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临床研究系统,于2020年2月4日至7月12日从24家临床监测单位纳入新冠肺炎患者2135例,共计访视8836例次,采集患者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发病日期、病程、发病时症状、现症、合并疾病、用药情况、预后情况等,系统归纳总结患者相关信息以明确新冠肺炎中医证候.证候学调查结果表明,新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北京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特点,为中医干预和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医证候量表收集2020年3月14日至2020年4月3日北京市小汤山定点医院收治的北京市境外输入轻型及普通型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中医证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观察不同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其病机演变规律。结果:41例患者中医临床证候表现依次为咳嗽、发热、流涕、咽痛、鼻塞、胸闷、乏力、脘痞、头痛、咳痰。舌质主要见红舌和淡红舌为主;舌苔主要见白腻苔、黄腻苔、薄白苔;脉象主要见滑脉、数脉、濡脉。中医证型依次为疫毒袭肺证、湿邪郁肺证、风热犯卫证、湿阻肺胃证。结论:北京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疫毒袭肺证最为常见,病邪以湿邪为主体,但易化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入院时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5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信息、现病史、既往史、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分析其中医证候及卫气营血辨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男32例(64.0%),女18例(36.0%);年龄3~79岁,平均年龄(40.0±18.4)岁,入院前平均病程为(3.2±2.5)d,平均潜伏期为(5.0±3.5)d。处于卫气分阶段34例(68.0%),气分阶段14例(28.0%),营分阶段2例(4.0%),其中挟湿者44例(88.0%)。影像学检查无异常者多见于卫分证,胸部X线片提示双肺炎性反应多见于营、气分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分证较之卫分证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多以发热、咳嗽为入院时的主要症状,湿邪是此次病机的关键因素,发病主要以卫分证阶段和气分阶段为主,部分进展至营分阶段,早期治疗可选用辛凉清轻宣透之品,注重祛湿治疗,不可过用苦寒。  相似文献   

4.
5.
安徽省14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证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学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多中心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安徽省各定点医院14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创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病机、脉证资料、证型进行收集及频数统计,总结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主要症状及证候分布特点。结果:14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平均年龄(43. 54±15. 91)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9/7),患者年龄分布与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36. 11%(52/144)的患者有武汉/湖北旅游/居史,63. 89%(92/144)的患者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临床主要以发热、咳嗽、泄泻、乏力、纳差等为主要证候表现。舌质以淡红舌和红舌为主;舌苔以腻苔为主;脉象以滑脉、数脉、濡脉为主。辨证分型以普通型为主(76. 38%,110/144),其中多表现为湿阻肺脾证(56. 25%,81/144)。普通型两组证型患者男女构成比与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徽省新冠肺炎患者发病与肺脾关系密切,疫毒之邪夹湿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符合中医湿疫的表现,可兼见"热、毒、瘀"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中医证候与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武汉市中医院2019年12月20日—2020年1月31日,收治的75例COVID-19患者信息进行整理,采用预先设置的数据提取表收集中医证型与肺部CT影像等信息,根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1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咸阳地区新冠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今后临床辨证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我院收住确诊的17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要症状和舌脉在初期、中期、重症期和恢复期的特征.结果:1)本地区确诊的17例患者均为...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地区的中医专家结合地域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均取得了较好疗效。基于目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不同地域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证候特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以把握新冠肺炎的中医证候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候,推导病机演变,为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对新冠肺炎患者75例进行中医证候采集,运用描述性分析,统计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证候特点,分析不同病程阶段病机变化规律.结果 轻型患者中位于前3位的主要症状依次为咽干/咽痛(72.73%),发热、咳嗽、乏力(45.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中医初始症状及现症进行分类,探讨新冠肺炎的核心病机.方法 采集2020年2-3月18家医院650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中医初始症状及中医现症,根据阳性率纳入相关指标,对纳入的中医临床症状的二分类信息进行潜在类别分析,识别其核心病机和中医证候诊断分类.具体分析过...  相似文献   

11.
亚健康失眠患者中医证型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判别分析法探讨亚健康失眠患者中医证候的诊断规律.方法 收集413例亚健康失眠患者,制定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包括亚健康失眠常见的33种症状.将患者中医辨证分为心脾两虚型(216例)和阴虚火旺型(197例),并将临床症状分为“有”和“无”2级,分别计为“1”和“0”分.根据患者中医证型对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将有显著贡献的变量建立判别函数式,并使用逐一回代法和刀切法对函数式的一致率进行检验.结果 筛选出对区分2类中医证型有显著贡献的12个变量:耳鸣、五心烦热、目赤、小便黄、盗汗、大便结、口干咽燥、心烦懊(农)、神疲体倦、口苦、面色少华和心悸.建立亚健康失眠中医证型判别函数为:阴虚火旺型=-6.183+3.326×目赤+1.511×口苦+1.887×心烦懊侬+2.915×耳鸣+1.919×口干咽燥+3.017×五心烦热+1.798×心悸+0.965×盗汗+2.877×神疲体倦+1.069×面色少华+2.025×小便黄+2.141×大便结;心脾两虚型=-3.529+0.573×目赤+0.762×口苦+1.070×心烦懊侬+1.091×耳鸣+0.950×口干咽燥+1.851×五心烦热+1.086×心悸-0.436×盗汗+3.712×神疲体倦+1.930×面色少华+1.134×小便黄+1.391×大便结.逐一回代法判别总一致率为81.1%;刀切法计算一致率为79.7%. 结论 亚健康失眠中医证型判别函数与临床诊断吻合良好,可提高亚健康失眠中医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中医证候要素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组合等情况.方法 由两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进行中医证候要素的判断,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定.结果 气虚、血虚是抑郁症的基本证候,占100%,气滞占98%,火热占89%,瘀血占43%,痰浊占36%,阴虚占22%;抑郁症证候要素组合以4个、5个、6个证候要素组合最常见;聚类分析显示,气滞、火热与阴虚聚为一类,痰浊与瘀血常聚为一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焦虑的抑郁症与瘀血关系密切.结论 抑郁症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血亏虚多见,可涉及阴虚,标实以气滞、火热、痰浊、瘀血常见,其中瘀血的有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抑郁症病情轻重.  相似文献   

13.
46例新型冠状病毒病中医证候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46例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分析。方法:对46例COVID-19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四诊信息,进行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归类总结COVID-19患者的中医证型,并结合证候采集中位天数分析其演变规律。结果:46例COVID-19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热(频次39,占比84. 8%),纳差(频次44,占比95. 7%),乏力(频次42,占比91. 3%),喘息憋气(频次35,占比76. 1%),口干渴(频次21,占比45. 7%),胸闷气短(频次20,占比43. 5%),大便溏(频次6,占比13%),舌红(频次30,占比65. 2%),苔黄腻(频次27,占比58. 7%),脉滑(频次30,占比62. 5%)。中医证型分为湿热并重证(13例),湿毒闭肺证(10例),热郁胆经证(7例),湿重于热证(5例),阴伤气耗证(5例),寒湿内侵证(4例),湿毒血瘀证(2例)。按其发病时间依次为寒湿内侵证(中位天数6. 5 d),湿重于热证(10 d),湿热并重证(10 d),湿毒闭肺证(11. 5 d),热郁肝胆证(13 d),湿毒血瘀证(15 d),阴伤气耗证(16 d)。结论:46例COVID-19患者中,湿热证最为常见,其后为热郁肝胆证、阴伤气耗证,寒湿内侵证,湿毒血瘀证。病机演变为湿邪向热、毒进展,后期出现耗伤气阴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阶段DCAN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变化情况。方法:采用Holter分析系统检出纳入对象24 h全部窦性心搏并进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和频域分析,依据CAN评价标准分组观察非DCAN、DCAN临床前期及DCAN阳性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证候要素的病位及病性分布情况。结果:278例观察对象中筛查并分类出DCAN阳性组62例(22.30/%),DCAN临床前期组88例(31.65/%),DCAN阴性组128例(46.04/%);三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值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心、脾、肾系等病位频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AN阳性及阴性组间肺、肝、小肠、大肠、胃、胆及膀胱系等频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AN阳性及其临床前期组大肠及膀胱系频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气虚、夹瘀、夹痰及夹湿等病性频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AN阳性组血虚、阳虚、气滞、气逆、蕴热及寒凝等频数分别与DCAN临床前期及阴性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约54%的住院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DCAN,尤以年龄偏大、诊断糖尿病时间长者居多;DCAN阳性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增加,其病位要素以大肠、肾、膀胱、胃及心系多见,具有病位分布广泛、脏病及腑、腑病及脏的特点,病性要素则以由气及阳、由阴至血、虚实分化、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及相关脏腑功能受损导致气机逆乱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IgA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方法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频数分析,收集120例IgA肾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资料,并由中医师专人按照研究方案进行中医证候问卷调查,由研究者统一进行中医辨证,依据选定的标准进行证候诊断,并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结果 120例IgA肾病的中医主要症状依次有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易感冒、口干咽燥、咽痛咽红、腰痛固定或刺痛、肢麻、浮肿、小便赤或灼热;IgA肾病患者舌红占39.34%,苔薄黄占33.61%,苔黄腻占22.13%;本虚证以气阴两虚、脾肺气虚为主,分别占47.5%和37.5%;标实证以湿热和血瘀证最为常见,分别占37.5%和28.33%。同时有2种或2种以上标证22例,占18.33%,其中湿热和血瘀兼夹18例,占15%,无标证34例,占28.33%。结论 IgA肾病中医证候特点以虚实夹杂为主要特征。中医本虚证型以气阴两虚、脾肺气虚为主,标实证型以湿热、血瘀为主。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要症状.根据采集的四诊信息,审证求因,研判核心病机,认为新冠肺炎属于温病的范畴,病邪性质属于湿毒疫,并从新冠肺炎的辨证体系、用药特点、临床治疗期及恢复期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肾性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特征,初步归纳肾性骨病中医辨证标准。方法:采用中医症状量表对165例MHD肾性骨病患者症状进行横断面调查,对调查表症状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方法为主轴因子法,并进行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依据中医理论对症状因子进行定性,初步得出肾性骨病类证候群,结合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辨证标准相关内容,拟定肾性骨病类中医证候。结果:因子载荷阵提炼出5个主要因子,结合中医理论,因子1反映了肝肾阴虚证证候,因子2反映了浊毒内蕴证证候,因子3反映了肾阳虚衰证证候,因子4反映了水湿内停证证候,因子5反映了瘀血阻络证证候。结论:归纳肾性骨病患者主要证候表现为肝肾阴虚证、浊毒内蕴证、肾阳虚衰证、水湿内停证、瘀血阻络证5个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中医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登革热住院患者共72例,对其临床症状、体征、重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等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病例中医证型主要有:卫气同病、邪伏膜原、气血两燔、余邪未尽、气分热盛、热陷心包;采用中药汤剂辨证治疗38例,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本组登革热病例中医辨证以卫气同病、邪伏膜原、气血两燔证型多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湿运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