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传承是技术进步的必由之路。长效针灸——穴位埋线疗法,具有久远的理论渊源的传承和现代医学成果的创新应用;在针具的发展中,具有留针、埋针的传承和微创埋线针具的创新;在线体的选择上,具有羊肠线、胶原蛋白线的传承和高分子聚合物的创新;在操作技术上,具有传统刺法、改良刺法的传承和特殊术式的创新。传承创新是长效针灸(埋线)技术进步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
穴位埋线是长效针灸,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针灸技术的发展和延伸,穴位埋线的核心技术是穿刺技术,穴位埋线的三大要素中,针具、埋藏物、穿刺技巧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针具的改进成功实现了穴位埋线疗法的第一次飞跃,埋藏物的改进成功实现了穴位埋线疗法的第二次飞跃,穿刺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穴位埋线疗法的第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3.
<正>穴位埋线疗法是指利用现代医学的空芯针头,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穴位内,利用其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是新发展的针灸技术之一。近年来由于埋线针具和植入线体的不断改良,被研究证明适用于大部分针灸适应证,使得埋线疗法在临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对其不良  相似文献   

4.
微创埋线的进针和植线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微创埋线技术作为一种方便安全的长效针灸治疗技术,整个操作过程并不复杂。和针刺技术一样,微创埋线的操作需要不断进行针刺手法和植入线体的练习,才能达到顺利植入线体,减少患者痛苦和提高疗效的目的。微创埋线针具和针灸针、注射器等器械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针方式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微创埋线: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穴位埋线疗法借助埋入线体对穴位持续刺激作用替代传统针灸治疗,是针灸治疗模式的重大改进。但是由于传统的埋线疗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临床上已经很少应用,在发展上未得到足够重视。新型针具的出现,使埋线疗法进入微创埋线的阶段,埋植材料特别是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发展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成分、降解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针灸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得针灸治疗更加易于推广应用。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可以实现研究成果的重复性、继承性以及可比较性,是针灸学发展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传统针灸手法的基础上,在留针、埋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穴位刺激模式,长效机制符合现代医学发展方向,埋线针具和埋藏物的改进使之成功实现了飞跃。生物材料学发展与微创医学的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针灸模式的转变是针灸发展和振兴的关键,穴位埋线的提出是针灸临床医学的一次模式创新,埋线在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最终成为针灸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
埋线技术是以传统经络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生物医学材料发展,应用埋线针将体内可吸收的各类生物材料注入穴位内,借助材料对穴位的长期刺激替代每日的针灸刺激,实现传统针灸的长期留针效应,从而发挥疾病治疗作用的一种创新技术。埋线疗法自出现以来,在呼吸系统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穴位埋线由于刺激时间较长而且需要植入线体,需要考虑到解剖位置、刺激时间等因素,所以取穴方式与针灸有不同的特点。掌握穴位埋线疗法配方规律对临床合理应用埋线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医学史上的重大创新。回顾穴位埋线的渊源和发展,考究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有助于理解埋线疗法的治病机理。穴位埋线疗法肇端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异体刺激的组织疗法,后经埋针疗法与针灸经穴结合逐渐发展而来。穴位埋线疗法发展迅速,已形成其独特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道路上有了很大进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前列腺相关疾病的穴位埋线疗法的探讨与研究,得出穴位埋线技术治疗前列腺疾病是临床治疗上的一个亮点。穴位埋线即是长效针灸,是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临床技术。是利用一次性穴位埋线针将医用外科缝合线埋入穴位,来达到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这种技术具有不切口,不打麻药,安全、有效等特点,消除了传统埋线创伤大,易感染,患者痛苦大,不易接受等缺点,而且操作简单,疗效持久,容易在基层医院普及。应用杨才德教授首创的"列五针"埋线治疗前列腺疾病,临床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10.
微创埋线是传统穴位埋线基础上对针灸学的再次创新。微创埋线技术通过在穴位组织内植入现代生物医学材料形成穴位长期刺激效应实现长效针灸模式,不仅方便患者选择针灸治疗,而且通过长期"留针"的方式增强了临床疾病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科技发展为穴位埋线注入了新的活力,埋线的方法随着针具的创新而创新,也随着线体的更新换代而变化,"一次性套管针"为代表的埋线方法均可适用于羊肠线、胶原蛋白线、PGLA线,但是羊肠线、胶原蛋白线逐渐被性能更优的PGA或者PGLA线替代是历史的大趋势,"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也必将成为临床操作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穴位埋线中补泻手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穴位埋线,是指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对穴位持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历经数十年不断发展,针具不断革新,从最初的穿刺针、三角针,到后来的腰穿针、专用埋线针具;治疗病种也不断扩大;穴位选择已扩大到四肢头面.穴位埋线法是在针灸留针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延长了针刺的作用时间,巩固了治疗效果,而且避免了每日针刺的繁琐,方便了患者.  相似文献   

13.
微创埋线技术是应用一次性微创器械将PGLA等生物可降解材料埋植入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通过线体对局部或经穴的长期作用进行疾病治疗的一种针灸治疗技术。1器械针具为一次性埋线针,直径0.7~0.9 mm,针体长度为4~5 cm。材料为PGLA生物可吸收线体,规格为1/0~3/0,长度为1~2 cm。此外,还需要碘伏或2%碘酊、乙醇、胶贴、剪刀、镊子、手术器械盘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埋线工具也日新月异,缝合针、三角针、腰穿针,发展到一次性专用埋线针、埋线针刀等,工具进入了微创微痛和多功能时代。埋线针刀是一种新型的操作工具,它是具有埋线功能和针刀功能的管形针具,既可以针刀也可以穴位埋线。埋线针刀操作的全过程,不外乎刺入、切割以及针体移动等几个经历,可归纳为"一个核心技术、两个运动形式、四个基本动作"。  相似文献   

15.
穴位埋线疗法是传统针刺方法的创新与发展,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穴位埋线疗法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基本成熟3个阶段,临床操作先后出现了切埋法、割埋法、结扎埋法等手术式埋线法,缝合针、注射针、腰穿针等刺入式埋线法,埋线针埋线和特殊手法刺入式埋线等方法。总体上埋线技术的发展与埋线针具、线体的改进和创新直接相关,其发展趋势呈现简单化、微创化、不良反应减少、多功能组合化。  相似文献   

16.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理论、神经生物学和现代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针具把特制可吸收线体埋于人体穴位内,将刺激信息和能量通过经络传入体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临床多种疾病所致的疼痛方面均具有一定疗效。本文试对近十年来穴位埋线在癌性疼痛治疗方面的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结合自身临床经验附医案一则,以期为运用穴位埋线法治疗癌性疼痛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其在微创埋线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创埋线是在传统穴位埋线基础上对针灸医学的再次创新。微创埋线技术通过在穴位组织内植入现代生物医学材料形成穴位长期刺激效应实现了长效针灸模式,不仅方便患者选择针灸治疗,而且通过长期“留针”的方式增强了临床疾病治疗的效果。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例如聚乙交酯丙交酯(PGLA)的应用实现了植入材料对穴位组织刺激时间、刺激强度上的可控性,有利于促进针灸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避免了传统穴位埋线中的创伤较大、容易感染、免疫排斥以及形成皮下结节等缺陷,在临床各种慢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嘉士健  陈娟 《河南中医》2016,(2):340-341
穴位埋线效能的产生与机体的功能状态、穴位的功能作用、埋线针具的类针刺样的作用、药线的机械刺激作用、药理作用、生物酶变态作用、药物的循经作用、药线与穴位的交互作用相关联。穴位埋线要讲究补泻手法,穴位埋线的补泻与埋线时的针刺迎随、推线快慢、埋线针提插、埋线针粗细、药线的长短粗细、出针的开阖、穴位特性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慢性胃炎发病率逐年升高,寻找安全有效、长效、副作用较少、治疗频次少的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法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复习近年来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从单纯穴位埋线、穴位埋线配合针灸、火针、针刀、耳穴疗法角度,发现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埋线针刀疗法是长效针灸,是针灸疗法的发展和延伸,具有穴位埋线,针刀松解、穴位注射的作用,完全解决了埋线的过敏反应和线软的难题,避免或者降低了神经、血管等特殊部位的操作风险,融合了速效和长效的思路与方法,不仅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而且还扩大了疾病谱。发布《埋线针刀技术操作规范》的目的是规范技术操作、保障临床安全和临床疗效。本规范规定了埋线针刀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适用范围、注意事项、适宜病证、禁忌和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