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旨在整体推进中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合格的中医临床医生,以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专业精,素质硬,用的上的高水平中医临床应用型人才。中医诊断学作为结合理论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其中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是收集病情资料的关键。如何在卓越医生培养模式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法,加强临床四诊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中医卓越医生的四诊技能水平,还需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2.
戴红  邹小娟 《中医教育》2011,30(1):81-82
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诊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反映了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因此脉诊在中医诊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  相似文献   

3.
壮医的脉诊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它独具特色,且具有实用价值,广泛被壮医所应用,从而成为壮医临床上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既各有特点,又有一定的联系。1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诊脉部位的比较古代壮医主要有两种诊脉方法。一种是流传于柳州、河池地区一带壮族民间的三指四肢脉诊法,在手臂、胭窝等部位的支脉候脏腑的病变,前臂中部候头、心、心包,前臂内侧候咽喉,前臂外侧候颈胸;下肢腘窝外侧候腰、肾、腿,下肢腘窝内侧候小肠、膀胱、睾丸,下肢腘窝中部候胃、大肠。另一种是流传于左、右江地区的单指脉诊法,脉…  相似文献   

4.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在脉诊教学中,除了要为学生详细讲授脉诊理论内容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至关重要。文章对我校脉诊实验教学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对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分析,以便进一步提高脉诊的实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在创建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中,致力于加强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建设,主动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由培养中医医疗人才调整到中医康复保健技术人才上,通过实施中医中药特色,技术技能为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课程体系改革、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校院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推动了该专业对潮汕地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办学质量、效益、特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脉诊仪谈中医脉诊客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象仪在临床逐渐普及,国内有7家企业的脉象仪取得了国家药监部门的生产许可证,部分产品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一批的产品名录,作为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但脉诊仪所描记的脉图参数如何在临床使用尚存在很多问题。国内尚没有公认的脉图判定标准,大多依据个体经验将量化指标转化为不准确的定性指标使用,目前尚缺乏脉图参数与病症诊断的指南,各种研究只针对某种疾病,不够系统,影响了脉诊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制定统一的脉象客观化标准,加强脉诊仪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让脉诊仪走出实验室,真正融入到中医的诊疗过程中,加强临床医生对脉诊仪的认识,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改良和完善,同时加强脉诊仪研发技术的提升,增强其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使脉诊仪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发挥作用。进而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我院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每年都接受大量的医师进修。近年来,共有数十人次的进修医师到我院妇科进修。我们通过多年对进修医师培养的实践,探索和总结了一些如何培养进修医师的方法和体会。 1.因人而异,确定培养目标 进修医生的学历、职称、专业(中医或西医)临床年限  相似文献   

8.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王叔和《脉经》始,至清·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9.
脉诊,又称切脉,我们平常又叫“摸脉”。它是医生用手指切按病人寸口即掌侧桡骨动脉的部位,以了解病情变化的中医特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王叔和《脉经》始,至清·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11.
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近年除文献及临床研究外,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脉诊研究中亦取得一定成果。本文从古代文献、脉学理论、临床应用、客观化、标准化及教学方法方面,对近年脉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初学者"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诊脉困惑,提高学生辨脉识脉的能力,从教学实际及实践教学经验出发,探索脉诊实训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思路。提出脉诊多元化教学模式,包括多元化实训和多元化考核两个方面。多元化的实训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脉诊认知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规范操作,强化技能和临床诊脉思维有促进作用,是学生进入临床前模拟训练的有效途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在明确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中涉及四诊实训重点范围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中医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阐述了在中医诊断学四诊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的途径和方法,积极促进课程与临床需求相结合。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分阶段考核的侧重为切入点,突出中医诊断学实训课的重点,引导中医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构建中医思维,以便提高中医执业医师两阶段考试的通过率,培养高素质的临床中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中医脉诊研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古、今文献的整理、优化,统一研究仪器和分析方法,规范诊脉标准等方面阐述了加速脉诊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从脉象信息特点,分析了脉诊研究只有紧密结合临床,开展整体、动态的,病、证结合的研究,才能使脉诊研究更接近临床,为临床所用;在脉象机理研究方面,提出从学科内在逻辑矛盾及学术争议中找突破口及新的学术生长点,多学科结合,加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正> 某些中医让的脉象改变,对辨证有很重要的意义。“上工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濒湖脉学》),这说明祖国医学十分强调四诊合参。在四诊合参的情况下,脉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医与苗医脉诊方法的异同。对中医与苗医的脉诊原理、要素、部位、临床意义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学习苗医脉诊。  相似文献   

17.
中医脉诊客观化与数字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要实现中医脉诊数字化,就必须有符合中医特点的脉搏仪及相应软件配合,更要有中医特色的脉象信息分析方法和识别技术。中医脉诊临床研究为古代客观化与现代数字化研究提供了有效参考数据,脉诊机理的探讨为其可行性提供了有利依据。从脉象信号特征提取和脉象信号模式识别与分类两个角度综述了20年脉象信号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方法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8.
目前脉诊存在的不足有:(1)脉诊术语及内涵模糊,表述不精确;(2)脉诊客观化还未形成统一的诊断标准,传统的脉诊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进行判断分析,主观依赖性强,缺乏客观化、定量化的依据;(3)由于多种因素对人体脉象的影响,包括饮食、年龄和其他环境因素,如何有效消除这些干扰因素是脉诊标准化研究的难点;(4)目前使用的脉诊仪器种类较多,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针对上述问题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脉诊的相关技术,制定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以促进其发展与推广;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古代文献进行考查、论证、整理,对现代文献进行归纳、演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重组现代脉学理论打下基础。其次,应当加强全国各医疗科研单位的合作,严格设计调查方案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最后,积极推动多学科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脉诊标准的制定与发展,为临床、教学及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脉诊是我国传统医学最早创用的独特的诊断方法,脉诊数字化是涉及中医学、西医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学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系统工程,研究主要涉及压力脉图、超声脉图等。数字化研究的目的在于使脉诊逐步走向定量化、标准化,并用以指导临床工作。在现阶段,检测方法还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脉象语言。但是在某些较为成熟的领域,如压力脉图的检测法和图形特征点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如何把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结合在一起,从病因、病机、局部和整体、人体和环境等多方面、多层次地研究脉诊问题,尤其是认识中医证候与脉图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关于脉诊的论述贯穿于辨病辨证及疾病转归与预后的各个环节,与理、法、方、药密切相关,对指导脉诊的教学与实践起着重要作用。但鉴于脉诊理论的不确定性、极易受临床经验和主观感悟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脉诊的传承与发展深受其累。在《伤寒论》中脉诊特点的指导下,近些年脉诊客观化的研究与应用,使得学生体验到基于真实脉象的指感训练,不仅改善了脉诊教学的实效性,更是提高了诊脉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