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肌筋膜链理论以及经络系统中经筋学说在实质、整体性、病理特点、治疗原则以及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肌筋膜链理论在姿势评估和运动锻炼指导方面,更具有优势。以期将肌筋膜经线理论与经筋学说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临床针灸、运动康复、推拿等领域的治疗,为经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肌筋膜链理论的阐述和经筋特点的总结,探讨肌筋膜链与经筋在生理功能、解剖位置、循行分布、临床运用方面的同质性,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经筋理论作为中医学经络学的分支之一,与现代医学热门的肌筋膜学说多有相类似之处。通过经筋与肌筋膜在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形态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对比,以探讨两者相关性,深入挖掘经筋实质,对于临床针灸诊疗思路的指导及疗效的提高都有积极意义。同时有利于丰富传统医学内涵,促进传统与现代医学理论精华融合,推动中医学新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活与工作方式的转变及不良姿势等因素的影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逐渐变成了工作生活中的常见病,给患者带来了病痛和经济压力。本文将从肌筋膜链理论与中医的经筋理论两个角度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思路进行综合分析,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同时为肌筋膜链理论与经筋理论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肌筋膜链角度,探讨足三阴经筋的解剖基础,为临床经筋疗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分析足三阴经筋的分布、病候,并与肌筋膜链前深线解剖、功能对比,阐释足三阴经筋的解剖结构。结果:足三阴经筋的线性分布呈现混合分布趋势。在足踝小腿部,长屈肌及肌腱可视为足太阴经筋,趾长屈肌及肌腱可视为足少阴经筋。在阴股部,股内侧肌及股内收肌群的股骨止点可被视为足太阴经筋,股内收肌群结合体可被视为足厥阴经筋,大收肌后部及半腱肌半膜肌可被视为足少阴经筋。在躯干部,足太阴经筋与腰大肌筋膜密切相关,足少阴经筋与脊柱椎体前筋膜更为切合。从功能上,足厥阴经筋突出了股内收肌群与耻骨的解剖关系,足少阴、足太阴经筋突出了下肢内侧与腰腹的关系。结论:足三阴经筋分布与下肢内侧及腹腔后壁肌筋膜密切相关,由于经筋的功能性,需要进一步从解剖、功能、生物力学和病候等方面对足三阴经筋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解读近年来现代及传统医学关于颈型颈椎病的研究成果,从现代针刀医学、肌筋膜链学说、动作模式和运动链学说、传统经筋理论等方面,阐述颈项前后肌群力量失调的病变机制;认为针刀"T"形术式联合胸小肌松解可恢复弓弦力学结构平衡,调节筋膜系统的张力平衡,协助纠正颈肩异常运动模式,疏通气血、理筋止痛,从而改善颈型颈椎病症状。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黄敬伟基于中医、壮医经筋理论创制的经筋三联疗法的基本原理与特点,重点阐述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肌筋膜炎的理论基础、技术特点、应用前景、操作手法与禁忌、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8.
叶勇  罗容  范升  申韬  汤伟  孙梦龙 《中医药导报》2022,28(1):110-113
分析近20年来现代医学和中医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成果,从针刀弓弦力学理论、网眼理论、肌筋膜链理论、腰椎-骨盆-髋关节运动模式、传统中医经筋理论等方面,系统阐述腰椎-骨盆-髋关节肌筋膜张力失衡的发病机制."回"字形整体松解术联合髂腰肌松解可以从点、线、面方向打破弓弦力学三维病理构架,重构椎管内外的"压应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枕颈部肌筋膜痉挛是引起颈性眩晕的观点,并分析其临床特点、观察圆刃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中医“经筋理论”选择五个结筋点,用圆刃针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愈27例(90%),好转3例(10%)。结论:枕颈部肌筋膜痉挛即“经筋理论”的“横络”卡压是颈性眩晕的主要成因,圆刃针解除肌筋膜痉挛即“横络”卡压是治疗本病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颅周肌筋膜机制是紧张型头痛最主要的发病机制,紧张型头痛的中医病理归属经筋病变范畴,故对紧张型头痛有关的触发点与传统经筋、经脉循行、腧穴特异性,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不同及关联点。提示在针刺治疗紧张型头痛时,既要重视现代局部精准定位的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同时要兼顾经脉循经及远端腧穴的特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中常见的急慢性疼痛诸证多为筋经或肌筋膜病变所致,毫刃针与筋针分别对经筋病和肌肉筋膜的病理改变有着突出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卫气、经筋与肌筋膜理论,结合《灵枢经·九针论》中"员针"的特点,对上述两种针刺法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探究,认为将毫刃针结合筋针的针刺手法应用于疼痛的治疗中,可解痉止痛、调畅经筋,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正肩胛肌筋膜炎又称肩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痛症、肌疲劳综合征等,是指因慢性劳损、寒冷、潮湿而使肩胛部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以明显的局限性痛点,且绕肩胛可触及硬结或束条为主要特征。肩胛部有手太阳、手阳明等经筋通过,其描述多为"绕肩胛",即肩胛部的经筋"结"、"聚"点多环绕肩胛骨,且慢性肌疲劳综合征具有筋性病因[1],这也是笔者以经筋为理论依据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关键点。1经筋理论概述"经筋"是"十二经筋"的简称。"筋与脉并为系",  相似文献   

13.
项背肌筋膜炎为临床常见病,推拿是其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回顾了项背肌筋膜炎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推拿治疗简况。分析了经筋与项背部的联系,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制订了推拿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操作方法。以项背肌筋膜炎作为切入点,探讨经筋理论对推拿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肩周炎为切入点,探析上肢经筋与肌筋膜链的相关性。通过对比二者在肩关节的循行路线、解剖功能,探究二者在肩周炎发病特点与诊疗思路等方面的相关性;并比较阿是穴与激痛点的相关分布特征与致病特点,综合阐述二者在中西医不同理论指导下诊治肩周炎的差异互补。旨在从筋膜力学角度认识与丰富传统经筋理论,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增添综合视诊、触诊和功能评估的诊疗维度,扩展经筋近治、远治疾病范围,为临床治疗筋骨疾病寻找更优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呃逆是一种临床多发病,也是针灸科会诊的常见病,多见于胸、腹部术后。针灸临床主要是以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和耳穴贴压治疗为主[1~3]。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关玲教授近年来通过研究肌筋膜链理论与中医经筋,改良针刺和呼吸法治疗呃逆的方法,创立了膈肌拉伸技术,增加了膈肌的活动度与功能,有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2014年5月~2015年2月共治疗呃逆患者40例,均来自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会诊患者。其中男  相似文献   

16.
卜婉萍  林栋  庄婉玉  黄晓真  张志灿 《新中医》2016,48(11):196-198
通过对肌筋膜链理论与经络系统的学习,认识到肌筋膜链的路线与经络循行有相似的地方,且在功能表现上有重叠。作者浅析阳经的分布并将肌筋膜链中的螺旋链、后表链及体侧链与相应的阳经从循行、功能及临床应用等进行比较,尝试为经络系统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梁树勇  韦英才 《陕西中医》2012,33(8):1103-1104
<正>腰背肌筋膜炎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从经筋论治不多见。笔者拟采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以此探讨经筋与肌筋膜炎的关系,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指正。十二经筋与肌筋膜的生理关系《素问·痿论》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  相似文献   

18.
赵勇主任以中医经筋理论为依据,认为肩胛肌筋膜炎的病理机制是由于该部位肌肉痉挛、筋膜增厚致筋膜腔内压力和表面张力持续增高,牵拉、压迫了穿行其间的感觉神经而导致疼痛。治疗时采用铍针、推拿按摩和功能锻炼等方法,对肩胛肌筋膜炎患者局部软组织减张减压,避免了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大杼穴对"膝痛不可屈伸"疗效卓著,其作用机理多被解读为"骨会大杼,主治骨病"。但笔者通过文献探索、对相关经典的学习研究、资深专家的意见研讨及临证经验与体会,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通过对"膝痛不可屈伸"病机和大杼穴腧穴特性的深入解析,结合经筋辨证与现代肌筋膜链理论,认为大杼穴"主膝痛不可屈伸",是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发挥调节多重脏腑、经络、经筋乃至肌筋膜链的作用来实现的。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0.
论经筋痹痛     
经筋痹痛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十二经筋体系则是传统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长期以来中医学术界重视"经脉"而忽略"经筋",故对经筋痹痛缺乏细致的认识,甚至常常以治疗经脉疾病的方法来治疗经筋痹痛。故通过经筋理论探讨经筋痹痛,以期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