克制化协调平衡、经脉气血以通为和等方面总结中医基础理论,可发现处处贯穿着"中和观",并探讨中医临床诊治注重致"中和"。提出在中医学中,"中和观"强调本体论上的"和而不同",认识论上的"天人合一",方法论上的致"中和"。总结出"不和则病,不和则治,治则和,和则生,和则寿"的中医特色思维。  相似文献   

7.
"五行"理论与"中和"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行—中和—中医学"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体。该文引借《河图》《洛书》等源头性文献溯源"五行""中和"之义,着重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五行"与"中和"为阴阳所生,中医学是以"中和"为贵的一种"中土五行"理论模式。其中,"土性中和"对中医学脾胃学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动中求和"深刻影响着对中医学对五脏关系的理解。文章辅以"中医五行中和图"以便阐述,与常见的"五角星"五行生克图有着显著不同,更接近中医的原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三才"与"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内涵持续影响着中国古代科学,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三才-中和-中医学"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体,本文着重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和"与"天""地"同构"三才";"中和应人"折射着中医学整体观,是对中医学独特的天人相应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中和应气"对中医精气神学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并辅以图表以便阐述。  相似文献   

9.
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首倡中医"中和"学术思想。"中和"贯穿其临证观、未病观与养生观。"中和思想"→"中和辨证"→"中和组方"是孙老临床辨治的学术系统。这一体系的关键是认同"中和思想"为临证之指导思想,把握"中和辨证"的元素与要领,运用"中和组方"的思路与方法。"治未病"的思想特征是:强调以人为本,防重于治;强调形与神俱,和谐平衡;强调天人合一,效法自然。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中防逆转、瘥后防复发。诊疗和养生都分为六个层级:德、道、学、法、术、器。养生总则是"合则安",养生要领是"上善、中和、下畅"。  相似文献   

10.
段晓鹏 《河南中医》2012,32(9):1163-1164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医学的"中和观"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中医养生学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中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人体内部和谐,即阴阳平衡。在养生方面,无论是时令、心理、膳食、运动、房事等等,都体现着"中和观",这是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应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对中医"中和"思想的研究造诣极深,创立了中医"中和"学派,并将"中和"思想推广应用于临床各科,丰富了学派学术内容,促进了中医学的不断发展。针对老年病的诊治提出了"扶正祛邪益中和;存正抑邪助中和;护正防邪固中和"的临床思路,临床中善于"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审中和",遣方用药独具特色,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首先反思现今关于病因学研究的不足,继则基于中医学的气本体论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相关论述,分析中医学正邪本为一气的正邪观,提出"一气中和"的常病观,厘清并确定内邪、外邪、内伤、外感等实质意义与异同,进而指出现今学术界对四者分类的临证弊端与不足,提出"邪"之质实为已偏之气,"病"之本实为本气之偏,"致病"之实在于致气之偏,"治病"之道在于由偏而至中和之态的本体性认识,重新构建具有"感而后应"特点的中医学邪气致病理论,并阐述"内外合邪"的致病与治病观。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受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影响,根植于丰厚儒家文化的土壤,贯穿于中医学构建和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儒家"中和"思想的渗透更是将中医文化镌刻的氤氲而深邃。李廷荃教授多年习读阳明先生之作,传承阳明学说对"中和"思想的新解,对其"未发已发之中和问题"研究颇有见地,将其作为一种治学之道应用到临证思维中,并延伸到达观处世,治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崔应珉  刘明  李娟娟  朱剑飞 《河南中医》2009,29(10):944-950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也是祖国医学的核心理念,其本质精神是"中和"。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都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谐观"在脏腑经络学说中有直接表现。中医学的整体价值取向即"和谐"。本着上述认识,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诊疗优势可以归纳为预防优势、诊断优势、天然药物和综合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中蕴含丰富"全科"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医精诚的医德观、天人合参的整体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内外相因的疾病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未病先防的预防观、形神并调的养生观、针药并用的医技观等,这些观念涵盖了现代全科医学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当今中医的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文章旨在通过对中医学中全科医学观的探源,理清中医学之"全科"与现代全科医学之"全科"的联系与区别,为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体生理观与健康观的基础,人与自然间、人体内部均拥有阴阳相互交感以使"中和"化生的过程.远端选穴是针灸治疗疾病时取穴的重要原则,以达到令疾病向中和而愈的目的.文章试从"中和思想"的角度对远端选穴原则进行原理阐释与探讨,即远端选穴从病位的角度为患者制造出了一对阴阳,以化生出"...  相似文献   

17.
中和思维,是先秦儒家在中国古代"贵中"、"尚和"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执两用中、恰到好处的思维方式。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待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是世界观的一种,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中医生命观从大的方面看包括中医对生命起源及其生命活动的认识,其中,中医生命观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是通过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和(元)气论来进行阐释的。中医对生命起源及其生命活动的认识,深受中和思维的影响。本文以对"中和"二字的字义疏解为着手点,从中医对生命起源及其生命活动的认识两个大的方面出发,简单探讨中和思维对中医生命观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三才"思想在敦煌医学所载的藏医学中和中医学灸法中的差异,探讨敦煌医学灸法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中医学教材是保证中医学专业教育质量的基础。多年来,中医学界与出版界围绕中医药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编写内容与结构、编写中的技术等问题争论纷纭。新知识观的引入给予中医学教材建设重要的启示。为此,在"精诚计划"中医学教材改革中,强化教材与"学材"的统一,灌输与内化的统一,从范例到"案例"的转变,改革实践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中医学教材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阮见  黄洁  常小荣 《国医论坛》2019,34(2):15-18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深刻影响着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进行了进一步诠释和发挥,形成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在针灸理论体系构建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和《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并主要探讨《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观在经络腧穴理论体系、针灸治则和治法中的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