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莉娟 《实用医技杂志》2022,(11):1216-1218
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在三明市中心血站输血的1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输血成分不同分为对照组98例和观察组98例,对照组患者的输血采用常规输血技术进行,即输注未去白血液成分;观察组患者则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比较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输血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输血前,2组血清TNF-α、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组血清TNF-α、CRP水平均有明显上升,但是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过敏2例,发热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过敏5例,发热4例,皮疹2例,血红蛋白尿1例,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98),低于对照组的12%(1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去白细胞血液成分输血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去白细胞输血对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在院感染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收入我院的9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使用正常成分血液输注,观察组使用去白细胞血液输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输血后相关感染发生率、免疫功能相关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输血后感染发生率有所降低(46.67% vs.64.44%, 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CD3~+、CD4~+、CD8~+淋巴细胞占比以及CD4~+/CD8~+值有所提高(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可以提高白血病患者免疫相关水平并且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7月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病例415例,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输血不良反应中科室占比情况以及血液成分、血液制品构成情况。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3%,其中过敏反应70.1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9.40%,溶血反应0.48%。各血液成分中,血浆所占比例最高(40.24%),洗涤红细胞最低(0.72%)。各科室中,外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62%),且各科室输血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各血液制品中,浓缩血小板最高(4.14%),洗涤红细胞最低(0.24%),且各血液制品间输血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输血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和非溶血发热最常见,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输血,准确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知识,认真执行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4.
葛文彬 《当代医学》2021,27(10):102-105
目的 分析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输血患者260例,按不同输血方法分为对照组(n=100)与观察组(n=160).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观察组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比较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输血前后免疫功能.结果 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低于对照组的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1 d后CD3、CD4、CD8及NK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发热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血患者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相应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轻微,有积极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减少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医院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全市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行普通血液成分输血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去白细胞血液成分输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21.88%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3.13%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对急需输血的AL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将其广泛推广至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和常规输血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普通红细胞悬液输注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少白红细胞悬液输注的10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输血治疗期间及输血治疗后2 h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输血治疗期间及输血后2 h内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输血相比,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明显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张友良 《中外医疗》2011,30(13):79-79
目的探讨去除白细胞血液在输血中的临床意义及不良反应。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1~12月有临床输血指征的患者6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5例)输注去除白细胞血液,对照组(325例)输注非过滤白细胞血液,观察2组输血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仅出现1例体温升高1℃者(0.3%),对照组11例发生输血反应(3.4%),反应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11例输血反应者除出现体温升高外,还有明显畏寒、肉眼可见的皮疹等症状。结论血液制品中白细胞去除后再给患者输注,可以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达到了预防FNHTR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出现的相关情况。方法将本中心血站在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集的200例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输血患者作为研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冷沉淀凝血因子、浓缩血小板,密切观察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反应,若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则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记录》,并及时对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原因,计算出输血导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过研究统计,在20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在输血时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由于过敏而造成的不良反应患者有8例;由于发热而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有12例。从血液制品的类型来讲,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的是洗涤红细胞。结论为了确保输血患者的输血安全性,要应用先进的输血技术,提倡实施自体输血的方法,医院的医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本地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郑州地区所有医疗机构反馈至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3年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发放各类血液制品共计401 201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共有129份,按血液袋数计算,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03%。其中,重组全血和全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0.32%和0.22%。129例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有83例,占64.34%,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有37例,占28.68%。结论对待输血要持谨慎态度,尽量输注成分血;血浆蛋白易产生过敏反应,不能常规用来补充白蛋白,提高免疫力;输注红细胞时,尽量使用去除大部分白细胞的滤白红细胞。  相似文献   

10.
郑州地区183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本地区不同血液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为血站采用血液制品精细化管理来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统计2017年1~12月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发放至郑州市签订供血合同医院的各类血液制品,收集并查阅同期医院反馈的183例临床输血反应反馈单,记录血液制品种类和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比较不同血液制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不同血液制品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结果 2017年1~12月共发放血液制品751 490袋,发生输血反应183例,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 024%(183/751 490),其中全血、悬浮红细胞、去白悬浮红细胞、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 869%(2/107)、0. 052%(89/172 366)、0. 024%(15/62 247)、0. 030%(47/155 337)和0. 005%(7/147 460)。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和发热为主,过敏的患者中,由普通冰冻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38例(40. 43%)高于病毒灭活血浆6例(6. 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发热的患者中,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54例(75. 00%)高于去白悬浮红细胞6例(8. 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全血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悬浮红细胞和普通冰冻血浆;去白悬浮红细胞和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显著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在减少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中的应用状况。方法:选择190例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需要输血治疗,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给予对照组患者普通血液成分,对治疗组患者输注去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状况。结果: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1.58%,治疗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7.8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急需输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需输血治疗的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其中,前者采用常规输血方法进行输血,后者则选用少白细胞输液技术给予输血,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比总结。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过敏、HB尿分别为1例、0例、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对照组以上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分别为5例、2例、6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输血,少白细胞输液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建议在临床输血中,应尽量选择少白细胞输血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重度乳糜全血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质量、输注效果及输血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间需报废的中重度乳糜全血制备的洗涤红细胞60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以正常血制备的洗涤红细胞60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液质量、输注效果及输血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白细胞清除率、血浆蛋白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红细胞回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临床输血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无输血不良反应。结论:中重度乳糜全血制备洗涤红细胞与正常血洗涤红细胞的质量标准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早期加温输液输血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6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输液输血中未加温,观察组输血输液时进行加温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在aPTT、PT及ICU停留时间方面,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寒战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观察组为17.65%、8.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94%、32.35%,(P0.05=。结论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输液输血时,采用早期加温护理,对患者凝血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少白红细胞技术在临床输血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82例参与研究,均分为2组,实施不同方式输血,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8%对照组为21.95%;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白细胞去除率分别为4.8%、1.47%、65.86%、99.58%。结论临床输血中少白红细胞技术应用的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月经失调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病例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月经失调患者5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愈13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3.0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6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月经失调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根据患者症状辨证施治,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间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接受红细胞常规输血技术,观察组接受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对两组白细胞滤出效果、相关临床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滤除后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等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体温升值、FIB、PT、APTT、S与T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过敏、蛋白尿、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结论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住院的老年患者实施预储式自体输血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解放军第二六四医院住院的进行择期手术预储式自体输血的老年患者1358例,同时选择3778例未实施择期手术预储式自体输血的老年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施预储式自身输血的老年患者未见不良反应现象的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而3778例异体输血的老年患者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46例,均表现为过敏或者发热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结论为降低老年患者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输血制度,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血液成分,采用预储式自体输血的方式,保证老年患者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分析统计,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确保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218例,对输血反应的类型及不同血液制品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 035例输血患者共输血97 248袋,其中218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3%,其中输注红细胞类制品、血浆类制品、血小板、冷沉淀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95例(0.24%)、70例(0.18%)、48例(0.69%)、5例(0.04%),过敏反应145例(66.5%),发热反应55例(25.2%),其他反应18例(8.3%)。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前3个科室是儿科、产科、肿瘤科。结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输血品种、次数等,有输血史的患者不良反应较高。严格把握输血指征,正确选择血液制品以及加强输血相关环节的监管,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常规输血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市人民医院于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88例需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2组,其中接受少白细胞技术输血的44例患者为观察组,接受常规输血的44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总概率为4.5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总概率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观察组的发热比例为1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热比例2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相比,有利于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上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