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梳理中医对疫病的认识,对比分析我国近20年经历的较大疫病,认为2019年12月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以"湿毒疫"论治。随着疫情的蔓延,病例数逐渐增多,病患临床表现及发病规律逐渐清晰,发现此次疫病早期临床表现为发热或不发热,发热者多身热不扬、干咳、乏力,伴恶心、呕吐、便溏、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舌苔普遍腻,具有明显的湿毒裹挟之症,病位在肺与脾。多数患者发病缓慢,潜伏期长,症状相对温和,少数患者可迅速发展为痰瘀壅肺、邪毒闭肺、内闭外脱等证,此期重症转危重症呈现黏腻胶着、缠绵难愈的典型湿毒特点,病毒转阴后的恢复期多呈现邪气留恋、余热未清的特点,尤其是重症患者免疫功能和组织损伤的修复需要很长时间。比较分析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为近代流行疫病多湿,此次疫情尤为明显。因此,在防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注意在化湿解毒、辟秽化浊的基础上因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结合对时间、空间、人间"三间"以及大生态、小生态、微生态"三态"的分析,认为新冠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病性为风寒湿,可称之为风寒湿疫。根据白长川名中医外感热病三二四理论,即"三纲脏腑定位,二化气血定性,四期虚实定势"的指导,认为本病可分为前驱期、进展期、危重期和恢复期四期进行辨治,治则是以祛邪为先。风寒湿疫毒由口鼻侵袭机体后直入脾肺,脾肺受损,表里俱病而偏于里,内有湿而外有寒是前驱期的基本病机,治宜健脾宣肺透邪为主,推荐《阴证略例》和《温病条辨》寒湿篇所载方药,如四、五加减正气散;进展期疫毒化热,湿阻气机,治宜表里双解,宣肺通腑,清泻湿热,推荐方药为宣白承气汤、升降散;危重期内闭外脱,根据寒闭、热闭的不同分别治以回阳复脉和开窍醒神,寒闭推荐四逆加人参汤,热闭推荐《温病条辨》凉开三宝,根据运气学说、伏气学说推断接下来更易于出现肺的热化之证,应注意固护阴液;恢复期邪去正虚,以健脾益肺为主,兼有阴虚者,兼以养阴生津,推荐六君子汤、生脉散、五味子汤。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医经典文献及临床实践思考,立足于"湿疫"理论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治疗方药。认为新冠肺炎乃湿毒疫邪所致,其病机特点为内外病邪相引,合而致病;本病除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外,同时也表现出三焦传变的过程。同时,通过归纳梳理相关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湿疫的证治方药,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诊治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防治方法,为从"疫毒夹湿"角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分析武汉地域气候特点,结合武汉红十字医院病例发病规律,查阅"疫病"相关文献,总结归纳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路。结果:传统医学认为该病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机为疫毒袭肺,肺失宣降,邪热夹湿耗伤气阴。病位主要在肺,或兼在脾胃。治疗上可分期论治,注重宣降肺气,兼顾脾胃,同时养阴益气。通过养正辟邪等措施可以达到预防目的。结论:"疫毒夹湿"理论为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方用药,但因病例和地域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传染迅速、病情险恶,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疫情爆发后,中医以独特的优势,在本次抗击疫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可归属于中医疫病范围,其发生、发展、传变、转归等多个环节与"风温夹湿"类似,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肺系及脾胃系,病位在肺与脾,笔者试从"风温夹湿"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多为"湿毒"之邪直中肺络,少有卫分证候,根据患者体质不同,感邪有"寒化""热化"之不同,从而表现为寒湿痹阻肺络和湿热壅阻肺络。而其临床常见干咳、咽干等类"燥"症状的病机关键在于肺络受损,不能渗灌津液,肺脏与其经络循行部位缺津润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当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和证候,分别佐用辛凉透络、辛开通络、凉血清络、辛香开窍通心络、益气活血通络等治法。  相似文献   

7.
湿毒、风邪是本次COVID-19的主要病理因素,其产生和流行也具有显著的自然、体质特征。在多种诱因的共同作用下,湿毒挟风邪致病具有传播迅速、毒性炽烈、病情缠绵、易于传变等特点,并与诱发轻型、普通型患者向重型、危重型转化的炎症风暴的产生密切相关。本文研究COVID-19的相关文献和病例报告,从“天人合一”理论出发,分析COVID-19爆发流行的自然、体质因素,从湿毒挟风的病理性质和传变规律论述炎症风暴在COVID-19病程演进过程中的病理变化,提出以清热宣肺、解毒辟秽、健脾除湿、疏风通络为主的COVID-19治则。  相似文献   

8.
杨恺  冯全生  吴文军  郑秀丽  张之文 《中医杂志》2020,(17):1478-1480+1492
湿疫为感受湿性疫邪而引起的一类传染性疾病,由于湿性黏滞易缠绵反复的特点,故其病情发展缓慢,病机变化相对复杂,治疗周期亦相对较长。根据现有资料,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同时伴乏力、干咳、呼吸困难、胃肠道不适、苔腻等基本症状,证候上可归属于湿疫范畴。湿性疫邪易袭太阴,主要病位在肺、脾。通过文献梳理厘清中医学对湿疫的认识,以期从湿疫的角度来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2019年12月底首发于湖北省武汉市,经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等传播方式在全国迅速传播。中医药在防治和诊疗新型冠状病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肺系及脾胃系,病位在肺与脾,本文意在指出COVID-19发展阶段,从"肺脾同治"理论出发,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吴深涛教授作为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治疗组专家,参与中医抗疫一线工作。吴教授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浊毒疫",其病机在于浊瘀壅滞,腐秽酿毒,浊毒疫邪,上闭肺气,中及脾胃,下干肠道,流布三焦,弥漫周身。治疗应遵循"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基于其浊毒为患的病机,化浊解毒法应贯穿治疗始终,对于重症患者适时适当使用通腑泄浊法可对病情起到截断扭转的作用,恢复期应运脾化浊,升降气机,日常预防应注重未病先防,固护正气。  相似文献   

11.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以及发布的临床有效方剂中的处方用药进行分析,从大量治法中总结出共性,提出"肺肠合治"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关键治法。"肺肠合治"以肺肠为切入点,通过宣肺通腑、分消走泄、泻热解毒等形式,扶正祛邪、截断扭转病势,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温病在下其郁热",探讨大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中的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在TCMSP数据库获取大黄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并通过Uniprot数据库将获得的靶蛋白名称转换成Gene Symbol;使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大黄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作用靶标的蛋白互作网络,并导入Cytoscape中进行网络优化,再通过"MCODE"插件进行聚类分析;使用"ClueGo"插件对大黄的核心靶标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使用R软件进行可视化。结果:共筛选得到β-谷甾醇、芦荟大黄素等7个有效化合物,对应靶标49个;靶标PPI网络聚类分析得到2个子网络,涉及JUN、CASP3、IL-1β、CASP8、CASP9等18个靶标;GO分析得到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核受体的活动、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活性、组蛋白磷酸化和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等296个生物学功能(P<0.01);KEGG富集得到p53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和TNF通路等31条通路(P<0.01)。结论:大黄可以通过多成分-靶点-通路的途径,发挥抗病毒、抗炎、抗氧化应激、抗细胞凋亡和调节机体免疫等功能,从而起到治疗COVID-19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实际医案为例,对"甘肃方剂"分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4.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中医病因特征、病邪属性、病机特点,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检索中国知网(CNKI)与万方数据库中与COVID-19中医药相关的临床研究,理论探讨,国家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中医诊疗方案等相关文献,对其中的病因病机、理论认识、临床症状体征、辨证分型、用药规律等,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目前中医界对COVID-19的病因共识是感受"疫气",但在病邪属性方面则有寒、热之争或寒热混杂的认识,病邪有湿、毒、燥、火(热)、风、秽浊、郁等不同,对病机认识有湿、寒、热、毒、瘀、痰、滞、结、燥、秽浊、虚、闭、脱、喘等多样。将病因病机混论,寒热、燥湿等矛盾病邪或病机共融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理论体系的逻辑性,也不符合中医对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病证分层认识与辨证的思维特点。治疗用药的主线是宣肺、清热、化湿、化痰、芳香辟秽,麻杏石甘汤为核心处方,辛温药主要是芳香、化湿、化痰、健脾之品,并不是温阳散寒之品,而且均为寒热并用,提示病因病机的复杂性。COVID-19属中医疫病(瘟疫)范畴,病因为"疫气",该疫气除具有"毒、秽浊"的基本属性之外,同时具有"湿、热、风"邪的特征;疾病过程中还产生了"痰、瘀、积滞"等次生病邪;病机演变过程以"郁、闭、虚"为特点。COVID-19所感疫气,不论从临床表现、传变规律(各阶段的辨证分型)、用药配伍等方面来看,病性属热的证据更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藿朴夏苓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从《雷公炮制药性解》《本草汇言》《中药大辞典》等书中对藿朴夏苓汤的药物归经规律进行挖掘。其次,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TCMSP)平台检索该复方各味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并将经过Uniprot数据库检索的靶基因及TCMSP检索出的相应中药成分、中药名称输入Cyoscape3.7.1软件,使"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可视化。然后运用GeneCards平台筛选疾病基因,并将该基因与药物靶蛋白取交集,通过STRING平台对交集靶点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探索,找寻藿朴夏苓汤治疗COVID-19的关键靶点,通过Cyoscape3.7.1软件构建PPI网络图。最后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及核心靶标,并绘制气泡图及柱状图以使结果可视化。结果:藿朴夏苓汤各药的归经以肺、脾、胃为主,并涉及心、肝、肾、三焦、大肠、小肠、膀胱等多个脏腑;"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涉及10味中药、68个有效药物成分,217个靶基因;将药物基因与疾病基因取交集,根据基因相互作用关系获取65个关键基因。按照P<0.05的标准,GO富集到1 739条生物过程,39条细胞组成,110条分子过程,KEGG富集到PI3K-Akt信号通路、小细胞肺癌、乙型肝炎等与之密切相关的136条信号通路。结论:本文预测具有"培土生金"多脏腑治疗作用的藿朴夏苓汤,其主要化合物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黄芩素等可能通过作用AKT1、MAPK1、RELA、CDKN1A、CCND1、CASP8等关键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COVID-19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病因为“疫毒”邪气,以燥、热、毒兼湿为病机特点,疑似病例及发病初期的大致病机为燥热伤肺兼湿困于脾。荆门市中医医院专家组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在全面考虑本地区天时气候、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拟定了具有良好预防及疾病早期治疗作用的“十味清瘟汤。”本方集治未病、解疫毒、防传变、保胃气四法于一体,熔伤寒治法与温病治则于一炉,具有益气固表、清泻肺热、燥湿健脾、扶正祛邪之功效,在荆门地区疫情前期发挥了重要的预防和部分治疗作用,面对目前依然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本方仍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