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应用腹针加头皮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中风后遗症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针疗法,观察组联合应用头皮针、腹针治疗,统计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中风后遗症治疗有效率为94.29%,治疗满意度为100%,与对照组的77.14%、91.4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为中风后遗症患者应用腹针加头皮针治疗,疗效颇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7月~2010年9月收治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针刺,治疗组患者采用腹针疗法,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车建丽 《中医杂志》2003,44(Z2):20-21
中风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其后遗症严重影响着生存与生活质量.在针灸治疗中传统的体针疗法有着肯定的作用.但如何进一步提高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是目前关于中风康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采用腹针配合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后遗症30例,取得了更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腹针疗法对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薄氏腹针疗法治疗,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加减穴位,观察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运用计分法评价治疗效果、Brunnstrom分级量表评定患者运动功能、Barthel氏ADL指数法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运动功能显著改善(上肢:u=6.24,P〈0.01;下肢:u=4.75,P〈0.01);对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发现,生活指数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结论:醒脑开窍配合薄氏腹针疗法能够发挥两种针法的互补作用,对中风后遗症有显著疗效,能够显著改善病人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腹针疗法适宜病症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腹针疗法的适宜病症,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应用该疗法。方法:采用回顾性期刊文献系列研究,通过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09年)的腹针疗法所有临床研究文献,统计腹针疗法治疗疾病的文献频次、病例总数,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对疾病进行分类,运用临床循证医学的原则与方法对文献进行简要分析。结果:检出有效文献192篇,共计病例10340例,涉及14大类系统,67个病种。结论:腹针疗法的适宜病症广,值得推广,特别是对颈椎病、失眠、骨性关节炎、肩周炎、中风后遗症、慢性盆腔炎、眩晕、单纯性肥胖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腹针治疗较长病程中风后遗症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体针疗法,对病程较短、症情较轻的病人确有一定疗效,但对病程较长者则效果欠佳.腹针是一种以"神阙布气说"为核心形成的微针系统,它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特殊针法,在治疗作用方面它弥补了传统疗法的不足.近年来,笔者以腹针为主治疗较长病程中风后遗症4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与体针组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使用腹针(一次/d)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一剂/d,早晚分服)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显效7例,占14%,有效38例,占76%,无效5例,占10%,总有效率90%。结论:腹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较佳,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唐玉英  李琳 《西部中医药》2013,(12):112-113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按时开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腹针配合按时开穴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组为56.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评分治疗后2组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腹针配合按时开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风由于气血逆乱而产生血瘀,导致脑溢血或者脑痹阻。发病特征为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针灸治疗对中风后遗症疗效毋庸置疑,在多种辅助方法配合下,疗效更加明显。本着传统医学理论指导,加之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病理特点的分析,使针灸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不同针灸方法根据病理不同,相互配合使用,头针、体针的配合、眼针和腹针配合,能解决多种中风后遗症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中风后遗症病因病机的探讨和砭石疗法治疗作用的归纳,分析砭石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可行性.发现砭石疗法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上有温阳益气,养筋荣脉,宣导气血,疏通经络的效果,同时有简便、无创等比常规疗法更突出的优势,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值得在临床上试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中风后遗症病因病机的探讨和砭石疗法治疗作用的归纳,分析砭石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可行性.发现砭石疗法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上有温阳益气,养筋荣脉,宣导气血,疏通经络的效果,同时有简便、无创等比常规疗法更突出的优势,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值得在临床上试用.  相似文献   

12.
陈莉秋  苗荃  张娜 《河北中医》2010,32(5):717-719
目的观察头针、腹针、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联合应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体针、头针、腹针、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的联合治疗方法 ,2组均10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针、头针、腹针、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并用治疗中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现有腹针疗法相关期刊文献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以期得到腹针疗法治疗疾病的病谱规律及优势病种,为临床疾病诊疗提供相应参考。方法:基于课题组建立的腹针疗法数据库平台,针对纳入研究的腹针疗法文献信息,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与提取。结果:纳入研究文献788篇,涉及临床6个科属,具体包含病种96个,以内科病种频次最多,为45个,占46.87%,外科病种频次为18个,占18.75%。涉及病种中又以颈椎病、腰腿痛和中风后遗症出现频次较多,分别为84次、77次和67次。治疗组除腹针疗法外,采用配合疗法的研究共519项,占65.86%,涉及疗法频次552次。其中以针刺疗法应用最多,涉及频次135次,占24.46%;中药内服应用频次81次,占14.67%;艾灸应用频次80次,占14.49%。腹针疗法在各科疾病治疗中疗效显著,其中以外科疾病总有效率最高,为95.10%。结论:腹针疗法治疗疾病的病谱范围广泛,尤以颈椎病应用最多,且疗效较佳。腹针疗法有其独特疗法特点与优势,但在临床应用中适当采用相应配合疗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脑萎缩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宝玲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2):536-536
脑萎缩是近年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原因多为中风后遗症、长期脑血管痉挛、高血压、椎动脉型颈椎病等引起脑供血不足所致.其发病缓慢,呈进行性.临床上药物治疗大多疗效欠佳,致残率很高.笔者用腹针疗法,以"引气归元"法治疗43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中风气虚血瘀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合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运动疗法。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其Fugl-Meyer评分、Barthel氏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氏指数评分均有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疗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有效,在于腹部穴位调节的全息效应,使其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和气血流通,进而有助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疗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疗法;观察组给予薄氏腹针疗法,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HSS评分均得到了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薄氏腹针疗法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效果良好,优于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腹针治疗中风后的临床疗效及各种针法对不同证型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用2×2析因试验设计法将152例中风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4组各38例,A组:一般疗法 体针;B组:一般疗法 头针;C组:一般疗法 腹针;D组:一般疗法 头针 腹针.均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5周,15次后及3个月后观察不同针法及不同证型的疗效.结果:腹针组3个月后患者疗效显著,并与头针有交互作用,相关指标有统计学意义.Fulg-Meyer积分法3个证型间15次后气虚血瘀证型疗效优于风痰瘀阻证型.在自身比较上,阴虚风动证型治疗前与治疗15次后比较无意义,其余各证型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意义.Barthel氏ADL指数积分各证型间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证型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后患者安全有效,证型上以气虚血瘀型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热敏灸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方法:选取百会、手三里、合谷、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阳陵泉等穴,对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行热敏灸疗法,一天一次,共做四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93.3%,说明热敏灸疗法对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风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心疗、体疗、食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疗)、理疗五法结合(五位一体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临床总结。结果:3-6个月治疗,通过临床评价,治疗有效率迭80.6%。结论:应用五位一体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是一种较全面的综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腹针与头体针结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针与头体针结合应用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先采用腹针治疗6 d,1次/d,后隔日一次与头针交替再结合体针,即一天扎头针加体针,一天扎腹针加体针;对照组每天扎头体针。10次为一疗程。比较1个疗程、3个疗程后疗效。结果两种评价显示腹针与头体针结合应用治疗后,一个疗程后患者的精神状况、意识状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优势。1~3个疗程后两组对照,神经功能评定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也有明显优势。结论腹针与头针、体针结合应用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头体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